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2021-12-23抒情散文木祥
木祥 父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父亲娶的是睦科村一个姓张的地主家的女儿。张姓人家的女儿是父亲的前妻,听说生得十分漂亮聪颖。地主家的女儿能嫁给父亲,不能说明父亲有本事,那时候父亲还没有赶马,十八岁了,还没有正经地干过什么活计,做过……
木祥
父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父亲娶的是睦科村一个姓张的地主家的女儿。张姓人家的女儿是父亲的前妻,听说生得十分漂亮聪颖。地主家的女儿能嫁给父亲,不能说明父亲有本事,那时候父亲还没有赶马,十八岁了,还没有正经地干过什么活计,做过什么生意。也不能说明我家在村子里有钱有势力,我们家那时候田地不多,房子也少。功劳应归功于我家奶奶。我奶奶聪明能干,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家有奶奶当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起来。 有时候,事情总是和想象的、设计的大相庭径。父亲结婚才一年,前妻就难产死了。那时候,村子里的习惯是,妻子死了,丈夫要在家里守百日,百天内不得出门。前妻死后才一个来月,父亲偷偷地拿了前妻的私房钱和金银首饰离开了家,准备到丽江去买牲口。父亲想用前妻的钱买两匹好马来赶。前妻死后,父亲内心感到绝望,他想用赶马来打发日子。可是,刚跑到金沙江边一个叫梓里的地方,前妻家的人就追了上来,说父亲拿了钱财想独吞。钱被搜走了,父亲马没有买成,却落下了一个良心不好,爱贪便宜的坏名声。父亲从此在村子里的名声很不好。爷爷奶奶也怪父亲不争气,就说,今生不考虑父亲结婚的事了,由他自己去。 但后来爷爷奶奶还是给父亲买了一匹马,一匹大白马。从此,父亲爱到哪里就到哪里,爷爷奶奶从来不过问。父亲一个人跑丽江,跑鹤庆,也不知是在做什么生意。其他马帮,一个人赶三匹马都难养家活口,父亲赶一匹马,只能是管得好他自己。听母亲说,父亲在赶白马的时候好上了一个女人。我有点不相信,但母亲连那个女人的外号都说得出来,叫什么“细蔓茎”。“蔓茎”是丽江高山上的一种植物,象萝卜,但不象萝卜那样修长,而是短短的,圆圆的。所以,我在猜测,父亲好上的那个女人个子矮,还有点胖。 父亲娶我的母亲,是我家大孃和二孃的主意。大孃和二孃觉得父亲老在外面混下去不是办法,都觉得要为大哥做一件好事。她们就说服奶奶,还是要为父亲成一门亲事。二孃说,大哥不成人,但总要想到我们成家的香火要有人接。父亲是大儿子,他不结婚,二叔又跑到外面去了,家里的烟火,就有断掉的可能。爷爷奶奶就答应让两位孃孃去办。但标准定得很低,一是不相信父亲,怕又害了人家的好闺女(她们认为前妻之死和父亲侍候不好有关系),二是不想在父亲头上花钱了。大孃和二孃就才张罗父亲的婚事,帮父亲找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是村子里刘家的童养媳,前夫也是马帮。那一年,在赶马上丽江的路上遇到了土匪,饮弹身亡。母亲不识字,当时还带着和前夫生的女儿(我的大姐)。母亲嫁给我父亲的时候,就是带着大姐来我们家的。所以,后来大孃二孃都在我面前说,要不是她二人努力,就不会有我家几个弟兄姊妹。特别是我家弟兄三个长大成人,两个孃孃的功劳就越发显示出来了。 母亲嫁到我们家来,所有的人都有点看不起她。母亲不识字,不会数钱(我小时候都能骗母亲的钱用),针头灶脑也不好。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只会打草鞋,搓草绳子。当然,父亲从心里也看不起母亲。父亲和母亲是最为勉强的婚姻。母亲生我大哥的时候,刚满月,奶奶就把大哥抱走了,奶奶就不放心让母亲来养大哥。大哥长到五岁的时候,有人指着母亲问他:这是谁?大哥说不知道。但大哥长大后对母亲十分孝顺,这一点,奶奶和母亲在当时都不会想到。就因为如此,母亲对家里任何人从前看不起她的事都忘记了。 在我们村子里,有的马帮,赶马赶到一定时候就改行了。有的马帮,赶马赶一辈子。赶马可以逃避不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逃避家庭,逃避不幸的婚姻。一辈子赶马的马帮当中,有的是因为除了赶马,他们就没有饭吃。有的则又不同,他们的家庭本来可以不需要他们赶马,他们却偏选择了赶马,而且执意赶一辈子。他们在赶马中追求一种“自由”,赶马才是他们诗意的生活。一辈子赶马的马帮,多少是出于对生活的无奈。不甘寂寞,走上了寂寞的路。 父亲赶了一辈子牲口,我也知道父亲属于哪一类马帮。父亲赶马的经历是,年轻时候赶一匹大白马,跑丽江跑鹤庆做生意。后来,他又在生产队赶三匹毛驴,一年四季上山砍柴,老了,又放两匹老马。我父亲赶大白马是什么一个样子,我当然不可能知道。在这次写丽江马帮的时候,我又到村子里去,找一些熟悉父亲的人了解。听说,父亲赶马从来不约伴,经常一个人赶着马走在永胜至丽江的赶马路上。父亲赶马的伴也在路上找,那时候,只要一出门到丽江去,路上总是少不了马帮。有些马帮,也喜欢和父亲一起跑丽江和鹤庆,原因是父亲赶的是一匹“马”。赶马人,都爱赶骡子,原因是骡子有劲,能多驮东西。但骡子没有一匹“马”带着,又不好赶(骡子是马生的,一种原始的念母情节),所以和父亲一起上路相当方便。那时候怕土匪,父亲赶马上路,还常挎着一支“二十响”。我想象父亲当年一定十分英俊威武。父亲一个人出门很注重看出门的日子。哪天能出行,哪天能归家,都得看黄历,看吉凶。走在赶马路上,父亲测吉凶主要是看鸡头,一般都看得准。路上杀鸡吃,父亲就把鸡头剥开来看,一看,能把一路上的事都提前预测出来,听说连天气的阴晴都测得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只赶生产队的三匹毛驴了。每一天,父亲赶着三匹毛驴出门,头上戴着一顶旧草帽,轻声地吆喝着毛驴,不说别的话。父亲在家的时候很少,除了吃饭和睡觉,父亲都赶马在外。我好象是从来都见不到他的面容,从来听不到他的声音,我只看到他缓慢的脚步。放假的时候,我曾和父亲到山上砍柴。父亲从腰间取出一个葫芦喝酒,然后唱一些只有他才听得懂的“调子”。父亲十天休息一天,这天就上街买马掌,给牲口钉掌。钉掌是请一个叫李生树的帮他的忙,父亲端着毛驴的脚,李生树钉。父亲好象没有朋友,李生树是我见父亲接触得最多的人。 过去是父亲看不起母亲,到老了,又是母亲看不起父亲。父亲不能赶马出远门了,在家里就老挨母亲骂。母亲骂父亲从前赶马的事,骂父亲现在不管家。母亲骂父亲的时候,父亲一般都坐在灶门前,不停地往灶洞里添柴。有时候,母亲边骂边哭,父亲就唱戏。父亲会唱一些古戏,我记得父亲唱的好象是“薛仁贵征东”、“水漫金山寺”。年纪大了以后,父亲开始放马。那时候,一般人不得放马,听说那是因为我当兵去了的原因,当兵家属是有照顾的。父亲放马的时候,是他最得意的时光。他一个人把牲口赶到小河边,坐在树下晒太阳。每到母马发情的季节,父亲还要到街上去配马。上街配马的时候,就骑上牲口。那两年,上海医疗队到我们村巡回医疗,医疗队里有一个苏医生。苏医生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女子,人活泼开朗,每次要上街去,就爱到我家来找我父亲,问父亲去不去配马,如果去,就和父亲一起骑着马上街去。特别是街天,苏医生一早就在我家大门口喊我父亲的名字。父亲和苏医生骑马上街的时候,有人和苏医生开玩笑,对苏医生说:“骒人骑骒马,骒上骒下。”由于开玩笑的人说的是本地方言,苏医生听不懂。但连这个上海医生也说,我们村子里的这些赶马人很有意思。 后来,父亲的马没有放了。那时候,放马这差事争的人多,我退伍回家了,自然已经没有了优势。马放不成,我心里很生气,想去和生产队讲道理。父亲说,不要去了,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你已经退伍了,一去吵,把前途吵没了。事情果然被他说中。不久就恢复考试制度,我考上了丽江农校。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不听父亲的话吵起来,我恐怕政审就过不了关。考上学以后,我顺水推舟地对父亲说,你人也老了,赶马赶了一辈子,休息几年算了。父亲说,赶马人没有马赶,只怕是死得更快了。父亲说这话,我没有多在意。不相信不赶马怎么反而会死得更快了呢?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真的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以后,我才发觉自己因读书、工作在外,与他交流得太少。他晚年期间住在农村,农民嘛,干不起农活,便没有分文收入,靠子女赡养。我同时发现,父亲一直想放马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想吃“闲饭”。他好像觉得自己年青时管家太少,年老了,也应该少麻烦儿女。其实,我们弟兄姊妹都觉得,父亲过去的事,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可以体谅的。只不过,父亲的这种想法,我们都没有及时地开导他,所以,让他的内心十分孤独。父亲的晚年言谈不多,多数时间一个人在院子里独坐或在大门外徘徊。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来没有对子女提出过任何要求,直至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听到他哼一声。父亲真的是在沉默中“悄然离去”,谁也不知道他在冥留之际可曾想过什么。
父亲闭眼之时,母亲大哭,仿佛要流尽一生的眼泪。这让所有在场的人泪流满面。 [ 本帖最后由 木祥 于 2009-5-26 09:05 编辑 ]
父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父亲娶的是睦科村一个姓张的地主家的女儿。张姓人家的女儿是父亲的前妻,听说生得十分漂亮聪颖。地主家的女儿能嫁给父亲,不能说明父亲有本事,那时候父亲还没有赶马,十八岁了,还没有正经地干过什么活计,做过什么生意。也不能说明我家在村子里有钱有势力,我们家那时候田地不多,房子也少。功劳应归功于我家奶奶。我奶奶聪明能干,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家有奶奶当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起来。 有时候,事情总是和想象的、设计的大相庭径。父亲结婚才一年,前妻就难产死了。那时候,村子里的习惯是,妻子死了,丈夫要在家里守百日,百天内不得出门。前妻死后才一个来月,父亲偷偷地拿了前妻的私房钱和金银首饰离开了家,准备到丽江去买牲口。父亲想用前妻的钱买两匹好马来赶。前妻死后,父亲内心感到绝望,他想用赶马来打发日子。可是,刚跑到金沙江边一个叫梓里的地方,前妻家的人就追了上来,说父亲拿了钱财想独吞。钱被搜走了,父亲马没有买成,却落下了一个良心不好,爱贪便宜的坏名声。父亲从此在村子里的名声很不好。爷爷奶奶也怪父亲不争气,就说,今生不考虑父亲结婚的事了,由他自己去。 但后来爷爷奶奶还是给父亲买了一匹马,一匹大白马。从此,父亲爱到哪里就到哪里,爷爷奶奶从来不过问。父亲一个人跑丽江,跑鹤庆,也不知是在做什么生意。其他马帮,一个人赶三匹马都难养家活口,父亲赶一匹马,只能是管得好他自己。听母亲说,父亲在赶白马的时候好上了一个女人。我有点不相信,但母亲连那个女人的外号都说得出来,叫什么“细蔓茎”。“蔓茎”是丽江高山上的一种植物,象萝卜,但不象萝卜那样修长,而是短短的,圆圆的。所以,我在猜测,父亲好上的那个女人个子矮,还有点胖。 父亲娶我的母亲,是我家大孃和二孃的主意。大孃和二孃觉得父亲老在外面混下去不是办法,都觉得要为大哥做一件好事。她们就说服奶奶,还是要为父亲成一门亲事。二孃说,大哥不成人,但总要想到我们成家的香火要有人接。父亲是大儿子,他不结婚,二叔又跑到外面去了,家里的烟火,就有断掉的可能。爷爷奶奶就答应让两位孃孃去办。但标准定得很低,一是不相信父亲,怕又害了人家的好闺女(她们认为前妻之死和父亲侍候不好有关系),二是不想在父亲头上花钱了。大孃和二孃就才张罗父亲的婚事,帮父亲找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是村子里刘家的童养媳,前夫也是马帮。那一年,在赶马上丽江的路上遇到了土匪,饮弹身亡。母亲不识字,当时还带着和前夫生的女儿(我的大姐)。母亲嫁给我父亲的时候,就是带着大姐来我们家的。所以,后来大孃二孃都在我面前说,要不是她二人努力,就不会有我家几个弟兄姊妹。特别是我家弟兄三个长大成人,两个孃孃的功劳就越发显示出来了。 母亲嫁到我们家来,所有的人都有点看不起她。母亲不识字,不会数钱(我小时候都能骗母亲的钱用),针头灶脑也不好。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只会打草鞋,搓草绳子。当然,父亲从心里也看不起母亲。父亲和母亲是最为勉强的婚姻。母亲生我大哥的时候,刚满月,奶奶就把大哥抱走了,奶奶就不放心让母亲来养大哥。大哥长到五岁的时候,有人指着母亲问他:这是谁?大哥说不知道。但大哥长大后对母亲十分孝顺,这一点,奶奶和母亲在当时都不会想到。就因为如此,母亲对家里任何人从前看不起她的事都忘记了。 在我们村子里,有的马帮,赶马赶到一定时候就改行了。有的马帮,赶马赶一辈子。赶马可以逃避不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逃避家庭,逃避不幸的婚姻。一辈子赶马的马帮当中,有的是因为除了赶马,他们就没有饭吃。有的则又不同,他们的家庭本来可以不需要他们赶马,他们却偏选择了赶马,而且执意赶一辈子。他们在赶马中追求一种“自由”,赶马才是他们诗意的生活。一辈子赶马的马帮,多少是出于对生活的无奈。不甘寂寞,走上了寂寞的路。 父亲赶了一辈子牲口,我也知道父亲属于哪一类马帮。父亲赶马的经历是,年轻时候赶一匹大白马,跑丽江跑鹤庆做生意。后来,他又在生产队赶三匹毛驴,一年四季上山砍柴,老了,又放两匹老马。我父亲赶大白马是什么一个样子,我当然不可能知道。在这次写丽江马帮的时候,我又到村子里去,找一些熟悉父亲的人了解。听说,父亲赶马从来不约伴,经常一个人赶着马走在永胜至丽江的赶马路上。父亲赶马的伴也在路上找,那时候,只要一出门到丽江去,路上总是少不了马帮。有些马帮,也喜欢和父亲一起跑丽江和鹤庆,原因是父亲赶的是一匹“马”。赶马人,都爱赶骡子,原因是骡子有劲,能多驮东西。但骡子没有一匹“马”带着,又不好赶(骡子是马生的,一种原始的念母情节),所以和父亲一起上路相当方便。那时候怕土匪,父亲赶马上路,还常挎着一支“二十响”。我想象父亲当年一定十分英俊威武。父亲一个人出门很注重看出门的日子。哪天能出行,哪天能归家,都得看黄历,看吉凶。走在赶马路上,父亲测吉凶主要是看鸡头,一般都看得准。路上杀鸡吃,父亲就把鸡头剥开来看,一看,能把一路上的事都提前预测出来,听说连天气的阴晴都测得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只赶生产队的三匹毛驴了。每一天,父亲赶着三匹毛驴出门,头上戴着一顶旧草帽,轻声地吆喝着毛驴,不说别的话。父亲在家的时候很少,除了吃饭和睡觉,父亲都赶马在外。我好象是从来都见不到他的面容,从来听不到他的声音,我只看到他缓慢的脚步。放假的时候,我曾和父亲到山上砍柴。父亲从腰间取出一个葫芦喝酒,然后唱一些只有他才听得懂的“调子”。父亲十天休息一天,这天就上街买马掌,给牲口钉掌。钉掌是请一个叫李生树的帮他的忙,父亲端着毛驴的脚,李生树钉。父亲好象没有朋友,李生树是我见父亲接触得最多的人。 过去是父亲看不起母亲,到老了,又是母亲看不起父亲。父亲不能赶马出远门了,在家里就老挨母亲骂。母亲骂父亲从前赶马的事,骂父亲现在不管家。母亲骂父亲的时候,父亲一般都坐在灶门前,不停地往灶洞里添柴。有时候,母亲边骂边哭,父亲就唱戏。父亲会唱一些古戏,我记得父亲唱的好象是“薛仁贵征东”、“水漫金山寺”。年纪大了以后,父亲开始放马。那时候,一般人不得放马,听说那是因为我当兵去了的原因,当兵家属是有照顾的。父亲放马的时候,是他最得意的时光。他一个人把牲口赶到小河边,坐在树下晒太阳。每到母马发情的季节,父亲还要到街上去配马。上街配马的时候,就骑上牲口。那两年,上海医疗队到我们村巡回医疗,医疗队里有一个苏医生。苏医生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女子,人活泼开朗,每次要上街去,就爱到我家来找我父亲,问父亲去不去配马,如果去,就和父亲一起骑着马上街去。特别是街天,苏医生一早就在我家大门口喊我父亲的名字。父亲和苏医生骑马上街的时候,有人和苏医生开玩笑,对苏医生说:“骒人骑骒马,骒上骒下。”由于开玩笑的人说的是本地方言,苏医生听不懂。但连这个上海医生也说,我们村子里的这些赶马人很有意思。 后来,父亲的马没有放了。那时候,放马这差事争的人多,我退伍回家了,自然已经没有了优势。马放不成,我心里很生气,想去和生产队讲道理。父亲说,不要去了,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你已经退伍了,一去吵,把前途吵没了。事情果然被他说中。不久就恢复考试制度,我考上了丽江农校。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不听父亲的话吵起来,我恐怕政审就过不了关。考上学以后,我顺水推舟地对父亲说,你人也老了,赶马赶了一辈子,休息几年算了。父亲说,赶马人没有马赶,只怕是死得更快了。父亲说这话,我没有多在意。不相信不赶马怎么反而会死得更快了呢?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真的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以后,我才发觉自己因读书、工作在外,与他交流得太少。他晚年期间住在农村,农民嘛,干不起农活,便没有分文收入,靠子女赡养。我同时发现,父亲一直想放马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想吃“闲饭”。他好像觉得自己年青时管家太少,年老了,也应该少麻烦儿女。其实,我们弟兄姊妹都觉得,父亲过去的事,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可以体谅的。只不过,父亲的这种想法,我们都没有及时地开导他,所以,让他的内心十分孤独。父亲的晚年言谈不多,多数时间一个人在院子里独坐或在大门外徘徊。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来没有对子女提出过任何要求,直至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听到他哼一声。父亲真的是在沉默中“悄然离去”,谁也不知道他在冥留之际可曾想过什么。
父亲闭眼之时,母亲大哭,仿佛要流尽一生的眼泪。这让所有在场的人泪流满面。 [ 本帖最后由 木祥 于 2009-5-26 09:0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