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心情
2021-12-23叙事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42 编辑
俗话说“霜降变了天”。在北方,没到霜降,这深秋的寒,就令人受不住了。阳光依然明亮,给人以温暖的假象。但是西北风吹过来,就不由分说地吹透了身上的衣……
俗话说“霜降变了天”。在北方,没到霜降,这深秋的寒,就令人受不住了。阳光依然明亮,给人以温暖的假象。但是西北风吹过来,就不由分说地吹透了身上的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42 编辑 <br /><br /> 俗话说“霜降变了天”。在北方,没到霜降,这深秋的寒,就令人受不住了。阳光依然明亮,给人以温暖的假象。但是西北风吹过来,就不由分说地吹透了身上的衣服。往往是面向阳光的这半面身子是暖的,而后背的衣服则变成筛子,冷风不遗余力地扑到身上。
晚饭后,去广场跳健身操。戴上薄手套。伴奏音乐也改变了以往轻柔与劲舞相掺杂的播放风格,一律变成了DJ,一曲接一曲地播个不停。以我的体力,勉强跟得上,上年纪的人则跟得有些吃力,往往力不从心地气喘吁吁了。可是,我并没有以往运动之后的微汗。冷风依然往领口、袖口里钻。担心从身体里发散的热,与冷风冲突,总是不由自主地摸着脸,抹着脖子,仿佛,真出汗似的。
在广场上跳舞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也许出自这个考虑,近一段时间,舞蹈老师再也没有教新舞蹈。每天只是重复地播放着一张碟片。程序是重复的,舞步是重复的。有时候往往上首曲子,亮出一个收式,下首曲子开始的旋律就在脑海中响了起来。多数时候是正确的,偶尔时候,不知道舞蹈老师出于什么考虑,手握着遥控器,按了快进键子,跳到下下首,但依然被记忆命中了。
这跟算命的感觉有些类似。如果,将来发生的事情,都被提前有个预测。光是等到那一刻的发生来验证。总是有种提心吊胆的盼望或者躲避。所以,我是既渴望又害怕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绕开,虽然有时候还心有不甘地屡屡回头,但是终究,管住了自己,不去碰预测的感觉。谁知道,偏偏在跳舞的这个事情上应验呢?
我索然无味起来,动作做起来有点马虎。对旁人做操般的舞姿不苟同,舞蹈,我总在追求圆润的柔美。动作是外部的,而理解内涵或者深入之后,才可能做到内外和谐之美,这是一种境界。而熟能生巧,和絮烦的重复之间,有一道所谓的“坎儿”需要跨过去。此时,我离“坎儿”有多远呢?厌倦倒渐渐占了上风。
以往,每日兴致勃勃地做晚饭,更快地收拾利落,以便去广场跳舞。这几日,天黑的早,有时不自觉地拖沓,以至于少跳了“开始曲”。爱人批评起我的惰性,“健身还要求什么新花样吗?当年的广播体操,多少年不都是整齐划一吗?”道理是这样的。只是我把跳舞当成一种享受,而健身只是副产品而已。但这只是我内心的攻伐与交战,跟现实无碍的。
广场另一侧的秧歌队有些冷清,往往约定的时间已过,带着扇子的成员陆续才来。而舞蹈队这里,往往不及开场,就密密地站了好多人,都想往前排站,又怕旁人加攒儿。队形就好滑稽,类似围观,可以用摩肩接踵来比喻。天冷可以取暖,天热倒担心挤出热痱子。等到舞蹈老师一再地喊,散开,散开。再加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劝诫,大伙才不情愿地找准运动的距离。但几百人的局势,都不想离前排太远,以至于相邻两人之间的距离,运动起来,还是显得局促。
秧歌队的十多人挥舞着扇子,扭得欢。这面是几百人的舞蹈,悬殊得不能拿到一起说。舞蹈队这里吸引不少来广场“走圈”(徒步)锻炼的人。他们像啦啦队般地站在四周,不用鼓掌欢呼,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促进了。
某一天,广场附近停电,伴奏的音响不能播放。秧歌队的吹鼓手成了主角。舞蹈队的几十人,不甘心就此散去,就站成一路纵队,踏着秧歌步,进入秧歌队的圈子。结果,没走几步,就让人家给清出场子……她们顺势在旁边自己划定了区域,借着秧歌队的伴奏,依然扭得欢儿——不让我们跳,总不能堵住大伙的耳朵吧?看着这种类似孩子气的较劲,我不觉微笑了。
把所有的舞步都学会之后,我就喜欢站在舞蹈队的后排了。尤其是在队伍后面的空旷之处,像一棵孤独的树……动作想多夸张就可以多夸张,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担心旁人的瞠目,能避免一些身体上的摩擦和碰撞。
发现这个位置如此优越的人,不光我一个。这几天,队伍后面的空旷之处,就稀疏地站着几个人了,动作还是整齐划一的。这是一种表示突出的“迂回”策略,跟抢站前排的位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几日来的降温,尤其落下了一场小雨加雪之后,来广场跳舞的人越来越少了。舞蹈老师也在招集去健身房继续锻炼的名额。一听,健身房的位置,我自己就泄气了。离现在锻炼的广场很远,离我家就更远了,何止是南辕北辙?抛开健身费用不说,来回交通都成了问题。打车去锻炼吧?怎么听怎么滑稽,跑步去吧,到了目的地之后,一定会筋疲力尽的,既然锻炼的效果达到了。跳舞就显得多余了。尽管,我不舍,但还是没有报名。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大伙一起跳,可以坚持,互相鼓励甚至监督。
现在,就像能够远足的候鸟已经飞走,只剩我自己守着这份清寒。能不能一如既往?把从众的热闹,变成自觉的安静呢?看起来,考验自己的时候,真的到了。
晚饭后,去广场跳健身操。戴上薄手套。伴奏音乐也改变了以往轻柔与劲舞相掺杂的播放风格,一律变成了DJ,一曲接一曲地播个不停。以我的体力,勉强跟得上,上年纪的人则跟得有些吃力,往往力不从心地气喘吁吁了。可是,我并没有以往运动之后的微汗。冷风依然往领口、袖口里钻。担心从身体里发散的热,与冷风冲突,总是不由自主地摸着脸,抹着脖子,仿佛,真出汗似的。
在广场上跳舞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也许出自这个考虑,近一段时间,舞蹈老师再也没有教新舞蹈。每天只是重复地播放着一张碟片。程序是重复的,舞步是重复的。有时候往往上首曲子,亮出一个收式,下首曲子开始的旋律就在脑海中响了起来。多数时候是正确的,偶尔时候,不知道舞蹈老师出于什么考虑,手握着遥控器,按了快进键子,跳到下下首,但依然被记忆命中了。
这跟算命的感觉有些类似。如果,将来发生的事情,都被提前有个预测。光是等到那一刻的发生来验证。总是有种提心吊胆的盼望或者躲避。所以,我是既渴望又害怕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绕开,虽然有时候还心有不甘地屡屡回头,但是终究,管住了自己,不去碰预测的感觉。谁知道,偏偏在跳舞的这个事情上应验呢?
我索然无味起来,动作做起来有点马虎。对旁人做操般的舞姿不苟同,舞蹈,我总在追求圆润的柔美。动作是外部的,而理解内涵或者深入之后,才可能做到内外和谐之美,这是一种境界。而熟能生巧,和絮烦的重复之间,有一道所谓的“坎儿”需要跨过去。此时,我离“坎儿”有多远呢?厌倦倒渐渐占了上风。
以往,每日兴致勃勃地做晚饭,更快地收拾利落,以便去广场跳舞。这几日,天黑的早,有时不自觉地拖沓,以至于少跳了“开始曲”。爱人批评起我的惰性,“健身还要求什么新花样吗?当年的广播体操,多少年不都是整齐划一吗?”道理是这样的。只是我把跳舞当成一种享受,而健身只是副产品而已。但这只是我内心的攻伐与交战,跟现实无碍的。
广场另一侧的秧歌队有些冷清,往往约定的时间已过,带着扇子的成员陆续才来。而舞蹈队这里,往往不及开场,就密密地站了好多人,都想往前排站,又怕旁人加攒儿。队形就好滑稽,类似围观,可以用摩肩接踵来比喻。天冷可以取暖,天热倒担心挤出热痱子。等到舞蹈老师一再地喊,散开,散开。再加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劝诫,大伙才不情愿地找准运动的距离。但几百人的局势,都不想离前排太远,以至于相邻两人之间的距离,运动起来,还是显得局促。
秧歌队的十多人挥舞着扇子,扭得欢。这面是几百人的舞蹈,悬殊得不能拿到一起说。舞蹈队这里吸引不少来广场“走圈”(徒步)锻炼的人。他们像啦啦队般地站在四周,不用鼓掌欢呼,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促进了。
某一天,广场附近停电,伴奏的音响不能播放。秧歌队的吹鼓手成了主角。舞蹈队的几十人,不甘心就此散去,就站成一路纵队,踏着秧歌步,进入秧歌队的圈子。结果,没走几步,就让人家给清出场子……她们顺势在旁边自己划定了区域,借着秧歌队的伴奏,依然扭得欢儿——不让我们跳,总不能堵住大伙的耳朵吧?看着这种类似孩子气的较劲,我不觉微笑了。
把所有的舞步都学会之后,我就喜欢站在舞蹈队的后排了。尤其是在队伍后面的空旷之处,像一棵孤独的树……动作想多夸张就可以多夸张,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担心旁人的瞠目,能避免一些身体上的摩擦和碰撞。
发现这个位置如此优越的人,不光我一个。这几天,队伍后面的空旷之处,就稀疏地站着几个人了,动作还是整齐划一的。这是一种表示突出的“迂回”策略,跟抢站前排的位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几日来的降温,尤其落下了一场小雨加雪之后,来广场跳舞的人越来越少了。舞蹈老师也在招集去健身房继续锻炼的名额。一听,健身房的位置,我自己就泄气了。离现在锻炼的广场很远,离我家就更远了,何止是南辕北辙?抛开健身费用不说,来回交通都成了问题。打车去锻炼吧?怎么听怎么滑稽,跑步去吧,到了目的地之后,一定会筋疲力尽的,既然锻炼的效果达到了。跳舞就显得多余了。尽管,我不舍,但还是没有报名。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大伙一起跳,可以坚持,互相鼓励甚至监督。
现在,就像能够远足的候鸟已经飞走,只剩我自己守着这份清寒。能不能一如既往?把从众的热闹,变成自觉的安静呢?看起来,考验自己的时候,真的到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