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路
2021-12-23叙事散文梁星钧
故乡之路梁星钧提起故乡,尤对我们这些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总会情感依依,思绪绵绵。这种情结是真挚的,也是恒久的。故乡之路,在我的视线里,永远是清晰的,但随时间的推移,人世的变迁,又渐渐变得苍老,竟有些模糊和陌生起来。我每次回去,行走在它上……
故乡之路
梁星钧
提起故乡,尤对我们这些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总会情感依依,思绪绵绵。这种情结是真挚的,也是恒久的。
故乡之路,在我的视线里,永远是清晰的,但随时间的推移,人世的变迁,又渐渐变得苍老,竟有些模糊和陌生起来。我每次回去,行走在它上面,或每每念及,总是感觉既亲切又生疏,既熟悉而又遥远,让我很长时间,都停留在一种再度认识和体验的难言而复杂的情感里。
它是一条行走的城乡公路。
说来故乡通往县城至少有三条路:一条是山梁,沿山梁一直走,过尽山头,便来到县城南面的塔子山;一条是山腰,自古就有的民间通道,我们进城读中学时也常走;一条就是沿河公路,原称马路,原来也真有马行,我们小时,马路很少有车,全乡就靠一匹白马,乡上专请了一位马夫,有点像电影《青松岭》的镜头,差别只是那马夫钱广的成份是中农,是群众的批斗监视对象,而我乡的马夫步友爷苦大仇深,根正苗红,是位德高望重的供销社老职工,再就是钱广驾的是三匹马,他只需坐在车上长鞭一挥,唱一声“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哟……”(同名电影主题曲),马车就悠悠地开拔了,马儿就嗒嗒地跑起来;而步友爷驾的是单马车,所以大多时候我们见他不但不能坐驾,而且还要低头和马费力同拉,显得格外卖力,那鞭子也只是轻轻扬扬,落得极轻。步友爷时常驾车出没在这条沿河马路上,为一个乡的供销社驮运货物。换个说法,一个乡的供销用品,全驮在这一匹瘦削高大的白马身上。那时我们尚小,在高高的山岭白图罐读书,据说白马后来死了,在营盘嘴的河沟啃草掉进河里深水潭淹死了,我们闻后十分伤心。白马自此解脱了,我们却永远沉重了。后来乡里换了一头驴,继承马的事业,不知何终,大约是后来有了一辆廉价的旧日野牌汽车给代替了。马和驴的事,还有马夫步友爷的事,我们渐渐忘了。但路和车,在我们的眼里,又渐渐熟悉起来。
开车的师傅姓孙,当兵回来的,是我一个远房亲戚,但我们少来往,我也难得坐他的车。那时一个乡只有这一辆车,紧俏程度可想而知。印象之中只有一回,我读书从县城回家,走到全程中点时,车来了,我习惯性懒得理,因理也白搭,不料这时天阴,快要落雨,我下意识在让边的同时轻举了下手,他嗄然煞车了,让我坐了回车。后来全乡18位学子同赴县城参加一次招工赶考,乡上安排他送,我们齐刷刷地站在上面,谈笑风生,憧憬畅想,但也心事重重。
小时我们都是步行奔波于这条路上的。我的父辈背柴卖草,送子上学,洒满了艰辛,也播种了希望。这条16公里的沿河公路,充满了我们故乡人的耕耘和播种,也洒满了我们学子的奋斗和憧憬。
如今,我们长大的这一辈人,承接了上代,依然穿梭往返于这条路上,送儿女进城上学,贸易交换,往返出外务工,见证和亲历了新时代,虽条件大为改观了,吃饱穿暖有余钱了,但房子、医病、上学的新的三大高额费用仍重压在他们头顶,他们仍旧挣扎拚搏和奔波在这条路上,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家人及后代的未来。当然,现在有车坐了,私营客车每日往返穿梭如织,也不用担心行走的费时和劳苦了,但人生路却漫长,奔小康的路也漫长,永远都要估量探索和攀登而行,下一代,孩子们的路尽管宽广,但同样充满着艰辛和漫长。
这条路原为泥碎路。各段每年由乡民维修一次,多数为春节后。我也曾参加过修路大军,从河坝里一背又一背往路上背沙石,直到分配任务完成。后经乡民集资,修筑成柏油路,现过了几年,风吹日晒雨淋,人行车辆碾压,特别是重型机车重压,路破碎了,晴天车过尘土飞扬,雨天车走泥浆四溅。故乡的这条路,在我心底,永远是一条古旧而又有些荒远的陈年老路。
它又是一条思亲省亲的亲情路。
我的家乡亲人在那里,我的血缘亲情在那里,这是我忘不掉,断不了的血脉亲情。人一生再亲,也没有血缘血脉亲。自然界的任何生命动物如此,人亦如是。都可以凭自己的特殊嗅觉、知觉、幻觉,找到和亲近自己的血脉亲情。我的父母和妹妹在故乡,我时常回去看望他们,也时常通过电话的信号邮路,往复我们的声音,让我时常和亲人亲近。父亲当年临危之时,我一骨碌翻起身,携妻找医院派救护车,回去把父亲接回城抢救,无奈他中风失血过多,卒于医院病榻,留下了我们的终生遗憾。但我们尽力了,即使他在,能看见,亲眼目睹这一切,见我们的果敢和神速,办事处事的娴熟睿智和干练,也知足了,我仿佛看见,他满心欢喜地微笑说:看看,看看乡亲们,这才是我的儿!父亲一生当农村干部多年,威望极高,口碑较好,利国利民的事做的多,我要向他学习,不想逊色于他,永载我们的优良遗风,并传之久远而发扬光大。
我的姑姑在故乡。从8个月起就离开她的父亲(我的爷爷)了,即与哥哥(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婆婆)三人相依为命。长大嫁到了故乡之路下游的鲁公村。生儿育女,建家立业,养了三个生龙活虎的胖孙子。实说,姑姑没有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虽上门女婿很孝敬,但她把希望先寄托在我这个侄儿身上,后托望在三个孙子身上。所以,我读书时家里经济拮据,她攒钱给我买新衣服,后来我高考落败回家,她中午冒着酷暑,从家里急急赶来给我亲授一些招工口信,然后匆匆地赶回去。每年浩浩荡荡来10多人请我们去过年,也成了我们每年过年的重要内容。想想,她一家儿孙满堂来自市县乡共10多人,养子一家10多人,我一家10多人,聚拢就是30多人,是何等的壮观和喜庆!这一年一相聚,既成为我们每年的习惯,又是一道令多少人羡慕和眼馋的独特奇特景观!
人望人潮,海望浪涌。姑姑常讲起这句话。我们心领神会。也十分钦佩姑姑的泼辣强悍。她率领全家,在表哥的大力配合下,迁房,养三个孙子,每年出肥几十头肥猪,产粮几万斤,编背篼,做木活,使一个孙子大学毕业在市城工作,已成为建筑界小富人,一个中专毕业在县医院工作,为双职工,一个中学毕业在乡场做生意,有铺店有车子有资产。我常常对眉开眼笑的姑姑说:现在好了,你的3个孙子都有出息,一个比一个强!姑姑虽然年近八十,又历经了几年病患,但仍眼神一亮地说,是呀,是他们的努力,更得了你,大孙子要不是你他没今天,--所以这门亲,即使我老之后,也永远要认下去!
姑姑说的是肺腑之言。我们感动。她的大孙子有福气,那时我有一个资助过的挚友,正好大学毕业就职市城,一心想报答我,欲把我从乡镇直接调进市城,但后来就自然帮了侄子的忙,从选校读大学,到出来工作,一手全权操办。现在他工作好了,收入丰了,所以姑姑就记得我。我却一直淡化这点,谦称并认为是他自己的努力,外加他机遇好。姑姑却永远铭记在心。
我们是故乡的游子。游子是天上的风筝,故乡之路是线,故乡就是牵线的孩子。风筝飞得再高,总要借风,离不开孩子手中的线,一旦折断,就成为无依无着的游筝了,结果,不是抛落海滩荒郊,就是被风撕裂。人也可想而知,所以当人到了一定时候(时间年龄地位),人的思乡之情渐浓,叶落归根之情愈重。近年,我回家勤了,也切了,家乡的事我能参加尽量参加,能回的尽量回,能呆尽量多呆,实说,每次回去,要不是孩子妻子或事情催,我都不想走,想多呆一天是一天,多呆一时是一时。这一条公路,缩短了我和亲人的距离,连接了我们的血脉亲情,让亲情、乡情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它更是一条留连往返的情感路。
这条路虽不长,一般速度行走要四小时,坐车只需40分钟,但在我的心中却很悠远漫长,让我迷惘惆怅。少男少女时代,谁没有怀过春?谁没初恋情怀?我万没料到,我的初恋是漫长而悠远无果的暗恋,永远地抛洒在这条沿河的故乡路上了。那个我心中永远美艳而有几分泼辣野趣的女孩儿,永远地定格在我的心底了。我们虽同过学,后又奔波于这条艰辛的求学路上,也本有单独接触,共同漫步全程的绝佳良机,却鬼使神差,阴差阳错地无缘错过了。我们的相约从此成了一场永远的期待和遗恨,我们的同行成为我们一生永远的痴心和梦想。我们彼此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再也无力无机向对方敞露,任时光的风雨和风霜,去淘洗和浸淀。这场悠远的暗恋结出的是无花苦果。我们经年不息地咀嚼,品味,酸涩是自然和肯定的,然而又充满着几分自然的香甜,一种激动,活泛的美好情景油然而生,久久不灭。
故乡之路,是我深重酸涩而幸福的情感路。那时我的梦极圆美:我几乎认定了自己非他不追,非她不娶。无奈我终于打消自己的念头的原因是:我自惭自卑贯穿始终,不敢去摘取这无望的无花果,我不是怕自己因攀援而粉身碎骨,而是怕她因我而受苦受累,香消玉损,想让她鲜花一般尽情开放,永远开放,饱结硕果。我的这些苦楚,苦就苦在我一个人去独自面对和承受。有时,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一条路,把情感铺满,来消化和消磨我的深重情感。我想过,这条路永远地躺延着,我的情感就会永生。
故乡之路,在地图上很短小,而且也被县上认为是偏僻的荒郊角落,但在我的心里,却越来越近,越来越亲,与我关系越来越密。这无非是一个暗示信号:我渐老了,像树上的叶子,由嫩绿转青茂了,距枯黄渐渐近了;也无非是说,我这般风筝游子,在天上地上飞高游远了,心累身累想回头歇息了。这两点都没错。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个人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少年有志,胸怀天下,飞高走远是理想,认为是理想和价值的体现,而到了壮年暮年,便想退居而歇息了,非单纯的衣锦还乡,叶落归根,而是自然植物的藤蔓枯黄老了,但根部仍鲜活。所以,我们这些风筝游子,就常常想念故乡,遥望和重走故乡之路,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是充满了多么的无限眷恋和深情。
故乡之路,你是我的精神和灵魂之路。
(写于09, 6,14上午 于老宅)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09-7-1 08:37 编辑 ]
梁星钧
提起故乡,尤对我们这些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总会情感依依,思绪绵绵。这种情结是真挚的,也是恒久的。
故乡之路,在我的视线里,永远是清晰的,但随时间的推移,人世的变迁,又渐渐变得苍老,竟有些模糊和陌生起来。我每次回去,行走在它上面,或每每念及,总是感觉既亲切又生疏,既熟悉而又遥远,让我很长时间,都停留在一种再度认识和体验的难言而复杂的情感里。
它是一条行走的城乡公路。
说来故乡通往县城至少有三条路:一条是山梁,沿山梁一直走,过尽山头,便来到县城南面的塔子山;一条是山腰,自古就有的民间通道,我们进城读中学时也常走;一条就是沿河公路,原称马路,原来也真有马行,我们小时,马路很少有车,全乡就靠一匹白马,乡上专请了一位马夫,有点像电影《青松岭》的镜头,差别只是那马夫钱广的成份是中农,是群众的批斗监视对象,而我乡的马夫步友爷苦大仇深,根正苗红,是位德高望重的供销社老职工,再就是钱广驾的是三匹马,他只需坐在车上长鞭一挥,唱一声“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哟……”(同名电影主题曲),马车就悠悠地开拔了,马儿就嗒嗒地跑起来;而步友爷驾的是单马车,所以大多时候我们见他不但不能坐驾,而且还要低头和马费力同拉,显得格外卖力,那鞭子也只是轻轻扬扬,落得极轻。步友爷时常驾车出没在这条沿河马路上,为一个乡的供销社驮运货物。换个说法,一个乡的供销用品,全驮在这一匹瘦削高大的白马身上。那时我们尚小,在高高的山岭白图罐读书,据说白马后来死了,在营盘嘴的河沟啃草掉进河里深水潭淹死了,我们闻后十分伤心。白马自此解脱了,我们却永远沉重了。后来乡里换了一头驴,继承马的事业,不知何终,大约是后来有了一辆廉价的旧日野牌汽车给代替了。马和驴的事,还有马夫步友爷的事,我们渐渐忘了。但路和车,在我们的眼里,又渐渐熟悉起来。
开车的师傅姓孙,当兵回来的,是我一个远房亲戚,但我们少来往,我也难得坐他的车。那时一个乡只有这一辆车,紧俏程度可想而知。印象之中只有一回,我读书从县城回家,走到全程中点时,车来了,我习惯性懒得理,因理也白搭,不料这时天阴,快要落雨,我下意识在让边的同时轻举了下手,他嗄然煞车了,让我坐了回车。后来全乡18位学子同赴县城参加一次招工赶考,乡上安排他送,我们齐刷刷地站在上面,谈笑风生,憧憬畅想,但也心事重重。
小时我们都是步行奔波于这条路上的。我的父辈背柴卖草,送子上学,洒满了艰辛,也播种了希望。这条16公里的沿河公路,充满了我们故乡人的耕耘和播种,也洒满了我们学子的奋斗和憧憬。
如今,我们长大的这一辈人,承接了上代,依然穿梭往返于这条路上,送儿女进城上学,贸易交换,往返出外务工,见证和亲历了新时代,虽条件大为改观了,吃饱穿暖有余钱了,但房子、医病、上学的新的三大高额费用仍重压在他们头顶,他们仍旧挣扎拚搏和奔波在这条路上,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家人及后代的未来。当然,现在有车坐了,私营客车每日往返穿梭如织,也不用担心行走的费时和劳苦了,但人生路却漫长,奔小康的路也漫长,永远都要估量探索和攀登而行,下一代,孩子们的路尽管宽广,但同样充满着艰辛和漫长。
这条路原为泥碎路。各段每年由乡民维修一次,多数为春节后。我也曾参加过修路大军,从河坝里一背又一背往路上背沙石,直到分配任务完成。后经乡民集资,修筑成柏油路,现过了几年,风吹日晒雨淋,人行车辆碾压,特别是重型机车重压,路破碎了,晴天车过尘土飞扬,雨天车走泥浆四溅。故乡的这条路,在我心底,永远是一条古旧而又有些荒远的陈年老路。
它又是一条思亲省亲的亲情路。
我的家乡亲人在那里,我的血缘亲情在那里,这是我忘不掉,断不了的血脉亲情。人一生再亲,也没有血缘血脉亲。自然界的任何生命动物如此,人亦如是。都可以凭自己的特殊嗅觉、知觉、幻觉,找到和亲近自己的血脉亲情。我的父母和妹妹在故乡,我时常回去看望他们,也时常通过电话的信号邮路,往复我们的声音,让我时常和亲人亲近。父亲当年临危之时,我一骨碌翻起身,携妻找医院派救护车,回去把父亲接回城抢救,无奈他中风失血过多,卒于医院病榻,留下了我们的终生遗憾。但我们尽力了,即使他在,能看见,亲眼目睹这一切,见我们的果敢和神速,办事处事的娴熟睿智和干练,也知足了,我仿佛看见,他满心欢喜地微笑说:看看,看看乡亲们,这才是我的儿!父亲一生当农村干部多年,威望极高,口碑较好,利国利民的事做的多,我要向他学习,不想逊色于他,永载我们的优良遗风,并传之久远而发扬光大。
我的姑姑在故乡。从8个月起就离开她的父亲(我的爷爷)了,即与哥哥(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婆婆)三人相依为命。长大嫁到了故乡之路下游的鲁公村。生儿育女,建家立业,养了三个生龙活虎的胖孙子。实说,姑姑没有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虽上门女婿很孝敬,但她把希望先寄托在我这个侄儿身上,后托望在三个孙子身上。所以,我读书时家里经济拮据,她攒钱给我买新衣服,后来我高考落败回家,她中午冒着酷暑,从家里急急赶来给我亲授一些招工口信,然后匆匆地赶回去。每年浩浩荡荡来10多人请我们去过年,也成了我们每年过年的重要内容。想想,她一家儿孙满堂来自市县乡共10多人,养子一家10多人,我一家10多人,聚拢就是30多人,是何等的壮观和喜庆!这一年一相聚,既成为我们每年的习惯,又是一道令多少人羡慕和眼馋的独特奇特景观!
人望人潮,海望浪涌。姑姑常讲起这句话。我们心领神会。也十分钦佩姑姑的泼辣强悍。她率领全家,在表哥的大力配合下,迁房,养三个孙子,每年出肥几十头肥猪,产粮几万斤,编背篼,做木活,使一个孙子大学毕业在市城工作,已成为建筑界小富人,一个中专毕业在县医院工作,为双职工,一个中学毕业在乡场做生意,有铺店有车子有资产。我常常对眉开眼笑的姑姑说:现在好了,你的3个孙子都有出息,一个比一个强!姑姑虽然年近八十,又历经了几年病患,但仍眼神一亮地说,是呀,是他们的努力,更得了你,大孙子要不是你他没今天,--所以这门亲,即使我老之后,也永远要认下去!
姑姑说的是肺腑之言。我们感动。她的大孙子有福气,那时我有一个资助过的挚友,正好大学毕业就职市城,一心想报答我,欲把我从乡镇直接调进市城,但后来就自然帮了侄子的忙,从选校读大学,到出来工作,一手全权操办。现在他工作好了,收入丰了,所以姑姑就记得我。我却一直淡化这点,谦称并认为是他自己的努力,外加他机遇好。姑姑却永远铭记在心。
我们是故乡的游子。游子是天上的风筝,故乡之路是线,故乡就是牵线的孩子。风筝飞得再高,总要借风,离不开孩子手中的线,一旦折断,就成为无依无着的游筝了,结果,不是抛落海滩荒郊,就是被风撕裂。人也可想而知,所以当人到了一定时候(时间年龄地位),人的思乡之情渐浓,叶落归根之情愈重。近年,我回家勤了,也切了,家乡的事我能参加尽量参加,能回的尽量回,能呆尽量多呆,实说,每次回去,要不是孩子妻子或事情催,我都不想走,想多呆一天是一天,多呆一时是一时。这一条公路,缩短了我和亲人的距离,连接了我们的血脉亲情,让亲情、乡情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它更是一条留连往返的情感路。
这条路虽不长,一般速度行走要四小时,坐车只需40分钟,但在我的心中却很悠远漫长,让我迷惘惆怅。少男少女时代,谁没有怀过春?谁没初恋情怀?我万没料到,我的初恋是漫长而悠远无果的暗恋,永远地抛洒在这条沿河的故乡路上了。那个我心中永远美艳而有几分泼辣野趣的女孩儿,永远地定格在我的心底了。我们虽同过学,后又奔波于这条艰辛的求学路上,也本有单独接触,共同漫步全程的绝佳良机,却鬼使神差,阴差阳错地无缘错过了。我们的相约从此成了一场永远的期待和遗恨,我们的同行成为我们一生永远的痴心和梦想。我们彼此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再也无力无机向对方敞露,任时光的风雨和风霜,去淘洗和浸淀。这场悠远的暗恋结出的是无花苦果。我们经年不息地咀嚼,品味,酸涩是自然和肯定的,然而又充满着几分自然的香甜,一种激动,活泛的美好情景油然而生,久久不灭。
故乡之路,是我深重酸涩而幸福的情感路。那时我的梦极圆美:我几乎认定了自己非他不追,非她不娶。无奈我终于打消自己的念头的原因是:我自惭自卑贯穿始终,不敢去摘取这无望的无花果,我不是怕自己因攀援而粉身碎骨,而是怕她因我而受苦受累,香消玉损,想让她鲜花一般尽情开放,永远开放,饱结硕果。我的这些苦楚,苦就苦在我一个人去独自面对和承受。有时,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一条路,把情感铺满,来消化和消磨我的深重情感。我想过,这条路永远地躺延着,我的情感就会永生。
故乡之路,在地图上很短小,而且也被县上认为是偏僻的荒郊角落,但在我的心里,却越来越近,越来越亲,与我关系越来越密。这无非是一个暗示信号:我渐老了,像树上的叶子,由嫩绿转青茂了,距枯黄渐渐近了;也无非是说,我这般风筝游子,在天上地上飞高游远了,心累身累想回头歇息了。这两点都没错。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个人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少年有志,胸怀天下,飞高走远是理想,认为是理想和价值的体现,而到了壮年暮年,便想退居而歇息了,非单纯的衣锦还乡,叶落归根,而是自然植物的藤蔓枯黄老了,但根部仍鲜活。所以,我们这些风筝游子,就常常想念故乡,遥望和重走故乡之路,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是充满了多么的无限眷恋和深情。
故乡之路,你是我的精神和灵魂之路。
(写于09, 6,14上午 于老宅)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09-7-1 08:3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