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种在乡间的年

2021-12-23叙事散文刘川北
种在乡间的年刘川北城里的年,愈来愈沦陷为一个简单的节日,就像城里的月光,虽然还是那个月亮,却和村庄的月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里的月,湿润丰满,怀着少女的娇羞与轻愁……安安静静铺排开的一个一个的小村庄,更适合月光地书写与舞蹈。年,是一株植物,……
  种在乡间的年
  刘川北
  城里的年,愈来愈沦陷为一个简单的节日,就像城里的月光,虽然还是那个月亮,却和村庄的月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里的月,湿润丰满,怀着少女的娇羞与轻愁……安安静静铺排开的一个一个的小村庄,更适合月光地书写与舞蹈。年,是一株植物,只有扎根在乡间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城里的泥土,披着水泥与钢筋,容不下它瘦弱的躯干。故乡深处的年,透露出植物的温馨,乡间的年,土酒一般醇厚绵长。
  一进腊月,算是迈进了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炮仗声,敲开了了“年”这首民乐的前奏。于是众多的人行走在路上,他们朝向村庄,回家过年,成了冷寂的冬天最温暖的主题。村庄和村庄之间,满是行走的人,赶集下店,张罗着过年的东西。乡下的年,最为忙碌,扫房子,祭灶,磨豆腐,蒸年糕,包饺子,有能力的,还要杀猪宰羊。选一个晴和的天,除了衣橱衣柜这样的大物件,炕头的被子,铺炕的毛毡,梳妆匣,油瓶子,盐罐子,瓶瓶罐罐,都放到院落里。院子里像是开了家铺子,那些没事可做的鸡呀,狗呀,也过来凑热闹,乱哄哄一片。我父亲带着斗笠,披着一件破被单,手持一头绑了笤帚的竹杆子,像一位侠客,趟进屋内,游走江湖。扫完房,瓶瓶罐罐清洗一遍,土炕上铺好新鲜的麦草,一样一样搬回去。家里留满了土灰的腥味,整体上看却焕然一新,明亮整洁,所有的家当都站好了位置,等待着年的到来,角角落落展现着一副除旧迎新的气象。
  做好的豆腐青白如玉,切成方方正正几十块,一部分拿到屋外冻冻豆腐,一部分放到缸里用粗盐腌了,剩下的热热地现吃,再随手送街坊邻居几块尝鲜。蒸年糕,先把黄米碾成面,将碾好的湿面用开水泼,然后铺撒到屉上,铺撒一层面,放一层泡好的红枣,花豇豆,最后上锅蒸。年糕蒸好,冷却下来,切成一块一块顶着红枣金灿灿的年糕。蒸馍,蒸花馍,白白的馍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细心的人家,把馍蒸成鱼形,刺猬形。葵花籽,花生,也是自家用细沙,在大柴锅里慢慢地翻炒。年,少不了一道一道的工序,这些繁文缛节把年推向了高潮。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我说跟娘说,炕太热,夜里睡觉快烙成糊饼子了。娘笑,不言声。
  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了爷,爷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孙子。年,就这样规矩下来,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年。我问祖母:为啥子过年呀?祖母说,为啥?!土里不长粮食,你吃啥?风不调雨不顺,你喝啥?没有老祖宗,哪里有你一根毛?在我祖母眼里这年,是过给别人看的。过年的时候,乡间里站满了神,灶王爷灶王奶奶统领一方,观音,门神,后山娘娘各伺其职。年三十去祖坟里照听,请阴间的祖宗回家过年。老人总得嘱咐好孩子们,这时候千万不能说脏话,包饺子要说“包好了”,不能说“包没了”。大年初一的饺子,不但留给神,猪槽子,鸡食盆,都要分几个,连老鼠也要扔几个在墙角。恍然明白了这些讲究,这其实是一种敬畏与感恩。乡间的年不单单是年,这年要感谢赠予五谷的土地,感念着逝去的先祖。这年,是乡间的一种誓言,是朴素的祈求与憧憬。
  乡间的年现在精简了不少项目,但框架没变,人们依旧按着老规矩一样一样的来,大年初一起五更,放炮仗,吃过饺子,一家一家地串着拜年,迎送来的逝去的亲人,还要在初三上坟送回去。物质生活富裕了,年糕还是要自家蒸,红红的对联,喜庆的窗花,还是要贴上去,旧色的乡间泛着红晕,生动而活泼。乡间的年,其实是继五谷收获之后,晚收的一成庄稼。长在乡间的年,是来自故乡的一声悠长的呼唤。
   [ 本帖最后由 刘川北 于 2010-1-20 18:2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