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雪山和它的灵魂

2021-12-23抒情散文汤如浩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9 编辑

雪山和它的灵魂汤如浩十一月初,树林颇是有些疏落了,远处玉米的白缨子在风中飘拂,饱满的棒子被一一摘去了,没有了沉甸甸的果实作根基,所以玉米肢体飘摇的姿势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9 编辑 <br /><br />雪山和它的灵魂

汤如浩

  十一月初,树林颇是有些疏落了,远处玉米的白缨子在风中飘拂,饱满的棒子被一一摘去了,没有了沉甸甸的果实作根基,所以玉米肢体飘摇的姿势是有些轻飘飘的,没有依靠,其实,也只有它们,伶仃的待遇定然在所难免。田野里,除却白杨树构筑的稀疏栅栏和栅栏内的玉米秆,真的似乎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天空灰蒙蒙的,这是一种疲惫的颜色,当秋风将一切席卷而去,只留下漫天的尘埃萦绕,天空就是满脸的委屈,朔风猎猎的日子,不会再留下些什么的。但还是有鹰隼在空中,是灰白色的背景上的点缀,游弋,盘旋,或者飘然远去,鹰总是孤独的,悠然巡游,进入战斗,还是悄然撤退,都是一样。此时的阳光是朦胧的,在尘埃的背后沉默不语,折射出来的尘埃粒子在空气中跳跃,游弋的路线清晰无比,像我们前进的方向,温煦,热闹,又有着些许的期盼。
  雪山在那边隐约起伏,似乎与我们有些遥远了,也还有一丁点的模糊和朦胧,但仍然如影相随,步步亦趋。我有些窃喜,无论何时都走不出雪山的视线,与雪山不即不离,这一直是我多年来愿意看到的情形。不管走到哪儿,不管在什么样的路上颠簸,我闭上眼睛,就会想起雪山的样子,高耸,嶙峋,陡峭,在这里也不例外,那种熟娴同样如此,没有丝毫改变。隐隐的白雪遮掩,偶或的松林起伏,山鸟的身影起落,就是这样,祁连山在河西无处不在,我的目光,从出发开始,已然定格。
  下车的瞬间,我还在恍惚。一百余公里的路途,车窗中,祁连山始终在身边,向我微笑,就像在这个名叫临泽的美丽小县城看到的灿烂的面庞一样,亲切而温馨。十一月六日,应该是个不错的日子。我就是在这一天,跟随纪念民乐县文联成立十周年采风团到来的。迎接我们的,除了文联的文朋师友,还有分管文教的姜县长一行,他们在车下已经静候多时。热情握手,寒暄问候,家常的问讯,温暖来自手心的温度,也来源于张张灿烂的笑脸。祁连山下,同样的性情,同样的爱好,同样爽朗的笑声,就可以将陌生带来的片刻隔阂,化解得以一干二净。
  在姜县长等人的陪同下,我们首先瞻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陵园位于临泽县城,是一座偌大的园林,与繁华的闹市遥遥相望。漫步在长长的甬道,青松、翠柏、假山,一一映入眼帘,宁静,空旷,深邃,有恍如隔世的清冷和寥落。落叶飘飘上下飞旋,风的啸声灌入耳鼓,飞鸟的身影掠过,树林中,偶或传来鸟雀啁啾的鸣叫,隐秘而压抑。天淡,林密,人烟稀少,宁静在瞬间布满全身,此刻,心灵同样是宁静的。如果再传来几声醇厚的钟磬的奏鸣的话,就如同步入深山的寂寞禅院了。这的确是一处庄严的地界,空气中,也似乎隐隐流淌着凝重的气息,烈士公墓、将军亭、博物馆,都散射着不同于别一地的异样气息。一处高耸的土堡,兀立在树丛中,醒目而别致。姜县长告诉我们,这是红军碉堡——汪家墩,是近年来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按照当年的原貌仿建的,目的在于还当年的历史以现实感,以达到教育后人的功效。我沉默了,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它的背影,也逐渐模糊了,如果能够刻意地留住些什么,当然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幸事。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那些年轻的英魂看到了吗?我们安静的站立,我们虔诚的默哀,能够给他们的灵魂已些许的安慰吗?陵园中央,高达19.36米的西路军烈士纪念碑悄然耸立,给人一种压抑的肃穆之感。碑体正中,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十五个大字格外硕大,似乎也格外意味深长。
        千里悲壮风尘血融碧波粼粼弱水远,
        百折卓绝纵横魂化白雪浩浩祁连高!
        浴血河西功昭日月青山永泣,
        捐躯临泽气壮山河绿水长流!
  恍然回首,一切已经化为云烟。遥远的1936年11月,一群满腔热血的青年英俊,跨过黄河,翻越乌鞘岭,浴血奋战,与数倍于自己的马家军百般鏖战,向河西进发。在地广人稀,这支20000余人的没有任何后援的在此地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部队,单薄褴褛,弹粮缺乏,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此前,为策应河东红军,他们接受“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的命令,在陈昌浩、徐向前的带领下,孤军深入,在千里河西走廊,打得盘踞在此地的国民党队伍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红军的威名远扬。然而不久,河东红军主力和河西部队的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完全阻隔,形势急转直下。对于深入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蒋介石指使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围剿”。在甘青发家、经营数十年的马家军规模大,非常凶残,西路军与敌军在高台、古浪展开激战,却节节败退。马家军步步紧逼,西路军一路败退,在红石窝山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剩余的3000多人分成三个支队,分散打游击,自己找生路。对于这些十三四岁就参加红军的将士们来说,这个时刻彻底宣告了西路军的失败。李先念率领着西路军的左支队,为了求生,他们向着祁连山深处挺进,终于在四十多天后,带着仅剩420人到了新疆,这是西路军硕果仅存的部队。据统计,这支20000余人的部队,在河西战死者7000多人,被俘9000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5600百多人,回到家乡者2000多人,经营救回到延安者40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2000多人,这些活着的西路军战士流落在河西走廊,和当地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被承认为红军都是四五十年以后的事了,有的就一辈子扎根在那里了。
  祁连山无语,为英灵默哀;黑河水滔滔,因国殇呜咽。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淹埋着一段悲壮的西路军历史。
  临泽烈士陵园的资料记载,红西路军在南柳沟作战失败后,经过互相支援,全力突围,在国民党军骑兵的追击下,拖着疲惫的身体星夜兼程50多里,抢占了梨园口,控制了进入祁连山的要塞。1937年3月11日,到达梨园口的西路军,再次被马家军的骑兵追到。30军此时尚未完成工事,在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的带领下奋起抵抗。山势很高,坡度却很低,马家军骑兵一个冲锋便可到达山顶。红军此时已弹尽粮绝,疲惫不堪,只好以血肉之躯与敌军拼杀,部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竟如妇孺一般遭到敌人的屠杀,一倒一大片,一倒一大堆,断肢残体漫山遍野,梨园河口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一个团拼光了,另一个团再上,闻名四方面军全军的“老虎团”就这样全部损失,该团政委抱着军长的腿号啕大哭:“完了,全都拼完了!” 这是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经历的最悲惨的战事之一,临泽大地记录了这一段无法回首的历史,数十年后,当幸存者追忆这段往事时,一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建国后,当地政府在大沙河旁修建陵园,来纪念这些将生命永远留在临泽大地上的红军英魂,缅怀先烈,永志不忘。
  陵园在进行维护修缮,大门,甬道,牌坊,纪念馆,不久的将来,均会焕然一新,肃穆有加的,红军坟上的红军杨昂首峭立,内心该会有所安慰了吧?陵园门口,巨大的挖掘机轰然有声,穿梭的翻斗车忙碌不堪,勤奋的民工们翻砂抹浆,大沙河治理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热爱文学并在文学创方面颇有造诣的姜县长自豪地告诉我们,大沙河治理工程竣工后,一条清澈的河流将穿城而过,到时候,两岸垂柳,一城碧波,美丽的小城临泽,必将是塞外的江南,美不胜收。是啊,七十多年前,红西路军将士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强浴血奋战,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华美悲壮的乐章,抚今追思,仍觉荡气回肠,令人顿生慷慨激昂之情。七十多年后,我们倾听着临泽的领导层对于大沙河治理的美好蓝图,精神同样为之一振:无论是谁,只要对一方大地心怀深情,心系百姓,必然会为之孜孜不倦,永不疲倦,无论是付出辛劳和汗水,还是付出青春与热血,都会在所不惜的。时间不管过去七十年也罢,七百年也罢,这一点不容置疑。就像我们眼前的雪山一样,几百年,几千年,它的本质不会变,它的精神更不会更改,这就是它不屈的灵魂吧。雪山的灵魂,坚毅,韧性,顽强,为着既定的目标,全力向前,永不放弃。
  在前往临泽丹霞地质公园参观的途中,陪同的临泽文联主席刘爱国先生告诉我们,近几年,临泽各项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各种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各得其所,各种文艺作品硕果累累,这些,都与临泽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密不可分,我们在为他们由衷高兴的同时,不能不产生更多的艳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