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
2021-12-23抒情散文杜永生
水 缸[文/杜永生]自从转业在县城购房定居后,再次面对又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尽管是商住楼,尽管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但家里始终是要备着一口水缸。备用的水缸还是从老家拉过来的呢。当初,搬迁时,就曾遭到朋友们的极力反对,到城里生活,还需要这个土……
水 缸
[文/杜永生] 自从转业在县城购房定居后,再次面对又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尽管是商住楼,尽管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但家里始终是要备着一口水缸。 备用的水缸还是从老家拉过来的呢。当初,搬迁时,就曾遭到朋友们的极力反对,到城里生活,还需要这个土性粗糙的玩意儿干吗?显然是很不理解的样子。家住六楼,当从车上卸下水缸后,我主动并请他人抬上肩,恁是一鼓作气的扛上了楼。水缸不大,是那种中号水缸,是在老家生活时候,家属长期使用的一口。这不也用了好多年了,即使我现在搬迁到所谓的城里生活了,也还是没有舍得抛弃它。水缸满打满算能容下0.05立方的水量。甭看这个水缸摆放在水龙头下,显得别扭占地方,也与洗漱间的摆设和布局不够协调,但就是这口水缸却给我带来的很多的方便,尤其具有着救急之用。 停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我们这些住户是很难知晓的。电话询问,人家自来水公司就理直气壮的说了,上午电视上不是已经打出停水的公告了吗?哦。别说,人家都以为我们是没事干整天闲赋在家里看电视的主了。显然,突然的停水,遭人诟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便。而这个时候,家里的这口水缸里储存的水可用上了排场。不仅保障了生活用水,满足了洗刷所需,也经常帮助楼下的朋友家解决突遇的实际问题呢。平常我是有这样的习惯:早晨上班前,一定将缸里的水放的满满的,就是怕遇到停水的问题。可谓是有备无患。还有就是洗衣服,搞卫生时,不需要拧开水龙头,不需要在细仄的流水中等待,只要将缸里的水大瓢大瓢的舀出来就是了。多么方便。说到水瓢,这也是家里惟一具有乡土气息或使人怀旧的物件。现在的这个水瓢已经使用了近两年,是那种大号的葫芦做的瓢。这在当前的乡村还是不多见的。而我的二婶每年都要在菜园的一隅种植几棵葫芦,每到秋后,都能收获几个大号的葫芦。一是用来闷装各种菜耔,二是当水瓢之用。 经常会由家里的水缸想到过去的生活场景。 以前,在没有水井,吃水全部靠肩担的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大水缸。记得当时家里的水缸就是那种特大号的,能一次性盛上五担水,也就是近0.4立方的水量。那个时候,农村的生活环境尤为清苦。住家几乎都是一溜水的低矮的土坯草房,家庭人口多的用水量一定大,那么,也一定有一口硕大的水缸。显然,大水缸要占据一个房间里(有的还要铺设一张床位)一小半的面积,还都是能盛上四、五担水的那种。所以,他们是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将设在正房中的厨房搬出来,及时地在房前搭建上一个简易的房子做厨房。厨房不大,又因有这么一口大水缸其空间显得逼仄而狭小。有水缸必有盖子。水缸盖子有简易的,就是搭上一两截树段或竹竿再铺盖着一层薄膜或篾席。也有是自己制作的,这是比较适用的一种,就是把一些杂乱的树木段子割踞开来,刨削成平板,再根据水缸口的大小,去角成圆,做成一个大盖子。不管是简易的还是制作的,都是为了防止灰尘掉落。而,水缸上有了盖子也还可以放置些脸盆和淘米、洗菜篮子等。一个大葫芦水瓢始终漂浮在缸里,似乎就是为了伸手可得。 由于生活条件匮乏,没有水井,吃水就是到离村庄不远的水塘里去肩挑。那个时候,原野上的几口水塘的水质很好,清莹、纯净。各家也都备有一副大水桶(木制)或铁桶,一担水的重量都在七、八十斤,大人们挑起来很轻松,而有时候我们稚嫩的肩膀也要承受着力所能及的重量。特别是到了农忙时节,大人们从早忙到黑,那么,家里的水缸没水了,你不能等着啊,那就得主动积极的去挑水。尽管还只是个髫龄的年纪,但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任务。为了能将小半桶水挑回家,要将担绳绕到扁担根上,一路上歪歪扭扭、吭吭哧哧、晃晃荡荡、泼泼洒洒。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承受的重量也在加大,挑水的步态也渐渐轻松而从容。 大水缸的水量在冬天里一般是保持在大半缸以上。因为寒冷,还经常结上一层薄亮的冰。而到了春天和夏天,则基本上是赶早去挑。即使这样也因为持续不断的雨水而使塘里的水质不够清澄,还需要使用明矾进行澄净。经过澄净后,整缸的水就变得清清亮亮,澄澄碧碧。我们上学回来或在外面疯玩后,总忍不住要舀上一水瓢,咕咚咕咚,畅快淋漓的喝下。甚至,有时候因水缸大,个头小,水量不多还得垫个凳子俯下身子才够得着舀水。那个滋味是甘冽、绵甜、爽朗的,真的不次于现在市场上的矿泉水、纯净水等。 到了农忙季节,不论是收割油菜、小麦、插秧割稻或是打场,这缸里的水简直就是一种饮品了。农家人总拎上一小量桶子,里面再放置一点糖精,这水就变得清凉,鲜甜,极能解渴。带去的水不是独自享用,谁家没带,口渴了,尽管过来就是了,反正也不讲究或顾忌什么,过来舀上一瓢,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之后,粗糙的大手将嘴巴一抹,那真是如饮醍醐、琼浆玉液的感觉。
水缸也是需要经常清洗的。毕竟这些水都是水塘里的,而且还经过了明矾的澄净,所以,要不了几天,缸的底部和内壁就会沉淀积聚出杂质或水垢,清理水缸是用新鲜的丝瓜瓤或锅帚子刷洗,之后,水缸又是清幽幽、滑溜溜、亮闪闪。一口大水缸可以使用很久。但也有因外力的作用下开裂而浸水,即使这样,家人也舍不得更换。他们会及时地找来一点水泥将裂隙“焊补”上,还得用大号的粗铁丝再紧紧的箍上几圈,这样就又能多使用几年。虽然在当时一口水缸也值不了几块钱,还有家里的其它物件,只要不破败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不会更换的。这就是农家人生性养成的节俭作风,不会丢掉,始终在延续着。一口水缸就像件衣服被缝缝补补,缸沿上那黑黢黢的斑痕以及箍身的铁丝因潮湿而呈现的锈渍,濡染出的是朴实的印痕,记录着清贫的生活。 后来,村里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打了一眼水井后,我们就很少到水塘里挑水吃了。但家里的这口大水缸始终要用着,直到自家打了水井,这口大水缸才会另做它用,要么用来腌制咸菜,要么成了米缸,要么放在屋檐下,等到下雨时接存着无根的水……(全文2317个字,于09年6月10日)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9-6-18 10:10 编辑 ]
[文/杜永生] 自从转业在县城购房定居后,再次面对又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尽管是商住楼,尽管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但家里始终是要备着一口水缸。 备用的水缸还是从老家拉过来的呢。当初,搬迁时,就曾遭到朋友们的极力反对,到城里生活,还需要这个土性粗糙的玩意儿干吗?显然是很不理解的样子。家住六楼,当从车上卸下水缸后,我主动并请他人抬上肩,恁是一鼓作气的扛上了楼。水缸不大,是那种中号水缸,是在老家生活时候,家属长期使用的一口。这不也用了好多年了,即使我现在搬迁到所谓的城里生活了,也还是没有舍得抛弃它。水缸满打满算能容下0.05立方的水量。甭看这个水缸摆放在水龙头下,显得别扭占地方,也与洗漱间的摆设和布局不够协调,但就是这口水缸却给我带来的很多的方便,尤其具有着救急之用。 停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我们这些住户是很难知晓的。电话询问,人家自来水公司就理直气壮的说了,上午电视上不是已经打出停水的公告了吗?哦。别说,人家都以为我们是没事干整天闲赋在家里看电视的主了。显然,突然的停水,遭人诟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便。而这个时候,家里的这口水缸里储存的水可用上了排场。不仅保障了生活用水,满足了洗刷所需,也经常帮助楼下的朋友家解决突遇的实际问题呢。平常我是有这样的习惯:早晨上班前,一定将缸里的水放的满满的,就是怕遇到停水的问题。可谓是有备无患。还有就是洗衣服,搞卫生时,不需要拧开水龙头,不需要在细仄的流水中等待,只要将缸里的水大瓢大瓢的舀出来就是了。多么方便。说到水瓢,这也是家里惟一具有乡土气息或使人怀旧的物件。现在的这个水瓢已经使用了近两年,是那种大号的葫芦做的瓢。这在当前的乡村还是不多见的。而我的二婶每年都要在菜园的一隅种植几棵葫芦,每到秋后,都能收获几个大号的葫芦。一是用来闷装各种菜耔,二是当水瓢之用。 经常会由家里的水缸想到过去的生活场景。 以前,在没有水井,吃水全部靠肩担的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大水缸。记得当时家里的水缸就是那种特大号的,能一次性盛上五担水,也就是近0.4立方的水量。那个时候,农村的生活环境尤为清苦。住家几乎都是一溜水的低矮的土坯草房,家庭人口多的用水量一定大,那么,也一定有一口硕大的水缸。显然,大水缸要占据一个房间里(有的还要铺设一张床位)一小半的面积,还都是能盛上四、五担水的那种。所以,他们是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将设在正房中的厨房搬出来,及时地在房前搭建上一个简易的房子做厨房。厨房不大,又因有这么一口大水缸其空间显得逼仄而狭小。有水缸必有盖子。水缸盖子有简易的,就是搭上一两截树段或竹竿再铺盖着一层薄膜或篾席。也有是自己制作的,这是比较适用的一种,就是把一些杂乱的树木段子割踞开来,刨削成平板,再根据水缸口的大小,去角成圆,做成一个大盖子。不管是简易的还是制作的,都是为了防止灰尘掉落。而,水缸上有了盖子也还可以放置些脸盆和淘米、洗菜篮子等。一个大葫芦水瓢始终漂浮在缸里,似乎就是为了伸手可得。 由于生活条件匮乏,没有水井,吃水就是到离村庄不远的水塘里去肩挑。那个时候,原野上的几口水塘的水质很好,清莹、纯净。各家也都备有一副大水桶(木制)或铁桶,一担水的重量都在七、八十斤,大人们挑起来很轻松,而有时候我们稚嫩的肩膀也要承受着力所能及的重量。特别是到了农忙时节,大人们从早忙到黑,那么,家里的水缸没水了,你不能等着啊,那就得主动积极的去挑水。尽管还只是个髫龄的年纪,但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任务。为了能将小半桶水挑回家,要将担绳绕到扁担根上,一路上歪歪扭扭、吭吭哧哧、晃晃荡荡、泼泼洒洒。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承受的重量也在加大,挑水的步态也渐渐轻松而从容。 大水缸的水量在冬天里一般是保持在大半缸以上。因为寒冷,还经常结上一层薄亮的冰。而到了春天和夏天,则基本上是赶早去挑。即使这样也因为持续不断的雨水而使塘里的水质不够清澄,还需要使用明矾进行澄净。经过澄净后,整缸的水就变得清清亮亮,澄澄碧碧。我们上学回来或在外面疯玩后,总忍不住要舀上一水瓢,咕咚咕咚,畅快淋漓的喝下。甚至,有时候因水缸大,个头小,水量不多还得垫个凳子俯下身子才够得着舀水。那个滋味是甘冽、绵甜、爽朗的,真的不次于现在市场上的矿泉水、纯净水等。 到了农忙季节,不论是收割油菜、小麦、插秧割稻或是打场,这缸里的水简直就是一种饮品了。农家人总拎上一小量桶子,里面再放置一点糖精,这水就变得清凉,鲜甜,极能解渴。带去的水不是独自享用,谁家没带,口渴了,尽管过来就是了,反正也不讲究或顾忌什么,过来舀上一瓢,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之后,粗糙的大手将嘴巴一抹,那真是如饮醍醐、琼浆玉液的感觉。
水缸也是需要经常清洗的。毕竟这些水都是水塘里的,而且还经过了明矾的澄净,所以,要不了几天,缸的底部和内壁就会沉淀积聚出杂质或水垢,清理水缸是用新鲜的丝瓜瓤或锅帚子刷洗,之后,水缸又是清幽幽、滑溜溜、亮闪闪。一口大水缸可以使用很久。但也有因外力的作用下开裂而浸水,即使这样,家人也舍不得更换。他们会及时地找来一点水泥将裂隙“焊补”上,还得用大号的粗铁丝再紧紧的箍上几圈,这样就又能多使用几年。虽然在当时一口水缸也值不了几块钱,还有家里的其它物件,只要不破败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不会更换的。这就是农家人生性养成的节俭作风,不会丢掉,始终在延续着。一口水缸就像件衣服被缝缝补补,缸沿上那黑黢黢的斑痕以及箍身的铁丝因潮湿而呈现的锈渍,濡染出的是朴实的印痕,记录着清贫的生活。 后来,村里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打了一眼水井后,我们就很少到水塘里挑水吃了。但家里的这口大水缸始终要用着,直到自家打了水井,这口大水缸才会另做它用,要么用来腌制咸菜,要么成了米缸,要么放在屋檐下,等到下雨时接存着无根的水……(全文2317个字,于09年6月10日)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9-6-18 10: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