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睁开散文的第三只眼睛

2021-12-23抒情散文王克楠

我的朋友杨四海说,“表达你的发现”,太难,难在“发现”。一年之中,我读到的那么多散文作品,在我眼里,仅仅是做到了“再现”,而不是具有创造性质的“发现”。他说的是对的,读现代“散文”山一样地多,可是泡沫也一样地多,有内质的散文少。很多相对优……
我的朋友杨四海说,“表达你的发现”,太难,难在“发现”。一年之中,我读到的那么多散文作品,在我眼里,仅仅是做到了“再现”,而不是具有创造性质的“发现”。他说的是对的,读现代“散文”山一样地多,可是泡沫也一样地多,有内质的散文少。很多相对优秀一些的文,也只不过在“再现”上做的不错而已。   什么是发现,从那里发现,怎样在临屏或者写字台前表达“发现”?至少我是很难表达的,一旦说不准确,就可能跑偏,就会耽误更多的青年作者。我,从去年开始写诗,可以说是半拉子诗人,就用诗的语言尝试表达一下:   “发现”藏在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常常是隐约的痛。“发现”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一块风景,也可以是一点解读的感觉,但是,它必须是经过你的感情和理智判断是可能不重复别人和自己的好东西。对于“发现”来说,重复是可怕的,可是,重复是所有写作者的必由之路。不管是江郎才尽,还是写作干瘪,最后都要挤在这条小路上,连那些警世之才也无法避免。尽管无法避免,稍稍地注意点还是可以做到的。一个人到了依靠挤牙膏硬写的程度时,收笔不写就行了。   “发现”藏在哪里?藏在你的素质准备里。其实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几篇流传后世的好文字呢,不会多,就几篇。这几篇充满了“发现”的勃勃生机。“发现”藏在哪里,藏在你的心量中,写作人群里不乏有写小聪明小灵气的人,这样的人因为占据了一些特有的地理条件,占据了一些特有的写作素材,写出了一些让读者的眼球为之一亮的文字,便以为自己已经了不得了,其实是素材敲响了他的笔,并不是他的笔找到了“发现”。   “发现”是一种感觉,“发现”是从平凡抵达本质的路程。“发现”是一柄利剑。一个写作者要想对“发现”保持足够的敏感,就要刻意注意别人(包括确实是大师的大师)是怎样对待“发现”的。不要随意被那些炒作出来的大师吓住,他们很普通,他们的许多作品是用气势组合起来的,最内质里并没有多少闪光的东西。   “发现”和素材类型无关。你可以从当下素材里找,也可以从历史素材里找。关键的关键是真的“发现”了,而不是温开水,不男不女的。尤其是历史素材,在你的怀抱里必须暖够相当的时间,当可以孵出小鸡的时候才拿出来,自己还没有暖热,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来,只能是苍白的小鸡,或者是死的小鸡,或者是没有长出绒毛的小鸡胚胎。寻觅当下素材时候,不能一窝蜂地赶,写下岗工人,都去写,写买房难,都去写,写金融危机,都去写,写出了论文的格调,写出相同的面目,不失败又怎样呢?写现实是作家的责任,一定要有自己的“发现”,未必非要动不动写上万言,哪怕是一点点发现也可以。   不说套话,不说假话,不说与滋润心灵无关的话。散文不是理论文章,不是匕首投枪(杂文另说),不是骂人的工具。散文有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弱,不能一呼百应,但是她的内质很结实,很有征服力。许多人经历了一辈子的起伏,老了,许多事情忘记了,依然可以记起一篇散文的题目。   不由地就说到了散文的内质,什么是内质呢?从理论上,笔者难于准确的表达,从写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看,能在你读完一篇散文后,令你念念不忘,能打动你心灵的一点或者两点东西,就是一篇好散文的内质。对于一篇散文来说,读的挺热闹,读完以后什么也记不住,那是散文垃圾,不是散文。对于文学诸多体裁来说,散文是一种极为容易被污染的体裁,谁都可以实验一把,谁地可以染指散文,并且把自己不伦不类的文字说成散文精品,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说角度,“发现”需要有“发现”的角度,是从下往上仰望容易找到“发现”呢,还是从上往下俯瞰容易找到“发现”呢?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储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很难一言而蔽之,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平和而慈悲,不被任何现场的结论所俘虏,找到心动的彼岸。   从写作的效果来看,一个写作者如果是在“发现”状态写东西的,你不会和你的写作对象有隔膜,你和这些熟悉或者是不太熟悉的素材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个时候,你忘记了你是在写“思考性的散文”,还是在写抒情性的散文,你甚至忘记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忘记了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忘记了应该让形式服从内容,还是让内容服从形式,因为它们本来是一体的。忘记了在场和不在场的区别,因为在场是一种必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口号…….在写作的场内,只有你和你的笔下的文字互相打量,互相征服。
(注:此文非首发)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3-6 19:1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