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磨
2021-12-23抒情散文季大相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25 编辑
拐 磨季大相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磨是啥模样,更别提动手拐磨了。磨由2块青石洗成的约脸盆大小的磨盘构成,盘面开凿有一条条槽沟,底盘中间有个“凸”出的……
拐 磨季大相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磨是啥模样,更别提动手拐磨了。磨由2块青石洗成的约脸盆大小的磨盘构成,盘面开凿有一条条槽沟,底盘中间有个“凸”出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25 编辑 <br /><br />拐 磨
季大相
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磨是啥模样,更别提动手拐磨了。
磨由2块青石洗成的约脸盆大小的磨盘构成,盘面开凿有一条条槽沟,底盘中间有个“凸”出的桑木脐,上盘中间有个“凹”陷的眼,盘边还有个穿透的圆洞,俗称“嘴”,“嘴”边绑根扁形的凿有圆洞的木叶。石磨是放在一张4条腿的长木架上,盘底由4根大拇指粗细的铁钉支撑,另有等腰三角形的磨单、丫叉棍的磨撑附件配合。2 个磨盘凸凹对合齐缝后,将磨单的弯头套进木叶洞里,丫叉棍支住磨单柄,即可作业拐磨了。拐磨一般是2个人操作,一人在磨边抓住磨单轴头助推的同时,负责往磨“嘴”里喂料,另一人推拉磨盘转圈。“吱吱”声响中,碾碎的面糊糊顺着边沿淌入磨肚底下的木盆里,喂料多加2勺水,面糊糊就变稀。反之,面糊糊则干厚,这全凭喂磨人掌控。因为这是固定模式的拐弯动作,所以称之为“拐磨”。
小时候,我家的一日三餐都是由磨拐出来的。那时,父母每天五更头就起床,把头天晚上开始浸泡的玉米、小麦或山芋丁之类的粮食端到小磨边,父亲把磨单支撑好,母亲左手抓住磨单轴头一送,父亲紧跟着推拉,磨盘飞快的旋转起来。喂磨是有一定技巧的,磨盘飞转间把粮食喂进“嘴”,一次喂多了,面糊糊里会夹杂着整粒或半碎粒粮食;若喂少了,磨盘咬不住劲空转,面糊糊里同样会夹杂着整粒或半碎粒粮食,吃饭时会碜牙。母亲用铜勺从瓷盆里舀粮食喂磨,动作麻利,份量既适中又不会撒落,面糊糊汩汩的流淌进磨盘下的木盆里。
我家屋后的3分自留地种植大麦或小麦,青黄不接、无粮下锅的日子,麦穗基本上也就灌足了浆。我和妹妹每天放学后,提着篮子到地里摘麦穗,剥去麦芒,放进盆里舀水浸泡,待父母回来用磨磨成浆,放入生菜之类的菜叶煮可照见人影的稀粥充饥。当然,我们一年中也能解几顿馋,那是生产队刚分口粮的日子,父母会特意拐出一些干厚的面糊糊来,摊出薄薄的煎饼,或在煮小鱼的锅沿四周贴圈“死面饼”,那滋味才是原汁原味的小鱼锅贴呢!每逢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就一个人推磨,左手抓着磨盘上的木叶旋转,右手握着铜勺喂磨。每次推磨结束时,她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捶敲一会儿,才能站直身子,很是费力。
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拐磨就是我和小我2岁的妹妹常做的一件家务活。第一次拐磨大概是11岁那年。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看到瓷盆里浸泡着碎米,而米面粥又是我最爱吃的,父母还没有放工,我便对妹妹说:“来,我推你喂,把米拐掉。”妹妹也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我学着父亲的模样放好磨撑,支好磨单,用力的推拉着磨盘,磨盘“咯吱、咯吱”缓慢的转动起来。转了几圈,突然手臂一软,磨盘在半圈处顿住,我使劲的推拉磨单,磨盘依旧纹丝未动。无奈,我取下磨单放到一旁,走到磨盘边和妹妹一道推木叶。“叭”,只听一声轰响,磨盘在用力不均的推动下,凸凹错位滑落,把下面的木盆砸得粉碎,“哇”吓得我和妹妹几乎同时哭出声来。
每年进入腊月二十以后,我家也变得热闹起来。母亲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庄上许多人家把黄豆拿到我家,请母亲帮忙做豆腐,磨盘没日没夜的转动着,母亲忙着吊浆、点卤、压包……有一年春节前,竟帮助21户人家做了豆腐。有的人家过意不去,要拾2块豆腐丢下,都被父母婉言谢绝,说道:“都是庄上人,谁叫我家有个好小磨的呢!”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谁家有个2升米、几斤麦子之类的,都会拿到我家拐磨成干面粉或面糊糊拿回去。
在不停的推拉转动中,磨子也饱经着岁月的沧桑,磨盘上的槽口渐渐失去锋刃,变平,碾磨粮食开始打滑,甚至还会把整粒的粮食吐出来。这时,父亲请来石匠锻磨,石匠师傅用錾子敲得“叮叮”响,錾头磨锻得屑渣飞扬。大概2天时间,磨就锻好了,槽口变深,边沿锋利,有人打趣道:“石匠师傅一锻,这磨就返老还童了。”用清水把锻好的的磨洗刷几遍,磨又欢快的转动起来,“吱呀!吱呀!”声里把吞进肚里的粮食咀嚼成面糊糊吐出来,给人们递上一份生活的希冀。
后来,大队办了粮食加工厂,条件好一点人家的粮食去机械加工,但大多数人家为节省1~2毛钱的加工费,依旧是用磨子磨面粉或面糊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打浆机的面世,人们做豆腐也不用拐磨磨豆浆了,磨子才真正的淡出生活的舞台,这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磨子的谢幕是精彩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毕竟,它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版权声明
季大相
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磨是啥模样,更别提动手拐磨了。
磨由2块青石洗成的约脸盆大小的磨盘构成,盘面开凿有一条条槽沟,底盘中间有个“凸”出的桑木脐,上盘中间有个“凹”陷的眼,盘边还有个穿透的圆洞,俗称“嘴”,“嘴”边绑根扁形的凿有圆洞的木叶。石磨是放在一张4条腿的长木架上,盘底由4根大拇指粗细的铁钉支撑,另有等腰三角形的磨单、丫叉棍的磨撑附件配合。2 个磨盘凸凹对合齐缝后,将磨单的弯头套进木叶洞里,丫叉棍支住磨单柄,即可作业拐磨了。拐磨一般是2个人操作,一人在磨边抓住磨单轴头助推的同时,负责往磨“嘴”里喂料,另一人推拉磨盘转圈。“吱吱”声响中,碾碎的面糊糊顺着边沿淌入磨肚底下的木盆里,喂料多加2勺水,面糊糊就变稀。反之,面糊糊则干厚,这全凭喂磨人掌控。因为这是固定模式的拐弯动作,所以称之为“拐磨”。
小时候,我家的一日三餐都是由磨拐出来的。那时,父母每天五更头就起床,把头天晚上开始浸泡的玉米、小麦或山芋丁之类的粮食端到小磨边,父亲把磨单支撑好,母亲左手抓住磨单轴头一送,父亲紧跟着推拉,磨盘飞快的旋转起来。喂磨是有一定技巧的,磨盘飞转间把粮食喂进“嘴”,一次喂多了,面糊糊里会夹杂着整粒或半碎粒粮食;若喂少了,磨盘咬不住劲空转,面糊糊里同样会夹杂着整粒或半碎粒粮食,吃饭时会碜牙。母亲用铜勺从瓷盆里舀粮食喂磨,动作麻利,份量既适中又不会撒落,面糊糊汩汩的流淌进磨盘下的木盆里。
我家屋后的3分自留地种植大麦或小麦,青黄不接、无粮下锅的日子,麦穗基本上也就灌足了浆。我和妹妹每天放学后,提着篮子到地里摘麦穗,剥去麦芒,放进盆里舀水浸泡,待父母回来用磨磨成浆,放入生菜之类的菜叶煮可照见人影的稀粥充饥。当然,我们一年中也能解几顿馋,那是生产队刚分口粮的日子,父母会特意拐出一些干厚的面糊糊来,摊出薄薄的煎饼,或在煮小鱼的锅沿四周贴圈“死面饼”,那滋味才是原汁原味的小鱼锅贴呢!每逢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就一个人推磨,左手抓着磨盘上的木叶旋转,右手握着铜勺喂磨。每次推磨结束时,她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捶敲一会儿,才能站直身子,很是费力。
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拐磨就是我和小我2岁的妹妹常做的一件家务活。第一次拐磨大概是11岁那年。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看到瓷盆里浸泡着碎米,而米面粥又是我最爱吃的,父母还没有放工,我便对妹妹说:“来,我推你喂,把米拐掉。”妹妹也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我学着父亲的模样放好磨撑,支好磨单,用力的推拉着磨盘,磨盘“咯吱、咯吱”缓慢的转动起来。转了几圈,突然手臂一软,磨盘在半圈处顿住,我使劲的推拉磨单,磨盘依旧纹丝未动。无奈,我取下磨单放到一旁,走到磨盘边和妹妹一道推木叶。“叭”,只听一声轰响,磨盘在用力不均的推动下,凸凹错位滑落,把下面的木盆砸得粉碎,“哇”吓得我和妹妹几乎同时哭出声来。
每年进入腊月二十以后,我家也变得热闹起来。母亲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庄上许多人家把黄豆拿到我家,请母亲帮忙做豆腐,磨盘没日没夜的转动着,母亲忙着吊浆、点卤、压包……有一年春节前,竟帮助21户人家做了豆腐。有的人家过意不去,要拾2块豆腐丢下,都被父母婉言谢绝,说道:“都是庄上人,谁叫我家有个好小磨的呢!”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谁家有个2升米、几斤麦子之类的,都会拿到我家拐磨成干面粉或面糊糊拿回去。
在不停的推拉转动中,磨子也饱经着岁月的沧桑,磨盘上的槽口渐渐失去锋刃,变平,碾磨粮食开始打滑,甚至还会把整粒的粮食吐出来。这时,父亲请来石匠锻磨,石匠师傅用錾子敲得“叮叮”响,錾头磨锻得屑渣飞扬。大概2天时间,磨就锻好了,槽口变深,边沿锋利,有人打趣道:“石匠师傅一锻,这磨就返老还童了。”用清水把锻好的的磨洗刷几遍,磨又欢快的转动起来,“吱呀!吱呀!”声里把吞进肚里的粮食咀嚼成面糊糊吐出来,给人们递上一份生活的希冀。
后来,大队办了粮食加工厂,条件好一点人家的粮食去机械加工,但大多数人家为节省1~2毛钱的加工费,依旧是用磨子磨面粉或面糊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打浆机的面世,人们做豆腐也不用拐磨磨豆浆了,磨子才真正的淡出生活的舞台,这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磨子的谢幕是精彩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毕竟,它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版权声明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