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棒子骨
2021-12-23叙事散文齐凤池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3 编辑
葛家棒子骨
随笔
齐凤池我早就听说,滦县榛子镇有一家葛家棒子骨馆很有名,入冬后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几个朋友一商量,打车就去了。榛子镇离我家有三十多里地……
葛家棒子骨
随笔
齐凤池我早就听说,滦县榛子镇有一家葛家棒子骨馆很有名,入冬后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几个朋友一商量,打车就去了。榛子镇离我家有三十多里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3 编辑 <br /><br />葛家棒子骨
随笔
齐凤池
我早就听说,滦县榛子镇有一家葛家棒子骨馆很有名,入冬后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几个朋友一商量,打车就去了。
榛子镇离我家有三十多里地,为了吃我们不嫌远,就是为了品尝葛家棒子骨的特色味道。其实,葛家棒子骨馆还有几样菜很出名,一道菜是红烧鲫鱼,一道是清蒸肥肠,再有就是清炖棒子骨。叫棒子骨馆,其实就是饭馆的招牌。
就为了吃这三种特殊的菜,我们六个人打了两辆出租车,跑到三十多里来到了葛家棒子骨馆。
葛家棒子骨馆坐落在马路的北面,我们从东大门进去,院子很大,北面是一排正房,大概有十几间。南面的一排房子,属于北方的倒坐房。一拉遛十几间平房是饭店。我们进了饭店,先点了棒子骨,清蒸肥肠和红烧鲫鱼。然后又点了卤虾油拌花生米,凉拌菠菜,烩大饹馇。我们六个人六个菜三瓶酒。时间不大,两盘拌菜就上来了,随后是一大盘红烧鲫鱼。鲫鱼的个很大,每条都有半斤多,四条鲫鱼才十元钱。接着又端上来一大盘清炖棒子骨,每条棒子骨上带着几两肉,服务员给我们每人拿来一副塑料手套和塑料吸管。我们戴好手套每人拿一根棒子骨啃起来。棒子骨上的肉香而不腻。炖的比较烂。啃完了骨头,就用塑料管吸骨髓。我们边吃边喝,最后上来一大碗清蒸肥肠。肥肠是乳白色的,肥肠上顶着一把大蒜。我先品尝了一块肥肠----真烂糊。在脏器味里夹杂着浓浓的大蒜味道,的确很好吃。
菜上齐了,我们开始聊起有关榛子镇的话题。关于榛子镇这一带我比较熟悉。
葛家棒子骨馆,其实不在榛子镇,它离榛子镇还有七八里远,他所在的地方叫葛庄。它的西面是麻弯坨,再往西是小寨。小寨分前小寨和北小寨,两个小寨被一条公路分开。前小寨的村头有一条小河,小河上面有一座石桥。据说这座石桥有很久的历史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曾经在前小寨村支农住过很长时间。从拔麦子开始就在前小寨村住,一直住到了大秋。每次拔完了麦子,路过小桥,有些男生就下河去洗澡,我在桥上看石柱上刻的字,那些清晰可见的文字介绍了这座桥是清朝乾隆年搭建的。到目前为止,这座桥已经有百八年的历史了。
桥下的水很深,听说是个锅底坑,每年都淹死人。学校的老师每天都反复叮嘱我们不要下河洗澡。我听村里的老农说,在这条河里有一条很大的黑鱼能吃人,我听了觉得很可怕也很瘆人。因此始终没敢靠近河边。不过,我们在前小寨住的几个月里,确实赶上几次桥下的锅底坑淹死过几次人。但淹死的人被打捞上来了,没发现有被鱼咬过的痕迹。看来有关鱼吃人的传说是假的。
我们前小寨支农回去后的第二年我就下乡了。我下乡后的当年秋天,村里出民工修杏山马路,我参加了修杏山马路的任务。杏山马路正好在榛子镇这条路上,我又一次住到了小寨村。
我记得在修这条马路时,在前小寨的石桥上,有很多村里人和孩子看我们修路,也有孩子在桥上玩耍。
有一天下午,一个孩子不小心落到桥下的河里。已经快入冬了,用手一摸河水冰凉,桥上有上百名民工和村里农民都站在桥上看孩子在水里挣扎。最后,我们知青张文刚跳下冰凉的锅底坑里,他三把两把就将露水的孩子拎上岸。
前小寨村的西面是榛子镇,榛子镇是个大集,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每到集市那天,整条大街人挨着人,四外八庄和城里人都到这里赶集。因为这里货物齐全物价便宜。所以,榛子镇成了乡村繁华的集贸重镇。我听当地的老人说,解放之前,这里就是一座重镇,当年冀东八路军在李云昌将军的率领下,在这里打鬼子开辟出了解放区。开滦的英雄节振国胡文彬等也经常在这一代闹革命。说起榛子镇确实有很深的革命历史。
如今,榛子镇一带,已经成为了北方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离葛家棒子骨馆不远处是一条京沈高速,在高速路的下面,正在加进修建磁浮高速铁路,据说磁浮列车每小时达到三百公里。我想,当这条高速铁路修好后,榛子镇的文化交通商贸一定会更加繁荣,到那时,我再来葛家吃棒子骨,估计,饭馆不是小平房了,一座高达豪华的酒店会伫立在眼前。
我们说着聊着,三瓶白酒就喝光了,最后,我们又要了几瓶当地生产的杏山啤酒,现在已经叫蓝带啤酒了。我们吃饱喝足了,一算账,菜和酒还不到一百块钱,而我们来回打车就花了一百二十块。算来算去打车真不如吃棒子骨合适。打车不如走着来更合适。
2009-12-16
随笔
齐凤池
我早就听说,滦县榛子镇有一家葛家棒子骨馆很有名,入冬后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几个朋友一商量,打车就去了。
榛子镇离我家有三十多里地,为了吃我们不嫌远,就是为了品尝葛家棒子骨的特色味道。其实,葛家棒子骨馆还有几样菜很出名,一道菜是红烧鲫鱼,一道是清蒸肥肠,再有就是清炖棒子骨。叫棒子骨馆,其实就是饭馆的招牌。
就为了吃这三种特殊的菜,我们六个人打了两辆出租车,跑到三十多里来到了葛家棒子骨馆。
葛家棒子骨馆坐落在马路的北面,我们从东大门进去,院子很大,北面是一排正房,大概有十几间。南面的一排房子,属于北方的倒坐房。一拉遛十几间平房是饭店。我们进了饭店,先点了棒子骨,清蒸肥肠和红烧鲫鱼。然后又点了卤虾油拌花生米,凉拌菠菜,烩大饹馇。我们六个人六个菜三瓶酒。时间不大,两盘拌菜就上来了,随后是一大盘红烧鲫鱼。鲫鱼的个很大,每条都有半斤多,四条鲫鱼才十元钱。接着又端上来一大盘清炖棒子骨,每条棒子骨上带着几两肉,服务员给我们每人拿来一副塑料手套和塑料吸管。我们戴好手套每人拿一根棒子骨啃起来。棒子骨上的肉香而不腻。炖的比较烂。啃完了骨头,就用塑料管吸骨髓。我们边吃边喝,最后上来一大碗清蒸肥肠。肥肠是乳白色的,肥肠上顶着一把大蒜。我先品尝了一块肥肠----真烂糊。在脏器味里夹杂着浓浓的大蒜味道,的确很好吃。
菜上齐了,我们开始聊起有关榛子镇的话题。关于榛子镇这一带我比较熟悉。
葛家棒子骨馆,其实不在榛子镇,它离榛子镇还有七八里远,他所在的地方叫葛庄。它的西面是麻弯坨,再往西是小寨。小寨分前小寨和北小寨,两个小寨被一条公路分开。前小寨的村头有一条小河,小河上面有一座石桥。据说这座石桥有很久的历史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曾经在前小寨村支农住过很长时间。从拔麦子开始就在前小寨村住,一直住到了大秋。每次拔完了麦子,路过小桥,有些男生就下河去洗澡,我在桥上看石柱上刻的字,那些清晰可见的文字介绍了这座桥是清朝乾隆年搭建的。到目前为止,这座桥已经有百八年的历史了。
桥下的水很深,听说是个锅底坑,每年都淹死人。学校的老师每天都反复叮嘱我们不要下河洗澡。我听村里的老农说,在这条河里有一条很大的黑鱼能吃人,我听了觉得很可怕也很瘆人。因此始终没敢靠近河边。不过,我们在前小寨住的几个月里,确实赶上几次桥下的锅底坑淹死过几次人。但淹死的人被打捞上来了,没发现有被鱼咬过的痕迹。看来有关鱼吃人的传说是假的。
我们前小寨支农回去后的第二年我就下乡了。我下乡后的当年秋天,村里出民工修杏山马路,我参加了修杏山马路的任务。杏山马路正好在榛子镇这条路上,我又一次住到了小寨村。
我记得在修这条马路时,在前小寨的石桥上,有很多村里人和孩子看我们修路,也有孩子在桥上玩耍。
有一天下午,一个孩子不小心落到桥下的河里。已经快入冬了,用手一摸河水冰凉,桥上有上百名民工和村里农民都站在桥上看孩子在水里挣扎。最后,我们知青张文刚跳下冰凉的锅底坑里,他三把两把就将露水的孩子拎上岸。
前小寨村的西面是榛子镇,榛子镇是个大集,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每到集市那天,整条大街人挨着人,四外八庄和城里人都到这里赶集。因为这里货物齐全物价便宜。所以,榛子镇成了乡村繁华的集贸重镇。我听当地的老人说,解放之前,这里就是一座重镇,当年冀东八路军在李云昌将军的率领下,在这里打鬼子开辟出了解放区。开滦的英雄节振国胡文彬等也经常在这一代闹革命。说起榛子镇确实有很深的革命历史。
如今,榛子镇一带,已经成为了北方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离葛家棒子骨馆不远处是一条京沈高速,在高速路的下面,正在加进修建磁浮高速铁路,据说磁浮列车每小时达到三百公里。我想,当这条高速铁路修好后,榛子镇的文化交通商贸一定会更加繁荣,到那时,我再来葛家吃棒子骨,估计,饭馆不是小平房了,一座高达豪华的酒店会伫立在眼前。
我们说着聊着,三瓶白酒就喝光了,最后,我们又要了几瓶当地生产的杏山啤酒,现在已经叫蓝带啤酒了。我们吃饱喝足了,一算账,菜和酒还不到一百块钱,而我们来回打车就花了一百二十块。算来算去打车真不如吃棒子骨合适。打车不如走着来更合适。
2009-12-16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