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庭前花开落
2021-12-23抒情散文若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01 编辑
且看庭前花开落文/若荷去一个山村景区小住,我迫不及待地要去民间小院看看,它们依着山坡,一座座藏在绿树藤蔓之间。一条细长……
且看庭前花开落文/若荷去一个山村景区小住,我迫不及待地要去民间小院看看,它们依着山坡,一座座藏在绿树藤蔓之间。一条细长……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01 编辑 <br /><br /> 且看庭前花开落
文/若荷
去一个山村景区小住,我迫不及待地要去民间小院看看,它们依着山坡,一座座藏在绿树藤蔓之间。一条细长的石阶小路通至小院门口,院落是方方正正的那种,面向小路的院墙之上,精致地挑出一个高高的门楼,鱼鳞似的灰瓦均匀铺展在上面,使整个小院显得古朴而又庄重,仿佛在为古老中华文明建筑做着有力的见证。
大门楼的檐下,分别挂着两只大红灯笼,到了夜晚,它们会燃起团团红彤彤的光束,点缀在相隔不远的每一个路口。这种红,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也许不怎么乍眼,但是在这层峦叠嶂、绿意幽深的大山脚下,却能够给人耀目的感觉。虽然不是喜庆佳节特殊日子,但那大红的色彩能给人带来说不出的愉悦,仿佛一股暖意从心头掠过,它让我感到周身热血涌流不再冷漠。
中国人喜欢传统的大红颜色,百姓心目之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节,那便是预兆着喜庆发财以及百年好合。作为人类华夏文明国度的炎黄子孙,我对色彩的欣赏不是在刹那间生就,而是根源所在由来已久,它始终如一并且无论什么时候。一方面,它在我的眼里是一如既往热情洋溢,持重华丽但不失含蓄高雅,它传递给心灵的是人间的温馨,在另一方面,它见证了岁月里的人间甘苦,喜怒哀乐,给予人们撕破黑暗的勇气与振作。
沿着石阶稳步而上,不一会便站在一座小院的门前,油黑的大门吱呀推开,一股陈年的烟火气便透了出来,它那笨重的声响,让人不可避免地对它产生了遐想。飒飒的山风穿过院子拂在身上,如果不是陌生的四壁,我会以为这就是我曾经居住的地方。我在庭院里播花种草,在厅堂里搓麻缝衣,在纱窗前落坐梳妆。纵是今生未有,那前世的前世,也曾在某一时刻,我着一身薄底布鞋绣花短装,自古朴的门楼下天井里厅堂上飘然穿过。
更引人入胜的是周围的院墙,全是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块砌成,扁圆的形状在这里显得更加分明,尽管它们凹凸不平没有棱角,但却不影响当地的能工巧匠们用它把墙壁砌得平平整整,然后再用水泥把缝隙一一嵌牢。看它们中规中矩彼此相挨的样子,我不由赞叹,这毫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卵石,竟然也能被利用到这里并且镶嵌的天衣无缝。小院的好,就在这古朴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之中。
进了大门,庭前有一蓬月季和蔷薇,月季有新花簇簇,蔷薇已是败了,花萼站在枝稍的顶头,一枚枚青涩的果实未曾长大。抬头看天,但见幕空下架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棚架,棚架上布满了植物的青绿叶子,一串串紫花、白花遮住了天上的太阳。它们以奇怪的眼神俯瞰着我,而我也因为闯入了它们的领地,当一阵山风袭来的时候,一朵豆花从藤蔓上飘落轻轻地打在我的发稍。我将它摘在摊开的手心,微弱的光线下它轻盈如蝶,我感觉到它生命的空灵与圣洁。这是生命的涅磐,它以自己的方式使生命陨落,为另一种生命剪除了成长的羁绊。
若无其事地站在藤须下东张西望,想象着到了夜晚,它们以怎样的方式遮住月亮和星子。北方山区的人家,多半是在这样的平房里生活,院子被整理得平平整整,家什摆放得井井有条,各种花卉布满庭院,使小院的功用发挥到极致。有的人家,春天还会在院子里喂养鸡雏,鸡妈妈领着它们到处觅食,花草就成了鸡们觅食的目标。在它们的眼里,花朵还没有长开,花叶正好是可食的“青菜”,再佐以泥土里的虫子,真的是天下的美食。它们在花前徘徊,任凭怎么呵斥都不会放弃。它们哪里知道,正是它们的贪嘴,破坏了庭院的一团和美。
房后种树庭前种花,我也曾经拥有,但这样的日子,仿佛已经走远。我家在乡下村子里居住的时候,常见有人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的花,用很小的花苗扦插或撒种在松好的土里,略施肥料注意浇水,它们就能在阳光雨露中一岁一枯荣了,五颜六色的花吸引了满院的蝴蝶。乡下人种花以草本花卉居多,比如懒老婆花指甲花等等,几乎都不名贵但是年年种它。用指甲花染指甲,采了懒老婆花穿成一串戴在脖子上当花环,都是女孩子们做的事,男孩子不屑于做这些。尽管家家日子过的紧巴,但种花的心情从没有减少过。
曾看过一幅国画,忘了是谁画的了,是一丛淡墨淡赭勾勒的芍药,用线自由圆转挥洒飘逸,花心染以膘红朱砂,尽显花之清香之姿。花前有几只小鸡在左顾右看。看见这幅画,不由令人想起拥有小院的岁月。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植出庭后芳树庭前花,听知了在夏日的风中高声吟唱是一份精神的享受,它的绚丽与否虽然不能决定一户人家贫富拥有,但它能够决定着这家人家的精神风貌,无论家境怎样,仿佛有了它们,日子就多了一份殷实,只要看到屋后有树,庭前有花,这户人家日子便过的宁静祥和,家风也就更加显得质朴厚道,源远流长。
几经搬迁易居之后,好不容易打理的小院拆迁了,地面上起来一座座宿舍楼。住楼房的新鲜感过去,因此经常叹息,住在高高的楼上,连个晒衣被的地方都那么狭小,何况是养花呢?从此只能看别人庭改芳华,自己却不再有檐花照月,眼里经常现出黯然无奈之色。对农家小院的无端喜欢,便是由于如此这般的记忆所致。
2003年春天,退休在家的母亲开始上老年大学,从此闲置了多年的笔又回到她的手上,家里四壁皆张贴着母亲的习作,一帘帘宣纸一时间占据了偌大的房间。我搬家后不久,母亲给我画了一张金黄色的菊花,在一块棱角的岩石旁边,一枝山菊斜逸而出,墨绿的枝叶下面,一只面对世界睁着大眼睛的鹌鹑可爱而又笨拙。母亲对我们详细解释道,此画的名字是取自鹌鹑和菊花的谐音,寓意是祝我们乔迁之喜,并希望我们安居乐业。及此我又触到了母亲那颗温暖的心,她以简单的水墨,表达出对儿女的关怀与寄托。
安居,我的意识里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间屋子或者一座院落,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个小店和能让自己温饱的手艺。千百年来,人类生存依靠的无非就是这些。对过去的我来说,小院是夏日的夜晚,铺一张凉席在院子里让全家人纳凉之所,是亲人远途归来举杯欢聚的地方。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小院不仅是一处盛放身体的地方,它还是一个盛放心灵和思想的地方,在这喧嚣纷乱的城市里,在这充斥着利欲倾轧的时代,在这无处不是尘埃的空气里,我的心脏几乎达到了忍辱负重的程度,那些深藏于山幽鸟鸣深处的小院,对我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
倘若它能安抚我无法自己安抚的心,并且能够盛装我的疲惫的灵魂,那我还是以这种方式选择快乐的逃逸,到山里去寻一处小院,守一脉甘泉,安静地居住至暮年,于匆忙中抬头望一望远处的山峦,在悠闲里低头瞥一眼庭前的落叶。有友人来,便如白发道人“笑相逢、对拥炉边雪”;时令转换的时候,“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正是令我神往并且渴望的所在。
我在夜幕降临时分离那些小院而去,我庆幸自己没有惊动任何一个山里人。独自在山风里呆了片刻之后,遥对那些朦胧的灯火我感慨万分,这些我深喜爱着的大红的颜色,它们在山里有着特有的安然与宁静,它们原本那么热情与祥和。然而在城市里的某些角落,却让人隐约觉出隐匿在微暗之处的痛疼。这又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这又是一个让我想要逃遁的理由。这种若有若无的疼痛潜伏在我的胸中,无数次给我带来莫名的悲哀。而那大红的灯火在我心中,则一直固守着她那纯朴的颜色,有着任何光照都无法比拟的辉煌的色彩。和山里的民居一样,我所向往和钟爱的,就是它们的原生态。
文/若荷
去一个山村景区小住,我迫不及待地要去民间小院看看,它们依着山坡,一座座藏在绿树藤蔓之间。一条细长的石阶小路通至小院门口,院落是方方正正的那种,面向小路的院墙之上,精致地挑出一个高高的门楼,鱼鳞似的灰瓦均匀铺展在上面,使整个小院显得古朴而又庄重,仿佛在为古老中华文明建筑做着有力的见证。
大门楼的檐下,分别挂着两只大红灯笼,到了夜晚,它们会燃起团团红彤彤的光束,点缀在相隔不远的每一个路口。这种红,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也许不怎么乍眼,但是在这层峦叠嶂、绿意幽深的大山脚下,却能够给人耀目的感觉。虽然不是喜庆佳节特殊日子,但那大红的色彩能给人带来说不出的愉悦,仿佛一股暖意从心头掠过,它让我感到周身热血涌流不再冷漠。
中国人喜欢传统的大红颜色,百姓心目之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节,那便是预兆着喜庆发财以及百年好合。作为人类华夏文明国度的炎黄子孙,我对色彩的欣赏不是在刹那间生就,而是根源所在由来已久,它始终如一并且无论什么时候。一方面,它在我的眼里是一如既往热情洋溢,持重华丽但不失含蓄高雅,它传递给心灵的是人间的温馨,在另一方面,它见证了岁月里的人间甘苦,喜怒哀乐,给予人们撕破黑暗的勇气与振作。
沿着石阶稳步而上,不一会便站在一座小院的门前,油黑的大门吱呀推开,一股陈年的烟火气便透了出来,它那笨重的声响,让人不可避免地对它产生了遐想。飒飒的山风穿过院子拂在身上,如果不是陌生的四壁,我会以为这就是我曾经居住的地方。我在庭院里播花种草,在厅堂里搓麻缝衣,在纱窗前落坐梳妆。纵是今生未有,那前世的前世,也曾在某一时刻,我着一身薄底布鞋绣花短装,自古朴的门楼下天井里厅堂上飘然穿过。
更引人入胜的是周围的院墙,全是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块砌成,扁圆的形状在这里显得更加分明,尽管它们凹凸不平没有棱角,但却不影响当地的能工巧匠们用它把墙壁砌得平平整整,然后再用水泥把缝隙一一嵌牢。看它们中规中矩彼此相挨的样子,我不由赞叹,这毫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卵石,竟然也能被利用到这里并且镶嵌的天衣无缝。小院的好,就在这古朴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之中。
进了大门,庭前有一蓬月季和蔷薇,月季有新花簇簇,蔷薇已是败了,花萼站在枝稍的顶头,一枚枚青涩的果实未曾长大。抬头看天,但见幕空下架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棚架,棚架上布满了植物的青绿叶子,一串串紫花、白花遮住了天上的太阳。它们以奇怪的眼神俯瞰着我,而我也因为闯入了它们的领地,当一阵山风袭来的时候,一朵豆花从藤蔓上飘落轻轻地打在我的发稍。我将它摘在摊开的手心,微弱的光线下它轻盈如蝶,我感觉到它生命的空灵与圣洁。这是生命的涅磐,它以自己的方式使生命陨落,为另一种生命剪除了成长的羁绊。
若无其事地站在藤须下东张西望,想象着到了夜晚,它们以怎样的方式遮住月亮和星子。北方山区的人家,多半是在这样的平房里生活,院子被整理得平平整整,家什摆放得井井有条,各种花卉布满庭院,使小院的功用发挥到极致。有的人家,春天还会在院子里喂养鸡雏,鸡妈妈领着它们到处觅食,花草就成了鸡们觅食的目标。在它们的眼里,花朵还没有长开,花叶正好是可食的“青菜”,再佐以泥土里的虫子,真的是天下的美食。它们在花前徘徊,任凭怎么呵斥都不会放弃。它们哪里知道,正是它们的贪嘴,破坏了庭院的一团和美。
房后种树庭前种花,我也曾经拥有,但这样的日子,仿佛已经走远。我家在乡下村子里居住的时候,常见有人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的花,用很小的花苗扦插或撒种在松好的土里,略施肥料注意浇水,它们就能在阳光雨露中一岁一枯荣了,五颜六色的花吸引了满院的蝴蝶。乡下人种花以草本花卉居多,比如懒老婆花指甲花等等,几乎都不名贵但是年年种它。用指甲花染指甲,采了懒老婆花穿成一串戴在脖子上当花环,都是女孩子们做的事,男孩子不屑于做这些。尽管家家日子过的紧巴,但种花的心情从没有减少过。
曾看过一幅国画,忘了是谁画的了,是一丛淡墨淡赭勾勒的芍药,用线自由圆转挥洒飘逸,花心染以膘红朱砂,尽显花之清香之姿。花前有几只小鸡在左顾右看。看见这幅画,不由令人想起拥有小院的岁月。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植出庭后芳树庭前花,听知了在夏日的风中高声吟唱是一份精神的享受,它的绚丽与否虽然不能决定一户人家贫富拥有,但它能够决定着这家人家的精神风貌,无论家境怎样,仿佛有了它们,日子就多了一份殷实,只要看到屋后有树,庭前有花,这户人家日子便过的宁静祥和,家风也就更加显得质朴厚道,源远流长。
几经搬迁易居之后,好不容易打理的小院拆迁了,地面上起来一座座宿舍楼。住楼房的新鲜感过去,因此经常叹息,住在高高的楼上,连个晒衣被的地方都那么狭小,何况是养花呢?从此只能看别人庭改芳华,自己却不再有檐花照月,眼里经常现出黯然无奈之色。对农家小院的无端喜欢,便是由于如此这般的记忆所致。
2003年春天,退休在家的母亲开始上老年大学,从此闲置了多年的笔又回到她的手上,家里四壁皆张贴着母亲的习作,一帘帘宣纸一时间占据了偌大的房间。我搬家后不久,母亲给我画了一张金黄色的菊花,在一块棱角的岩石旁边,一枝山菊斜逸而出,墨绿的枝叶下面,一只面对世界睁着大眼睛的鹌鹑可爱而又笨拙。母亲对我们详细解释道,此画的名字是取自鹌鹑和菊花的谐音,寓意是祝我们乔迁之喜,并希望我们安居乐业。及此我又触到了母亲那颗温暖的心,她以简单的水墨,表达出对儿女的关怀与寄托。
安居,我的意识里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间屋子或者一座院落,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个小店和能让自己温饱的手艺。千百年来,人类生存依靠的无非就是这些。对过去的我来说,小院是夏日的夜晚,铺一张凉席在院子里让全家人纳凉之所,是亲人远途归来举杯欢聚的地方。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小院不仅是一处盛放身体的地方,它还是一个盛放心灵和思想的地方,在这喧嚣纷乱的城市里,在这充斥着利欲倾轧的时代,在这无处不是尘埃的空气里,我的心脏几乎达到了忍辱负重的程度,那些深藏于山幽鸟鸣深处的小院,对我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
倘若它能安抚我无法自己安抚的心,并且能够盛装我的疲惫的灵魂,那我还是以这种方式选择快乐的逃逸,到山里去寻一处小院,守一脉甘泉,安静地居住至暮年,于匆忙中抬头望一望远处的山峦,在悠闲里低头瞥一眼庭前的落叶。有友人来,便如白发道人“笑相逢、对拥炉边雪”;时令转换的时候,“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正是令我神往并且渴望的所在。
我在夜幕降临时分离那些小院而去,我庆幸自己没有惊动任何一个山里人。独自在山风里呆了片刻之后,遥对那些朦胧的灯火我感慨万分,这些我深喜爱着的大红的颜色,它们在山里有着特有的安然与宁静,它们原本那么热情与祥和。然而在城市里的某些角落,却让人隐约觉出隐匿在微暗之处的痛疼。这又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这又是一个让我想要逃遁的理由。这种若有若无的疼痛潜伏在我的胸中,无数次给我带来莫名的悲哀。而那大红的灯火在我心中,则一直固守着她那纯朴的颜色,有着任何光照都无法比拟的辉煌的色彩。和山里的民居一样,我所向往和钟爱的,就是它们的原生态。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