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文人与牧童(草舍读古之十一)

2020-09-17叙事散文草舍煮字

文人与牧童  
文/草舍煮字笠儿戴着,牛儿骑着,眉宇里深思着——小牧童!一般沐着大地上的春光呵,完满无声的赞扬,诗人如何比得你!冰心诗中的牧童,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拥抱自然,诗情画意,神仙一般的生活。再听听这首《草原牧歌》:“......
文人与牧童  
文/草舍煮字
  笠儿戴着,
  牛儿骑着,
  眉宇里深思着——
  小牧童!
  一般沐着大地上的春光呵,
  完满无声的赞扬,
  诗人如何比得你!
  冰心诗中的牧童,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拥抱自然,诗情画意,神仙一般的生活。再听听这首《草原牧歌》:
  “......有位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轻轻唱着草原牧歌看护着牛和羊。年轻的人啊,我想问一问:可否让我和你一起诉说衷肠?年轻的人啊,希望我能够和你一起看护这牛和羊。”
  唱这首歌的歌星或者歌词作者会去和一位放牧的穷小子诉说衷肠、陪他放牧吗?如此浪漫,是文人自己的感受,还是牧童的感受呢?我们来看看一位牧童的感受,或者追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王冕求学》译文:诸暨人王冕,童年牧牛时,经常到学塾偷听读书,听入迷了,走失了牛。邻居牵着他的牛找他爹告状说他家的牛踩坏了人家的田。为此他常挨爹打,依然不改。他娘说:这孩子痴傻,随他去吧。王冕乐得离家,住在庙里。他是为了能借佛前的长明灯读书,坐在佛像腿上,通宵达旦。周围尽是狰狞恐怖的塑像,他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专心读书,视而不见......)
  这倒是很有意思:牧童和文人互相向往对方的生活状态。要是让他们对换一下,会如何呢?这有点矫情了。
  这些诗、歌无非是借助对牧童生活的描写,来寄托文人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为文做官可以锦衣玉食,为什么要寄情山水?当然是因为世道和清高。但是如此拿牧童来说事儿,在牧童看来有些挖苦的意味。就像《纤夫的爱》这首歌,在辛劳困苦、衣服都穿不上的纤夫看来是拿他们开涮。不过,牧童们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是难以见到这些描写放牧的浪漫作品的,即使见到,疲于谋生的他们也无暇理会,况且,他们有诉求的门径吗?有温饱,最好再有点文化,才能够对浪漫有感觉。然而,贫困不仅难有受教育的机会,还会造成像王冕父母那样的异见和短视。
  描画牧人浪漫生活图景的作品比比皆是,文人们一再歌颂和向往自由,似乎是在感叹:文化和自由不可兼得。不是吗?自古以来的文化人有多少是自由的?元代梅画家王冕(年少时就是上文的那个牧童)好像算自由的一个。
  王冕科考不中,随后游历杭州、南京、太行、徐州,最后到了大都。礼部尚书推崇他的画作,想推荐他进翰林院,王冕拒绝。王冕后来对推荐他去做府吏的友人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受人家的使唤?”王冕崇尚自由的理念与统治阶级格格不入,40岁起,他很识相地隐姓埋名在乡下耕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还种植了上千株梅树,“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科考落第的结局,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击碎了饱读诗书的王冕的憧憬,现实的不浪漫使他放弃实现抱负,选择了清贫的自由。幸亏他彼时还能有选择的自由,文人于是退回到了牧童的生活状态。
  看来,古时文人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像陶渊明一样回归原生态(好在陶家虽然落魄,远非一贫如洗)。像苏东坡那样放逐自然,“此心安处是吾乡”,尤可赞叹。不被案牍劳形,不为物欲滋扰,在清苦中用一颗文化的心灵去感受田园牧歌的浪漫。
  但是到了后世王朝,比如明清,统治的手段登峰造极,无孔不入,“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土之滨莫为王臣”,哪里还能有寄身自由之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