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茄子当盘菜
2020-09-17抒情散文gt_wxz
只把茄子当盘菜当年,我们这里什么菜都有,就是没茄子。茄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那些外族人知道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外族人总想占领,但又无法可想,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们想到了茄子。茄子是有毒的,少吃也没啥,多吃就会拉肚子,尤其是积少成多
只把茄子当盘菜
当年,我们这里什么菜都有,就是没茄子。茄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那些外族人知道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外族人总想占领,但又无法可想,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们想到了茄子。茄子是有毒的,少吃也没啥,多吃就会拉肚子,尤其是积少成多,那人终将一死。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我们这里有大蒜。蒜拌茄子,有益无害,茄子成了我们的一道美味。
这是民间传说。这个传说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茄子是外来的物种。之所以有了这个传说,也是因为这个传说背后的历史事实由来已久了。
茄子原产于印度,今天考证约公元四至五世纪传入中国,这与凿空西域的张骞应当没什么关系,但绝对和佛教的传入有关,自然也不会迟到和唐僧孙悟空挂上关系。据说,刚开始引入的原生种是圆茄,至元朝时,才培育出长茄。茄子多为紫色或紫黑色,也有绿色、白色等其他色彩。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麦子还没显垄,种瓜种菜就得抓紧。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哪!小菜园中,茄子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只有三五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茄子已经成了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了,俗称当家菜。夏天到来,日子长长地,活路又重,不吃好咋行呢?所以中午的一顿拉条子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家甚至下午还要来一顿。其实,说是下午,已经不到十点,也到九点了。吃拉条子,家家最常用来拌面的就是茄子辣子西红柿的混炒,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地三鲜。地三鲜拌拉条子,吃得结结实实,再苦的活路也就不怯了。直到现在,地三鲜已经成为了童年记忆家乡味道,时不时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来吃下去,慢慢地品味。
忽而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笑话。那时,正是刚开始抓教学质量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给我们将如何纠正错别字。说是一个学生想给自己的舅舅写一封信,让舅舅少吃秋天的茄子。但这个学生水平太差,写的信错别字太多,信写出来变成了“考旦旦,千万不要吃秋蒙子,吃了秋蒙子对根茎不利。”这个笑话配上老师描述的写信过程,让那时的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自然明白了写错别字的危害。隐隐约约地也懂得秋茄子吃不得。今天想来,茄子性寒,可清热凉血,秋日天凉,若再有消化不良腹泻之类的毛病,那更是雪上加霜。
茄子只是一盘菜,煎炸蒸煮卤煨烤,还有腌制,咋做都是一盘菜,怎么吃都行。若把茄子不当茄子,或者太当作茄子,那就有点笑话了。还记得《红楼梦》中那个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见识过的那个“茄鲞”吗?那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其中写道“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真像这样吃茄子,那就不是吃茄子了,刘姥姥话虽俗但是实在,“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可见茄子不是主要的,取名“茄鲞”,也只是为了那一点田园的清新雅致而已。
倒是民间日常食用的“茄鲞”,那才是真正的本色本位。只是小民实在,就叫做“茄子干”。秋天茄子最多的时候,拣一个太阳好的日子,把早早摘来的嫩茄子,顺一刀倒一刀切成连环相透的长条,挂在绳子上,一天就能够晒蔫,三两天就可以把晒得干干的“茄子干”收进篮子里了。奶奶老了,不能爬高上梯,切茄子又是个有点危险的活,她也不愿交给我们。所以,无论是晒还是收,那都是孩子们应该干也最爱做的活。待到冬天蔬菜缺乏,需要用这些干菜来补充维生素的时候,将茄子干取出来,用水泡软,俗称是“发”,就可以像一般的菜那样做菜了。我们吃的最多的是将泡发的茄子干用清油炒炒添水下面做成的汤面条,炒过的茄子子吃起来的那个香,多少年之后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茄子吸油,做过饭的人都知道。这么通俗的道理都会被人利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迷恋于养生治病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越来越多,运动太累,于是就从吃上下功夫,这就被人利用了,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风靡全国,一个名医迅速驰名天下,而所用的“药材”则是人人共知的食材:绿豆,茄子,它们也就由普通的食物瞬间变得形象高大。只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那名医不知到了何处,只是可怜了绿豆和茄子,只能老老实实重新在粮油店和蔬菜摊安身立命。其实,茄子传入中国,传统的医学就通过一步步的尝试来摸索他的药性,将其纳入重要体系。据说,茄子能够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甚至可以降低高血脂、高血压,保护心血管,防治胃癌,延缓人体衰老等等。
还是小孩子,不知畏惧冬日的酷寒,自然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衣衫单薄。晚上,在热炕上抱着冻肿得手脚呻吟,爹妈心疼,取来秋天收拾起来的茄子杆,放在锅里熬水。然后将我们的手脚泡在盛满热水的盆里。是水的抚慰,是爱的温馨,还是茄子杆的功效,反正手脚不疼不痒了。
只把茄子当做菜,炒烧蒸煮任我行。
当年,我们这里什么菜都有,就是没茄子。茄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那些外族人知道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外族人总想占领,但又无法可想,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们想到了茄子。茄子是有毒的,少吃也没啥,多吃就会拉肚子,尤其是积少成多,那人终将一死。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我们这里有大蒜。蒜拌茄子,有益无害,茄子成了我们的一道美味。
这是民间传说。这个传说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茄子是外来的物种。之所以有了这个传说,也是因为这个传说背后的历史事实由来已久了。
茄子原产于印度,今天考证约公元四至五世纪传入中国,这与凿空西域的张骞应当没什么关系,但绝对和佛教的传入有关,自然也不会迟到和唐僧孙悟空挂上关系。据说,刚开始引入的原生种是圆茄,至元朝时,才培育出长茄。茄子多为紫色或紫黑色,也有绿色、白色等其他色彩。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麦子还没显垄,种瓜种菜就得抓紧。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哪!小菜园中,茄子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只有三五棵。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茄子已经成了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了,俗称当家菜。夏天到来,日子长长地,活路又重,不吃好咋行呢?所以中午的一顿拉条子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家甚至下午还要来一顿。其实,说是下午,已经不到十点,也到九点了。吃拉条子,家家最常用来拌面的就是茄子辣子西红柿的混炒,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地三鲜。地三鲜拌拉条子,吃得结结实实,再苦的活路也就不怯了。直到现在,地三鲜已经成为了童年记忆家乡味道,时不时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来吃下去,慢慢地品味。
忽而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笑话。那时,正是刚开始抓教学质量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给我们将如何纠正错别字。说是一个学生想给自己的舅舅写一封信,让舅舅少吃秋天的茄子。但这个学生水平太差,写的信错别字太多,信写出来变成了“考旦旦,千万不要吃秋蒙子,吃了秋蒙子对根茎不利。”这个笑话配上老师描述的写信过程,让那时的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自然明白了写错别字的危害。隐隐约约地也懂得秋茄子吃不得。今天想来,茄子性寒,可清热凉血,秋日天凉,若再有消化不良腹泻之类的毛病,那更是雪上加霜。
茄子只是一盘菜,煎炸蒸煮卤煨烤,还有腌制,咋做都是一盘菜,怎么吃都行。若把茄子不当茄子,或者太当作茄子,那就有点笑话了。还记得《红楼梦》中那个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见识过的那个“茄鲞”吗?那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其中写道“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真像这样吃茄子,那就不是吃茄子了,刘姥姥话虽俗但是实在,“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可见茄子不是主要的,取名“茄鲞”,也只是为了那一点田园的清新雅致而已。
倒是民间日常食用的“茄鲞”,那才是真正的本色本位。只是小民实在,就叫做“茄子干”。秋天茄子最多的时候,拣一个太阳好的日子,把早早摘来的嫩茄子,顺一刀倒一刀切成连环相透的长条,挂在绳子上,一天就能够晒蔫,三两天就可以把晒得干干的“茄子干”收进篮子里了。奶奶老了,不能爬高上梯,切茄子又是个有点危险的活,她也不愿交给我们。所以,无论是晒还是收,那都是孩子们应该干也最爱做的活。待到冬天蔬菜缺乏,需要用这些干菜来补充维生素的时候,将茄子干取出来,用水泡软,俗称是“发”,就可以像一般的菜那样做菜了。我们吃的最多的是将泡发的茄子干用清油炒炒添水下面做成的汤面条,炒过的茄子子吃起来的那个香,多少年之后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茄子吸油,做过饭的人都知道。这么通俗的道理都会被人利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迷恋于养生治病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越来越多,运动太累,于是就从吃上下功夫,这就被人利用了,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风靡全国,一个名医迅速驰名天下,而所用的“药材”则是人人共知的食材:绿豆,茄子,它们也就由普通的食物瞬间变得形象高大。只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那名医不知到了何处,只是可怜了绿豆和茄子,只能老老实实重新在粮油店和蔬菜摊安身立命。其实,茄子传入中国,传统的医学就通过一步步的尝试来摸索他的药性,将其纳入重要体系。据说,茄子能够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甚至可以降低高血脂、高血压,保护心血管,防治胃癌,延缓人体衰老等等。
还是小孩子,不知畏惧冬日的酷寒,自然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衣衫单薄。晚上,在热炕上抱着冻肿得手脚呻吟,爹妈心疼,取来秋天收拾起来的茄子杆,放在锅里熬水。然后将我们的手脚泡在盛满热水的盆里。是水的抚慰,是爱的温馨,还是茄子杆的功效,反正手脚不疼不痒了。
只把茄子当做菜,炒烧蒸煮任我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