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夕阳
2021-12-23叙事散文马海
马背夕阳◇ 马 海近日我的脑海里总浮现一组意象:一匹马立于夕阳下低头吃草,一直不肯抬头;或者是一队奔跑的马群穿过暮色,蹄下无声无尘。想来是我走过的路边上偶尔散落着凡尘之马,它们那无奈而尴尬的眼神不愿与我对视,一种英雄落难的忍辱负重,只能抖抖……
马背夕阳
◇ 马 海
近日我的脑海里总浮现一组意象:一匹马立于夕阳下低头吃草,一直不肯抬头;或者是一队奔跑的马群穿过暮色,蹄下无声无尘。想来是我走过的路边上偶尔散落着凡尘之马,它们那无奈而尴尬的眼神不愿与我对视,一种英雄落难的忍辱负重,只能抖抖青鬃甩甩马尾,轻拂身后滚滚落日,咀嚼远去的辉煌。还有一些场景也使我心底泛起凉意:驮着重物的马吃力地爬坡,脖子上的鞍绳深深勒进肌肤,马蹄笨拙地敲在石头上叩出火花,嘴里喘着粗气,眼睛不再望着远方,脖子上摇响的铜铃毫无诗意。至于那些拉车运送蜂窝煤进闹市区的瘦马,就更是不忍一睹了。一直以来我都怀疑传说中的奔马是否真的存在过,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被驮到那儿去了?但这种坠落凡尘的东西分明让我们的先祖无休止地歌咏过陶醉过,那些遗留的文字和图像隐隐还能闻到青铜的气息。在史书的谆谆教导下,在我的极力想象中,一匹匹马又复活了,青鬃飞扬,马蹄声碎,尘烟弥漫,嘶鸣不已。民族自尊和开疆拓土的雄心瞬间激活我的血液。
民族英雄似乎都是骑在马背上的。一起起重大的考古发现中,昔日的马赫然腾出,开口替逝去的古人发言。秦兵马俑,汉铜车马,霍去病墓石马,马踏飞燕,昭陵六骏……仿佛历史在奋力告诉后人:那是一个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的时代,那是一个马嘶人起箭簇飞、蹄扫烽烟将似虎的时代。当这些都纷纷归于寂灭后,只有那些凝固在地下的奔马群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遗书了。过去了上千年,出土的马还在扬鬃迈蹄蓄势待发,是想奔向辽原,还是在寻找它剽悍的主人?由此,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不得不相信,曾穿过泱泱大国莽莽神州的中国马,它的写照是“峻耳劈风,长蹄践雪,骁腾如此,万里横行”。
展开中东亚地图,一串被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屡屡注册的标识赫然耸立:天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这是个无数次被马蹄盖章认可的临界地,这个地带以北的大漠草原,孕育了一支支马背民族,无论是匈奴、突厥、女真还是蒙古人,无疑都是中原汉族较长时间内的一段恶梦。这些地处苦寒之境的族类之所以能够驰骋飙纵,所向无敌,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胯下的马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流沙漫道,胡云低垂,养育了无数能征善战的骏马,也滋养了野犷剽悍的胡人。直至今日,读书人仍然可以从地图上捡到一些词语。孤雁。彤云。征人。出塞。飞雪。惊弦。狼烟。当然,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有马蹄、马背、马的嘶鸣。草原帝国与农业帝国在这儿进行了漫长的对垒攻防,此盛彼衰。当马背民族强盛之时,铁骑就一路南下投鞭黄河饮马长江;反之汉人的王朝鼎盛之时,游牧民族就远遁漠北。长城内外便成为一条警戒线,每一寸土地都被马蹄踏起过烟尘,剩下现在大漠草原的苍狼惆怅,荒芜了残城旧堡。
历史上能与北草原民族在军事上抗衡的是汉唐两朝。汉唐雄风是在崇尚马的文化中树立的。出土的汉唐遗物中,马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马是汉唐两朝人们的精神图腾。马踏飞燕,昭陵六骏,张扬着统治者和整个国民的精神力量,浑朴大气、开张律动的美,在马的身上得到完美体现。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农耕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对马的崇尚明显减弱,汉族人喜好秀巧精致之美,民族精神柔弱化,汉唐文化中倒处显现的马的形象在宋文化中隐匿了。就在中国古代文明抵达巅峰的两宋,竟然成为被北方马背民族蹂躏最甚的时代。蒙古人的骑兵横扫欧亚大陆,饮马多瑙河,勒马东海岸,完成了最后一个草原帝国的宏大版图。而这一天,从五千年前北方草原人驯化野马骑上马背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到来。冷兵器时代最后的疯狂,也似乎为马唱起了悲壮的挽歌。
英武神俊的马,仰头萧萧嘶鸣的马,免不了步入从战争工具变作运输工具再变作劳动工具的旅程。充满灵气的马,要么沦落民间拉车、驮货物,与凡夫俗子为伍;要么纵向赛马场,成为贵族的爱物,充当观赏品。自由的马,奔跑的心,只有到那被腾格尔唱得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天堂》里去寻找了。
2009-6-30
◇ 马 海
近日我的脑海里总浮现一组意象:一匹马立于夕阳下低头吃草,一直不肯抬头;或者是一队奔跑的马群穿过暮色,蹄下无声无尘。想来是我走过的路边上偶尔散落着凡尘之马,它们那无奈而尴尬的眼神不愿与我对视,一种英雄落难的忍辱负重,只能抖抖青鬃甩甩马尾,轻拂身后滚滚落日,咀嚼远去的辉煌。还有一些场景也使我心底泛起凉意:驮着重物的马吃力地爬坡,脖子上的鞍绳深深勒进肌肤,马蹄笨拙地敲在石头上叩出火花,嘴里喘着粗气,眼睛不再望着远方,脖子上摇响的铜铃毫无诗意。至于那些拉车运送蜂窝煤进闹市区的瘦马,就更是不忍一睹了。一直以来我都怀疑传说中的奔马是否真的存在过,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被驮到那儿去了?但这种坠落凡尘的东西分明让我们的先祖无休止地歌咏过陶醉过,那些遗留的文字和图像隐隐还能闻到青铜的气息。在史书的谆谆教导下,在我的极力想象中,一匹匹马又复活了,青鬃飞扬,马蹄声碎,尘烟弥漫,嘶鸣不已。民族自尊和开疆拓土的雄心瞬间激活我的血液。
民族英雄似乎都是骑在马背上的。一起起重大的考古发现中,昔日的马赫然腾出,开口替逝去的古人发言。秦兵马俑,汉铜车马,霍去病墓石马,马踏飞燕,昭陵六骏……仿佛历史在奋力告诉后人:那是一个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的时代,那是一个马嘶人起箭簇飞、蹄扫烽烟将似虎的时代。当这些都纷纷归于寂灭后,只有那些凝固在地下的奔马群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遗书了。过去了上千年,出土的马还在扬鬃迈蹄蓄势待发,是想奔向辽原,还是在寻找它剽悍的主人?由此,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不得不相信,曾穿过泱泱大国莽莽神州的中国马,它的写照是“峻耳劈风,长蹄践雪,骁腾如此,万里横行”。
展开中东亚地图,一串被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屡屡注册的标识赫然耸立:天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这是个无数次被马蹄盖章认可的临界地,这个地带以北的大漠草原,孕育了一支支马背民族,无论是匈奴、突厥、女真还是蒙古人,无疑都是中原汉族较长时间内的一段恶梦。这些地处苦寒之境的族类之所以能够驰骋飙纵,所向无敌,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胯下的马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流沙漫道,胡云低垂,养育了无数能征善战的骏马,也滋养了野犷剽悍的胡人。直至今日,读书人仍然可以从地图上捡到一些词语。孤雁。彤云。征人。出塞。飞雪。惊弦。狼烟。当然,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有马蹄、马背、马的嘶鸣。草原帝国与农业帝国在这儿进行了漫长的对垒攻防,此盛彼衰。当马背民族强盛之时,铁骑就一路南下投鞭黄河饮马长江;反之汉人的王朝鼎盛之时,游牧民族就远遁漠北。长城内外便成为一条警戒线,每一寸土地都被马蹄踏起过烟尘,剩下现在大漠草原的苍狼惆怅,荒芜了残城旧堡。
历史上能与北草原民族在军事上抗衡的是汉唐两朝。汉唐雄风是在崇尚马的文化中树立的。出土的汉唐遗物中,马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马是汉唐两朝人们的精神图腾。马踏飞燕,昭陵六骏,张扬着统治者和整个国民的精神力量,浑朴大气、开张律动的美,在马的身上得到完美体现。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农耕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对马的崇尚明显减弱,汉族人喜好秀巧精致之美,民族精神柔弱化,汉唐文化中倒处显现的马的形象在宋文化中隐匿了。就在中国古代文明抵达巅峰的两宋,竟然成为被北方马背民族蹂躏最甚的时代。蒙古人的骑兵横扫欧亚大陆,饮马多瑙河,勒马东海岸,完成了最后一个草原帝国的宏大版图。而这一天,从五千年前北方草原人驯化野马骑上马背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到来。冷兵器时代最后的疯狂,也似乎为马唱起了悲壮的挽歌。
英武神俊的马,仰头萧萧嘶鸣的马,免不了步入从战争工具变作运输工具再变作劳动工具的旅程。充满灵气的马,要么沦落民间拉车、驮货物,与凡夫俗子为伍;要么纵向赛马场,成为贵族的爱物,充当观赏品。自由的马,奔跑的心,只有到那被腾格尔唱得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天堂》里去寻找了。
2009-6-30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