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画五角星
2021-12-23叙事散文高迎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8 编辑
一生爱画五角星 五岁的孙女晓越,从县直幼儿园回来,总爱给我唱新鲜的儿歌。这一天,她唱道:蒺藜点点好心情,一生爱画五角星。一颗一颗亮起来,小巧玲珑黄橙橙。……
一生爱画五角星 五岁的孙女晓越,从县直幼儿园回来,总爱给我唱新鲜的儿歌。这一天,她唱道:蒺藜点点好心情,一生爱画五角星。一颗一颗亮起来,小巧玲珑黄橙橙。……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8 编辑 <br /><br />一生爱画五角星
五岁的孙女晓越,从县直幼儿园回来,总爱给我唱新鲜的儿歌。这一天,她唱道:蒺藜点点好心情,一生爱画五角星。一颗一颗亮起来,小巧玲珑黄橙橙。心想,用这般明亮的的语言来写儿歌的人,一准是没挨过蒺藜的扎。生长在鲁北乡间的蔟藜,是一种有颇有个性的植物,它浑身有刺,因为常常扎人而不太受人喜欢。
蒺藜的生命,特别顽强。地头、沟边,房顶、墙头,都是它安家的地方。一但扎根土中,藤蔓便贴地向四周伸展,方圆1米左右的地盘,很快就被它占为已有。看其羽状对生的叶片,倒也秀气;看其五瓣若梅的黄花,倒也文静,惟独结出的果实,却是硬刺环绕,面露凶态。星星状的蔟藜,小时候绿莹莹,长大了黄橙橙,老熟后白生生,风吹草动,圆盘状的聚合果便一分为五瓣。分果内呈斧状,外背长刺短刺各一对,散布在蒺藜占据的地盘之内,宛若一片雷区。不管四只脚的动物,还是两只脚的人,一旦误入它的领地,同样是硬扎没商量。村里人见它,恨由心生,必欲先除而后快。然而,总也难将其根除。
小时候,没少吃被蒺藜扎的苦头。夏天闷热,随了伙伴们下湾游泳,赤了足在湾边走,往往被潜藏在泥土中的蒺藜扎着。“扎进去直哎吆,拔出来流红的”。这则谜语,描述的就是被蒺藜扎着时的情景。年年泥房,泥墙,和泥需掺进麦秸,这时候赤足进泥中践踏,也容易被蒺藜扎着。猛然间感觉脚心生痛,就知是它在作怪。一瘸一拐跳将出来,恨恨地拔除扔到墙外,泥水活照样还得干完,不然雨季来临,房屋、墙头就会面临被冲漏、冲塌的危险。
村里人家娶新媳妇,一帮青杏儿兴兴头头的起哄闹新房。手中的秘密武器,除了苍耳,除了辣椒、除了椿树胶,也必有蒺藜。多半是虚张声势,不等这些武器有用武之地,主人早将备好的喜糖、红枣、点心、花生端出来分散,得了实惠的青杏们,只得知趣而散了。其实,将蒺藜做为防御武器,很早就被古人采用了。行军作战安营扎寨时,便把蒺藜撒在营房四周,用来扎伤人脚和马蹄,防止敌方冲击大营。三国时期,蜀军因为诸葛亮病故,因而进行战略退却,为了阻止遏制司马懿大兵追击,便在退路上撒满了蒺藜。生性多疑的司马懿对付这一招,却是颇有对策。他命三千步兵,脚穿软材平底木履,头前趟路,蒺藜扎在木履上,危路于是变为坦途,后续军马得以快速行进。受蒺藜的启发,古人仿制了木蒺藜和铁蒺藜,分布在城池和军营周围,以阻敌攻进。在《六韬·军用》中,便记载了这些木蒺藜和铁蒺藜,木蒺藜大小为“二尺五寸”,铁蒺藜大小为“芒高寸,广八尺”,指出多具并用,可以败步骑,御穷寇。清代诗人冯询,在战守器具诗中,曾描述过一种蒺藜状的滚木:“轴如辘轱转,刺如荆棘抱。又似笔阵横,一落千军扫。”可见用这种滚木来守城,具有多么大的威力。火药发明之后,很快被用于军战。至宋代,已经发明了蒺藜火球。在火球里包装上带刺的铁蒺藜,用箭发射后火球爆开,直接扎伤和落地后阻止敌兵马行进。《武经总要》内,除记载了这种蒺藜火球,还记载了引火球,霹雳火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火药武器。见证着我国使用火药武器年代的久远。
读高中时,父亲给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虽是半新,却也让我喜出望外。从高家店到德州六中,有三十多华里路程,来来回回二年多,多亏它为我省了脚力。每次轮胎撒气,我就知道多半蒺藜是罪魁祸首。停车细看自行车外胎,星星点点的蒺藜,不知何时扎上去的。扎在外侧尚不当紧,扎在正中就能扎透内胎。只好请修车师父修补,以至于内胎上补丁摞着补丁。就是要饭花子的外衣上,都没有这么多补丁呢。这烦人的蒺藜,无怪村里人贱称它:蒺藜狗子。古人称蒺藜为“茨”,可就文雅多了。诗经里有一篇《墙有茨》,说墙上种着蒺藜,是用以防闲内外的。因此不可扫。不可襄。不可束。虽然诗意另有所指,却也道出了蒺藜的倔强难除。
鲁北平原上蒺藜颇多,缘此而来的谚语和歇后语,也很有意思。刺猬钻进蒺藜堆,是言其针锋相对;蒺藜拌草,是言其不是好料;板凳上撒蒺藜,是言其坐不住;大风刮蒺藜,是言其连讽带刺;蒺藜小心拿,手反被它扎,是言其越是小心翼翼犹豫不决,越是容易出问题;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是言其好语恶言源出同地;种玫瑰得花,种蒺藜得刺,是言其因果关系。这形容,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而上述民间谚语,或许就是由此整理而来的吧?蒺藜路边长,身上痒痒喝二两。是言其随手拔两颗蒺藜,洗净切碎熬水喝,能治疗不明原因的过敏。蒺藜的确是一味中药,《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蒺藜)长肌肉,明目轻身”,李时珍也说蒺藜可以补肾,可治疗虚损劳乏。传说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自幼瘦弱多病,面色枯黄,民医令其将蒺藜研碎泡茶饮,永乐公主因此得以健壮、病愈。蒺藜从远古走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恐也是一种必然。小时候,因为挨过蒺藜的扎,所以对蒺藜心存芥蒂。其实,蒺藜被仿制用于战争,促进了社会文明进程;蒺藜被作为中药治病,促进了人类强身与繁衍。跳出个人恩怨来看蒺藜,它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植物呢。
蒺藜点点好心情,一生爱画五角星。受孙女童声吟唱的启发,我想假如用彩笔把蒺藜染成五颜六色,装入玻璃瓶供人欣赏,或许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彩纸折叠的幸运星吧?
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高迎春 邮政:253400
五岁的孙女晓越,从县直幼儿园回来,总爱给我唱新鲜的儿歌。这一天,她唱道:蒺藜点点好心情,一生爱画五角星。一颗一颗亮起来,小巧玲珑黄橙橙。心想,用这般明亮的的语言来写儿歌的人,一准是没挨过蒺藜的扎。生长在鲁北乡间的蔟藜,是一种有颇有个性的植物,它浑身有刺,因为常常扎人而不太受人喜欢。
蒺藜的生命,特别顽强。地头、沟边,房顶、墙头,都是它安家的地方。一但扎根土中,藤蔓便贴地向四周伸展,方圆1米左右的地盘,很快就被它占为已有。看其羽状对生的叶片,倒也秀气;看其五瓣若梅的黄花,倒也文静,惟独结出的果实,却是硬刺环绕,面露凶态。星星状的蔟藜,小时候绿莹莹,长大了黄橙橙,老熟后白生生,风吹草动,圆盘状的聚合果便一分为五瓣。分果内呈斧状,外背长刺短刺各一对,散布在蒺藜占据的地盘之内,宛若一片雷区。不管四只脚的动物,还是两只脚的人,一旦误入它的领地,同样是硬扎没商量。村里人见它,恨由心生,必欲先除而后快。然而,总也难将其根除。
小时候,没少吃被蒺藜扎的苦头。夏天闷热,随了伙伴们下湾游泳,赤了足在湾边走,往往被潜藏在泥土中的蒺藜扎着。“扎进去直哎吆,拔出来流红的”。这则谜语,描述的就是被蒺藜扎着时的情景。年年泥房,泥墙,和泥需掺进麦秸,这时候赤足进泥中践踏,也容易被蒺藜扎着。猛然间感觉脚心生痛,就知是它在作怪。一瘸一拐跳将出来,恨恨地拔除扔到墙外,泥水活照样还得干完,不然雨季来临,房屋、墙头就会面临被冲漏、冲塌的危险。
村里人家娶新媳妇,一帮青杏儿兴兴头头的起哄闹新房。手中的秘密武器,除了苍耳,除了辣椒、除了椿树胶,也必有蒺藜。多半是虚张声势,不等这些武器有用武之地,主人早将备好的喜糖、红枣、点心、花生端出来分散,得了实惠的青杏们,只得知趣而散了。其实,将蒺藜做为防御武器,很早就被古人采用了。行军作战安营扎寨时,便把蒺藜撒在营房四周,用来扎伤人脚和马蹄,防止敌方冲击大营。三国时期,蜀军因为诸葛亮病故,因而进行战略退却,为了阻止遏制司马懿大兵追击,便在退路上撒满了蒺藜。生性多疑的司马懿对付这一招,却是颇有对策。他命三千步兵,脚穿软材平底木履,头前趟路,蒺藜扎在木履上,危路于是变为坦途,后续军马得以快速行进。受蒺藜的启发,古人仿制了木蒺藜和铁蒺藜,分布在城池和军营周围,以阻敌攻进。在《六韬·军用》中,便记载了这些木蒺藜和铁蒺藜,木蒺藜大小为“二尺五寸”,铁蒺藜大小为“芒高寸,广八尺”,指出多具并用,可以败步骑,御穷寇。清代诗人冯询,在战守器具诗中,曾描述过一种蒺藜状的滚木:“轴如辘轱转,刺如荆棘抱。又似笔阵横,一落千军扫。”可见用这种滚木来守城,具有多么大的威力。火药发明之后,很快被用于军战。至宋代,已经发明了蒺藜火球。在火球里包装上带刺的铁蒺藜,用箭发射后火球爆开,直接扎伤和落地后阻止敌兵马行进。《武经总要》内,除记载了这种蒺藜火球,还记载了引火球,霹雳火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火药武器。见证着我国使用火药武器年代的久远。
读高中时,父亲给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虽是半新,却也让我喜出望外。从高家店到德州六中,有三十多华里路程,来来回回二年多,多亏它为我省了脚力。每次轮胎撒气,我就知道多半蒺藜是罪魁祸首。停车细看自行车外胎,星星点点的蒺藜,不知何时扎上去的。扎在外侧尚不当紧,扎在正中就能扎透内胎。只好请修车师父修补,以至于内胎上补丁摞着补丁。就是要饭花子的外衣上,都没有这么多补丁呢。这烦人的蒺藜,无怪村里人贱称它:蒺藜狗子。古人称蒺藜为“茨”,可就文雅多了。诗经里有一篇《墙有茨》,说墙上种着蒺藜,是用以防闲内外的。因此不可扫。不可襄。不可束。虽然诗意另有所指,却也道出了蒺藜的倔强难除。
鲁北平原上蒺藜颇多,缘此而来的谚语和歇后语,也很有意思。刺猬钻进蒺藜堆,是言其针锋相对;蒺藜拌草,是言其不是好料;板凳上撒蒺藜,是言其坐不住;大风刮蒺藜,是言其连讽带刺;蒺藜小心拿,手反被它扎,是言其越是小心翼翼犹豫不决,越是容易出问题;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是言其好语恶言源出同地;种玫瑰得花,种蒺藜得刺,是言其因果关系。这形容,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而上述民间谚语,或许就是由此整理而来的吧?蒺藜路边长,身上痒痒喝二两。是言其随手拔两颗蒺藜,洗净切碎熬水喝,能治疗不明原因的过敏。蒺藜的确是一味中药,《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蒺藜)长肌肉,明目轻身”,李时珍也说蒺藜可以补肾,可治疗虚损劳乏。传说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自幼瘦弱多病,面色枯黄,民医令其将蒺藜研碎泡茶饮,永乐公主因此得以健壮、病愈。蒺藜从远古走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恐也是一种必然。小时候,因为挨过蒺藜的扎,所以对蒺藜心存芥蒂。其实,蒺藜被仿制用于战争,促进了社会文明进程;蒺藜被作为中药治病,促进了人类强身与繁衍。跳出个人恩怨来看蒺藜,它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植物呢。
蒺藜点点好心情,一生爱画五角星。受孙女童声吟唱的启发,我想假如用彩笔把蒺藜染成五颜六色,装入玻璃瓶供人欣赏,或许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彩纸折叠的幸运星吧?
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高迎春 邮政:253400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