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是一棵生命之树 (自序)(郑连华朗诵)
2021-12-23抒情散文雪花飞舞
---序尹谧诗集《网络水中月》 播音员;郑连华 诗集《网络水中月》简介:《网络水中月》全书共计135篇(首)。其中:深圳作家、诗人张三中写序1篇,天下一秋写总评1篇,另附4位网友在《诗歌报》网站水中月的原发临屏诗后跟帖的相关点评,诗集还选用……
---序尹谧诗集《网络水中月》
播音员;郑连华
诗集《网络水中月》简介:《网络水中月》全书共计135篇(首)。其中:深圳作家、诗人张三中写序1篇,天下一秋写总评1篇,另附4位网友在《诗歌报》网站水中月的原发临屏诗后跟帖的相关点评,诗集还选用了水中月根据"原创摄影版"鹰之乐、草地、禹城、水流无声四位色友拍摄的摄影作品所作的配诗。水中月、天下一秋、张三中、陈筑系同窗好友,均为晨夕学社骨干成员。
《网络水中月》由4部分组成:1)序曲自荐(3篇);2)寻找那缕阳光(新诗篇)(80首);3)一颗感恩的心(古韵篇)(50首);4)诗评、跋(2篇)。
《网络水中月》诗集,共收录作者尹谧作品133篇(首)。
寄托是一棵生命之树(自序)
作者;尹谧
朗诵;郑连华
本文选自尹谧著《网络水中月》第18页
凭借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和执着,至今依然坚持着从事业余的学习和写作。如果从高中一年级创办文学社并且发表第一篇民间故事算起,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那时是极其富于想象和浪漫的,从四个人发展成为几十人的文学团体,我当时连任了三届社长,主持编写文学社刊《晨夕报》和组织投稿,暑寒假还得组织春秋游活动。当时依靠在我们镇文化站名下,我们的社团当时是办得颇有名气的。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和要参加高考,几个重要的全国性文学团体会议也被迫推脱,我们的铅印刊物只是办了二十多期,就因为走进了社会而被迫停止。
我第一次收到的稿费是三元钱人民币,那时的三元钱是我十天的菜票款。高中的那三年,陆续在地市级刊物上发表了作品。以后参加了诗歌大赛,也获过两次奖励。第一次得到稿费的那篇民间故事也被录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以后,经济的决定作用占了上风,走入社会,各奔前程,生活又没有规律,只有以工作和学习为主,读书只是寄托,写稿只为自娱,也就没有把投稿当作一门必修课了。
从西藏拉萨返回湖北老家,我最重的行囊是两箱子书籍。
走进北京走进国家图书馆,又圆了我学习和写作的旧梦。对电脑的热爱和对网络的迷恋,让我更加珍惜和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愉悦和快感。
业余时间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用电脑把它们打印和归类,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思想交流,通过论坛把自己的文章拿到网上去讨论,以后,还想通过制作主页和电子书,在因特网发布自己的创作实践,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共同分享文字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读书的时候爱在书的页眉页脚,及时地写出自己瞬间的感觉冲动和感觉掠影是我自然形成的习惯。散文部分以后会陆续汇编出来,供商榷和参考的。
新诗主要收录了近两年的作品,这些作品是通过网络,先后找到好友深圳诗人、作家天下一秋和张三中后,再次笔耕的结果。自己的诗歌,主要只是为了捕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而已。填词也是我的一大爱好,从初中时期就如痴如醉,一发而不可收,这次也一并借机收录自认为比较满意的部分。律诗的格律自己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注重真实的流露,重在记录各种心情和感触。
现在的我,正象蛇行在滂沱大雨中的耕夫或者皑皑白雪中的跋涉者一样,眼前是一片迷茫一片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耕作是变为人们必备的食粮还是徒劳无益的赝品。
写出作品和整理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长期工程,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而我所写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当然,我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极为实在的人,所以我要付出超常规的时间和惊人的坚强毅力。
寄托是一棵生命之树!既然把自己交给大地,就得不懈地找寻适者生存的土壤。自己找寻的路一定很长,但是我寻觅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留。因为我坚信:只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成功的路就一定在自己的脚下!http://www.56.com/deux_95368617.swf
播音员;郑连华
诗集《网络水中月》简介:《网络水中月》全书共计135篇(首)。其中:深圳作家、诗人张三中写序1篇,天下一秋写总评1篇,另附4位网友在《诗歌报》网站水中月的原发临屏诗后跟帖的相关点评,诗集还选用了水中月根据"原创摄影版"鹰之乐、草地、禹城、水流无声四位色友拍摄的摄影作品所作的配诗。水中月、天下一秋、张三中、陈筑系同窗好友,均为晨夕学社骨干成员。
《网络水中月》由4部分组成:1)序曲自荐(3篇);2)寻找那缕阳光(新诗篇)(80首);3)一颗感恩的心(古韵篇)(50首);4)诗评、跋(2篇)。
《网络水中月》诗集,共收录作者尹谧作品133篇(首)。
寄托是一棵生命之树(自序)
作者;尹谧
朗诵;郑连华
本文选自尹谧著《网络水中月》第18页
凭借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和执着,至今依然坚持着从事业余的学习和写作。如果从高中一年级创办文学社并且发表第一篇民间故事算起,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那时是极其富于想象和浪漫的,从四个人发展成为几十人的文学团体,我当时连任了三届社长,主持编写文学社刊《晨夕报》和组织投稿,暑寒假还得组织春秋游活动。当时依靠在我们镇文化站名下,我们的社团当时是办得颇有名气的。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和要参加高考,几个重要的全国性文学团体会议也被迫推脱,我们的铅印刊物只是办了二十多期,就因为走进了社会而被迫停止。
我第一次收到的稿费是三元钱人民币,那时的三元钱是我十天的菜票款。高中的那三年,陆续在地市级刊物上发表了作品。以后参加了诗歌大赛,也获过两次奖励。第一次得到稿费的那篇民间故事也被录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以后,经济的决定作用占了上风,走入社会,各奔前程,生活又没有规律,只有以工作和学习为主,读书只是寄托,写稿只为自娱,也就没有把投稿当作一门必修课了。
从西藏拉萨返回湖北老家,我最重的行囊是两箱子书籍。
走进北京走进国家图书馆,又圆了我学习和写作的旧梦。对电脑的热爱和对网络的迷恋,让我更加珍惜和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愉悦和快感。
业余时间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用电脑把它们打印和归类,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思想交流,通过论坛把自己的文章拿到网上去讨论,以后,还想通过制作主页和电子书,在因特网发布自己的创作实践,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共同分享文字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读书的时候爱在书的页眉页脚,及时地写出自己瞬间的感觉冲动和感觉掠影是我自然形成的习惯。散文部分以后会陆续汇编出来,供商榷和参考的。
新诗主要收录了近两年的作品,这些作品是通过网络,先后找到好友深圳诗人、作家天下一秋和张三中后,再次笔耕的结果。自己的诗歌,主要只是为了捕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而已。填词也是我的一大爱好,从初中时期就如痴如醉,一发而不可收,这次也一并借机收录自认为比较满意的部分。律诗的格律自己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注重真实的流露,重在记录各种心情和感触。
现在的我,正象蛇行在滂沱大雨中的耕夫或者皑皑白雪中的跋涉者一样,眼前是一片迷茫一片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耕作是变为人们必备的食粮还是徒劳无益的赝品。
写出作品和整理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长期工程,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而我所写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当然,我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极为实在的人,所以我要付出超常规的时间和惊人的坚强毅力。
寄托是一棵生命之树!既然把自己交给大地,就得不懈地找寻适者生存的土壤。自己找寻的路一定很长,但是我寻觅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留。因为我坚信:只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成功的路就一定在自己的脚下!http://www.56.com/deux_95368617.swf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