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2021-12-23抒情散文李自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42 编辑
圣经旧约第十一章记载上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
圣经旧约第十一章记载上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42 编辑 <br /><br />
圣经旧约第十一章记载上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本来,人类齐心协力要造一座通天塔,由于上帝的无聊举动,结果大家说话互相听不懂,思想不能彼此被对方理解。俗话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在心不齐,塔自然就造不成了。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也是人类区别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人类复杂的思维能力其基础就是语言。语言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我对语言却有着浓厚兴趣,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是人的一个基本需求。一个普通人如果长期不和人说话,不与其他人交流,心理就要出现问题。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开始,语言就伴随其一生,如影随形。世界上的事大低如此,如果某件事过于司空见惯,反而最容易被忽略。极少有人想到由于语言所派生出的歧义,进而产生巨大的行为畸变。
汉语是一种伟大的语言,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它已经活了至少五千多年,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都盛极一时,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出伟大的语言,而一直活到现在的只有汉语了。像古埃及古波斯语基本上都已经死亡了,现在大概只有极少数研究者,还能大体上弄懂它们的含义。那些死去的语言之所以风光不在,并非使用它们的民族消亡,埃及人现在依然活的有滋有味,但他们自己,也已经没有几个人懂得自己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语言了。我想,这和他们的语言是表音语言有很大关系,汉语则是既表音又表意,表音语言有个巨大几乎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无奈,比方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古时候没有电脑,但电和脑两个汉字,秦始皇老奶奶的时候就有,无非把这个很早时候不相关的两个汉字重新组合。表音语言则比较麻烦,必须造一个新的词来表述这个新出现的东西。美国就有个国家命名委员会,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统一规范语言。在一两百年的时间里,我们也许感受不到语言有什么巨大的变化,但如果继续把时间跨度延伸,一千年后,表音语言几乎面目全非,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我想,英语现在虽说盛极一时,但它无法避免最后死去的命运。而我们的汉语,则看不出来死去的可能,它巨大的包容性和张力将经得住时间磨练。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汉文化渊源不息,一以贯之,我想,我们的语言功不可没,首当其冲。
变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属性,万物皆发展变化,汉语当然也没有例外,有时候观察汉语的变迁也是件有趣的事。孔老二有句著名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对这话的解释是,远方来了朋友,难道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吗?事实上,这话可以有若干种解释。论语里,原话记载的乐字是说字。古代汉语有很多通假字,说通乐,这没有疑问。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想,这个说也许就是说本身的意思。这句话解释成来了朋友,难道不应该和他好好谈谈吗?说也是个多音字,可以读做“SHUI”,说有说服,讲道理的意思,这样,这话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朋友也许并不仅仅是闲聊,还有互相讲天论道的含义在里面。在说乐,乐本身也是一个多音字,如果我们这么解释,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们难道不应该给他奏最美的音乐吗?这话看上去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但事实并非如此。孔老二一直是音乐爱好者,并一直大力提倡雅乐,他一直不遗余力推崇的礼就包含音乐部分,即使现代社会,国家领导人会面,也有请对方听音乐会的举动,表示一种规格,一种友好的层次级别。论语里记载孔子有时候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情不自禁大声和之,也就是忍不住一起唱出来。孔老二可是一直致力于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人,他把会见朋友时,要有音乐当成一种生活规范。上面那种解释未必就是捕风捉影,未必就不通。我想,我们长时间把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成一个简简单单的含义,未必就是对待汉语的一种正确严谨的态度。
胡扯了半天,其实只是想说明,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语言里,一个乐字,包含了那么多内容,难道不是体现了汉语巨大的弹性,巨大的张力,巨大的包容性,难道这不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吗?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圣经旧约第十一章记载上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本来,人类齐心协力要造一座通天塔,由于上帝的无聊举动,结果大家说话互相听不懂,思想不能彼此被对方理解。俗话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在心不齐,塔自然就造不成了。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也是人类区别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人类复杂的思维能力其基础就是语言。语言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我对语言却有着浓厚兴趣,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是人的一个基本需求。一个普通人如果长期不和人说话,不与其他人交流,心理就要出现问题。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开始,语言就伴随其一生,如影随形。世界上的事大低如此,如果某件事过于司空见惯,反而最容易被忽略。极少有人想到由于语言所派生出的歧义,进而产生巨大的行为畸变。
汉语是一种伟大的语言,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它已经活了至少五千多年,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都盛极一时,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出伟大的语言,而一直活到现在的只有汉语了。像古埃及古波斯语基本上都已经死亡了,现在大概只有极少数研究者,还能大体上弄懂它们的含义。那些死去的语言之所以风光不在,并非使用它们的民族消亡,埃及人现在依然活的有滋有味,但他们自己,也已经没有几个人懂得自己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语言了。我想,这和他们的语言是表音语言有很大关系,汉语则是既表音又表意,表音语言有个巨大几乎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无奈,比方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古时候没有电脑,但电和脑两个汉字,秦始皇老奶奶的时候就有,无非把这个很早时候不相关的两个汉字重新组合。表音语言则比较麻烦,必须造一个新的词来表述这个新出现的东西。美国就有个国家命名委员会,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统一规范语言。在一两百年的时间里,我们也许感受不到语言有什么巨大的变化,但如果继续把时间跨度延伸,一千年后,表音语言几乎面目全非,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我想,英语现在虽说盛极一时,但它无法避免最后死去的命运。而我们的汉语,则看不出来死去的可能,它巨大的包容性和张力将经得住时间磨练。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汉文化渊源不息,一以贯之,我想,我们的语言功不可没,首当其冲。
变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属性,万物皆发展变化,汉语当然也没有例外,有时候观察汉语的变迁也是件有趣的事。孔老二有句著名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对这话的解释是,远方来了朋友,难道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吗?事实上,这话可以有若干种解释。论语里,原话记载的乐字是说字。古代汉语有很多通假字,说通乐,这没有疑问。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想,这个说也许就是说本身的意思。这句话解释成来了朋友,难道不应该和他好好谈谈吗?说也是个多音字,可以读做“SHUI”,说有说服,讲道理的意思,这样,这话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朋友也许并不仅仅是闲聊,还有互相讲天论道的含义在里面。在说乐,乐本身也是一个多音字,如果我们这么解释,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们难道不应该给他奏最美的音乐吗?这话看上去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但事实并非如此。孔老二一直是音乐爱好者,并一直大力提倡雅乐,他一直不遗余力推崇的礼就包含音乐部分,即使现代社会,国家领导人会面,也有请对方听音乐会的举动,表示一种规格,一种友好的层次级别。论语里记载孔子有时候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情不自禁大声和之,也就是忍不住一起唱出来。孔老二可是一直致力于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人,他把会见朋友时,要有音乐当成一种生活规范。上面那种解释未必就是捕风捉影,未必就不通。我想,我们长时间把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成一个简简单单的含义,未必就是对待汉语的一种正确严谨的态度。
胡扯了半天,其实只是想说明,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语言里,一个乐字,包含了那么多内容,难道不是体现了汉语巨大的弹性,巨大的张力,巨大的包容性,难道这不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吗?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