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烟
2021-12-23叙事散文冷寞同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32 编辑
前一阵子,我过了人生的第二十三个生日,但是这二十来个春秋交替里,却有六七年的光景有香烟陪伴着我,我早已经无法离开它。香烟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也在无形……
前一阵子,我过了人生的第二十三个生日,但是这二十来个春秋交替里,却有六七年的光景有香烟陪伴着我,我早已经无法离开它。香烟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也在无形……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32 编辑 <br /><br /> 前一阵子,我过了人生的第二十三个生日,但是这二十来个春秋交替里,却有六七年的光景有香烟陪伴着我,我早已经无法离开它。香烟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也在无形无影之中,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我对香烟总有着一种既爱又恨的情感。就像世间一些事物,我们明明知道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伤害,却还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心甘情愿为其所伤。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也是这么说的,这就比如谈恋爱,又比如吃河豚。
之前听过人家说,女人如烟。第一次听这话的时候,不明白所以,而如今看来,却有一定道理。这句话多数是男人口中说出来的,应该说的就是爱情吧。爱情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那是种沁人灵魂的情感寄托,就像一口烟吸进去时的欲死欲仙,满足是不言而喻的。但爱情的尽头很多时候都不尽如人意,这就像一支烟抽到了尾,生离死别,无限凄凉,承受着幸福死去时的忧伤和疼痛。常常会看到许多发泄痛苦的文字,而那种疼痛,很多时候就是隐藏在诸如香烟、酒精的世界里,把它们作为自己情绪的载体。事实上用它们来作比喻,的确很恰当。
香烟、烧酒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给人制造短暂的快乐,却难于承受欢娱之后的怅然若失。用来形容爱情的,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女人是老虎”,当然女人是借代的修辞,在此指代爱情。这句话是不客观的,只看到了“老虎”狰狞的面目,却忽视了爱情美好的一面,就像只讨厌河豚可怕的毒素,而不提其绝对的鲜美。
去年暑假,和几位朋友到珠江的口钓鱼,郁闷的是钓到的多数是河豚。大家都知道,河豚的肉是非常鲜美的,但其本身的剧毒也是令所有人不寒而栗。在日本,每年都有至少两百个人因为吃河豚而丧生。一克的河豚毒可以让五百个成年人死于非命,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出售、加工食用河豚属于违法行为。但我们还是决定吃一次河豚刺生,小心翼翼地夹起它的肉时,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壮烈的英雄,视死如归。或许上帝从来就把诱惑跟危险安排在一起。所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吃河豚而丧生。香烟、爱情、河豚都以其强烈的吸引力和反面的“剧毒”闻名于世,虽然香烟和爱情的毒可能远远没有河豚那样可怕,但在本质上还是相通的。相信抽烟抽到肺癌的、吃河豚丧生的、壮烈徇情的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但抽不抽烟,吃不吃河豚,谈不谈爱情,完全在于个人,你认为值得,便做了去,认为不值得,那自然相安无事,只是就少了那么一点生趣或者刺激。想得到一些东西,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点燃一支烟的时候,往往感觉是很长的,但随着烟灰的一点点剥落,那跳动的火星也就慢慢来到了手指边,当你感觉到手指微微生疼的时候,一支烟已经烧尽,只剩残留的烟灰。我一天晚上起码要十支烟来抽,有时候看到地上横七竖八的烟蒂,心里难免感慨,刚刚还很长的烟,马上成了烟头。这就像生命一样,不知不觉就过了童年、青年,等待着的似乎就是残留如烟灰一样的人生了。但转念一想,这烟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了,完成了世界赋予它的使命,衬托了它人,也实现了自己。就像我们活在这个社会,很多时候都在感慨,自己不过是衬托他人的祭奠,但其实不管怎么说,只要你实现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价值,那就算充当了别人的陪衬,也未尝不可。有个诗人不是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也算不得悲哀,而是生活的逻辑本来就是如此。
以前抽烟的时候,躲躲藏藏,像只怕光的老鼠,但父母还是略知一二,经常问我,有没有抽烟啊?我当然说没有,就像一个坏人始终都不会主动对人家说,我是坏人。但长大了,抽起烟来,似乎也显得我可厚非,有时候和父亲一起抽烟,透过朦胧的烟雾,我看到的竟然是积淀在岁月里的沧桑。直到我抽到咳嗽了,才理解父母的苦心,吸烟伤身,他们又怎么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性地自杀呢?他们告诉我,在学校不要抽烟,将来出到社会,实在要抽,也没办法。这就好比他们在商场中打拼,有时候也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孩子大了,自然有自己的观念,好坏由不得他们选,他们所能做的,只有是尊重和支持。
会抽烟的人都知道,第一次抽烟是相当难受的,头晕得天旋地转,找不着方向,呼吸困难似乎马上就离开人间。据说最初人们是不抽烟的,因为第一次抽得不舒服,就不会再去抽第二次了。就像有人觉得蜘蛛也应该跟螃蟹一样美味,结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再去吃了。但香烟不同,烟草、烟叶有药用价值,可以止血、止痛,人们在把它作为药物来使用的时候,渐渐形成了瘾。最初的烟也不是像现在一样抽的,而是放鼻子门口来“闻”,那叫做鼻烟,清代时候盛行鼻烟,历史上有详尽的记载。后来人们也就学会了吸食烟草来取得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快感。有了第一个人抽,那么也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中国许多人是喜欢“跟”的,人家做什么,也就跟着做什么,不然也不会整出个“趋之若骛”来贬斥了。
香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不清种类了,便宜贵贱的烟应有尽有。有人喜欢卷烟丝来抽,有人喜欢抽水烟筒,也有人喜欢抽中华啊、黄鹤楼之类的高档香烟,便宜的他们一般看不起。这烟,一般男人抽得多,一个男人,抽怎么样的烟,象征怎么样的身份,就像有钱人开着奔驰宝马满大街跑,穷人家只能挤着座位也捞不着的公车。没钱的人也擅长自我安慰,他们常常说,烟丝够浓,抽着过瘾,中华也没什么味道。这话说出来,看似他们真的会“抽烟”,懂得哪些烟够味,哪些烟不好抽,但细细想来,这也不过是调侃的自慰之语,若哪天某个老板给他们一根中华,还不喜滋滋地躲在墙角恨不得把滤嘴也抽下去?人总有自己消解无奈的方式,阿Q的精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扬。穷人们也经常说,好烟差烟一样抽,何必那么浪费?这话看起来也实在,和丑的女人在一起也有爱情,和仙女一般的女人在一起也是那样,何必计较美丑?但略微一想,又不是那么回事。谁都希望自己的女人好看点,谁都希望自己抽的烟好一点,但这也由不得自己选择,有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这就印证了美学原理中最基本的观点,合适是美的重要原则。就比如一个拾荒者,整天抽着几十块一包中华,这就不适合,违反了上述原则,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达官贵人,也不可能在五星级酒店抽起个水烟筒,否则就会是新闻报道的头条了。
烟和酒还有一个特点,那就可以是忧伤的代名词,也可以是高兴和快乐的象征。张爱玲说,点的是烟,抽的是寂寞。由此可以看出,在难过的时候,点一根烟,喝一杯酒,确实可以缓解下压抑的心态。但故友相逢,偶遇喜事,也少不了烟酒的衬托,有了它们,便多了几许热闹的气氛。所以,它们本来就是客观的事物,是喜是忧,完全取决了自己的心态或者所处的时空,取决了主观上渲染的底色。比如吕布和刘备,同同是投奔过不同的主,一个是三姓家奴,一个是能屈能伸,这完全是后人依据自己的喜恶来评判的。烟酒如是,人与人之间也如是,世间一切事物都躲不过这一道理。
关于香烟,当然还有许多话要说的,但说得多了,反觉无味,所以能想象到的,也就到这里吧。不管有利有害也好,象征着什么也好,归根结底,还是有害之物,少点沾染是最好,当然如果不幸沾上了,就浅浅地议论下也无妨。
之前听过人家说,女人如烟。第一次听这话的时候,不明白所以,而如今看来,却有一定道理。这句话多数是男人口中说出来的,应该说的就是爱情吧。爱情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那是种沁人灵魂的情感寄托,就像一口烟吸进去时的欲死欲仙,满足是不言而喻的。但爱情的尽头很多时候都不尽如人意,这就像一支烟抽到了尾,生离死别,无限凄凉,承受着幸福死去时的忧伤和疼痛。常常会看到许多发泄痛苦的文字,而那种疼痛,很多时候就是隐藏在诸如香烟、酒精的世界里,把它们作为自己情绪的载体。事实上用它们来作比喻,的确很恰当。
香烟、烧酒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给人制造短暂的快乐,却难于承受欢娱之后的怅然若失。用来形容爱情的,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女人是老虎”,当然女人是借代的修辞,在此指代爱情。这句话是不客观的,只看到了“老虎”狰狞的面目,却忽视了爱情美好的一面,就像只讨厌河豚可怕的毒素,而不提其绝对的鲜美。
去年暑假,和几位朋友到珠江的口钓鱼,郁闷的是钓到的多数是河豚。大家都知道,河豚的肉是非常鲜美的,但其本身的剧毒也是令所有人不寒而栗。在日本,每年都有至少两百个人因为吃河豚而丧生。一克的河豚毒可以让五百个成年人死于非命,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出售、加工食用河豚属于违法行为。但我们还是决定吃一次河豚刺生,小心翼翼地夹起它的肉时,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壮烈的英雄,视死如归。或许上帝从来就把诱惑跟危险安排在一起。所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吃河豚而丧生。香烟、爱情、河豚都以其强烈的吸引力和反面的“剧毒”闻名于世,虽然香烟和爱情的毒可能远远没有河豚那样可怕,但在本质上还是相通的。相信抽烟抽到肺癌的、吃河豚丧生的、壮烈徇情的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但抽不抽烟,吃不吃河豚,谈不谈爱情,完全在于个人,你认为值得,便做了去,认为不值得,那自然相安无事,只是就少了那么一点生趣或者刺激。想得到一些东西,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点燃一支烟的时候,往往感觉是很长的,但随着烟灰的一点点剥落,那跳动的火星也就慢慢来到了手指边,当你感觉到手指微微生疼的时候,一支烟已经烧尽,只剩残留的烟灰。我一天晚上起码要十支烟来抽,有时候看到地上横七竖八的烟蒂,心里难免感慨,刚刚还很长的烟,马上成了烟头。这就像生命一样,不知不觉就过了童年、青年,等待着的似乎就是残留如烟灰一样的人生了。但转念一想,这烟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了,完成了世界赋予它的使命,衬托了它人,也实现了自己。就像我们活在这个社会,很多时候都在感慨,自己不过是衬托他人的祭奠,但其实不管怎么说,只要你实现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价值,那就算充当了别人的陪衬,也未尝不可。有个诗人不是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也算不得悲哀,而是生活的逻辑本来就是如此。
以前抽烟的时候,躲躲藏藏,像只怕光的老鼠,但父母还是略知一二,经常问我,有没有抽烟啊?我当然说没有,就像一个坏人始终都不会主动对人家说,我是坏人。但长大了,抽起烟来,似乎也显得我可厚非,有时候和父亲一起抽烟,透过朦胧的烟雾,我看到的竟然是积淀在岁月里的沧桑。直到我抽到咳嗽了,才理解父母的苦心,吸烟伤身,他们又怎么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性地自杀呢?他们告诉我,在学校不要抽烟,将来出到社会,实在要抽,也没办法。这就好比他们在商场中打拼,有时候也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孩子大了,自然有自己的观念,好坏由不得他们选,他们所能做的,只有是尊重和支持。
会抽烟的人都知道,第一次抽烟是相当难受的,头晕得天旋地转,找不着方向,呼吸困难似乎马上就离开人间。据说最初人们是不抽烟的,因为第一次抽得不舒服,就不会再去抽第二次了。就像有人觉得蜘蛛也应该跟螃蟹一样美味,结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再去吃了。但香烟不同,烟草、烟叶有药用价值,可以止血、止痛,人们在把它作为药物来使用的时候,渐渐形成了瘾。最初的烟也不是像现在一样抽的,而是放鼻子门口来“闻”,那叫做鼻烟,清代时候盛行鼻烟,历史上有详尽的记载。后来人们也就学会了吸食烟草来取得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快感。有了第一个人抽,那么也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中国许多人是喜欢“跟”的,人家做什么,也就跟着做什么,不然也不会整出个“趋之若骛”来贬斥了。
香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不清种类了,便宜贵贱的烟应有尽有。有人喜欢卷烟丝来抽,有人喜欢抽水烟筒,也有人喜欢抽中华啊、黄鹤楼之类的高档香烟,便宜的他们一般看不起。这烟,一般男人抽得多,一个男人,抽怎么样的烟,象征怎么样的身份,就像有钱人开着奔驰宝马满大街跑,穷人家只能挤着座位也捞不着的公车。没钱的人也擅长自我安慰,他们常常说,烟丝够浓,抽着过瘾,中华也没什么味道。这话说出来,看似他们真的会“抽烟”,懂得哪些烟够味,哪些烟不好抽,但细细想来,这也不过是调侃的自慰之语,若哪天某个老板给他们一根中华,还不喜滋滋地躲在墙角恨不得把滤嘴也抽下去?人总有自己消解无奈的方式,阿Q的精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扬。穷人们也经常说,好烟差烟一样抽,何必那么浪费?这话看起来也实在,和丑的女人在一起也有爱情,和仙女一般的女人在一起也是那样,何必计较美丑?但略微一想,又不是那么回事。谁都希望自己的女人好看点,谁都希望自己抽的烟好一点,但这也由不得自己选择,有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这就印证了美学原理中最基本的观点,合适是美的重要原则。就比如一个拾荒者,整天抽着几十块一包中华,这就不适合,违反了上述原则,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达官贵人,也不可能在五星级酒店抽起个水烟筒,否则就会是新闻报道的头条了。
烟和酒还有一个特点,那就可以是忧伤的代名词,也可以是高兴和快乐的象征。张爱玲说,点的是烟,抽的是寂寞。由此可以看出,在难过的时候,点一根烟,喝一杯酒,确实可以缓解下压抑的心态。但故友相逢,偶遇喜事,也少不了烟酒的衬托,有了它们,便多了几许热闹的气氛。所以,它们本来就是客观的事物,是喜是忧,完全取决了自己的心态或者所处的时空,取决了主观上渲染的底色。比如吕布和刘备,同同是投奔过不同的主,一个是三姓家奴,一个是能屈能伸,这完全是后人依据自己的喜恶来评判的。烟酒如是,人与人之间也如是,世间一切事物都躲不过这一道理。
关于香烟,当然还有许多话要说的,但说得多了,反觉无味,所以能想象到的,也就到这里吧。不管有利有害也好,象征着什么也好,归根结底,还是有害之物,少点沾染是最好,当然如果不幸沾上了,就浅浅地议论下也无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