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间串起的记忆这珠
2021-12-23叙事散文何其
用时间串起的记忆之珠
何其华坪的七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在这个湿热的地方,山坡上树林里曾经随处可以采到许多野生菌,这其中最让我心仪的就是那种叫做鸡枞的菌子,这是滇西非常有名的山珍。现在许多食用菌都被成功地栽培,可是唯独只有这种菌子没有被人成……
用时间串起的记忆之珠
何其
华坪的七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在这个湿热的地方,山坡上树林里曾经随处可以采到许多野生菌,这其中最让我心仪的就是那种叫做鸡枞的菌子,这是滇西非常有名的山珍。现在许多食用菌都被成功地栽培,可是唯独只有这种菌子没有被人成功栽培。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句话是用来讥讽那些异想天开不讲实际的人的:“他的话要是你都相信,那三把菇都栽得活!”意思是说三把菇是无论如何也栽不活的。由于人工无法培育,就更显其珍贵。三把菇是华坪人对鸡枞的另一种叫法。关于三把菇的由来,在《丽江市民间故事·华坪卷》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借债不还的人死后变成鸡下蛋给债权人还债,后来债权人把这只鸡杀了招待客人,但是直到那时这只鸡下的蛋还是没有把他前世欠人的债还清,于是那欠了人债的魂魄就托梦叫债权人把鸡毛埋在土里,鸡枞就是从埋鸡毛的土里长出来继续还债的好东西。
我查看过有关鸡枞的资料,知道鸡枞与鸡毛一点关系也没有,资料上说鸡枞跟白蚁有共生关系,要想让鸡枞生长,必须得有白蚁,鸡枞是从白蚁的分泌物里长出来的一种真菌。这种说法正好印证了我童年时代采鸡枞的经历:那时我曾经为了多挖到一些鸡枞那肥肥嫩嫩的腿,就会从鸡枞的根部刨下去很深很深,循着鸡枞的腿最后就刨到了一个白蚁的巢穴,而鸡枞就正是从这些白蚁的巢穴里长出来的。当然,为什么鸡枞会跟白蚁有共生关系?它们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共生关系?凭我这只是略懂皮毛的生物学知识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楚的,看来,要想弄懂这个问题还必须得请教专家才行。
尽管我不清楚鸡枞到底为什么会从白蚁的巢穴里生长出来的,但是我却一直坚信鸡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在丽江的农贸市场里,鸡枞被卖到了30元钱一市斤,这在我出生的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曾经被大人严历禁止多吃这种东西,他们的理由是鸡枞吃多了会把人体内的油脂化去。那时,我们村有一个单身汉,家里穷得实在没有其它的菜肴可吃,就顿顿吃鸡枞,这样连续吃了几天,身体就虚弱得连走路都是飘飘悠悠的,眼睛也深深地陷进了眼窝,全身嶙峋的骨头却凸现了出来,后来他就再也不敢多吃这种东西了。他的遭遇一直是大人们用来教育我们的活教材。那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鸡枞这一类在山上随处都可以采到的野物,我们缺少的是白米,是肉食。
那时候,我们一家九口人一年只能够杀一头不到两百斤重的年猪,这些肉就要解决我们这一大家人一整年的吃肉问题。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爸爸在每一年的过年猪杀了以后,会把猪肉按月砍成小块都晾在楼上一根叫做猫儿梁的木头上,爸爸把每一个月要吃的猪肉都做了标记,这种标记是他用白纸写好了月份贴在猪肉上的,有点像现在超市里卖的火腿上贴的那种纸签,一大排肉挂在猫儿梁上,哪个月要吃哪块肉都是一目了然,绝不准弄错。当然,一头猪是绝不可能只有十二块肉的,那么,多出去的那些肉就是作为机动肉要灵活处理。这里所说的灵活处理就是留着等到有重要客人来了才会拿到厨房里招待客人。
一般来说,我们家吃肉的日子都是在月初的第一个星期天,因为只有星期天,在县城住校读书的哥哥才会回到家里来,一家人只有在那天才能够团聚,于是我们就特别盼望星期天。
一个月一次的肉食实在是太少了,为了想方设法再多弄到点油荤,当时我们最有兴趣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爬到楼上去数吊在猫儿梁上的猪肉,有时候我和小哥哥会搬来高板凳踮起脚一块一块地仔细检查这些腊肉,希望能够检查到上而蠕动的蛆虫,可那时候的蛆虫似乎特别少,好多时候我们都会无功而返,肉还是肉,看不到一点蛆虫的影子。
如果偶尔有那么一次,我们看见了肉上的蛆虫,就飞奔去告诉妈妈,妈妈把肉从高高的猫儿梁上取下来,用刀将肉里的蛆挖出来,炸了撒上盐给我们吃。那时候,看着那些白色的蛆虫在锅里跳跃爆裂,闻着从锅里散发出来的香味,我们的嘴里就有些噙不住口水了。往往等不到这些跳跃的蛆虫由白色变成金黄色就会被我们迫不及待地捉进嘴里咀嚼。
除了盼望能够得到蛆虫这种美味,我们盼望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有重要客人来我们家,因为我们除了在爸爸钦定的日子里吃到肉,要想在其它日子里吃到肉除非要有重要客人来。这里一再强调的客人必须是我们家的重要客人。如果是我哥哥在外面欠了别人的钱,那个来我们家讨债的人是不能够被叫做客人的,他的到来只能让我们家的伙食变得更加差,所以这样的客人我们是不欢迎的。真正的重要客人只指两种人:一是我爸爸的老战友,二是我们家那位远在中缅边境上做公安工作的舅舅。
只要是这两类客人一来到我们家,我们就会欢呼雀跃,甚至会在放牛的山上,上学的路上对伙伴们大肆炫耀一番。因为他们的到来会让我们破例吃到那日思夜想的肉。当过兵的爸爸对于自己的战友总是特别热情。而在中越边境上工作的舅舅又干的是公安,他来我们家时会带来手枪,我爸爸在部队时曾经是特等射手,我见过他那本发黄的特等射手证书。爸爸对枪情有独钟,所以我舅舅只要一带来手枪他就显得很兴奋。
舅舅一来爸爸会叫妈妈把猫儿梁上的猪肉取下来,款待舅舅,对自己的亲弟弟,妈妈当然愿意让他吃到我们家最好的饭食。
等到我们一大家人吃完了饭,爸爸和舅舅会带上手枪来到一片开阔地,那时他们会采来一大朵鸡枞作靶子,然后退到很远的地方向鸡枞射击,看谁能够射到鸡枞伞盖正中的那个黑点。从他们用鸡枞来做靶子就可以知道鸡枞在那时候并不起眼。
爸爸的战友们很多都是像爸爸一样的农民,当然不会像舅舅那样有手枪,他们比赛大多用火铳,火铳跟手枪不一样,火铳用的是铁砂,打出去是一大片,所以并不能够看得出枪法的高低,不过从他们那专注的神情上,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对比赛的认真程度。
也许是童年时代对于肉的记忆太深刻了,爸爸他们的射击比赛结果如何我大多忘记了,只有重要客人的到来让我们记忆深刻,特别是舅舅的到来足以让我们兴奋很久。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家的肉渐渐多了起来,这首先是因为我们那个在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家庭随着哥哥们一个个娶妻成家,一个大家被分成了四个小家,这些小家每家都由原来一年杀一头猪变成了一年杀两头有时候甚至是三头,吃肉的日子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严格了,我们的饭桌上的菜品也从以前的一菜一汤变成了两菜一汤,三菜一汤,四菜一汤,猪肉更是每餐都必不可少的主角。
这时候我再看见猪肉里那些蠕动的蛆虫就会感到恶心,对猪肉的热情也急剧降温,儿子对猪肉更像是有着与生俱来的抵触情绪,每一餐都要在我们一家人的再三劝说下才会像吃苦药那样勉强吃下两三片精瘦肉,这家伙只要看见瘦肉上有哪怕是有一星半点儿肥肉也是坚决不吃的。
一天,妻子从菜市场买回一些野生蒲公英,煮成汤,又用特制的蘸水蘸着吃,儿子对蒲公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要知道这种野生蒲公英可是我们小时候找来喂猪的东西呀!看着他们娘儿俩兴致勃勃地吃蒲公英的样子,我却始终无法动筷子夹起这种我曾经那么熟悉而现在又变得有些陌生的野草,我问妻子这种蒲公英卖多少钱一斤,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五块一斤!
天!五块一斤,要赶上猪肉的价了!我说。
儿子却在一边说:爸爸,你怎么可以把这么好吃的东西拿来跟肉相比呢?
我说,因为猪肉是最好吃的东西呀!
儿子对我的话显然不理解,猪肉怎么会是最好吃的东西呢?在他的脑海里,猪肉好像天天都出现在饭桌上,而蒲公英却是我们家的稀客。
鸡枞像野生蒲公英一样受宠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们居住的那个小镇上,鸡枞多的时候只能够卖到块把钱一市斤。盛夏时节,我们根本不用翻山越岭到山上去寻找鸡枞,因为在窄窄的街道两旁,每天都会摆满白花花的鸡枞菌,那些疲惫的找鸡枞卖的农民,会把手里的鸡枞以最便宜的价钱卖给你。
那时节,是城里人炸鸡枞油最好的时间。炸鸡枞油要选择那些完全开放了的老鸡枞,那种嫩嫩的刚出土的鸡枞水分多,炸出来香味不如老鸡枞。
如果要买炸鸡枞油的老鸡枞,最好的时间就是在下午,因为你在下午去买老鸡枞可以尽量往下压价,到山上去找鸡枞的农民手里的老鸡枞如果不尽快出手,到第二天就会坏掉,一钱不值,因此他们会把价钱喊得很低,鸡枞毕竟是山上找来的东西,是无本生意,能卖多少算多少,所以这些卖鸡枞的人当时简直可以说是见钱就卖。
老鸡枞买回来以后,就要挑灯夜战,先把这些鸡枞洗干净,压去部分水分,然后放到菜籽油里和着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佐料一起先用武火控干水分再用文火慢慢炸,炸至金黄色起锅,撤火以后要迅速把鸡枞从热油里捞出来,否则热油的余温足以让鸡枞变焦,一定要等到油温降低了以后再把鸡枞倒进油里,这样就可以保存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炸成的鸡枞油有着鸡枞特有的清香,又有菜籽油那好看的金黄色。是佐餐,拌面条最好的东西。油鸡枞是华坪一道非常有名的特色菜。
此外,新鲜鸡枞和着腊肉青椒爆炒也非常可口。当然,这些做法都是后来猪肉和猪油多起来以后才会有的,几朵野鸡枞却要那么多的油啊肉的去弄它,这有点像《红楼梦》里王熙凤教刘姥姥做的那道茄子菜那么奢侈了。小时候我们在山上放牛时,一般会带上一小包盐巴一盒火柴,在山上采到了鸡枞,就把它们用火烧熟了,撒上盐巴吃,这样做出来的鸡枞吃到嘴里甜甜香香咸咸的,那种独特的味道现在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我想是没有福气尝到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几年以前,街上的鸡枞却突然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是在如我前文所说到的那样的下午你到街上去买鸡枞也不可能买到便宜货,街上卖鸡枞的人再也没了从前的那种焦急,即使是华灯初上,他们也一个个都是一幅稳坐钓鱼台的沉着样,他们把自己找到的鸡枞拿到街上就是想卖到一个好价钱,如果买主给不到他们想要的价钱,他们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
有一天,我奉了妻子的命令去街上准备买一些鸡枞回家炸鸡枞油,卖鸡枞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那时,正是夕阳西下,牛羊归巢时分,根据往年的经验,我认为是现在正是杀价的好时候。没有想到那天我却打错了算盘,我在她喊价八元的基础上一下子就给她往下杀了三块钱,这在以往是很平常的事情,不料这天我却把这个大嫂给惹火了,她听了我的还价,一把就把我正准备拿过来挑选的鸡枞提篮给夺了回去,气呼呼地说:“我说你这个人,也不打听打听,现在还有谁会卖这个价钱,你们不要以为今年还跟往年一样,出多少钱是你们说了算,告诉你吧,我这些鸡枞刚才××公司的采购员给了我六块五我都没有卖,我就是想再卖多点钱,你倒好,一还价只给五块,你要是不买就别在里面挑,给我弄坏了等一下我拿到××公司他们还要压我的价。七块钱,一口价,你要不要?不要就算了!”
××公司还是我第一次听到的新名词,但是很快这个名词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了,据说这家公司把鸡枞都大量收购过去以后就对其进行深加工,做成鸡枞油,每瓶可以卖到好几十元。从前鸡枞会化去人体内油脂的说法如今却因此把鸡枞列入了最受欢迎的减肥食品,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吃了那么多的鸡枞还那么胖,是鸡枞的减肥效果不如从前了还是现在的胖人太多了呢?
如今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再像小时候那样在田边地角找到一大片鲜嫩的鸡枞似乎成了一个难圆的梦,听说有人一个夏天靠卖鸡枞就得了上千元的收入。鸡枞有一个特点是在今年生长过的地方,明年同一时间还会在今年长出来的前后几天再次长出来。据说有人把每年长出鸡枞的时间地点都秘密记录了下来,还绘成了图,他们按图索骥,收入颇丰,至于这些图是不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就不得而知了。 [ 本帖最后由 何其 于 2009-5-22 15:01 编辑 ]
何其
华坪的七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在这个湿热的地方,山坡上树林里曾经随处可以采到许多野生菌,这其中最让我心仪的就是那种叫做鸡枞的菌子,这是滇西非常有名的山珍。现在许多食用菌都被成功地栽培,可是唯独只有这种菌子没有被人成功栽培。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句话是用来讥讽那些异想天开不讲实际的人的:“他的话要是你都相信,那三把菇都栽得活!”意思是说三把菇是无论如何也栽不活的。由于人工无法培育,就更显其珍贵。三把菇是华坪人对鸡枞的另一种叫法。关于三把菇的由来,在《丽江市民间故事·华坪卷》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借债不还的人死后变成鸡下蛋给债权人还债,后来债权人把这只鸡杀了招待客人,但是直到那时这只鸡下的蛋还是没有把他前世欠人的债还清,于是那欠了人债的魂魄就托梦叫债权人把鸡毛埋在土里,鸡枞就是从埋鸡毛的土里长出来继续还债的好东西。
我查看过有关鸡枞的资料,知道鸡枞与鸡毛一点关系也没有,资料上说鸡枞跟白蚁有共生关系,要想让鸡枞生长,必须得有白蚁,鸡枞是从白蚁的分泌物里长出来的一种真菌。这种说法正好印证了我童年时代采鸡枞的经历:那时我曾经为了多挖到一些鸡枞那肥肥嫩嫩的腿,就会从鸡枞的根部刨下去很深很深,循着鸡枞的腿最后就刨到了一个白蚁的巢穴,而鸡枞就正是从这些白蚁的巢穴里长出来的。当然,为什么鸡枞会跟白蚁有共生关系?它们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共生关系?凭我这只是略懂皮毛的生物学知识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楚的,看来,要想弄懂这个问题还必须得请教专家才行。
尽管我不清楚鸡枞到底为什么会从白蚁的巢穴里生长出来的,但是我却一直坚信鸡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在丽江的农贸市场里,鸡枞被卖到了30元钱一市斤,这在我出生的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曾经被大人严历禁止多吃这种东西,他们的理由是鸡枞吃多了会把人体内的油脂化去。那时,我们村有一个单身汉,家里穷得实在没有其它的菜肴可吃,就顿顿吃鸡枞,这样连续吃了几天,身体就虚弱得连走路都是飘飘悠悠的,眼睛也深深地陷进了眼窝,全身嶙峋的骨头却凸现了出来,后来他就再也不敢多吃这种东西了。他的遭遇一直是大人们用来教育我们的活教材。那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鸡枞这一类在山上随处都可以采到的野物,我们缺少的是白米,是肉食。
那时候,我们一家九口人一年只能够杀一头不到两百斤重的年猪,这些肉就要解决我们这一大家人一整年的吃肉问题。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爸爸在每一年的过年猪杀了以后,会把猪肉按月砍成小块都晾在楼上一根叫做猫儿梁的木头上,爸爸把每一个月要吃的猪肉都做了标记,这种标记是他用白纸写好了月份贴在猪肉上的,有点像现在超市里卖的火腿上贴的那种纸签,一大排肉挂在猫儿梁上,哪个月要吃哪块肉都是一目了然,绝不准弄错。当然,一头猪是绝不可能只有十二块肉的,那么,多出去的那些肉就是作为机动肉要灵活处理。这里所说的灵活处理就是留着等到有重要客人来了才会拿到厨房里招待客人。
一般来说,我们家吃肉的日子都是在月初的第一个星期天,因为只有星期天,在县城住校读书的哥哥才会回到家里来,一家人只有在那天才能够团聚,于是我们就特别盼望星期天。
一个月一次的肉食实在是太少了,为了想方设法再多弄到点油荤,当时我们最有兴趣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爬到楼上去数吊在猫儿梁上的猪肉,有时候我和小哥哥会搬来高板凳踮起脚一块一块地仔细检查这些腊肉,希望能够检查到上而蠕动的蛆虫,可那时候的蛆虫似乎特别少,好多时候我们都会无功而返,肉还是肉,看不到一点蛆虫的影子。
如果偶尔有那么一次,我们看见了肉上的蛆虫,就飞奔去告诉妈妈,妈妈把肉从高高的猫儿梁上取下来,用刀将肉里的蛆挖出来,炸了撒上盐给我们吃。那时候,看着那些白色的蛆虫在锅里跳跃爆裂,闻着从锅里散发出来的香味,我们的嘴里就有些噙不住口水了。往往等不到这些跳跃的蛆虫由白色变成金黄色就会被我们迫不及待地捉进嘴里咀嚼。
除了盼望能够得到蛆虫这种美味,我们盼望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有重要客人来我们家,因为我们除了在爸爸钦定的日子里吃到肉,要想在其它日子里吃到肉除非要有重要客人来。这里一再强调的客人必须是我们家的重要客人。如果是我哥哥在外面欠了别人的钱,那个来我们家讨债的人是不能够被叫做客人的,他的到来只能让我们家的伙食变得更加差,所以这样的客人我们是不欢迎的。真正的重要客人只指两种人:一是我爸爸的老战友,二是我们家那位远在中缅边境上做公安工作的舅舅。
只要是这两类客人一来到我们家,我们就会欢呼雀跃,甚至会在放牛的山上,上学的路上对伙伴们大肆炫耀一番。因为他们的到来会让我们破例吃到那日思夜想的肉。当过兵的爸爸对于自己的战友总是特别热情。而在中越边境上工作的舅舅又干的是公安,他来我们家时会带来手枪,我爸爸在部队时曾经是特等射手,我见过他那本发黄的特等射手证书。爸爸对枪情有独钟,所以我舅舅只要一带来手枪他就显得很兴奋。
舅舅一来爸爸会叫妈妈把猫儿梁上的猪肉取下来,款待舅舅,对自己的亲弟弟,妈妈当然愿意让他吃到我们家最好的饭食。
等到我们一大家人吃完了饭,爸爸和舅舅会带上手枪来到一片开阔地,那时他们会采来一大朵鸡枞作靶子,然后退到很远的地方向鸡枞射击,看谁能够射到鸡枞伞盖正中的那个黑点。从他们用鸡枞来做靶子就可以知道鸡枞在那时候并不起眼。
爸爸的战友们很多都是像爸爸一样的农民,当然不会像舅舅那样有手枪,他们比赛大多用火铳,火铳跟手枪不一样,火铳用的是铁砂,打出去是一大片,所以并不能够看得出枪法的高低,不过从他们那专注的神情上,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对比赛的认真程度。
也许是童年时代对于肉的记忆太深刻了,爸爸他们的射击比赛结果如何我大多忘记了,只有重要客人的到来让我们记忆深刻,特别是舅舅的到来足以让我们兴奋很久。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家的肉渐渐多了起来,这首先是因为我们那个在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家庭随着哥哥们一个个娶妻成家,一个大家被分成了四个小家,这些小家每家都由原来一年杀一头猪变成了一年杀两头有时候甚至是三头,吃肉的日子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严格了,我们的饭桌上的菜品也从以前的一菜一汤变成了两菜一汤,三菜一汤,四菜一汤,猪肉更是每餐都必不可少的主角。
这时候我再看见猪肉里那些蠕动的蛆虫就会感到恶心,对猪肉的热情也急剧降温,儿子对猪肉更像是有着与生俱来的抵触情绪,每一餐都要在我们一家人的再三劝说下才会像吃苦药那样勉强吃下两三片精瘦肉,这家伙只要看见瘦肉上有哪怕是有一星半点儿肥肉也是坚决不吃的。
一天,妻子从菜市场买回一些野生蒲公英,煮成汤,又用特制的蘸水蘸着吃,儿子对蒲公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要知道这种野生蒲公英可是我们小时候找来喂猪的东西呀!看着他们娘儿俩兴致勃勃地吃蒲公英的样子,我却始终无法动筷子夹起这种我曾经那么熟悉而现在又变得有些陌生的野草,我问妻子这种蒲公英卖多少钱一斤,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五块一斤!
天!五块一斤,要赶上猪肉的价了!我说。
儿子却在一边说:爸爸,你怎么可以把这么好吃的东西拿来跟肉相比呢?
我说,因为猪肉是最好吃的东西呀!
儿子对我的话显然不理解,猪肉怎么会是最好吃的东西呢?在他的脑海里,猪肉好像天天都出现在饭桌上,而蒲公英却是我们家的稀客。
鸡枞像野生蒲公英一样受宠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们居住的那个小镇上,鸡枞多的时候只能够卖到块把钱一市斤。盛夏时节,我们根本不用翻山越岭到山上去寻找鸡枞,因为在窄窄的街道两旁,每天都会摆满白花花的鸡枞菌,那些疲惫的找鸡枞卖的农民,会把手里的鸡枞以最便宜的价钱卖给你。
那时节,是城里人炸鸡枞油最好的时间。炸鸡枞油要选择那些完全开放了的老鸡枞,那种嫩嫩的刚出土的鸡枞水分多,炸出来香味不如老鸡枞。
如果要买炸鸡枞油的老鸡枞,最好的时间就是在下午,因为你在下午去买老鸡枞可以尽量往下压价,到山上去找鸡枞的农民手里的老鸡枞如果不尽快出手,到第二天就会坏掉,一钱不值,因此他们会把价钱喊得很低,鸡枞毕竟是山上找来的东西,是无本生意,能卖多少算多少,所以这些卖鸡枞的人当时简直可以说是见钱就卖。
老鸡枞买回来以后,就要挑灯夜战,先把这些鸡枞洗干净,压去部分水分,然后放到菜籽油里和着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佐料一起先用武火控干水分再用文火慢慢炸,炸至金黄色起锅,撤火以后要迅速把鸡枞从热油里捞出来,否则热油的余温足以让鸡枞变焦,一定要等到油温降低了以后再把鸡枞倒进油里,这样就可以保存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炸成的鸡枞油有着鸡枞特有的清香,又有菜籽油那好看的金黄色。是佐餐,拌面条最好的东西。油鸡枞是华坪一道非常有名的特色菜。
此外,新鲜鸡枞和着腊肉青椒爆炒也非常可口。当然,这些做法都是后来猪肉和猪油多起来以后才会有的,几朵野鸡枞却要那么多的油啊肉的去弄它,这有点像《红楼梦》里王熙凤教刘姥姥做的那道茄子菜那么奢侈了。小时候我们在山上放牛时,一般会带上一小包盐巴一盒火柴,在山上采到了鸡枞,就把它们用火烧熟了,撒上盐巴吃,这样做出来的鸡枞吃到嘴里甜甜香香咸咸的,那种独特的味道现在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我想是没有福气尝到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几年以前,街上的鸡枞却突然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是在如我前文所说到的那样的下午你到街上去买鸡枞也不可能买到便宜货,街上卖鸡枞的人再也没了从前的那种焦急,即使是华灯初上,他们也一个个都是一幅稳坐钓鱼台的沉着样,他们把自己找到的鸡枞拿到街上就是想卖到一个好价钱,如果买主给不到他们想要的价钱,他们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
有一天,我奉了妻子的命令去街上准备买一些鸡枞回家炸鸡枞油,卖鸡枞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那时,正是夕阳西下,牛羊归巢时分,根据往年的经验,我认为是现在正是杀价的好时候。没有想到那天我却打错了算盘,我在她喊价八元的基础上一下子就给她往下杀了三块钱,这在以往是很平常的事情,不料这天我却把这个大嫂给惹火了,她听了我的还价,一把就把我正准备拿过来挑选的鸡枞提篮给夺了回去,气呼呼地说:“我说你这个人,也不打听打听,现在还有谁会卖这个价钱,你们不要以为今年还跟往年一样,出多少钱是你们说了算,告诉你吧,我这些鸡枞刚才××公司的采购员给了我六块五我都没有卖,我就是想再卖多点钱,你倒好,一还价只给五块,你要是不买就别在里面挑,给我弄坏了等一下我拿到××公司他们还要压我的价。七块钱,一口价,你要不要?不要就算了!”
××公司还是我第一次听到的新名词,但是很快这个名词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了,据说这家公司把鸡枞都大量收购过去以后就对其进行深加工,做成鸡枞油,每瓶可以卖到好几十元。从前鸡枞会化去人体内油脂的说法如今却因此把鸡枞列入了最受欢迎的减肥食品,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吃了那么多的鸡枞还那么胖,是鸡枞的减肥效果不如从前了还是现在的胖人太多了呢?
如今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再像小时候那样在田边地角找到一大片鲜嫩的鸡枞似乎成了一个难圆的梦,听说有人一个夏天靠卖鸡枞就得了上千元的收入。鸡枞有一个特点是在今年生长过的地方,明年同一时间还会在今年长出来的前后几天再次长出来。据说有人把每年长出鸡枞的时间地点都秘密记录了下来,还绘成了图,他们按图索骥,收入颇丰,至于这些图是不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就不得而知了。 [ 本帖最后由 何其 于 2009-5-22 15:0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