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2021-12-23叙事散文韩开春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第一次听到《兰花草》这首歌,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其时,我刚刚从一所农村中学结束初中生活,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学校虽然设在郊区,但师范生活的丰富多彩,远非一所农村中学可比,乍到这里,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当时,台湾校……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第一次听到《兰花草》这首歌,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其时,我刚刚从一所农村中学结束初中生活,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学校虽然设在郊区,但师范生活的丰富多彩,远非一所农村中学可比,乍到这里,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
当时,台湾校园歌曲才刚刚登临大陆,便飓风般席卷全国,我所在的师范学校的大喇叭里,每天也都播放着好听的旋律,什么《童年》、《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蜗牛与黄鹂鸟》等等,一时间风靡整个校园,成了同学们挂在嘴边、有口皆唱的歌了。
《兰花草》就是在这个时候飘进我的耳鼓、钻入我的心窝的:“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简明的歌词,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甚至也想养一盆兰花草,虽然住在学生宿舍里不具备养花的条件,但这一点都不影响我对它的兴趣。学校的花房就在男生宿舍楼的院墙外面,我经常跑去那里,看园艺师莳弄花草。花房里养着许多花草,其中就有兰花的好几个品种,什么春兰、蕙兰、建兰等等,无一例外地都很高贵脱俗、清雅可人,我一厢情愿地认为歌里唱的兰花草就是兰花,因为我知道一个叫做“空谷幽兰”的词,知道兰花就是来自山间,而歌里唱的兰花草和兰花正有着同样的老家,名字里又都有“兰花”两字,更重要的是,兰花也被称作兰草,我甚至以为兰花草是比我在花房里见到的任何一种兰花都要高贵的品种,难侍候,要不,怎么总也看不到它开花呢?
这种错误的认识一直延续到上了二年级才有机会得以纠正,说起这个,我得感谢教我生物课的周光荣老师。那次,周老师带领我们生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野外认识植物,在学校院墙外的小河边,她指着一种开蓝幽幽小花的植物问我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这当然难不倒我,我老家的水边、田头,甚至是房子的旁边,凡有点阴湿的地方都会长这种三角形叶片有点像竹叶的小草,我小时候,常常会把它和大车耳、婆婆丁、烂脚丫等一同割了带回家去,喂圈里那头整天哼哼唧唧老是拱墙的大肥猪,对它,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它会开这种蓝色的小花,个头不大,花形却十分好看,像一只飘飞的蓝蝴蝶,我妹妹有次还特意从水边连根挖了几棵带回家来,栽在院子里的那口大水缸边,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便蓬蓬勃勃地长了一大丛,开花的时候,惹来一大群或白或花的真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十分好看。或许是因为它叶片三角又能喂猪的缘故吧,我老家人都叫它三角菜。于是,我抢先回答了周老师的问题,周老师果然点头称许,肯定了我的回答,说:“对,这就是三角菜,又叫做竹叶草,书上一般叫做鸭跖草,是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临了,她又加上一句:“对了,这就是你们整天挂在嘴边唱的兰花草。”
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怎么都没想到,那让我日思夜想、以为高贵无比的兰花草,竟然就是眼前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三角菜,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周老师确实这样说的,又由不得我不信,看来,凡事真不能想当然。
我以前在课堂上听周老师说过,兰花是兰科植物,现在又知道这兰花草原来连兰科都不是,而是鸭跖草科植物,既然这样,怎么可以叫“兰花草”呢?还是周老师说,这个“兰”本来应该写作“蓝”才是,因为这种草开着极纯净的蓝色的花,《江苏药材志》上就把它叫做“蓝花姑娘”,只是后来叫白了,才成了“兰花草”,或许是“兰花”比“蓝花”给人的感觉更好些吧,这“兰花草”便成了主人,反倒是“蓝花草”像是外来户,没有什么人这样叫它了。
我喜欢周老师这样的解释,这样的解释也很是合情合理。既然人们喜欢的是像兰一样的高洁、美丽、清幽,为什么这“兰”就只能是兰科植物的专属?凡具有这种特质的植物都应该有资格叫这名字才是,而不应该以出身是否高贵为标准。实际上,真正的兰花也是出身底层,它本来就生在深山幽谷,与其它的野花并无二致,只是后来由于文人的追捧,它才由平民阶层一跃成了贵族,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平民本质,兰花就是兰花,一种开花的植物,仅此而已。所以叫“兰”的也不仅仅只是兰科植物,除了这个兰花草,类似的还有许多,比如唐菖蒲又叫剑兰、菖兰、马兰花,是鸢尾科植物;木兰、玉兰、白兰花——又叫缅桂花或者黄桷兰,也跟兰科无关,是木兰科植物;还有金粟兰科的珠兰、楝科的米兰、百合科的吊兰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还可以说出一大堆来,我这里就不去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
跟兰花草长得像的还有饭包花,也开蓝色小花,花形极其相似,也像欲舞的蝴蝶,除了颜色稍淡以外,其它几无区别,它是多年生植物,第二年草根还可发芽,这点跟兰花草不同。
兰花草的别名很多,各有来历:比如这“兰花草”,上文说过,是跟它花的颜色有关;“翠蝴蝶”,显然是与花形和花色都脱不了干系;至于“三角菜”、“竹叶草”、“鸭跖草”等等,则和它叶片的形状密不可分。还有人叫它“鸭舌草”,也是说它叶片的形状,这却与另一种雨久花科的鸭舌草不同,虽然名字相同,生长的环境也有重叠——都跟水有关,甚至还有某种类似的药用价值——都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类似的例子还有“马兰花”,除了是我上面提到的那种名叫唐菖蒲的鸢尾科植物的别名外,还是另一种菊科植物马兰(幼时可食,俗称马兰头)开的花的名字。这又提示我们,认识一种植物,不能光听名字,有时还得看到实物。想想这也不奇怪,人都有重名的,植物为什么就不能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