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上山
2021-12-23抒情散文明月松间照
林海松涛,莽原皑雪,朔风吹,谷震荡,伴随着交响乐管弦和京胡锣鼓声,侦察英雄杨子荣纵马扬鞭,乔装打扮,踏上打入匪巢的征程。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留存在我脑海中至今未忘的画面镜头,它总能在我回忆的旋律中以京腔独特的优美和激越萦绕于心头。现代……
林海松涛,莽原皑雪,朔风吹,谷震荡,伴随着交响乐管弦和京胡锣鼓声,侦察英雄杨子荣纵马扬鞭,乔装打扮,踏上打入匪巢的征程。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留存在我脑海中至今未忘的画面镜头,它总能在我回忆的旋律中以京腔独特的优美和激越萦绕于心头。
现代京剧又称“样板戏”,虽烙印文革十年左的文化痕迹,但在传承京剧艺术,探索和开创古老国粹发展光大,无疑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此不应否定,更不能回避。前不久,看过一期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和演皇帝的“专业户”张铁林一段关于教育的问题反思很有意味。张先生近年少演戏,原来是受聘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做了院长,专门教授中国书画鉴赏和影视编导两门课程。没有听过本人授课,但看到他与窦文涛在电视中交谈,我看行,还是很有底蕴和个性观点的,毕竟人家在英国伦敦皇家电影学院深造了5年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个节目触动我的不是明星做了院长,而是张院长谈到的一个现象。他说在面试艺术类考生时,问及历史问题,考生对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甚是了解,而对近三十年却很茫然,尤其是文革十年前后,例如“四人帮”是什么都搞不清。张院长的观点是历史应当正视,不应回避,更不能出现教育后代的空白。我很赞同他的这一观点。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割断历史是寻找不到未来的。现代的岁月对于经历过的人们可能无足轻重,也可能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的盖棺定论,有着多种观点和主张,这不足为怪,恰恰说明改革开放后,与时俱进的国家和社会人文思想呈现出多样化。但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不把已经明确的结论,不把客观实际发生的事实告诉他们,势必造成空白和割断,势必会导致他们面对类似社会现象再次出现时的迷茫,让痛苦不幸的悲剧重演。一旦出现这样的后果,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最大悲哀。对于如何看待历史,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态度,这就是正视和尊重。也是在不久之前,政协委员呼吁要重视和普及京剧艺术教育,弘扬发展国粹,教育部门旋即列出了纳入课本的目录,其中不仅有经典传统曲目,也有现代京剧“样板戏”。结果此举遭到质疑,说样板戏唱段唱词有文革年代假大空的表现,会造成负面影响,甚有言外为文革翻案之意。对此我有些大惑不解了。文革时期,传统的京剧曲目被视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大毒草,满台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因缺少讴歌人民,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而给予彻底否定和批判,于是产生了现代京剧,又称八大样板戏。这八大样板戏是真正让工农兵形象站到了京剧舞台上,一时间全国掀起观看、学唱学演的高潮。虽然是那个特殊年代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但不乏是一种艺术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一次大胆的创新,它深刻影响了一代青年人,不可否认的成为一个时期艺术的代表和标志。如今再把样板戏囿于文革产物而全盘否定,岂不是二者之为得无异乎?片面的全盘否定,何以继承发展和光大。
任何艺术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时代背景,它也是透视历史侧面的镜子,可以使后人在流传下来的形态中发现、认知、感悟一段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一个时期的文化风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经典,抛开意识形态而言,无不是艺术表现的精华,呈现出美妙绝伦。诚然现代京剧未必就是京剧弘扬和发展的惟一形式,但其在京剧探索改革方面,对社会的普及影响方面,以及艺术上特有的创作方面还是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现象是不能否认的历史。京剧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的影响和烙印我想是少不了样板戏的。
上个星期天在家中想更新下手机储存的音乐歌曲,上网寻找半天竟然一时找不到更喜欢的,我这样的年纪,流行跟不上,喜欢的又不愿重复,是不知道自己落伍了,还是反映时代的经典太少了。喜欢手风琴演奏风格,搜索下看到了《打虎上山》。打开听到熟悉的旋律,霎时让我浮想回忆出许多。其实,《打虎上山》并非唱段本名,而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名字,杨子荣出场亮相唱的是《迎来春色换人间》。侦察排长杨子荣,受命化妆成土匪胡彪打入匪巢,在进发途中,穿群山林海时遇到猛虎拦路,他挥枪击毙老虎,借机引出土匪,寻找到匪首座山雕老巢地点,顺利打入其内部,表现出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穿林海 跨雪原 气冲霄汉,抒豪情 寄壮志 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
杨子荣先是内唱【二黄导板】,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效果,尤其是【原板】的“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和下句的【散板】“迎来春色换人间”唱腔转换,唱词精彩,演员表演的高超,真是令人叫绝。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是我敬重的老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我少年时代心中的英雄偶像。一双炯炯的眼睛,将侦察员的机智勇敢表现的出神入化。第一次当面见到银幕下的童先生是1994年的10月,当时邀请他参加国庆晚会《永恒的旋律》的演出。童先生已届60岁,虽无年轻时风貌,但精神矍铄,干练豁达,虚怀谦和。当时一位戏校毕业的朋友,看到童先生时,向我流露出担心《打虎上山》高腔那句——气冲霄汉,恐先生年事已高,唱不上去,没有想到演出现场,童先生动作表现和演唱一步到位,表演的是轻松自如,赢得了满堂喝彩。“六十岁的杨子荣”依然能够打虎上山,实在是让我佩服其艺术功底,无愧于大家称谓。
说起“打虎上山”我不由得想到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武松不是上威虎山,而是过景阳冈,记得好像是喝了十八碗酒后,酒壮英雄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留下英名。有趣的是后人至今还探讨武松到底喝的是什么类型酒,一说是高度白酒,类似老白干,二锅头;一说是黄酒、米酒,像今天的绍兴老酒。武松打虎倒是不争的事实,十八碗酒却成了历史悬疑。看来还是施耐庵老先生没有写清楚什么酒落下的根,我记得有一个答案。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曾经说过的著名段子《武松打虎》,“店家,你这里有酒吗?有有 有;什么酒?——青岛啤酒。”李先生的特点不在眼睛,而是鼻子,带有鼻腔共鸣的幽默也是一绝。呵呵,更让人绝没有想到的是最近陕西镇坪的农民周正龙,此人不是上山打虎,而是“上山拍虎”,整出一个假华南虎照,搅得周天寒彻,彻底颠覆了农民朴素老实的形象。“周老虎”代名词的横空出现,让我看到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诚信变得如此苍白,如此不堪一击。这真可谓:穿林海造假虎胆大霄汉,抒豪言为赚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面对周老虎,不乏正义之士,呐喊、斗争、打虎上山,当画皮被扯下,真相大白于天下,善良的人民看到的是比老虎还可怕的现实一幕,这就是:金钱和利益的魔杖让某些人完全丧失理智和信念,胆大贪婪猛于虎。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剿匪先肥土匪扮,似尖刀插入威虎山。
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憾山岳,雄心震深渊 ,
再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 ,捣匪剿定叫他地覆天翻”。
这是《打虎上山》后段唱词,一段手风琴演绎的西皮流水令人振奋激昂。“打虎上山”已经成为手风琴演奏的经典,而我最喜欢的是著名手风琴演奏大师张国平先生的表演。结识张先生已经十五六年了,初识其人,你定会感叹一副文质彬彬的相貌竟能拉出惊叹世界手风琴乐坛的旋律,让人实在是折服。我每次邀请他演出,《打虎上山》几乎成为必演的曲目,他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喜欢,就是喜欢。说喜欢,其根由是心里隐约忘不掉少年时候的一次经历。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一天正在教室中上课,校长突然带来几个人走进来,说请同学们坐好,检查下大家的精神风貌。于是同学们端庄身子,好奇地看着校长和她带来的人。那些人似乎在寻找某个要找的同学,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我的眼光瞬间和其中的一位领导模样的对上了,短短几秒钟的相视,他仿佛看到、发现什么,马上回头跟校长耳语几句,校长紧结着转告班主任老师,宣布检查结束。第二节课前我被班主任带到校长室,这时我才明白原来那几位人是来自北京文化部和中国京剧院的,是奉首长指示到全国各地选拔京剧演员苗苗。当天下午我和二十多名初选上来的小同学集中到学校大教室里,开始比赛唱歌。先是唱一段《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就是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开始的六个字:穿林海,跨雪原。比到最后就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四年级的同学。考官老师询问各自父母的工作单位后,便结束了考试。直到几天后我才知道,那位高年级的同学被选拔到北京,幸运成为京剧少年班的培养苗苗。而我被最后淘汰了。当时老师对我很是惋惜,多了许怜爱我的成份。而我对此事本就很懵懂,加之年少不识愁滋味,心里便没有更多的遗憾,只是对北京愈发向往和憧憬。1977年,父亲到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参加平反昭雪会后回来,我才知道当年没有被选中的原因是家庭政审关卡下了,当时我的父亲是摘帽的右派;而那位同学是工人家庭出身,根正苗红。多年后那位很惋惜我的小学老师告诉我,其实我是比赛排头名的,歌唱得最响亮,我的眼睛明亮有神,是被人家一眼看中的,可惜的是右派的儿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年那位被录取的同学,到北京一年多时间便因为“四人帮”的倒台,被送了回来,戏没有最后学成,自己的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其实人们记忆很深或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旋律,要么是其优美打动心灵,成为曾经的偏爱,要么是当初接受时受某种影响和引导,背后有着自己的情感经历。旋律流淌回忆,歌声述说情怀。我体会,欣赏声乐作品的最美意境是能够在它的艺术表现中咀嚼到岁月甘苦,引发起对现实的共鸣,憧憬出未来的美好。一首音乐如此,一段戏剧更是。京剧之所以为国粹,是因为它集唱腔、表演、服饰、化妆、音乐、道具、人文历史等诸多大成,是几百年中国戏曲艺术的综合融会。仅我个人感受,单从戏曲故事和千锤百炼的唱词中,就能感悟中华历史气息和风貌,欣赏到和诗词同样韵味的文学、文化光芒。我对京剧认知其实很粗浅,传统戏曲熏陶的太少,几乎是空白,如果说还有一点了解,不完全陌生的话,当要感谢文革十年间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启蒙和灌输。两分钱一场的票价,每个戏都看过七八回,而且学校还组织学生全套排演,人人学唱学演,留在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必然非同一般。现在每当重新回味,欣赏,哼唱起熟悉的唱段,除了绵绵不尽追忆,更多的是对生活和艺术又有了自己不断提升的认识和思索。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衰老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精彩和亮丽,亦如陈年的老酒,品尝之道完全在于感受、在于领悟。
独有的魅力,生香驱远;长久的洞藏,天然醇和;惟有经岁月历练,始为经典;惟中正传承,以成和谐之美!
[ 本帖最后由 明月松间照 于 2009-6-16 22:55 编辑 ]
现代京剧又称“样板戏”,虽烙印文革十年左的文化痕迹,但在传承京剧艺术,探索和开创古老国粹发展光大,无疑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此不应否定,更不能回避。前不久,看过一期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和演皇帝的“专业户”张铁林一段关于教育的问题反思很有意味。张先生近年少演戏,原来是受聘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做了院长,专门教授中国书画鉴赏和影视编导两门课程。没有听过本人授课,但看到他与窦文涛在电视中交谈,我看行,还是很有底蕴和个性观点的,毕竟人家在英国伦敦皇家电影学院深造了5年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个节目触动我的不是明星做了院长,而是张院长谈到的一个现象。他说在面试艺术类考生时,问及历史问题,考生对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甚是了解,而对近三十年却很茫然,尤其是文革十年前后,例如“四人帮”是什么都搞不清。张院长的观点是历史应当正视,不应回避,更不能出现教育后代的空白。我很赞同他的这一观点。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割断历史是寻找不到未来的。现代的岁月对于经历过的人们可能无足轻重,也可能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的盖棺定论,有着多种观点和主张,这不足为怪,恰恰说明改革开放后,与时俱进的国家和社会人文思想呈现出多样化。但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不把已经明确的结论,不把客观实际发生的事实告诉他们,势必造成空白和割断,势必会导致他们面对类似社会现象再次出现时的迷茫,让痛苦不幸的悲剧重演。一旦出现这样的后果,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最大悲哀。对于如何看待历史,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态度,这就是正视和尊重。也是在不久之前,政协委员呼吁要重视和普及京剧艺术教育,弘扬发展国粹,教育部门旋即列出了纳入课本的目录,其中不仅有经典传统曲目,也有现代京剧“样板戏”。结果此举遭到质疑,说样板戏唱段唱词有文革年代假大空的表现,会造成负面影响,甚有言外为文革翻案之意。对此我有些大惑不解了。文革时期,传统的京剧曲目被视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大毒草,满台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因缺少讴歌人民,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而给予彻底否定和批判,于是产生了现代京剧,又称八大样板戏。这八大样板戏是真正让工农兵形象站到了京剧舞台上,一时间全国掀起观看、学唱学演的高潮。虽然是那个特殊年代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但不乏是一种艺术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一次大胆的创新,它深刻影响了一代青年人,不可否认的成为一个时期艺术的代表和标志。如今再把样板戏囿于文革产物而全盘否定,岂不是二者之为得无异乎?片面的全盘否定,何以继承发展和光大。
任何艺术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时代背景,它也是透视历史侧面的镜子,可以使后人在流传下来的形态中发现、认知、感悟一段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一个时期的文化风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经典,抛开意识形态而言,无不是艺术表现的精华,呈现出美妙绝伦。诚然现代京剧未必就是京剧弘扬和发展的惟一形式,但其在京剧探索改革方面,对社会的普及影响方面,以及艺术上特有的创作方面还是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现象是不能否认的历史。京剧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的影响和烙印我想是少不了样板戏的。
上个星期天在家中想更新下手机储存的音乐歌曲,上网寻找半天竟然一时找不到更喜欢的,我这样的年纪,流行跟不上,喜欢的又不愿重复,是不知道自己落伍了,还是反映时代的经典太少了。喜欢手风琴演奏风格,搜索下看到了《打虎上山》。打开听到熟悉的旋律,霎时让我浮想回忆出许多。其实,《打虎上山》并非唱段本名,而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名字,杨子荣出场亮相唱的是《迎来春色换人间》。侦察排长杨子荣,受命化妆成土匪胡彪打入匪巢,在进发途中,穿群山林海时遇到猛虎拦路,他挥枪击毙老虎,借机引出土匪,寻找到匪首座山雕老巢地点,顺利打入其内部,表现出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穿林海 跨雪原 气冲霄汉,抒豪情 寄壮志 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
杨子荣先是内唱【二黄导板】,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效果,尤其是【原板】的“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和下句的【散板】“迎来春色换人间”唱腔转换,唱词精彩,演员表演的高超,真是令人叫绝。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是我敬重的老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我少年时代心中的英雄偶像。一双炯炯的眼睛,将侦察员的机智勇敢表现的出神入化。第一次当面见到银幕下的童先生是1994年的10月,当时邀请他参加国庆晚会《永恒的旋律》的演出。童先生已届60岁,虽无年轻时风貌,但精神矍铄,干练豁达,虚怀谦和。当时一位戏校毕业的朋友,看到童先生时,向我流露出担心《打虎上山》高腔那句——气冲霄汉,恐先生年事已高,唱不上去,没有想到演出现场,童先生动作表现和演唱一步到位,表演的是轻松自如,赢得了满堂喝彩。“六十岁的杨子荣”依然能够打虎上山,实在是让我佩服其艺术功底,无愧于大家称谓。
说起“打虎上山”我不由得想到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武松不是上威虎山,而是过景阳冈,记得好像是喝了十八碗酒后,酒壮英雄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留下英名。有趣的是后人至今还探讨武松到底喝的是什么类型酒,一说是高度白酒,类似老白干,二锅头;一说是黄酒、米酒,像今天的绍兴老酒。武松打虎倒是不争的事实,十八碗酒却成了历史悬疑。看来还是施耐庵老先生没有写清楚什么酒落下的根,我记得有一个答案。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曾经说过的著名段子《武松打虎》,“店家,你这里有酒吗?有有 有;什么酒?——青岛啤酒。”李先生的特点不在眼睛,而是鼻子,带有鼻腔共鸣的幽默也是一绝。呵呵,更让人绝没有想到的是最近陕西镇坪的农民周正龙,此人不是上山打虎,而是“上山拍虎”,整出一个假华南虎照,搅得周天寒彻,彻底颠覆了农民朴素老实的形象。“周老虎”代名词的横空出现,让我看到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诚信变得如此苍白,如此不堪一击。这真可谓:穿林海造假虎胆大霄汉,抒豪言为赚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面对周老虎,不乏正义之士,呐喊、斗争、打虎上山,当画皮被扯下,真相大白于天下,善良的人民看到的是比老虎还可怕的现实一幕,这就是:金钱和利益的魔杖让某些人完全丧失理智和信念,胆大贪婪猛于虎。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剿匪先肥土匪扮,似尖刀插入威虎山。
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憾山岳,雄心震深渊 ,
再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 ,捣匪剿定叫他地覆天翻”。
这是《打虎上山》后段唱词,一段手风琴演绎的西皮流水令人振奋激昂。“打虎上山”已经成为手风琴演奏的经典,而我最喜欢的是著名手风琴演奏大师张国平先生的表演。结识张先生已经十五六年了,初识其人,你定会感叹一副文质彬彬的相貌竟能拉出惊叹世界手风琴乐坛的旋律,让人实在是折服。我每次邀请他演出,《打虎上山》几乎成为必演的曲目,他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喜欢,就是喜欢。说喜欢,其根由是心里隐约忘不掉少年时候的一次经历。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一天正在教室中上课,校长突然带来几个人走进来,说请同学们坐好,检查下大家的精神风貌。于是同学们端庄身子,好奇地看着校长和她带来的人。那些人似乎在寻找某个要找的同学,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我的眼光瞬间和其中的一位领导模样的对上了,短短几秒钟的相视,他仿佛看到、发现什么,马上回头跟校长耳语几句,校长紧结着转告班主任老师,宣布检查结束。第二节课前我被班主任带到校长室,这时我才明白原来那几位人是来自北京文化部和中国京剧院的,是奉首长指示到全国各地选拔京剧演员苗苗。当天下午我和二十多名初选上来的小同学集中到学校大教室里,开始比赛唱歌。先是唱一段《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就是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开始的六个字:穿林海,跨雪原。比到最后就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四年级的同学。考官老师询问各自父母的工作单位后,便结束了考试。直到几天后我才知道,那位高年级的同学被选拔到北京,幸运成为京剧少年班的培养苗苗。而我被最后淘汰了。当时老师对我很是惋惜,多了许怜爱我的成份。而我对此事本就很懵懂,加之年少不识愁滋味,心里便没有更多的遗憾,只是对北京愈发向往和憧憬。1977年,父亲到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参加平反昭雪会后回来,我才知道当年没有被选中的原因是家庭政审关卡下了,当时我的父亲是摘帽的右派;而那位同学是工人家庭出身,根正苗红。多年后那位很惋惜我的小学老师告诉我,其实我是比赛排头名的,歌唱得最响亮,我的眼睛明亮有神,是被人家一眼看中的,可惜的是右派的儿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年那位被录取的同学,到北京一年多时间便因为“四人帮”的倒台,被送了回来,戏没有最后学成,自己的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其实人们记忆很深或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旋律,要么是其优美打动心灵,成为曾经的偏爱,要么是当初接受时受某种影响和引导,背后有着自己的情感经历。旋律流淌回忆,歌声述说情怀。我体会,欣赏声乐作品的最美意境是能够在它的艺术表现中咀嚼到岁月甘苦,引发起对现实的共鸣,憧憬出未来的美好。一首音乐如此,一段戏剧更是。京剧之所以为国粹,是因为它集唱腔、表演、服饰、化妆、音乐、道具、人文历史等诸多大成,是几百年中国戏曲艺术的综合融会。仅我个人感受,单从戏曲故事和千锤百炼的唱词中,就能感悟中华历史气息和风貌,欣赏到和诗词同样韵味的文学、文化光芒。我对京剧认知其实很粗浅,传统戏曲熏陶的太少,几乎是空白,如果说还有一点了解,不完全陌生的话,当要感谢文革十年间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启蒙和灌输。两分钱一场的票价,每个戏都看过七八回,而且学校还组织学生全套排演,人人学唱学演,留在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必然非同一般。现在每当重新回味,欣赏,哼唱起熟悉的唱段,除了绵绵不尽追忆,更多的是对生活和艺术又有了自己不断提升的认识和思索。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衰老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精彩和亮丽,亦如陈年的老酒,品尝之道完全在于感受、在于领悟。
独有的魅力,生香驱远;长久的洞藏,天然醇和;惟有经岁月历练,始为经典;惟中正传承,以成和谐之美!
[ 本帖最后由 明月松间照 于 2009-6-16 22:5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