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涧边秋如酥
2021-12-23叙事散文王九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8 编辑
秦王涧边秋如酥“秦王扫六合,虎视多雄哉”。每当我默诵李太白这气壮山河,势倾五岳,铿锵雄壮的诗句时,胸中便会激……
秦王涧边秋如酥“秦王扫六合,虎视多雄哉”。每当我默诵李太白这气壮山河,势倾五岳,铿锵雄壮的诗句时,胸中便会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8 编辑 <br /><br /> 秦王涧边秋如酥
“秦王扫六合,虎视多雄哉”。每当我默诵李太白这气壮山河,势倾五岳,铿锵雄壮的诗句时,胸中便会激荡起汹涌澎湃的波涛,久久难以平息。而这波涛起处,并非莫名,乃是为大秦帝国、为秦王雄才大略、为秦国政治清明、为秦朝以法治国、为秦人整军经武、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由此我想,战国七雄中,初始并非唯秦最强,但唯楚最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缘何最后剪灭群雄统一天下的却是大秦呢?自忖秦国除了能够刷新政治,广揽人才,废分封,建郡县;同时注重军队建设;积极研制先进武器;不懈努力地发展生产力;并使政法合一;政令统一;整合意志;规范文字,稳定经济;统筹行为;整齐步伐;令行禁止。以及对内谋求稳定;对外力图开疆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大动荡大变改时期。秦国当时偏处于西隅,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均落后关东:齐、楚、燕、魏、赵、韩诸国一百多年。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彻底改革社会制度。于是便向海内延揽人才。卫鞅(商鞅)应召自魏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负责一系列的变法改革运动。初颁新法,国人疑虑难释,鞅为取信于民,以便使新法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首先命人立木于都城南门,如有人将木徙于北门者,赏金十两,无人响应。后增金为五十两,一人应募徙之,得金后欢天喜地而去。举国欣然,争传左庶长不我欺,言必信,信必果。鞅以此取得民信后,便大刀阔斧地在秦国推行新法。他讲: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推行新法时不私亲,不阿贵,太子触法而刑其师傅。有评论曰:“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人皆怯于私斗,勇于公战,诸侯畏惧”。秦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开始向外扩张。首先受害的是魏。秦趁魏马陵之战失利之际出兵伐魏。鞅以诡计擒拿魏军主帅公子昂,迫使魏割河西地(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由此以往,秦逐步开始了对外蚕食和谋求统一的步伐。
秦王涧地处豫南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附近(距县城约50公里)。战国晚期属楚国版图。此地虽然偏僻,据说秦王席卷天下,南征伐楚时,曾屯兵于此。秦王见此地山川蕴秀,风景不殊,便驻马休整。自己闲无事时,常信缰游赏。一日午后,静极思动。独自来到涧边舞剑,不慎将自己心爱宝剑失落溪流中。秦王命人遍寻不见,便立即下令,勿论军民官庶,谁能在此涧中寻回王之宝剑,立即将刚刚收归的楚国九州十八县版图封赏给他。一时四乡八村的黔首,(秦时称百姓为黔首)闻讯皆蜂涌而至。经无数人夫无数次打捞,私毫不见宝剑踪影。于是又有一种传说便在民间不径而走。据传“当地有位饱学之士,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独自在溪边步月,并仰观天象,突然看见那柄秦王宝剑,幻出一道金光,曳着啸声,从涧中跃出,遂即又化作一条金龙腾空而去。由是军民人等,怀着敬畏之心争传,王剑乃神器,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寻得见呢”。据此,随之便又有人推断,秦王是玉皇大帝之子,秉承父命,特下凡来整顿江山,收拾金瓯,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临下凡荣膺大任时,玉皇特命瑶池金龙化作利剑随秦王征伐。今见楚国将亡,秦统一天下在即。任务几近完成,便辞别秦王,回天庭复命去了。就这样经军民人等口碑相传,言人人增,辗转加工,愈传愈真,不由人不信。故尔这件悬案便成定谳。而此溪也就从那时起,便约定俗成地被名之为“秦王涧”。故事也在当地代代传承,历两千余年而不衰。所以此涧虽地处偏僻而在周遭尚小有名气。
中秋时节,风色如酥,我慕名来到秦王涧流连。眼前的涧流,象许多山溪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这里的山峦算不得雄峻,但跌宕起伏,绵延有致,溪流也很是瘦弱,一路疲缓,逶迤而来。河石垒垒,裸露而荒藉。河床经山溪常年不间断地冲刷和穿击,把秦王当年失剑的地方,逐渐淘漉成浅潭状。此时它正娴静地承接上流,将其汇成一泓秋水,静卧在河床中间不歌不吟,不粼不皱。而在它的身下,却溪水细细,淙淙有声,似乎是很欢快的样子。独立涧边,见碧池如镜,澄可鉴人,忍不着临水照影,自赏魁梧形态。俯池一揽,身影在印,适逢风来,水面骤起微澜,只见自己的影子在水中摇来晃去,忽曲忽弯,倒影剪剪,随池水而活泛。个人看着有趣,不觉惬意非常。再默察此涧,虽经过千百年岁月,涧容潭貌并无谲奇,水也不算太深,因未经污染,更清澈见底。内有小鱼数头,在水中嘻戏。此时我犹如置身濠梁,与鱼共乐。或许是人在亲近大自然时,易萌动天真童趣。在这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我不觉顽皮之心大起,不曾犹豫,便赤脚跳入潭中,其水深刚过膝。大概是潭水积年累月不曾经过大的激荡,在溪床铺满了鸡蛋大小的河卵石上,一层呈深绿色积苔在上面薄布,踏上去软软的,滑滑的,还有一种腻腻的感觉。举脚一踩,沉苔浮起,水面一下子浮起片片绿茸。见此光景,大生懊悔。何意思虑不周,不经意间破坏了这里固守光阴无算的静谧呢?急急蹿上岸,席沙而踞,闭目不忍睃视。此时秋阳易人,秋风缠绵,水面又渐渐恢复了平静和清纯。仰身回味着刚才的温水溶溶,和现在的戏沙暖暖,不觉又微微陶醉起来。
躺在河畔,望着天上不断幻化着的白云苍狗,细数着那山河岁月的沧桑翻覆,想象着秦王当年在这里啸傲,在这里放颠,在这里弹剑,在这里挥鞭。俱往矣,如今只留下了这些剩山余水,伴着乱茅疏栎,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在这默默守望着,似乎仍在等待那位气吞山河如虎的千古一帝再次到来,使其剑影雄姿,永远镌印在这一涧秋水之中,直到地老天荒。
思绪如飞,这思绪就象身边那不可逆转的光阴在逝去的时间隧道中悠悠去远。久之,收回忆缕,起身在秦王曾经留下足跡的地方再负手漫踱,不时眺望下眼前这些活力四射的山河,遥想秦王当年,亲统铁骑如流,四处攻掠。舟征南越,马踏楼兰,剑指东海,鞭挥天山。六国城郭,转眼便成灰烟。六囯铜驼,一例颓卧荊棘。四海之内,到处响起的都是《黍离》之歌。在秦国强大政治和军事的佂伐中,对已经取得的疆舆,实施车同轨,字同体。政令统、法度统、度量衡统、郡县制统。已成当务之急。而六国臣民刚刚归顺,一切还处于疑虑观望中。做为大一统的主宰人物,他需要以政治和法令取信天下。而推行政治和法令的除了官府之外,还需舆论。(当然在強大的舆论后面,有不容忽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做为支撑)而令黔首能在與论面前彻底臣服的,就是一个“信” 字。(女真人入关后能一统天下,最浅显的做法是区别蒙古人,对汉人减徭役,薄赋税。予民休息。这样就赢得了汉人归心。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享清福”。 即当初的“享人家清人福)民众一旦对统治者取得信任。其政权无疑也就稳固了。(因信才使六国心服)由此可见與论和信誉是对孪生兄弟,向来都是相辅相承的。因为它们来自一个载体。当然统治者在大造舆论的同时,难免有忽略不能自圆其说处。每当舆论和信用在遭到某种程度上的质疑时,那种似真似幻,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寓言”故事也就不期而至,及时填空补缺,使内幕不致于揭穿。无论从商鞅徙木,到秦王失剑,其使用的愚民手法一脉相承。而后代效法他们的英雄豪杰也多次重复这剂屡试不爽的良丹妙药。史书上所记的这类手法比比皆是。大到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什么斩木为兵,什么斩蛇起义。小到“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凡此种种,秦王所开创的舆论先河,和富国强兵,以及驭民以信。则真成了后来者纷纷仿效的不二法门。这或许就是秦灭六国留给后人最充分的理由。
一天的时光即将过去,比起秦朝至今二千多年的积累真的算不得什么。可我却感到了这一天的充实和沉重。因为这短暂一天,在我似乎穿越了两千多年的风雨。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两千多年前的喜怒哀乐,两千多年前的悲欢离合。两千多年前的盛衰成败,两千多年前的兴亡更迭。秋阳伴我徜徉于历史长卷的沉思之中,秋水曳我跨过历代王朝江河的兴替之后。独自俯仰于秦王涧边,触及我的仍然是山河似昨,英雄去远。而涧流仍日夜不息地向前奔跑。尽管已不知疲倦地奋进了两千多年。这点是那位当初啸傲天下的秦王所不会想到的吧?虽然天地不仁,流年可嗟,但人物虽非,风物如故,毕竟山川无恙,涧溪依旧。况且,秦王留给后人的那种博大胸襟,和大无畏的意志,以及高度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就象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已深植中华大地,永远不会枯萎。
2009年12月8日于百拙斋
“秦王扫六合,虎视多雄哉”。每当我默诵李太白这气壮山河,势倾五岳,铿锵雄壮的诗句时,胸中便会激荡起汹涌澎湃的波涛,久久难以平息。而这波涛起处,并非莫名,乃是为大秦帝国、为秦王雄才大略、为秦国政治清明、为秦朝以法治国、为秦人整军经武、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由此我想,战国七雄中,初始并非唯秦最强,但唯楚最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缘何最后剪灭群雄统一天下的却是大秦呢?自忖秦国除了能够刷新政治,广揽人才,废分封,建郡县;同时注重军队建设;积极研制先进武器;不懈努力地发展生产力;并使政法合一;政令统一;整合意志;规范文字,稳定经济;统筹行为;整齐步伐;令行禁止。以及对内谋求稳定;对外力图开疆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大动荡大变改时期。秦国当时偏处于西隅,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均落后关东:齐、楚、燕、魏、赵、韩诸国一百多年。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彻底改革社会制度。于是便向海内延揽人才。卫鞅(商鞅)应召自魏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负责一系列的变法改革运动。初颁新法,国人疑虑难释,鞅为取信于民,以便使新法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首先命人立木于都城南门,如有人将木徙于北门者,赏金十两,无人响应。后增金为五十两,一人应募徙之,得金后欢天喜地而去。举国欣然,争传左庶长不我欺,言必信,信必果。鞅以此取得民信后,便大刀阔斧地在秦国推行新法。他讲: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推行新法时不私亲,不阿贵,太子触法而刑其师傅。有评论曰:“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人皆怯于私斗,勇于公战,诸侯畏惧”。秦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开始向外扩张。首先受害的是魏。秦趁魏马陵之战失利之际出兵伐魏。鞅以诡计擒拿魏军主帅公子昂,迫使魏割河西地(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由此以往,秦逐步开始了对外蚕食和谋求统一的步伐。
秦王涧地处豫南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附近(距县城约50公里)。战国晚期属楚国版图。此地虽然偏僻,据说秦王席卷天下,南征伐楚时,曾屯兵于此。秦王见此地山川蕴秀,风景不殊,便驻马休整。自己闲无事时,常信缰游赏。一日午后,静极思动。独自来到涧边舞剑,不慎将自己心爱宝剑失落溪流中。秦王命人遍寻不见,便立即下令,勿论军民官庶,谁能在此涧中寻回王之宝剑,立即将刚刚收归的楚国九州十八县版图封赏给他。一时四乡八村的黔首,(秦时称百姓为黔首)闻讯皆蜂涌而至。经无数人夫无数次打捞,私毫不见宝剑踪影。于是又有一种传说便在民间不径而走。据传“当地有位饱学之士,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独自在溪边步月,并仰观天象,突然看见那柄秦王宝剑,幻出一道金光,曳着啸声,从涧中跃出,遂即又化作一条金龙腾空而去。由是军民人等,怀着敬畏之心争传,王剑乃神器,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寻得见呢”。据此,随之便又有人推断,秦王是玉皇大帝之子,秉承父命,特下凡来整顿江山,收拾金瓯,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临下凡荣膺大任时,玉皇特命瑶池金龙化作利剑随秦王征伐。今见楚国将亡,秦统一天下在即。任务几近完成,便辞别秦王,回天庭复命去了。就这样经军民人等口碑相传,言人人增,辗转加工,愈传愈真,不由人不信。故尔这件悬案便成定谳。而此溪也就从那时起,便约定俗成地被名之为“秦王涧”。故事也在当地代代传承,历两千余年而不衰。所以此涧虽地处偏僻而在周遭尚小有名气。
中秋时节,风色如酥,我慕名来到秦王涧流连。眼前的涧流,象许多山溪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这里的山峦算不得雄峻,但跌宕起伏,绵延有致,溪流也很是瘦弱,一路疲缓,逶迤而来。河石垒垒,裸露而荒藉。河床经山溪常年不间断地冲刷和穿击,把秦王当年失剑的地方,逐渐淘漉成浅潭状。此时它正娴静地承接上流,将其汇成一泓秋水,静卧在河床中间不歌不吟,不粼不皱。而在它的身下,却溪水细细,淙淙有声,似乎是很欢快的样子。独立涧边,见碧池如镜,澄可鉴人,忍不着临水照影,自赏魁梧形态。俯池一揽,身影在印,适逢风来,水面骤起微澜,只见自己的影子在水中摇来晃去,忽曲忽弯,倒影剪剪,随池水而活泛。个人看着有趣,不觉惬意非常。再默察此涧,虽经过千百年岁月,涧容潭貌并无谲奇,水也不算太深,因未经污染,更清澈见底。内有小鱼数头,在水中嘻戏。此时我犹如置身濠梁,与鱼共乐。或许是人在亲近大自然时,易萌动天真童趣。在这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我不觉顽皮之心大起,不曾犹豫,便赤脚跳入潭中,其水深刚过膝。大概是潭水积年累月不曾经过大的激荡,在溪床铺满了鸡蛋大小的河卵石上,一层呈深绿色积苔在上面薄布,踏上去软软的,滑滑的,还有一种腻腻的感觉。举脚一踩,沉苔浮起,水面一下子浮起片片绿茸。见此光景,大生懊悔。何意思虑不周,不经意间破坏了这里固守光阴无算的静谧呢?急急蹿上岸,席沙而踞,闭目不忍睃视。此时秋阳易人,秋风缠绵,水面又渐渐恢复了平静和清纯。仰身回味着刚才的温水溶溶,和现在的戏沙暖暖,不觉又微微陶醉起来。
躺在河畔,望着天上不断幻化着的白云苍狗,细数着那山河岁月的沧桑翻覆,想象着秦王当年在这里啸傲,在这里放颠,在这里弹剑,在这里挥鞭。俱往矣,如今只留下了这些剩山余水,伴着乱茅疏栎,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在这默默守望着,似乎仍在等待那位气吞山河如虎的千古一帝再次到来,使其剑影雄姿,永远镌印在这一涧秋水之中,直到地老天荒。
思绪如飞,这思绪就象身边那不可逆转的光阴在逝去的时间隧道中悠悠去远。久之,收回忆缕,起身在秦王曾经留下足跡的地方再负手漫踱,不时眺望下眼前这些活力四射的山河,遥想秦王当年,亲统铁骑如流,四处攻掠。舟征南越,马踏楼兰,剑指东海,鞭挥天山。六国城郭,转眼便成灰烟。六囯铜驼,一例颓卧荊棘。四海之内,到处响起的都是《黍离》之歌。在秦国强大政治和军事的佂伐中,对已经取得的疆舆,实施车同轨,字同体。政令统、法度统、度量衡统、郡县制统。已成当务之急。而六国臣民刚刚归顺,一切还处于疑虑观望中。做为大一统的主宰人物,他需要以政治和法令取信天下。而推行政治和法令的除了官府之外,还需舆论。(当然在強大的舆论后面,有不容忽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做为支撑)而令黔首能在與论面前彻底臣服的,就是一个“信” 字。(女真人入关后能一统天下,最浅显的做法是区别蒙古人,对汉人减徭役,薄赋税。予民休息。这样就赢得了汉人归心。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享清福”。 即当初的“享人家清人福)民众一旦对统治者取得信任。其政权无疑也就稳固了。(因信才使六国心服)由此可见與论和信誉是对孪生兄弟,向来都是相辅相承的。因为它们来自一个载体。当然统治者在大造舆论的同时,难免有忽略不能自圆其说处。每当舆论和信用在遭到某种程度上的质疑时,那种似真似幻,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寓言”故事也就不期而至,及时填空补缺,使内幕不致于揭穿。无论从商鞅徙木,到秦王失剑,其使用的愚民手法一脉相承。而后代效法他们的英雄豪杰也多次重复这剂屡试不爽的良丹妙药。史书上所记的这类手法比比皆是。大到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什么斩木为兵,什么斩蛇起义。小到“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凡此种种,秦王所开创的舆论先河,和富国强兵,以及驭民以信。则真成了后来者纷纷仿效的不二法门。这或许就是秦灭六国留给后人最充分的理由。
一天的时光即将过去,比起秦朝至今二千多年的积累真的算不得什么。可我却感到了这一天的充实和沉重。因为这短暂一天,在我似乎穿越了两千多年的风雨。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两千多年前的喜怒哀乐,两千多年前的悲欢离合。两千多年前的盛衰成败,两千多年前的兴亡更迭。秋阳伴我徜徉于历史长卷的沉思之中,秋水曳我跨过历代王朝江河的兴替之后。独自俯仰于秦王涧边,触及我的仍然是山河似昨,英雄去远。而涧流仍日夜不息地向前奔跑。尽管已不知疲倦地奋进了两千多年。这点是那位当初啸傲天下的秦王所不会想到的吧?虽然天地不仁,流年可嗟,但人物虽非,风物如故,毕竟山川无恙,涧溪依旧。况且,秦王留给后人的那种博大胸襟,和大无畏的意志,以及高度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就象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已深植中华大地,永远不会枯萎。
2009年12月8日于百拙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