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月
2021-12-23叙事散文丁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3 编辑
那夜的月喜欢朱自清先生的那句“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但就本人来讲,享有“六朝古都”之美……
那夜的月喜欢朱自清先生的那句“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但就本人来讲,享有“六朝古都”之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3 编辑 <br /><br />
那夜的月
喜欢朱自清先生的那句“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但就本人来讲,享有“六朝古都”之美誉的南京,拥有何其厚重的历史,我是着实不敢写,不敢评的,尤其是踏上这块土地不过短短数日,如蜻蜓点水样,走马观花了数个景点,导游口中侃侃而谈,我的脑中空空如也……
唯一记住的,却是那夜的月。
那是一轮挂在南京古城墙上的凄美的月。请原谅,此处我只能用“凄美”二字。因为那夜的月,是那么凄冷,无奈,让我不由得就想起了七十二年前苦难悲壮的南京。
无论现在的南京多么繁华似锦,秦准河畔的灯火多么通明,南京城,却曾经遍地流满了我三十四万同胞的鲜血。还在极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是六朝古都,也不知道它是金陵之地,不认为南京是一座拥有如此灿烂历史的古城。我所知道的南京,在书本后面总跟着三个黑漆漆的字“大屠杀”,随之我知道了更加可怕的诸如“血雨腥风、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等成语,让人不寒而栗。在一个小孩子的眼中,那是交织了惊悚的复杂心理,我加深了对“死亡、战争”这些在生活中一时领悟不到的词的认识,第一次在内心深处对“和平”有着最深的祈盼。战争,就会有死亡,就会有生灵被涂炭,每每及此,就令我热血沸腾。今天,当我真正踏上那块土地时,总感觉脚步也是沉甸甸地,历史,我不敢遗忘,不能遗忘,我把自己所谓的“意识流、浪漫派”的写法统统摈弃,任由我的思绪信马由缰,任由我的文字随意飞驰。
所以,在11月30日午夜到12月1日凌晨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在中山门的古城墙上,每走一步,我都把脚步放得极轻,生怕一不小心,惊醒地下沉睡数十年的前辈们。
头上的一轮月,默默无言地追随着我们。拾级而上,幽幽的月光照在脚下的青石板上,倒映出我们朦胧的身影,这样的夜,清冷的月,是最适合缅怀先人的了。月色下,夏磊老师温言细语的诉说着南京城的诸多历史,他的声音带着南方人特有的吴侬软语,奇怪的是,回到家中,我的耳边仍然响着各位老师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话语。这也要归功于那夜的月,月色曾经那么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那种意境,半梦半醒,恍恍惚惚,让人无端地就生出许多的感叹,滚滚长江水卷走了往昔,生命、沧桑、荣辱,战争、死亡、歌声……唯一不变且又能默默包容见证这一切的,就是头上的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
那一夜,站在月光笼罩下的古城墙上,幽幽然,遥远一下子被月拽近,我嗅到迎面吹来的一阵冷风里,有前朝后世飘浮来的气息。既有古今守城将士勇猛的殊死搏斗,又夹杂着秦准河上或低沉或响亮的歌声,声音颤悠悠地,如丝带样缚在心头。看一下时间,距离十二月一日的凌晨不过二十几分钟,古城墙上,除了我们和几辆来回穿梭的车辆偶尔打破夜的寂静外,皆在半梦半醒之间。
走了一个来回,每一步,就能踏出一个朝代无数的能工巧匠来。南京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初年,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筑成时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不合格者一律杀头。脚下的那些名字在制作每一块城砖时一定是凝神惯注,因为稍稍一个不留神,就会丢失性命。这样想想,不由得又一声叹息,没有严格的律法,这座古老的城墙生命不会延续到今天,有了严格的律法,又会有多少无辜之人也许因为一个呵欠、一个喷嚏就会丢掉了性命。辨证的来讲,从历史的角度,严格的律法是正确的,可对于一个工匠来说,他的生命就如同了蝼蚁。
一声叹息,古往今来,是非成败,也许真的只能听滚滚长江之水的评论了。
古城睡着了,却依然是灯火通明。城墙边的灯塔闪烁着炫目的光,光圈时远时近,呈七彩状,令眼睛不敢直视。在这里,单靠月之光难以抚慰先人的亡灵。 我感觉有些冷,路已经到了尽头,可是脚步却无法停止。用手触了一下城砖,极凉,从指肚传来的感觉慢慢地浸满了全身。看看时间,已过午夜,友人说过,过了午夜,南京城刮起的就是“阴风”了,我并不害怕,只是心中充满了敬畏,我惶惑到不敢言语,就连呼吸都是轻的。
那夜的月,好像一直笼罩在阴霾里,似明似暗,美吗?我一直没敢抬头凝望它。白昼乘车经过城墙,本想看一下古城墙的模样,没有了月的衬托,它是否仍然庄严肃穆,只是汽车行驶的太快了,悠忽而过,什么也没有看到。
归家的第一梦里,被一团白茫茫的东西所填满,淡淡的,云雾样,略带些清冷,却总也看不清楚,我疑惑,是月吗?
或许真是那夜的月,我思故在,随我回乡潜入梦里了。
那夜的月
喜欢朱自清先生的那句“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但就本人来讲,享有“六朝古都”之美誉的南京,拥有何其厚重的历史,我是着实不敢写,不敢评的,尤其是踏上这块土地不过短短数日,如蜻蜓点水样,走马观花了数个景点,导游口中侃侃而谈,我的脑中空空如也……
唯一记住的,却是那夜的月。
那是一轮挂在南京古城墙上的凄美的月。请原谅,此处我只能用“凄美”二字。因为那夜的月,是那么凄冷,无奈,让我不由得就想起了七十二年前苦难悲壮的南京。
无论现在的南京多么繁华似锦,秦准河畔的灯火多么通明,南京城,却曾经遍地流满了我三十四万同胞的鲜血。还在极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是六朝古都,也不知道它是金陵之地,不认为南京是一座拥有如此灿烂历史的古城。我所知道的南京,在书本后面总跟着三个黑漆漆的字“大屠杀”,随之我知道了更加可怕的诸如“血雨腥风、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等成语,让人不寒而栗。在一个小孩子的眼中,那是交织了惊悚的复杂心理,我加深了对“死亡、战争”这些在生活中一时领悟不到的词的认识,第一次在内心深处对“和平”有着最深的祈盼。战争,就会有死亡,就会有生灵被涂炭,每每及此,就令我热血沸腾。今天,当我真正踏上那块土地时,总感觉脚步也是沉甸甸地,历史,我不敢遗忘,不能遗忘,我把自己所谓的“意识流、浪漫派”的写法统统摈弃,任由我的思绪信马由缰,任由我的文字随意飞驰。
所以,在11月30日午夜到12月1日凌晨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在中山门的古城墙上,每走一步,我都把脚步放得极轻,生怕一不小心,惊醒地下沉睡数十年的前辈们。
头上的一轮月,默默无言地追随着我们。拾级而上,幽幽的月光照在脚下的青石板上,倒映出我们朦胧的身影,这样的夜,清冷的月,是最适合缅怀先人的了。月色下,夏磊老师温言细语的诉说着南京城的诸多历史,他的声音带着南方人特有的吴侬软语,奇怪的是,回到家中,我的耳边仍然响着各位老师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话语。这也要归功于那夜的月,月色曾经那么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那种意境,半梦半醒,恍恍惚惚,让人无端地就生出许多的感叹,滚滚长江水卷走了往昔,生命、沧桑、荣辱,战争、死亡、歌声……唯一不变且又能默默包容见证这一切的,就是头上的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
那一夜,站在月光笼罩下的古城墙上,幽幽然,遥远一下子被月拽近,我嗅到迎面吹来的一阵冷风里,有前朝后世飘浮来的气息。既有古今守城将士勇猛的殊死搏斗,又夹杂着秦准河上或低沉或响亮的歌声,声音颤悠悠地,如丝带样缚在心头。看一下时间,距离十二月一日的凌晨不过二十几分钟,古城墙上,除了我们和几辆来回穿梭的车辆偶尔打破夜的寂静外,皆在半梦半醒之间。
走了一个来回,每一步,就能踏出一个朝代无数的能工巧匠来。南京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初年,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筑成时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不合格者一律杀头。脚下的那些名字在制作每一块城砖时一定是凝神惯注,因为稍稍一个不留神,就会丢失性命。这样想想,不由得又一声叹息,没有严格的律法,这座古老的城墙生命不会延续到今天,有了严格的律法,又会有多少无辜之人也许因为一个呵欠、一个喷嚏就会丢掉了性命。辨证的来讲,从历史的角度,严格的律法是正确的,可对于一个工匠来说,他的生命就如同了蝼蚁。
一声叹息,古往今来,是非成败,也许真的只能听滚滚长江之水的评论了。
古城睡着了,却依然是灯火通明。城墙边的灯塔闪烁着炫目的光,光圈时远时近,呈七彩状,令眼睛不敢直视。在这里,单靠月之光难以抚慰先人的亡灵。 我感觉有些冷,路已经到了尽头,可是脚步却无法停止。用手触了一下城砖,极凉,从指肚传来的感觉慢慢地浸满了全身。看看时间,已过午夜,友人说过,过了午夜,南京城刮起的就是“阴风”了,我并不害怕,只是心中充满了敬畏,我惶惑到不敢言语,就连呼吸都是轻的。
那夜的月,好像一直笼罩在阴霾里,似明似暗,美吗?我一直没敢抬头凝望它。白昼乘车经过城墙,本想看一下古城墙的模样,没有了月的衬托,它是否仍然庄严肃穆,只是汽车行驶的太快了,悠忽而过,什么也没有看到。
归家的第一梦里,被一团白茫茫的东西所填满,淡淡的,云雾样,略带些清冷,却总也看不清楚,我疑惑,是月吗?
或许真是那夜的月,我思故在,随我回乡潜入梦里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