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走进敬一兵(下)

2021-12-23抒情散文霍名夏

走进敬一兵——兼谈其散文(影评.音乐赏析)艺术风格与个性色彩
(下)我是为最终寻找到灵魂自由而写作的。一切语言活动,无论小说还是其他,都被我有意无意之中看成一种为达到灵魂自由,为感到灵魂自由的欢乐和找到这种感觉而作出的必要努力。相信一些人……
走进敬一兵

——兼谈其散文(影评.音乐赏析)艺术风格与个性色彩
(下)

  我是为最终寻找到灵魂自由而写作的。一切语言活动,无论小说还是其他,都被我有意无意之中看成一种为达到灵魂自由,为感到灵魂自由的欢乐和找到这种感觉而作出的必要努力。相信一些人在写作过程中也在有意无意间寻找追求着这种能够通过文字道出自己最隐秘的思想的最基本自由的快乐。写作生涯中,最终都希望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

  敬一兵是否如此认为呢?

  不知道。

  但是作为缪斯女神的忠实信徒,敬一兵文章的内核越来越饱满厚重丰盈,却是基本事实。

  每当我写作时,尤其是散文类文体,我都努力告诫自己要做到不说假话。这就够了。如果我们没有水准将真理找到并说出,那就沉默好了,但不要说谎。可以说,一个文学作品的优秀创作者,除精神、手法之外,必须具备必要的思想与境界,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描绘出自己的人生经验。

  阅读《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等一系列篇目之后,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其文章穿过空间的声音跟我对话这个事实,已经使其丰厚多变的真实内涵直接地同我进行了思想接触,使我感到,作者的思想境界以及寻求自由的全部生命尽包括在其中了。


  熟悉作者或不熟悉作者的人,只要喜欢读其作品,都会认为,作为写作者,敬一兵无疑是优秀的。不读书则语言无味,无思想则面目可憎,古人如是说。写作者也应该涉猎跟我们生活完全无缘的一些领域,认识世间所发现的新问题,使之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有助于人生经验的丰富。之外,写作者最后的较量是读书与思想的较量。既在于读书的数量,更在于读书的质量。而统领这一切的却是思想。

  这篇《走进敬一兵》,没有按照评论惯例,写一段便引用一段理论或作者文字,或通篇尽是理论。本文写作过程中,尽量回避套用大而无当的纯理论或陈词滥调的侵蚀,因之属于非常规武器。所以可以想象,这样的文字,有人读着会感觉陌生,甚至于不习惯,不舒服。这是完全可能的。复制书本理论式的文学评论,我不能接受,不值一谈。我要的效果是不可复制性。任何时候,读书破万卷为的是建立自己的思想王国与语言体系,你可以写不好文章,但你不能永远甘心情愿做别人文字的仆人,没有自己的人生与文学印记。那很没出息。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唯其如此,坚持下去,你笔下才会有自己风格确立的可能。在我看来,敬一兵正是这么干的。不用看作者,一打眼,就知道是谁写的,就成了。要让人们明白,一个字就相当于一颗石子,方能掷地有声。

  这也许就是读敬一兵的文章为什么总是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其内涵不断上升的趁势(尽管并非篇篇佳作),而有人则一篇文章一个“水准”,这一篇好到天上去了,下一篇又创记录地跌破许多人的眼镜,连基本的字词都搞不明白,看上去远远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令人困惑与不解的根本所在。好到天上去的部分是借来充门面的,剩下那些一蹋糊涂不忍卒读的,才是自己的真东东。一个作者的杰出优秀与否,最主要的标志在于其是一位不怕震动,有本事辨察自己文字好坏的人。这是写作者内心世界的雷达,一切雄心勃勃者必须具备。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创作及其价值,仅有读书或照搬是不够的。

  老实说,我在读作者上述诸多文章时,常常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联想或幻觉。一个优秀的创作者,读书之外,必须具有才能。这种才能就是艺术感觉。

  敬一兵的艺术感觉令人钦慕。

  对于生活,其超常的感觉且细微且绵长且灵动,犹如暗夜中或阳光下意识流动的思绪游丝。这同样是阅读《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等一系列篇目获得的信息印证。有人说这其语言具有侵略性,是的。我也这样认为。上半部分本文主要从精神与手法考察了作者的艺术风格。现在,让我重新静下心,静静地再探讨一下蕴藏在作者散文(影评.音乐欣赏)背后的思想与境界两个基本点。看看我们还能找到并发现什么。

  思想。初看上去,一些散文作品中常见的重大变革、时代精神、社会风貌……诸如此类的主题,在作者的文章中似乎难觅踪迹。如果有,也已被淡化。淡化成遥远的风景。这不奇怪。有人直接,有人超然。山深闻鹧鸪。听鸟鸣就足够了,远比看到鸟儿更有意义而深邃。何必非得把鸟兽直接置于眼前?这是作者的风格,也是其十分善于运用的意识流手法杂揉其他形式形成的文字豪华阵容所不可阻挡的另一种语流。惟其如此,才是敬一兵式的散文、影评和音乐欣赏。

  统领这一切的正是作者的思想。

  有了精神,手法,没有思想,谈何风格。作者散文的题材看似信手拈来,轻松而自信。事实上,通过关注并阅读我深刻地感觉到,无人会,登临意。作者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人。他的思想只关注牵挂在生活中最触痛其思想的东西。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柔软的心交织,用其无处不在的敏感神经触角与延伸的意识或意识流中伸出的手指捕捉一切。于是,《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还有《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诸多篇目在陆续到达我们眼前的同时,也让我们目光与之激情相遇的一刻感到轻微的心灵震颤与感动。

  以《疼痛的祖先》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心,而作者的良心怎样才能起作用既无规律可循,也复杂得无法言说。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视为作者为自己留下的中国现代史特殊年代的一份家庭证言。文中的祖母、父母及其作者自己,是历史画卷那一段特殊时期留在西南地区某个家庭的一页精品记忆。虽然充满苦涩,时代泛黄褪色,却因了作者的文字清晰而直刺眼目。凡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可以通过作品看清楚一句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史无前例,绝世中外。人神共愤,为祸甚重。中国经济与人性均到了崩溃的边缘。文章作为一个点,切入细微而巧妙,如果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是可以估算或忽略不计的,那么,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及其善良人性遭到那种毁灭性的彻底颠覆破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下的霸道孤儿,则是人类社会最不可磨灭的痛。疼痛,永远铭刻于心,无法再归来。

  统领这一切的仍然是作者深度之思想。

  所谓以小见大吧。我们常常这样说。不着一字,却令人心惊胆寒。杀人于无形。道理也许正在于此。文以载道,什么道,思想。没有人看到了那里曾经发生了什么,长期沉闷的,无情的,既不宽恕别人,也不宽恕自己和亲人的斗争,唯有作者知道。作者祖母的魂魄与宏阔的社会背景,集中通过一枚戒指传达出来,令人心痛,令人大悟。

  是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清水呢?

  而我们的思想则是坚冰。

  如果有人冒险也去写一篇类似《疼痛的祖先》这样题材的散文,我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也许更好,也许更糟。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作者的思想和语言感觉真好。是的。思想,艺术感觉,语言,手法,缺少哪一个元素符号作者可以寻找到这条已渐明晰地通往炉火纯青的文学艺术之巅的道路呢?所有的词汇都端坐在字典里,所有的技巧与才能都藏匿于文学作品中,我由此看到,从小到大作者学习到的东西跟我们都一样,若文章背后没有思想统领,不有意识地将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系统,其文字便有可能象一些人一样永远僵化,呆板,了无生气。也就永远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光辉与文章体系了。还哪里来的如此艺术个性与风格?掷地有声?

  个性是自我的,独有的。思想为核,思维为目。我这样说,没有一点理论根据,纯属胡说八道。不过,自身经验同时告诉我且可以肯定的是,写文章没有深厚的思想做支撑,浅尝辙止,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都难以构成艺术个性与风格。无论散文还是其他。

  只能贻笑大方。

  敬一兵对于语言之所以感觉好,首先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觉细腻而真切。这一过程中,深厚的思想感情与同样敏锐的艺术触角在其头脑中一定是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发酵且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是不是这样呢?应该是的。绝对是的。这些特质的取得,相信文学修养与基本功的训练是促使其长期、坚实、全面提高的有力保证。这一切,通过阅读《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互不相连却又一脉相通的篇目,我们都能够清楚地看到。由此判断,作者的艺术之路只会越来越宽,成就越来越大,但也越来越难,越来越需要注意储备迎接下一次更大突破的力量了。艺术无止境,每到一个层次,必定要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跨越。你无需跨越,只能说明你原地踏步。

  无不如此。无论多么伟大的创作者。

  到这里,应该松口气,抽支烟吧。

  然后我打算在这篇《走进敬一兵》中谈有关作者的最后一个问题。

  境界。一般而论,思想境界连在一起,这里为什么分开来谈?实话说,我也不知道。评论文章,本来不是我的强项,做起来感觉到很难,也容易坠入出力不讨好账尴尬境地。因之,我只有努力。

  这篇《走进敬一兵》的文章适合以我的个性形式来写,犹如一些书不适合我读一样。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曾经在作者的一篇文章(《木棉花》或《山茶花》?时间关系,没有核查。)的跟帖中好像说过“有一条路多好,有一条大西南的铁路多好……”之类的话,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回忆是美好而温馨的。在一条寂寞静谧的山谷里,那条用生命铸成的大动脉两旁开满了鲜红的木棉花(山茶花?)……当时我已经注意到作者文章的大意境写作,事实上,在我看来,那篇充满思想感情与个体经验的文章向我透露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角,那条路完全是回响在作者人生哲学中传达出的自己的足音。

  这是什么呢?

  我试图回答,回答不了。也许,这就是境界。一个以思想垫底的不同凡响的创作境界和艺术指针,配以饱满精神,日益精湛的手法,现在看来在这里与其特有的情人一样活跃的思想及其大境界默契相遇,想把那篇文章写得一蹋糊涂都不可能了。

  作者在送给我们一条西南大铁路的同时,也送给了读者心中各不相同的一首诗。人生观的诗,出处莫此为甚。当一些人遭遇类似题材还在写中心图解政策的时候,作者早已摆脱这种懵懂迷乱于许多方面负重前行的假文化束缚,当一些人还在为写现实还是写什么问题上纠缠不清苦于提升无门且无力的时候,作者已经有意识地将笔一下子深入到了文学的本质与核心——自然与人性之中。这是作者经验的一部分,凭借对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的不断认识与领会,在对国人心态与诸事纷繁的把握上有一种过人的透视般的细腻和犀利。某些段落,读来称其毫毕现,当不为过。这种清醒意识下,作者掌握的东西才会运用自如,笔下的东西也才会得乎其妙,无论是散文还是影评、音乐,其蕴藏的内涵也便在情理之中了。才有可能逐步靠近拷问人性这一令我们可望而不可轻得的终极永恒主题。

  如是,包括上述文章在内,作者的某些篇章或某些段落(并非全部),价值思考与现实状态之交错展现的细节,成为阅读之外我们获得的思想收益。这就是作者的一个境界。相信,也是其写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追寻的最高策略。

  境界。

  魔鬼似的东西。没有它,文章怎么可能精彩呢?鲁先生有言,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写作到了一个有意识的高度,作者的文章虽然不能说篇篇都是杰作,但可以肯定的是,《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还有《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诸多篇目均堪称这里的上乘之笔。境界之外,带着沉甸甸的厚重与历史感。其简约、洞明与犀利,无论写实、意识流还是其他,文化内涵和底蕴之中对于人性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的深入刻写,都是令人钦佩的。

  现在来看,通过阅读作者的至少三种体裁的文章,这篇《走进敬一兵》很难有能力准确地涵盖一切。既然如此,就不必再多说,至少可以逐步自信而清晰地得到这样一个小结了(不可能是一个结论。没有结论。一切都在进行中)。作者与其他一些人或大或小的区别,也许就在于其是一个真正善于且懂得赋予整个写作过程以思想和境界的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把人的生命与文化的境界看得高于一切。越人性化的思考与关照,也就越会彰显出作者自己的独特魅力。它归属于作者自己,亦同属于读到它的任何一个人。

  这又是一层境界。

  我注意到,作者之笔,体现在其文章之内的简约和犀利,直面生命与现实的重量与疼痛,立意是相当积极而明亮的。通过对自然、自身及他人复杂人性的剖析,揭示出诸多人与事物的两面性,多面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具有一种复眼的功能,一点一滴在努力做足每一篇文章的同时,把一些可以休矣的自大轻浮与可怜的混沌自尊逼入死角,写出了一个作者真正的内心世界。其审美高度,能量,反响,质量,色彩,文采,美感,意味,深度,让我有机会能够从某些文章中比较清晰明朗地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一个两难的话题,在这里,较好地解决并实现了三性统一。

  也许,这便是这篇《走进敬一兵》最初自然而然来到眼前的灵感。

  回头看看,实在不短,该结束了。

  浊酒一杯,隔山隔海,可望而不可及。遥远而撕心裂肺。那份阅读与思考中的寒冷或温暖,那份孤独中的理解与反问,没有不散的宴席。也不会有没完没了的评论。前后大致看一下,该说不该说的差不多均已涉及,本文至此真的可以结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敬一兵之所以成为敬一兵,成为一个杰出而自我的独特创作者,根据其散文(影评.音乐欣赏)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我愿意相信除了其具备一定的家学家教和先天因素外,还有什么呢?积累。丰厚的人生积累。

  很难想象,一个文学创作者,除了天分之外,没有积累会是一个什么模样。简单的概括,不足以说明一切。至少,它应该包括精神的、文化的、知识的、历史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人生观念以及写作技巧等等。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本文上面提及的《疼痛的祖先》、《寻找时间》、《春天的缝隙》、《震撼的骨感音乐》、《云卷云舒》、《在纸上旅行》、《与狼共舞》、《木棉花》、《感念金沙江》、《安澜索桥随笔》……一系列文章为什么会如此独树一帜。也许他会笑我,我却不会笑。因为我不是算命先生。

  走进敬一兵,靠的是臆断。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无论人生还是文章。本文所谈的精神,手法,思想,境界,到了这里似乎可以归结到一起了,也是这一切达成目标的前提和保证。我无法走近现实中的作者,通过其文章,当我在字里行间感觉已经走进其内心世界的时候,最后看到的是勤奋。作者长什么样,我关注,我更加关注作者的文学气质。生活中,这山望着那山高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些人明确的褒奖和追求,而一个杰出的文学艺术创作者,在我看来,则必须如此。

  前进,我的朋友!

  一个人。一个神。一座沉默无语的文字路标。如果我这篇不按常规作文的《走进敬一兵》有意无意在哪里伤害了作者,请谅解宽宥。因为那并非我本意,实属笔力不逮。读过之后作者和大家完全可以扬弃这些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依据自己的信念,目标始终如一,扩大自己的文学艺术磁场,秉承自己内心世界庄严承诺的人文使命,突破,标新立异,为摆脱一切束缚而战,早一些在我们前面向女神争取到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文学灵魂,创作出一篇篇更加震撼人心的杰作。

  这是我的真诚祝愿。会的。我深信。


                       09-3-13于歌谣苑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霍名夏 于 2009-3-19 13:1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