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印象点滴(上)
2021-12-23抒情散文于文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5 编辑
重庆印象点滴(上)□文/于文华女儿考入重庆一所高校,给了我一次游山玩水,一次短期旅游的机会,也让我得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尽管这是走马观花,蜻……
重庆印象点滴(上)□文/于文华女儿考入重庆一所高校,给了我一次游山玩水,一次短期旅游的机会,也让我得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尽管这是走马观花,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5 编辑 <br /><br />重庆印象点滴(上)
□文/于文华
女儿考入重庆一所高校,给了我一次游山玩水,一次短期旅游的机会,也让我得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尽管这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总算对外界、对重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观感,把一些粗浅的认识与点滴印象写下来,算是自己心灵的一个些微寄托,关爱女儿家人的一个基本交待,想了解外界尤其重庆朋友的一个大体认知。
一、在疾驶的列车上
火车像离弦之箭,风驰电掣,一路向东,穿越田野、山丘、浅滩与隧道。越来越离开了我熟悉的河西,向我从来未曾见识与涉猎的地域急速行驶。
穿越武威,小麦早已收割,大片的地块,在秋阳的暴晒下消闲自如地休眠着,积蓄着地力,等待着来年的蓄势而发。一片片青翠茂密的玉米和缀满枝头的果树相间而生,尤其在兰州附近,小小圆圆的李子、大个饱满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有的颜色红艳艳的,让人看起来馋涎欲滴;有的红中带黄,黄中显紫,就像是一件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有的黄中带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远处黛青色的山峦,一重连着一重,一峰接着一峰,好像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被淡蓝色的烟雾笼罩着包裹着,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黄河,延绵千里、波涛滚滚的黄河,从我的眼前匆匆掠过,显得平缓而从容,微波不惊、处事不乱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有几只小小的黑色燕子从河面飞过,没有渔舟,没有游轮,更没有羊皮筏子,唯浑浊发黄的水流,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不见春季的清冽、夏季的波浪,显得硬朗而刚健。
从天水往东,越靠近定西,绿色渐浓,树木更密,地势也越来越开阔,山上的绿色一点点渗透,地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改河西的荒凉落寞,在九月依然生机勃勃。一路上,除了不时掠过眼帘的城市,大片大片的地域都是绿树成荫的乡村,是广袤无垠的农田,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是早上的光景,我看见一些农民席地而坐,正咀嚼着简单的饭食,他们铲了包菜,一个个套了白色的塑料网兜,装到四轮车里,准备拉到城市的蔬菜市场,给市民提供丰富的营养与蔬菜。不时有农人在弯腰低头劳动,汗水流下来,衣袖一擦,继续手头的活计。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农民,便没有革命,没有中国的一切”。诚哉斯言。我们是大地之子。我们总是从大地上获取基本养料,与动植物毫无二致。我想:设若失去农民辛辛苦苦的劳作,离开农民汗流浃背的生产,何谈改革开放与小康建设——地域广阔、人数众多,吃苦最多,社会保障最低的农民,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城市充足的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用品,想到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车内的人谈笑风生,有人和我一样,送儿女到成都到重庆去上学,有人去旅游,有人去探亲,有人去做生意……我一言不发,三缄其口,保持着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再三嘱咐”,但姑娘和一位年龄相仿的女生谈兴正浓,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她们都是到重庆上学,都有相似相同的生活经历,都有饱尝刻苦学习生活,大有从鸟笼挣脱展翅高飞的欲望,从兰州一过就谈喧到一起。那姑娘的父亲是一位话篓子,上车前想必喝了些酒,见人就搭话,不管不顾她姑娘的再三翻白眼递眼色,自顾自说昨晚和朋友喝了一晚上的酒,“没办法,谁让咱们是哥们呢,没有搞到火车票,我一个电话,哥们就给弄好了。硬卧,很难搞到的。你说我不喝酒好好谢谢他,行吗?”他见面就熟,说他姑娘考入了南方翻译学院云云,我浅笑应付着。见我不冷不热的样子,他招呼着火车里推着销售食品的小货车,要了一瓶啤酒,启开瓶盖,热情邀我一块喝,我婉言拒绝。半天,他又邀我一块到餐厅看看,是否吃些什么。车行驶十多个小时,尽管妻子亲手准备了喷香、实惠的肉夹饼,但从晚上到早餐、中午都吃,有些腻味,就和他来到餐厅。要了一份简单的鱼香肉丝,价格高达十五元,米饭一碗一元,仅仅吃了半饱,难怪北方许多人出门都吃方便面,有汤有面,既卫生又方便,(到重庆一直吃不习惯南方的饮食,肚子不大舒服。这是我的肠胃习惯了北方的面食,骨骼与血脉渗透了小麦的滋味,回来的路上想吃饼子,车行驶到兰州,一口气嚼了两块饼子才感觉过瘾)。
铁色巨龙一直在穿行,从乌(鲁木齐)直达渝(重庆)的k544次列车,除了几个大站以外,很少停下来。车到定西,我看到了连片成块的土豆。这里有“中国薯都”的别称,有报道说:陇中土豆甲天下。他们的土豆种植方法不像河西的精耕细作,一垄一垄,整整齐齐,土豆的秧和果实结在垄沟里,而是粗放式,散漫而广布,土豆看起来没有行距,没有垄沟,遍地广种。但特殊的土质与气候,使定西的土豆果汁好、味道美、易保存,现大批量外销,发展成为种储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我的眼睛在疾驶的火车上,捕捉到一个生动有趣的镜头:三个小孩在摘取果子。两个毛头小孩爬在树上,下面站着位身穿粉红色毛衣的小姑娘,她仰着头颅,说笑着什么,脚下是半竹筐的果子。他们是充实而快乐的,虽则没有城市孩子的时髦玩具与时尚吃食,但他们沐浴着天光,在自然的怀抱里无拘无束。因为快乐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得其乐的生活,属于静谧悠闲的氛围与心灵的自由。
车行之秦岭附近,石头山上长满了绿树,且隧道多而密。前脚刚刚从一个隧道穿出,后脚又穿进另外一个隧道。简直是洞连着洞,洞套着洞。无洞之处,火车贴着如斧切削过的岩壁,像是紧贴着山脚穿行。上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背着一个大大的竹篓,怀着还抱着一位七八岁的乖巧听话的小姑娘。老人将背篓放在两个下铺之间的走廊中间,掀开上面的一块蒙着的布单,很熟练地取出奶瓶,灌上奶粉,去茶水炉跟前接了开水,把奶瓶递给小姑娘——她学着我的样子,坐在过道上的软椅上很惬意知足地喝起来。老人说他们住在宝鸡,去广元看望孩子她妈妈。她妈妈是当老师的,每年的教学任务重,孩子出生三个月就断了奶,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每年短暂的寒暑假看望孩子一眼,就匆匆忙忙去上课,太辛苦了。
抵近四川,我看到高大、鲜活、茂密、翠绿的芭蕉树。以往只是在花盆看到,显得小巧玲珑,犹如小家碧玉,而现在映入眼帘的却大气磅礴,粗壮异常,是这样的生机勃勃,这样的翠绿茂密。看来稻子已经收割完毕,湿漉漉的稻田里放着一堆堆的稻草,破败灰旧,有些腐烂。各沟各岔都有流水在悄然流淌,很是让我羡慕——要是西北不缺水,那该有多好!
不知不觉间火车已经抵达重庆北站。我们急匆匆背着行李和背包下车。走下列车,热浪一阵阵袭来,汗水马上像小溪一样全身流淌开来。重庆火炉果然名不虚传。列车上有人就提醒说气温高达38摄氏——居住的县城夏秋凉爽宜人,九月气温已到15—18摄氏,有些秋凉如水的感觉。处处高楼大厦,处处繁华异常。楼层基本都在20层以上,鲜花盛开,树木葱茏,青春少女穿着时尚……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活力与文明开放程度,看一看女人的衣着就一目了然。重庆的女子衣着鲜亮、时髦、大胆,由于气候与气温,几乎个个都穿着超短裙与喇叭裙,尤其那些宠儿般的大学生们穿着更是暴露。未到重庆就知道饮食以麻辣为主,几天饭吃过,更是领教了其中的滋味,就想着吃一碗家常的手工擀面。
一个地方的饮食习俗与当地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气候水土大有关系。西北独特的气候与文化历史积淀,渗透进我们骨骼与血脉的是百吃不厌的麦子,是欲罢不能的面食情结,而重庆高温炎热的气候与巴蜀历史,红色土壤和嘉陵江、长江交汇的文化积淀,导致了重庆人喜欢麻辣味道的饮食习惯。
二、磁器古镇
我发现,在重庆街头几乎找不到一个骑自行车之人,据说全国基本的摩托车都产自重庆。只是街上有零零星星骑摩托车的“摩的”招呼着行人。四通八达、密如蛛网的公交车,涵盖了市区所有区域。学生上学、干部上班、市民购物都乘坐方便快捷的公交车。
从导游口中,我第一次知晓了重庆名字的由来。据介绍:南宋淳熙十六年孝宗禅位与皇太子赵惇,先封为恭王,又临帝位,双重喜庆,即升恭州为“重庆府”。安顿好姑娘,趁尚未报名的空闲,我抽空慕名前往瓷器口游了半天。第一次知道磁器口是从小说《红岩》,是华子良逃脱的地方。从有关资料得知: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原名白崖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磁器口。清水溪、凤凰溪两溪环抱,风光旖旎。因临着嘉陵江,曾是个著名的商业码头。
在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山门前,有游人在纷纷拍照留影。山门外的白粉墙上,有重庆市书法家朱墨,于2000年春节手书的《磁器口赋》,开首他写了磁器口独特非凡的地理位置,以开阔夸张的笔法交待了磁器口的名称来历:“昂昂乎!白岩灵山,隆然高耸,挺亘古之奇姿,收三巴之烟雨……前俯嘉陵碧浪,后承歌乐灵音。夫以一川两谷三山四街而名天下者,乃磁器古镇是也。”
接着,这位久居重庆的书法文化人士,又勾勒出磁器口的山川风貌、风俗习惯、历史地位,“水陆交汇,通达万方。但见三山熙攘,四街繁忙。风行百货,云集万商。一时昌期景运,泰象高骧。昼里千人拱手,夜来万火流光。数不清银号米市,豆铺绸庄。……沙坪窑驰誉三千里;聚森茂味颐百万坊。烩片花生毛血旺,号曰三宝;生丝刺绣明扬瓷,总称三纲。……听评书,一语神飞,满堂颠狂;看川戏,五音已歇,举座引吭。论文韬,鲤鱼一门三举人,五里两翰林;看武略,龙舟坞一将有号令,五彪并冠军。至若抗战伊始,移营重庆,磁镇乃令邸中枢,将帏帅帐。俊杰精英,令倭胆丧。韬奋疾呼,恩来演讲。悲鸿写马上挥戈,临乙雕汪逆跪像。肇中世界扬名,林森三山绝响。最是林园会晤,全民激赏。伟绩丰功,世代敬仰……”
我入乡随俗,上身只穿汗衫,脱去长裤,改穿短裤;放下皮鞋,赤脚穿一双凉鞋,这样才稍显凉意。但走在马路上,依然感觉干热,汗流浃背。坐在家里,时刻向往着外面的风景。到了憧憬的繁华之地,又怀恋家里的自在生活。人就是这样矛盾。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磁器口古镇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那经历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繁盛一时的磁器口,被美誉为“小重庆”。冒着酷暑,脚踏在充满历史风尘气息的古镇,踏在冷寂、斑驳的石板路,好像走进了清幽、雅致、宁静、祥和的世界。扑面而来的是纯朴的民风、热闹的集市、浓浓的商业气息。两边都是木头修筑的房屋,显示出曾经有过的繁华与变迁。同一条街沿,门挨门,窗邻窗,道路两旁,屋对屋,户看户,敞开柴扉尽可一览无遗。门框与窗户漆成了黑色,岁月与风雨的侵蚀,显得有些颜色发暗。房上泥瓦,当街砖墙,无不显示出久远年代风霜侵蚀的痕迹。所有的门庭都洞开着,陈列着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这里是古玩、旅游、民俗风情一条街,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与南方风味的吃食应有尽有,风景旅游点在哪里,哪里就有供人吃喝的地方。中国人对吃的讲究,的确名实相副,名不虚传。所有的人都热情大方,招呼着:“老师,进来看一看”,初听到后心里热乎乎的,以为他们看到温文尔雅的我这样叫,但后来明白重庆人对几乎所有的人都尊称为老师,才知道重庆人尊重知识与人才,时时处处以老师称呼别人。这条街上有许多卖香火的,宝轮寺就在前面。宝轮寺不高,但视野开阔,寺里没什么古迹淹留下来,倒是有个抽签的去处。我看见有许多男士端坐在店内,基本做的是无本生意:求签算卦。凭着一口伶牙俐齿吃饭,但我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命运垂青有准备之人。命运青睐锲而不舍奋斗之人。
古镇磁器口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商贸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一个名字叫“张飞牛肉”店铺中一个威风凛凛的男子,身披红色斗篷,脸上画了夸张的胡子,就像张飞一样威猛。但给人压抑害怕的感觉,不敢走近店铺。我走进幽静的“童家大院”,看到了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的川东民居,观赏到雕刻精美、装饰典雅的一张大床。在威严的童家祖先画像前,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石刻的龙,据导游介绍其后人都在美国,要求不得对先祖拍照与移动龙的位置。
古镇最热闹的地方,当算临江的街口,站在街口向下一望,但见清波碧水,烟云淼淼。从大巴山发源的嘉陵江,蜿蜒千里流到这里,江面上这里那里停泊着些游船,上面写着“江上明月”、“渔舟唱晚”——这是停靠在岸边的茶楼,可以凭江瞭望,可以休闲娱乐,可以抒发情怀。我走进一家茶楼,去感受领略嘉陵江的魅力,去一睹对岸高楼大厦的风采。
磁器口有人声鼎沸的热闹,有冷清寂静的萧索,有安然恬静的岁月,也有彻夜不眠的夜晚……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热闹中那份特有的宁静,喧哗中那份幽深的质朴。在高楼大厦林立,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保持独有的魅力与厚重的积淀,需要坦荡的胸怀与坚定的信念,更需要执著的心境与淡泊的修养。
□文/于文华
女儿考入重庆一所高校,给了我一次游山玩水,一次短期旅游的机会,也让我得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尽管这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总算对外界、对重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观感,把一些粗浅的认识与点滴印象写下来,算是自己心灵的一个些微寄托,关爱女儿家人的一个基本交待,想了解外界尤其重庆朋友的一个大体认知。
一、在疾驶的列车上
火车像离弦之箭,风驰电掣,一路向东,穿越田野、山丘、浅滩与隧道。越来越离开了我熟悉的河西,向我从来未曾见识与涉猎的地域急速行驶。
穿越武威,小麦早已收割,大片的地块,在秋阳的暴晒下消闲自如地休眠着,积蓄着地力,等待着来年的蓄势而发。一片片青翠茂密的玉米和缀满枝头的果树相间而生,尤其在兰州附近,小小圆圆的李子、大个饱满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有的颜色红艳艳的,让人看起来馋涎欲滴;有的红中带黄,黄中显紫,就像是一件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有的黄中带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远处黛青色的山峦,一重连着一重,一峰接着一峰,好像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被淡蓝色的烟雾笼罩着包裹着,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黄河,延绵千里、波涛滚滚的黄河,从我的眼前匆匆掠过,显得平缓而从容,微波不惊、处事不乱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有几只小小的黑色燕子从河面飞过,没有渔舟,没有游轮,更没有羊皮筏子,唯浑浊发黄的水流,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不见春季的清冽、夏季的波浪,显得硬朗而刚健。
从天水往东,越靠近定西,绿色渐浓,树木更密,地势也越来越开阔,山上的绿色一点点渗透,地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改河西的荒凉落寞,在九月依然生机勃勃。一路上,除了不时掠过眼帘的城市,大片大片的地域都是绿树成荫的乡村,是广袤无垠的农田,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是早上的光景,我看见一些农民席地而坐,正咀嚼着简单的饭食,他们铲了包菜,一个个套了白色的塑料网兜,装到四轮车里,准备拉到城市的蔬菜市场,给市民提供丰富的营养与蔬菜。不时有农人在弯腰低头劳动,汗水流下来,衣袖一擦,继续手头的活计。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农民,便没有革命,没有中国的一切”。诚哉斯言。我们是大地之子。我们总是从大地上获取基本养料,与动植物毫无二致。我想:设若失去农民辛辛苦苦的劳作,离开农民汗流浃背的生产,何谈改革开放与小康建设——地域广阔、人数众多,吃苦最多,社会保障最低的农民,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城市充足的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用品,想到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车内的人谈笑风生,有人和我一样,送儿女到成都到重庆去上学,有人去旅游,有人去探亲,有人去做生意……我一言不发,三缄其口,保持着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再三嘱咐”,但姑娘和一位年龄相仿的女生谈兴正浓,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她们都是到重庆上学,都有相似相同的生活经历,都有饱尝刻苦学习生活,大有从鸟笼挣脱展翅高飞的欲望,从兰州一过就谈喧到一起。那姑娘的父亲是一位话篓子,上车前想必喝了些酒,见人就搭话,不管不顾她姑娘的再三翻白眼递眼色,自顾自说昨晚和朋友喝了一晚上的酒,“没办法,谁让咱们是哥们呢,没有搞到火车票,我一个电话,哥们就给弄好了。硬卧,很难搞到的。你说我不喝酒好好谢谢他,行吗?”他见面就熟,说他姑娘考入了南方翻译学院云云,我浅笑应付着。见我不冷不热的样子,他招呼着火车里推着销售食品的小货车,要了一瓶啤酒,启开瓶盖,热情邀我一块喝,我婉言拒绝。半天,他又邀我一块到餐厅看看,是否吃些什么。车行驶十多个小时,尽管妻子亲手准备了喷香、实惠的肉夹饼,但从晚上到早餐、中午都吃,有些腻味,就和他来到餐厅。要了一份简单的鱼香肉丝,价格高达十五元,米饭一碗一元,仅仅吃了半饱,难怪北方许多人出门都吃方便面,有汤有面,既卫生又方便,(到重庆一直吃不习惯南方的饮食,肚子不大舒服。这是我的肠胃习惯了北方的面食,骨骼与血脉渗透了小麦的滋味,回来的路上想吃饼子,车行驶到兰州,一口气嚼了两块饼子才感觉过瘾)。
铁色巨龙一直在穿行,从乌(鲁木齐)直达渝(重庆)的k544次列车,除了几个大站以外,很少停下来。车到定西,我看到了连片成块的土豆。这里有“中国薯都”的别称,有报道说:陇中土豆甲天下。他们的土豆种植方法不像河西的精耕细作,一垄一垄,整整齐齐,土豆的秧和果实结在垄沟里,而是粗放式,散漫而广布,土豆看起来没有行距,没有垄沟,遍地广种。但特殊的土质与气候,使定西的土豆果汁好、味道美、易保存,现大批量外销,发展成为种储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我的眼睛在疾驶的火车上,捕捉到一个生动有趣的镜头:三个小孩在摘取果子。两个毛头小孩爬在树上,下面站着位身穿粉红色毛衣的小姑娘,她仰着头颅,说笑着什么,脚下是半竹筐的果子。他们是充实而快乐的,虽则没有城市孩子的时髦玩具与时尚吃食,但他们沐浴着天光,在自然的怀抱里无拘无束。因为快乐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得其乐的生活,属于静谧悠闲的氛围与心灵的自由。
车行之秦岭附近,石头山上长满了绿树,且隧道多而密。前脚刚刚从一个隧道穿出,后脚又穿进另外一个隧道。简直是洞连着洞,洞套着洞。无洞之处,火车贴着如斧切削过的岩壁,像是紧贴着山脚穿行。上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背着一个大大的竹篓,怀着还抱着一位七八岁的乖巧听话的小姑娘。老人将背篓放在两个下铺之间的走廊中间,掀开上面的一块蒙着的布单,很熟练地取出奶瓶,灌上奶粉,去茶水炉跟前接了开水,把奶瓶递给小姑娘——她学着我的样子,坐在过道上的软椅上很惬意知足地喝起来。老人说他们住在宝鸡,去广元看望孩子她妈妈。她妈妈是当老师的,每年的教学任务重,孩子出生三个月就断了奶,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每年短暂的寒暑假看望孩子一眼,就匆匆忙忙去上课,太辛苦了。
抵近四川,我看到高大、鲜活、茂密、翠绿的芭蕉树。以往只是在花盆看到,显得小巧玲珑,犹如小家碧玉,而现在映入眼帘的却大气磅礴,粗壮异常,是这样的生机勃勃,这样的翠绿茂密。看来稻子已经收割完毕,湿漉漉的稻田里放着一堆堆的稻草,破败灰旧,有些腐烂。各沟各岔都有流水在悄然流淌,很是让我羡慕——要是西北不缺水,那该有多好!
不知不觉间火车已经抵达重庆北站。我们急匆匆背着行李和背包下车。走下列车,热浪一阵阵袭来,汗水马上像小溪一样全身流淌开来。重庆火炉果然名不虚传。列车上有人就提醒说气温高达38摄氏——居住的县城夏秋凉爽宜人,九月气温已到15—18摄氏,有些秋凉如水的感觉。处处高楼大厦,处处繁华异常。楼层基本都在20层以上,鲜花盛开,树木葱茏,青春少女穿着时尚……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活力与文明开放程度,看一看女人的衣着就一目了然。重庆的女子衣着鲜亮、时髦、大胆,由于气候与气温,几乎个个都穿着超短裙与喇叭裙,尤其那些宠儿般的大学生们穿着更是暴露。未到重庆就知道饮食以麻辣为主,几天饭吃过,更是领教了其中的滋味,就想着吃一碗家常的手工擀面。
一个地方的饮食习俗与当地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气候水土大有关系。西北独特的气候与文化历史积淀,渗透进我们骨骼与血脉的是百吃不厌的麦子,是欲罢不能的面食情结,而重庆高温炎热的气候与巴蜀历史,红色土壤和嘉陵江、长江交汇的文化积淀,导致了重庆人喜欢麻辣味道的饮食习惯。
二、磁器古镇
我发现,在重庆街头几乎找不到一个骑自行车之人,据说全国基本的摩托车都产自重庆。只是街上有零零星星骑摩托车的“摩的”招呼着行人。四通八达、密如蛛网的公交车,涵盖了市区所有区域。学生上学、干部上班、市民购物都乘坐方便快捷的公交车。
从导游口中,我第一次知晓了重庆名字的由来。据介绍:南宋淳熙十六年孝宗禅位与皇太子赵惇,先封为恭王,又临帝位,双重喜庆,即升恭州为“重庆府”。安顿好姑娘,趁尚未报名的空闲,我抽空慕名前往瓷器口游了半天。第一次知道磁器口是从小说《红岩》,是华子良逃脱的地方。从有关资料得知: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原名白崖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磁器口。清水溪、凤凰溪两溪环抱,风光旖旎。因临着嘉陵江,曾是个著名的商业码头。
在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山门前,有游人在纷纷拍照留影。山门外的白粉墙上,有重庆市书法家朱墨,于2000年春节手书的《磁器口赋》,开首他写了磁器口独特非凡的地理位置,以开阔夸张的笔法交待了磁器口的名称来历:“昂昂乎!白岩灵山,隆然高耸,挺亘古之奇姿,收三巴之烟雨……前俯嘉陵碧浪,后承歌乐灵音。夫以一川两谷三山四街而名天下者,乃磁器古镇是也。”
接着,这位久居重庆的书法文化人士,又勾勒出磁器口的山川风貌、风俗习惯、历史地位,“水陆交汇,通达万方。但见三山熙攘,四街繁忙。风行百货,云集万商。一时昌期景运,泰象高骧。昼里千人拱手,夜来万火流光。数不清银号米市,豆铺绸庄。……沙坪窑驰誉三千里;聚森茂味颐百万坊。烩片花生毛血旺,号曰三宝;生丝刺绣明扬瓷,总称三纲。……听评书,一语神飞,满堂颠狂;看川戏,五音已歇,举座引吭。论文韬,鲤鱼一门三举人,五里两翰林;看武略,龙舟坞一将有号令,五彪并冠军。至若抗战伊始,移营重庆,磁镇乃令邸中枢,将帏帅帐。俊杰精英,令倭胆丧。韬奋疾呼,恩来演讲。悲鸿写马上挥戈,临乙雕汪逆跪像。肇中世界扬名,林森三山绝响。最是林园会晤,全民激赏。伟绩丰功,世代敬仰……”
我入乡随俗,上身只穿汗衫,脱去长裤,改穿短裤;放下皮鞋,赤脚穿一双凉鞋,这样才稍显凉意。但走在马路上,依然感觉干热,汗流浃背。坐在家里,时刻向往着外面的风景。到了憧憬的繁华之地,又怀恋家里的自在生活。人就是这样矛盾。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磁器口古镇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那经历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繁盛一时的磁器口,被美誉为“小重庆”。冒着酷暑,脚踏在充满历史风尘气息的古镇,踏在冷寂、斑驳的石板路,好像走进了清幽、雅致、宁静、祥和的世界。扑面而来的是纯朴的民风、热闹的集市、浓浓的商业气息。两边都是木头修筑的房屋,显示出曾经有过的繁华与变迁。同一条街沿,门挨门,窗邻窗,道路两旁,屋对屋,户看户,敞开柴扉尽可一览无遗。门框与窗户漆成了黑色,岁月与风雨的侵蚀,显得有些颜色发暗。房上泥瓦,当街砖墙,无不显示出久远年代风霜侵蚀的痕迹。所有的门庭都洞开着,陈列着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这里是古玩、旅游、民俗风情一条街,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与南方风味的吃食应有尽有,风景旅游点在哪里,哪里就有供人吃喝的地方。中国人对吃的讲究,的确名实相副,名不虚传。所有的人都热情大方,招呼着:“老师,进来看一看”,初听到后心里热乎乎的,以为他们看到温文尔雅的我这样叫,但后来明白重庆人对几乎所有的人都尊称为老师,才知道重庆人尊重知识与人才,时时处处以老师称呼别人。这条街上有许多卖香火的,宝轮寺就在前面。宝轮寺不高,但视野开阔,寺里没什么古迹淹留下来,倒是有个抽签的去处。我看见有许多男士端坐在店内,基本做的是无本生意:求签算卦。凭着一口伶牙俐齿吃饭,但我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命运垂青有准备之人。命运青睐锲而不舍奋斗之人。
古镇磁器口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商贸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一个名字叫“张飞牛肉”店铺中一个威风凛凛的男子,身披红色斗篷,脸上画了夸张的胡子,就像张飞一样威猛。但给人压抑害怕的感觉,不敢走近店铺。我走进幽静的“童家大院”,看到了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的川东民居,观赏到雕刻精美、装饰典雅的一张大床。在威严的童家祖先画像前,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石刻的龙,据导游介绍其后人都在美国,要求不得对先祖拍照与移动龙的位置。
古镇最热闹的地方,当算临江的街口,站在街口向下一望,但见清波碧水,烟云淼淼。从大巴山发源的嘉陵江,蜿蜒千里流到这里,江面上这里那里停泊着些游船,上面写着“江上明月”、“渔舟唱晚”——这是停靠在岸边的茶楼,可以凭江瞭望,可以休闲娱乐,可以抒发情怀。我走进一家茶楼,去感受领略嘉陵江的魅力,去一睹对岸高楼大厦的风采。
磁器口有人声鼎沸的热闹,有冷清寂静的萧索,有安然恬静的岁月,也有彻夜不眠的夜晚……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热闹中那份特有的宁静,喧哗中那份幽深的质朴。在高楼大厦林立,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保持独有的魅力与厚重的积淀,需要坦荡的胸怀与坚定的信念,更需要执著的心境与淡泊的修养。
磁器口.jpg (196.37 KB, 下载次数: 162)
2009-9-18 22:52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