超度有悟
2021-12-23抒情散文柔木
超度有悟母亲悄悄地走了,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弃我们而走,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因为她知道我们都明白她的心愿。我想她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到那个未知世界去会见她慈祥的娘亲和挚爱的丈夫,因为他们离别的已经太久了。母亲晚年笃信佛教,我常在她的枕头下发现……
超度有悟
母亲悄悄地走了,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弃我们而走,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因为她知道我们都明白她的心愿。我想她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到那个未知世界去会见她慈祥的娘亲和挚爱的丈夫,因为他们离别的已经太久了。
母亲晚年笃信佛教,我常在她的枕头下发现经书,护理人员说她每天早晚都要诵经,我们很尊重她的意愿,从不去干涉她的自由。清明节去思亲苑祭扫以后,要不要顺应民俗民风,为好公好婆,父亲母亲做一次超度,就成了我们兄妹几个商量的内容。好在佛教协会的秘书长是我的朋友,于是择日登门讨教,方知晓超度的实际意义就是超越生死,安度涅盘彼岸,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虔诚之心,邀请出家师父为已故的亲人们念佛、诵经,让自己的亲人们得以往生净土。我们几个都是无神论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为亲人们超度的决定,因为我们知道母亲生前的想法,也不忍心违背她唯一的遗愿。
超度的仪式在千年齐梁古刹兴福寺的禅堂内举行,门楣上方有“禅那”两字,在佛界意为“静虑”、“思维修”,表示槛内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心灵安顿、无思无虑的清净状态,是心地澄明、纤尘不染的境界。堂前黄色的照壁上题着“选佛道场”四个蓝色大字,字里行间蕴含着奥秘的佛理禅机。场上的那棵600多年的古香樟郁郁葱葱,树冠笼罩在整个院子的上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气场,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庄严肃穆的感觉。做法事的和尚有十个,两个穿黄色袈裟,其他穿的是咖啡色袈裟,他们行走轻捷,慢声细语,显得极为安详自然,口中诵的经是《地藏经》,我们排在和尚的后面凝神聆听。悠扬的诵经声中在空中回荡,我们默默地思念着亲人们在世时对我们的种种好处,并按照法师的指点,在每一个段落处都要随着和尚们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下跪磕头。和殡仪馆的生离死别不同,在这里没有嚎啕的哭声,没有悲伤的眼泪,没有人为的嘈杂,只有内心的祈祷,只有真挚的祝愿。
据说佛法讲求感应,我想产生感应的源,就是亲情和诚意。我们来超度父母,亲情是固有的,诚意是可塑的,因此诚意决定着感应力的大小,犹如庙内的和尚撞钟,使的劲越大,钟声就越响,做佛事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有诚意效果越好。和尚的木鱼越敲越急,下跪的频率越来越快,他们天天做功课当然熟能生巧,我们为了跟上节奏确实感到有点累,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能使父母安宁一点,多磕几个头又何妨。佛事的间隙中,想起了近日看到过的一段话:“尽亲之道是上文,曰慈,尽子之道是下文,曰孝。但慈顺而易,孝而难。”从我们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学有所成,成家立业,父母赐予我们多少的慈爱和恩宠,而我们所能回报的何及他们之万一。大千世界,朗朗乾坤,殿堂巍峨,佛相庄严,在梵音的感染下,在肃穆的气氛中,我们缅怀着父母的音容笑貌,感恩之心油然升起,只恨是天人相隔难如愿,满腔心事空惆怅……
岁月无情,谁也不能抗拒新陈代谢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世代交替的现实,生命不能永恒,但亲情可以绵延,阴阳的无情相隔,割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为逝去的亲人们超度,就是是想把对他们的牵挂和思念转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信仰佛教的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于是虔诚地念经、烧香、拜佛,把自己的今世与往生寄托于万能的佛,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选择,只要不影响社会,不影响他人,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我想更重要的是行善积德,虽然不可能人人都达到济世安民的地步,但至少可以济人利物,为社会慈善事业尽绵薄之力。回顾父母一生从医,为民治病,救人无数,善莫大矣,我想他们在遥远的彼岸应该是心安神泰,无忧无虑吧!
梵乐阵阵,木鱼声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中,我若有所悟:父母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又该怎样为后辈作出典范……
[ 本帖最后由 柔木 于 2010-4-1 17:03 编辑 ]
母亲悄悄地走了,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弃我们而走,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因为她知道我们都明白她的心愿。我想她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到那个未知世界去会见她慈祥的娘亲和挚爱的丈夫,因为他们离别的已经太久了。
母亲晚年笃信佛教,我常在她的枕头下发现经书,护理人员说她每天早晚都要诵经,我们很尊重她的意愿,从不去干涉她的自由。清明节去思亲苑祭扫以后,要不要顺应民俗民风,为好公好婆,父亲母亲做一次超度,就成了我们兄妹几个商量的内容。好在佛教协会的秘书长是我的朋友,于是择日登门讨教,方知晓超度的实际意义就是超越生死,安度涅盘彼岸,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虔诚之心,邀请出家师父为已故的亲人们念佛、诵经,让自己的亲人们得以往生净土。我们几个都是无神论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为亲人们超度的决定,因为我们知道母亲生前的想法,也不忍心违背她唯一的遗愿。
超度的仪式在千年齐梁古刹兴福寺的禅堂内举行,门楣上方有“禅那”两字,在佛界意为“静虑”、“思维修”,表示槛内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心灵安顿、无思无虑的清净状态,是心地澄明、纤尘不染的境界。堂前黄色的照壁上题着“选佛道场”四个蓝色大字,字里行间蕴含着奥秘的佛理禅机。场上的那棵600多年的古香樟郁郁葱葱,树冠笼罩在整个院子的上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气场,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庄严肃穆的感觉。做法事的和尚有十个,两个穿黄色袈裟,其他穿的是咖啡色袈裟,他们行走轻捷,慢声细语,显得极为安详自然,口中诵的经是《地藏经》,我们排在和尚的后面凝神聆听。悠扬的诵经声中在空中回荡,我们默默地思念着亲人们在世时对我们的种种好处,并按照法师的指点,在每一个段落处都要随着和尚们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下跪磕头。和殡仪馆的生离死别不同,在这里没有嚎啕的哭声,没有悲伤的眼泪,没有人为的嘈杂,只有内心的祈祷,只有真挚的祝愿。
据说佛法讲求感应,我想产生感应的源,就是亲情和诚意。我们来超度父母,亲情是固有的,诚意是可塑的,因此诚意决定着感应力的大小,犹如庙内的和尚撞钟,使的劲越大,钟声就越响,做佛事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有诚意效果越好。和尚的木鱼越敲越急,下跪的频率越来越快,他们天天做功课当然熟能生巧,我们为了跟上节奏确实感到有点累,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能使父母安宁一点,多磕几个头又何妨。佛事的间隙中,想起了近日看到过的一段话:“尽亲之道是上文,曰慈,尽子之道是下文,曰孝。但慈顺而易,孝而难。”从我们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学有所成,成家立业,父母赐予我们多少的慈爱和恩宠,而我们所能回报的何及他们之万一。大千世界,朗朗乾坤,殿堂巍峨,佛相庄严,在梵音的感染下,在肃穆的气氛中,我们缅怀着父母的音容笑貌,感恩之心油然升起,只恨是天人相隔难如愿,满腔心事空惆怅……
岁月无情,谁也不能抗拒新陈代谢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世代交替的现实,生命不能永恒,但亲情可以绵延,阴阳的无情相隔,割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为逝去的亲人们超度,就是是想把对他们的牵挂和思念转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信仰佛教的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于是虔诚地念经、烧香、拜佛,把自己的今世与往生寄托于万能的佛,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选择,只要不影响社会,不影响他人,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我想更重要的是行善积德,虽然不可能人人都达到济世安民的地步,但至少可以济人利物,为社会慈善事业尽绵薄之力。回顾父母一生从医,为民治病,救人无数,善莫大矣,我想他们在遥远的彼岸应该是心安神泰,无忧无虑吧!
梵乐阵阵,木鱼声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中,我若有所悟:父母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又该怎样为后辈作出典范……
[ 本帖最后由 柔木 于 2010-4-1 17:0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