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樟树下的记忆
2021-12-23叙事散文潇湘渔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1 编辑
古樟树下的记忆我家居住的村子是一个有着浓郁宗族色彩的自然村。除了一户从山上搬下来的黄姓人家单独住在一所低矮的房子里外,其他三十多户都是清一色的郭姓人家……
古樟树下的记忆我家居住的村子是一个有着浓郁宗族色彩的自然村。除了一户从山上搬下来的黄姓人家单独住在一所低矮的房子里外,其他三十多户都是清一色的郭姓人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1 编辑 <br /><br />
古樟树下的记忆
我家居住的村子是一个有着浓郁宗族色彩的自然村。除了一户从山上搬下来的黄姓人家单独住在一所低矮的房子里外,其他三十多户都是清一色的郭姓人家,分别住在五栋有着专名的大屋场里,即上屋、中屋、老屋、新屋、对门屋。虽然不同的屋场亲疏不一,只有同一屋场的关系最亲,但不管如何总归是一个祖宗下来的,即使出了五服,也还是一家子,出门就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哥哥、姐姐。
我们这一支姓郭的是从邻近的桂东县迁过来的,讲的还是桂东话。迁到这里已有一百多年,不断的繁衍、生息,从最初的老屋到后来的上屋、中屋、新屋和对门屋,由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六七十个人。
我们的祖宗从一开始就对村子有所规划,名个屋场之间有一条石砌小路相通,除对门屋外,其他四个屋场后面是一座禁山。山虽然不大,但林子里却长满了名种古树,尤以古樟、古松著名。尤其是新屋场背后的那棵古樟更成了我们村子的神树,被村里的老人奉若神明,常常一脸严肃地告诫孩子们千万不可在树下乱来,更不可在树下拉屎、拉尿,就连大声说话也不行;否则就将遭到报应。林子里的一草一木也不准动。
因为是禁山,因此不仅树木长得高大、茂盛,而且因为一般人都不进去,这么一来林子就有一种神秘感,远远望去总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我和小伙伴们虽然玩皮,可也不敢轻易往林子里闯。但对那棵大樟树却总有一种好奇感。由于它离屋场最近,又靠近路边,小伙伴们对它难免心里痒痒的,只要有了几个人在一块,总想上前去仔细瞧一瞧,摸一摸。一次,一位年龄稍长的叔叔对我们几个说:“你们有没有胆子同我一起过去,上前去摸摸那棵大樟树?”我们几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把眼睛一瞪,齐声说:“只要你敢领头,我们还怕什么!”那位叔叔把手一招,于是我们几个就跟着他来到了大樟树前。用眼一瞧,好家伙,这棵树还真够大,初看起来比农村打谷子的扮桶还要大。只见它长在一个高崁上,树蔸一大半位于高崁的上面,一小半位于高崁的下面,隆起的树根大的比水桶还粗,大大小小的树根呈现出不同姿态向外伸展,单是露在外面的部分就有好几丈长,至于埋在土里面的那就说不清了。我们出于好奇,想量量树的腰围到底有多大,于是五个人作了分工,两个年纪稍大一点的站在崁下,三个年纪小点的站在崁上,各自伸开手臂,相互拉在一起,拼命用力,好不容易才将大树合抱过来。我们几个都不由得“啧啧”赞叹起来:“好家伙,真大!”初初估算一下,我们的平均高度大概是一米二,手臂伸展与人的高度相当,五个人也就是六米!这可真是难得一见的大树。
量过以后,我们又抬头向上看。只见大樟树枝叶繁茂,密密麻麻,把天空遮了个严严实实,竟连一点缝隙也没有,晴天看不到太阳,雨天则把雨水挡住了,是一把天然的大伞。再看看高崁下面是一块较为平整的草地,几乎有半亩大。因为光照严重不足,因此只有几棵手拇指大的小树和一些稀稀拉拉的杂草。不记得是谁灵感触发,突然喊了一声:“伙伴们,你们看,树底下是个多好玩的地方呀!”那位叔叔听这么一喊,就接着说:“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当作大伙玩耍的地方吧!”说完,他就吩咐大家回去拿镰刀、锄头、扫帚,然后大家一起动手挖的挖,割的割,扫的扫,很快就把地方平整出来。一看,还真不赖,好大的一块平地,可容下几十个人呢。五个小伙伴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齐拍手道:“好地方,以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在这里玩了。”大家乱跳乱蹦了一阵,然后那位叔叔又说:“伙伴们,你们回去告诉其他的男孩子,以后凡天气晴朗的时候,晚饭前(我们那个地方是个山区,晚饭要等到天黑以后)我们都到这里来玩一阵,或讲讲故事,或唱唱歌子,或猜猜谜语,或是玩点别的。”我们都拍手表示同意。
第二天正好是个晴天,只见各家名户的男孩子三三两两都从家里出来向大樟树下走去。大约六点多钟,大树底下就聚集了全村四到八岁的男孩子。好家伙,还真来了不少,共有二十多个。我是其中最小的,还只有四岁多,天天只知道混玩,几位七八岁的叔叔、哥哥已经上学了,主角自然是他们,他们说干什么我们就跟着干什么。我们那里盛行花鼓调,什么“讨学钱”“回娘家”“十月怀胎”,小朋友们都能哼几句。再就是不知名的山歌,至于新歌,也就知道唱《东方红》。游乐中最多的内容还是讲故事。我们那里盛行讲三国,一些并未读过多少书的老爷爷别看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讲起三国故事来却是眉飞色舞,神气十足,一到冬天围炉向火的时候,身边总能聚集一伙人听他们讲三国。受这种风气影响,我们一班小朋友也能拉拉三国。我们那里的人不知怎么的,特别喜欢赵云、张飞,尤其是一说起赵云孤身救阿斗、张飞大闹长坂坡,更是让人向往无比。那几位叔叔、哥哥虽然讲不了全篇的三国,但讲讲赵云、张飞的故事,还是可以的。再就是关于唐僧取经和孙猴子的故事,在我们那里也是耳熟能详的。我有个堂叔比我大三岁,长的一副瘦脸,额头又特别突出,大家就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叫他“孙猴子”。他虽然不高兴,可也无可奈何,只得认了。还有位叔叔,因他的父亲曾在郴州专员公署当过教育科长,见识自然比我们强多了,从他的嘴里我们还能听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什么《红楼梦》、《二度梅》之类。
因我还是一个四岁多的小孩,什么也不懂,只能用羡慕、好奇的眼光看着、听着那几位叔叔、哥哥讲故事、唱歌儿,觉得他们真是了不起,心想总有一天,我也能象他们一样能说、能唱。
我能真正参与的其中的活动,是猜谜语和传递东西。猜谜语时不管能否猜中,总还能让我瞎猜一气;即使猜错了,叔叔、哥哥们也只是笑笑而已。对我来说,最开心的还是传递东西,这种游戏既不需要什么知识,也不需要什么见识,只看一个人的动作和运气,我与叔叔、哥哥们完全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公平得很。传递东西时,谁的运气不好,东西落在谁的手里,那就少不了要挨罚:或是翻跟斗,或是学狗爬,或是学鸡叫。当我看见别人输了在做这些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往往笑得连气也喘不过来。
当村里炊烟四起,太阳开始西沉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玩得最高兴的时候。可这个时候却接二连三地传出呼唤我们回去的声音,小伙伴们不得不一个个极不情愿地离去。樟树下的人越来越少,等到天黑时,禁山里的黑气渐渐向我们袭来,剩下不多的几个人望着阴森森的林子,不免有些害怕,再无勇气玩下去了,于是一个接一个地回了家。
樟树下最好玩的时节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到八月。每逢晴日,林子外面热气蒸人,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樟树下却照不到一丝阳光,在巨大树阴的遮盖下显得很是清凉,林子里还时时吹来阵阵凉风,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这时,我们这群小伙伴们尽情地在这里玩耍、游乐。除了我们自己唱歌、讲故事、猜谜语、传家家外,还能从林子里听到画眉、黄鹂、百灵等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还有知了、蟋蟀的鸣声。这时的我们可说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群,无忧无虑,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施舍。
可惜好景不长,从五八年开始全国上下到处宣传破四旧,在这股风气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禁山、神树的崇拜感逐渐减弱、消失;加上从五九年开始,樟脑油走俏,到处都在砍樟树,熬樟脑油。很快,我们那里的樟树也遭到祸及,那棵大樟树自然难以幸免。记得从广东来了几位师傅,也不知他们那来的神通,竟然很快就在村里盖起了作房,准备熬樟脑油,然后就是大砍樟树,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棵大樟树。当他们手持工具去砍大樟树的时候,村里虽有几个年龄稍长的爷爷、伯伯们上前询问,可广东的师傅却拿出了公社的批条,普通的农民那有勇气同公社批条相抗的勇气,只好叹着气离开了。这些广东师傅也就神气十足地开始用电锯锯树。
我那时已经上学读三年级了,当我们那班小伙伴们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见那棵大樟树已经躺在了地下。刹那间,我们的脑袋就象被锤子猛砸了几下似的,一个个都惊呆了。本来一个个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可我们都无心吃饭,不约而同地跑向大樟树。当我们来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时,只见那几位广东师傅正对着大樟树痛下杀手,用锋利的斧头将大樟树大卸八块。他们将枝条全部去掉,只留下树干和大的树枝。他们知道樟树身上的出油率越是往下走就越高,特别靠近根部的树蔸,那是出油率最高的部分。我们一帮小伙伴们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瞪着他们,恨不得上前咬他们几口。可他们却连看也不看我们一眼,而是用那谁也听不懂的广东鸟语在对话。当他们把枝条清理完之后,就开始了下一步更为残忍的工序——那就是用弯铲对着树身一铲一铲地铲,把巨大的树身削成一块一块的薄片,然后将那些薄片装进箩筐,挑到熬樟油的作房里,再将樟树片放进一个又高又大的木制蒸桶里,而蒸桶则放在一个硕大的铁锅里,铁锅里放满了水,锅底下则是熊熊燃烧的劈柴。樟树片经过高温加热,慢慢地渗出油来。蒸上一两个小时,樟脑油就由一个小小的口子流进桶子里。大概一天蒸一锅,一锅可以装好几百斤,一天下来可以蒸出十几斤樟脑油来。
一棵好几千斤的大樟树,经过他们半个多月的刀铲、锅蒸,已变得尸骨全无,原来的大樟树下到处是大树砸下的痕迹、狼籍不堪的脚印。原来的那片阴凉、幽静已变得满目凄凉,让人不堪注目。紧接着大樟树的不幸,就是林子里稍小一点的樟树。不到一年的时间,那片禁山里大大小小的樟树就被一扫而光。原来神圣、静穆的禁山也已荡然无存。想不到郭姓祖宗经营了一百多年的禁山就这样毁了,用老一辈的话说郭姓的风水也就毁在了这几个外乡人的手里。
我们那一班十来岁的男孩自然不懂什么风水,也不知道这片林子同郭家的兴亡盛衰有什么关系,我们只知道这片林子很美,是我们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那棵大樟树更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如今禁山没有了,大樟树没有了,我们再也找不到一块静土在一起讲故事,唱歌儿,猜谜语,玩游戏了。想起这些,我们对那几位广东师傅就有点恨得牙齿痒痒的。
后来我读初中、高中,与伙伴们一起玩的机会渐渐少了,但周末回家时,总还是忍不住要到大樟树的遗址上站立一会,回味一番小时在这里玩耍的情景。七0年以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工作,回老家的机会更少了。但只要寒、暑假回到家乡,也还是少不了怀着一种念旧的心情到大樟树下去走走、看看,让我的大脑回溯时光,拾起幼时的片片记忆。
如今我已年逾花甲,而幼时的伙伴也大多已是垂垂老人,还有几位已经作古,原来常常聚集在大樟树下的那群小伙伴已经星落云散,那片禁山,那棵大樟树不过是残存在脑海中的片片零星记忆罢了。
古樟树下的记忆
我家居住的村子是一个有着浓郁宗族色彩的自然村。除了一户从山上搬下来的黄姓人家单独住在一所低矮的房子里外,其他三十多户都是清一色的郭姓人家,分别住在五栋有着专名的大屋场里,即上屋、中屋、老屋、新屋、对门屋。虽然不同的屋场亲疏不一,只有同一屋场的关系最亲,但不管如何总归是一个祖宗下来的,即使出了五服,也还是一家子,出门就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哥哥、姐姐。
我们这一支姓郭的是从邻近的桂东县迁过来的,讲的还是桂东话。迁到这里已有一百多年,不断的繁衍、生息,从最初的老屋到后来的上屋、中屋、新屋和对门屋,由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六七十个人。
我们的祖宗从一开始就对村子有所规划,名个屋场之间有一条石砌小路相通,除对门屋外,其他四个屋场后面是一座禁山。山虽然不大,但林子里却长满了名种古树,尤以古樟、古松著名。尤其是新屋场背后的那棵古樟更成了我们村子的神树,被村里的老人奉若神明,常常一脸严肃地告诫孩子们千万不可在树下乱来,更不可在树下拉屎、拉尿,就连大声说话也不行;否则就将遭到报应。林子里的一草一木也不准动。
因为是禁山,因此不仅树木长得高大、茂盛,而且因为一般人都不进去,这么一来林子就有一种神秘感,远远望去总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我和小伙伴们虽然玩皮,可也不敢轻易往林子里闯。但对那棵大樟树却总有一种好奇感。由于它离屋场最近,又靠近路边,小伙伴们对它难免心里痒痒的,只要有了几个人在一块,总想上前去仔细瞧一瞧,摸一摸。一次,一位年龄稍长的叔叔对我们几个说:“你们有没有胆子同我一起过去,上前去摸摸那棵大樟树?”我们几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把眼睛一瞪,齐声说:“只要你敢领头,我们还怕什么!”那位叔叔把手一招,于是我们几个就跟着他来到了大樟树前。用眼一瞧,好家伙,这棵树还真够大,初看起来比农村打谷子的扮桶还要大。只见它长在一个高崁上,树蔸一大半位于高崁的上面,一小半位于高崁的下面,隆起的树根大的比水桶还粗,大大小小的树根呈现出不同姿态向外伸展,单是露在外面的部分就有好几丈长,至于埋在土里面的那就说不清了。我们出于好奇,想量量树的腰围到底有多大,于是五个人作了分工,两个年纪稍大一点的站在崁下,三个年纪小点的站在崁上,各自伸开手臂,相互拉在一起,拼命用力,好不容易才将大树合抱过来。我们几个都不由得“啧啧”赞叹起来:“好家伙,真大!”初初估算一下,我们的平均高度大概是一米二,手臂伸展与人的高度相当,五个人也就是六米!这可真是难得一见的大树。
量过以后,我们又抬头向上看。只见大樟树枝叶繁茂,密密麻麻,把天空遮了个严严实实,竟连一点缝隙也没有,晴天看不到太阳,雨天则把雨水挡住了,是一把天然的大伞。再看看高崁下面是一块较为平整的草地,几乎有半亩大。因为光照严重不足,因此只有几棵手拇指大的小树和一些稀稀拉拉的杂草。不记得是谁灵感触发,突然喊了一声:“伙伴们,你们看,树底下是个多好玩的地方呀!”那位叔叔听这么一喊,就接着说:“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当作大伙玩耍的地方吧!”说完,他就吩咐大家回去拿镰刀、锄头、扫帚,然后大家一起动手挖的挖,割的割,扫的扫,很快就把地方平整出来。一看,还真不赖,好大的一块平地,可容下几十个人呢。五个小伙伴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齐拍手道:“好地方,以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在这里玩了。”大家乱跳乱蹦了一阵,然后那位叔叔又说:“伙伴们,你们回去告诉其他的男孩子,以后凡天气晴朗的时候,晚饭前(我们那个地方是个山区,晚饭要等到天黑以后)我们都到这里来玩一阵,或讲讲故事,或唱唱歌子,或猜猜谜语,或是玩点别的。”我们都拍手表示同意。
第二天正好是个晴天,只见各家名户的男孩子三三两两都从家里出来向大樟树下走去。大约六点多钟,大树底下就聚集了全村四到八岁的男孩子。好家伙,还真来了不少,共有二十多个。我是其中最小的,还只有四岁多,天天只知道混玩,几位七八岁的叔叔、哥哥已经上学了,主角自然是他们,他们说干什么我们就跟着干什么。我们那里盛行花鼓调,什么“讨学钱”“回娘家”“十月怀胎”,小朋友们都能哼几句。再就是不知名的山歌,至于新歌,也就知道唱《东方红》。游乐中最多的内容还是讲故事。我们那里盛行讲三国,一些并未读过多少书的老爷爷别看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讲起三国故事来却是眉飞色舞,神气十足,一到冬天围炉向火的时候,身边总能聚集一伙人听他们讲三国。受这种风气影响,我们一班小朋友也能拉拉三国。我们那里的人不知怎么的,特别喜欢赵云、张飞,尤其是一说起赵云孤身救阿斗、张飞大闹长坂坡,更是让人向往无比。那几位叔叔、哥哥虽然讲不了全篇的三国,但讲讲赵云、张飞的故事,还是可以的。再就是关于唐僧取经和孙猴子的故事,在我们那里也是耳熟能详的。我有个堂叔比我大三岁,长的一副瘦脸,额头又特别突出,大家就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叫他“孙猴子”。他虽然不高兴,可也无可奈何,只得认了。还有位叔叔,因他的父亲曾在郴州专员公署当过教育科长,见识自然比我们强多了,从他的嘴里我们还能听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什么《红楼梦》、《二度梅》之类。
因我还是一个四岁多的小孩,什么也不懂,只能用羡慕、好奇的眼光看着、听着那几位叔叔、哥哥讲故事、唱歌儿,觉得他们真是了不起,心想总有一天,我也能象他们一样能说、能唱。
我能真正参与的其中的活动,是猜谜语和传递东西。猜谜语时不管能否猜中,总还能让我瞎猜一气;即使猜错了,叔叔、哥哥们也只是笑笑而已。对我来说,最开心的还是传递东西,这种游戏既不需要什么知识,也不需要什么见识,只看一个人的动作和运气,我与叔叔、哥哥们完全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公平得很。传递东西时,谁的运气不好,东西落在谁的手里,那就少不了要挨罚:或是翻跟斗,或是学狗爬,或是学鸡叫。当我看见别人输了在做这些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往往笑得连气也喘不过来。
当村里炊烟四起,太阳开始西沉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玩得最高兴的时候。可这个时候却接二连三地传出呼唤我们回去的声音,小伙伴们不得不一个个极不情愿地离去。樟树下的人越来越少,等到天黑时,禁山里的黑气渐渐向我们袭来,剩下不多的几个人望着阴森森的林子,不免有些害怕,再无勇气玩下去了,于是一个接一个地回了家。
樟树下最好玩的时节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到八月。每逢晴日,林子外面热气蒸人,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樟树下却照不到一丝阳光,在巨大树阴的遮盖下显得很是清凉,林子里还时时吹来阵阵凉风,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这时,我们这群小伙伴们尽情地在这里玩耍、游乐。除了我们自己唱歌、讲故事、猜谜语、传家家外,还能从林子里听到画眉、黄鹂、百灵等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还有知了、蟋蟀的鸣声。这时的我们可说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群,无忧无虑,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施舍。
可惜好景不长,从五八年开始全国上下到处宣传破四旧,在这股风气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禁山、神树的崇拜感逐渐减弱、消失;加上从五九年开始,樟脑油走俏,到处都在砍樟树,熬樟脑油。很快,我们那里的樟树也遭到祸及,那棵大樟树自然难以幸免。记得从广东来了几位师傅,也不知他们那来的神通,竟然很快就在村里盖起了作房,准备熬樟脑油,然后就是大砍樟树,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棵大樟树。当他们手持工具去砍大樟树的时候,村里虽有几个年龄稍长的爷爷、伯伯们上前询问,可广东的师傅却拿出了公社的批条,普通的农民那有勇气同公社批条相抗的勇气,只好叹着气离开了。这些广东师傅也就神气十足地开始用电锯锯树。
我那时已经上学读三年级了,当我们那班小伙伴们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见那棵大樟树已经躺在了地下。刹那间,我们的脑袋就象被锤子猛砸了几下似的,一个个都惊呆了。本来一个个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可我们都无心吃饭,不约而同地跑向大樟树。当我们来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时,只见那几位广东师傅正对着大樟树痛下杀手,用锋利的斧头将大樟树大卸八块。他们将枝条全部去掉,只留下树干和大的树枝。他们知道樟树身上的出油率越是往下走就越高,特别靠近根部的树蔸,那是出油率最高的部分。我们一帮小伙伴们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瞪着他们,恨不得上前咬他们几口。可他们却连看也不看我们一眼,而是用那谁也听不懂的广东鸟语在对话。当他们把枝条清理完之后,就开始了下一步更为残忍的工序——那就是用弯铲对着树身一铲一铲地铲,把巨大的树身削成一块一块的薄片,然后将那些薄片装进箩筐,挑到熬樟油的作房里,再将樟树片放进一个又高又大的木制蒸桶里,而蒸桶则放在一个硕大的铁锅里,铁锅里放满了水,锅底下则是熊熊燃烧的劈柴。樟树片经过高温加热,慢慢地渗出油来。蒸上一两个小时,樟脑油就由一个小小的口子流进桶子里。大概一天蒸一锅,一锅可以装好几百斤,一天下来可以蒸出十几斤樟脑油来。
一棵好几千斤的大樟树,经过他们半个多月的刀铲、锅蒸,已变得尸骨全无,原来的大樟树下到处是大树砸下的痕迹、狼籍不堪的脚印。原来的那片阴凉、幽静已变得满目凄凉,让人不堪注目。紧接着大樟树的不幸,就是林子里稍小一点的樟树。不到一年的时间,那片禁山里大大小小的樟树就被一扫而光。原来神圣、静穆的禁山也已荡然无存。想不到郭姓祖宗经营了一百多年的禁山就这样毁了,用老一辈的话说郭姓的风水也就毁在了这几个外乡人的手里。
我们那一班十来岁的男孩自然不懂什么风水,也不知道这片林子同郭家的兴亡盛衰有什么关系,我们只知道这片林子很美,是我们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那棵大樟树更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如今禁山没有了,大樟树没有了,我们再也找不到一块静土在一起讲故事,唱歌儿,猜谜语,玩游戏了。想起这些,我们对那几位广东师傅就有点恨得牙齿痒痒的。
后来我读初中、高中,与伙伴们一起玩的机会渐渐少了,但周末回家时,总还是忍不住要到大樟树的遗址上站立一会,回味一番小时在这里玩耍的情景。七0年以后,我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工作,回老家的机会更少了。但只要寒、暑假回到家乡,也还是少不了怀着一种念旧的心情到大樟树下去走走、看看,让我的大脑回溯时光,拾起幼时的片片记忆。
如今我已年逾花甲,而幼时的伙伴也大多已是垂垂老人,还有几位已经作古,原来常常聚集在大樟树下的那群小伙伴已经星落云散,那片禁山,那棵大樟树不过是残存在脑海中的片片零星记忆罢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