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年事风俗

2021-12-23抒情散文海怡
腊月二十三的清晨,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母亲提醒说,要过小年了,我才知道祭祀灶君的日子到了,年也就开始了。母亲起床洗漱后,便问我买没买麻糖,我赶紧把几天前买的麻糖放到盘子端给母亲,母亲说:“妮呀,多放些别的好吃的,世道变了,灶王爷也改改口味吧……
  腊月二十三的清晨,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母亲提醒说,要过小年了,我才知道祭祀灶君的日子到了,年也就开始了。

  母亲起床洗漱后,便问我买没买麻糖,我赶紧把几天前买的麻糖放到盘子端给母亲,母亲说:“妮呀,多放些别的好吃的,世道变了,灶王爷也改改口味吧。”于是我在盘子里放进苏打饼干,柑橘,玻璃纸包装的各种奶糖。母亲双手端着盘子,颤巍巍的走进厨房,转了一圈,才找到地方放好盘子,面对墙壁,轻轻叹口气说:“灶王爷灶王奶奶别怪罪呀,俺老了,跪不下了,让俺坐着拜您二老吧。”说着低头鞠躬接着说:“现在新社会了,孩子们想不起这些老事来,您别怪罪孩子们呀。今天您就要上天了,您老人家看的清清楚楚的,孩子们和我住的都是亮堂堂的楼房,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鸭鱼肉,日子好着呢。孩子们都孝顺我,外孙子媳妇都对我好。我老婆子活了八十多岁了,这时侯的日子是过得最好的了,我很知足呀。您到玉皇大帝哪里可把看到的这些事照实说呀。”我站在一旁拿着相机给母亲拍照,又听母亲说:“灶王爷呀,您老人家别怪罪,孩子照了相是留个念想,您可要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的过好日子呀。早晨就尝尝这些东西吧,中午晚上做了好吃的,再让您老人家尝尝。”说完,母亲起来吩咐说供奉的盘子别动就留在灶台上吧。
 
  母亲转身对我说:“雪白的墙上灶王爷都不知住那个地儿了,唉~,这日子~”我知道老母亲又在怀念那在老家的日子,在怀念那被炊烟熏的黑黑的灶房和那墙上设有灶王的神龛的家了。

  记得老家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年二十三的傍晚,便有一家之主太爷爷出面,先到灶房,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和供品。记得供品不但有芝麻糖、糖瓜还有凉水一碗、草料一碟,奶奶说那是为灶王爷之马而备的。还有专门为祭灶制做的小羊油红蜡烛。
  上香以后,家中众男性按尊卑长幼排列依次三叩首,同时口中有祷词: "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讲"。然后爷爷会用糖稀往灶口一抹,或将一块糖投入灶中,后来问奶奶才知用意是粘住灶君之口,谓之"粘灶"即少说话,即便说出话来,也是甜言。香尽之后,取出香根,与揭下来的纸像及草料等一同烧化,将凉水泼在地上,大礼告成,灶王爷便送走了,只等除夕夜再接回来。

  腊月二十四便是"扫房日"了,记得妈妈通常先用芦席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然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居家焕然一新。新贴的门神活灵活现,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大红的灯笼,神龛上丰饶的祭品,都显示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景象……

  腊月二十五后的几天里,是蒸干粮的日子,奶奶指挥着母亲,开始把磨好的白面用酵子面头发面,发好在案板上揉成一个个的馒头,还要用染料在馍馍的中心点上红点,蒸出的馍馍又白又大,出锅后放到大盖点(用高粱细杆缝成的圆的锅盖)上凉凉再收起来放到瓮里,等过了初一,家里来了客人蒸热吃。我与妹妹最喜欢吃的就是那些面做成的小兔子、小老鼠和带有红枣的花馍馍,奶奶用粘蜀黍面加红小豆绿豆红枣做成的粘窝窝头也是我和妹妹的最爱,有时奶奶还把粘窝窝切成片用油炸了给我们吃,那粘窝窝头油炸片又香又脆又甜,我和妹妹觉得那比在街上买回来的点心好吃多呢。
 
  腊月二十九,该炸过年的食品了。在我的老家,在那个偏远的小村,人们吃年夜饭之前是必定先去上坟的,一来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二来也是祈求祖宗保佑来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为了这些朴素而虔诚的愿望,村里几乎出动了所有男人,当年我年迈的祖父、年轻的父亲就是一步一步地踩着深深的积雪向村东南的坟地走去,那儿埋着我过世的太祖父母,然后烧纸,把他们请回家中过年。

  年三十,村子里的叔叔伯伯们就裁好了红纸央爷爷写春联,人挤了满满的一院子,我常和妹妹争着为爷爷磨墨,那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每当此时,爷爷就挥舞起他硕大的羊毫,写下一行行诸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漂亮的大字,那是他一年里最得意的时光。那时候感觉天气比现在冷,对联好似也特别的红。时光荏苒,爷爷的笔早已找不到了,如今的对联也成了电脑制作的油光花哨的字,我与妹妹抢着为爷爷磨墨的日子也只有在梦里再现了。

  大年初一是大人们最清闲的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大家都穿起新衣服,走出家门,大拜年就开始了,村里不管姓王还是姓李,辈分小的给辈分大的拜年,同辈中年龄小的给年龄大的拜年。

  每家堂屋是拜年的地点,那是因为堂屋的正中墙上挂有家谱,下面有供桌,供桌上敬奉着去世亲人的牌位,还摆有饺子、鸡、鱼及其他供品。

  拜年的乡亲喜欢结帮结伙,男的与男的一起,女的与女的一起,少时三四个,多时十多个,老的领着少的,大人领着孩子,大人在前,孩子在后,次序分明。

  一进门,拜年的在院子里就纷纷喊爷爷奶奶大爷大娘或哥哥嫂嫂我们给您们拜年了,于是爷爷奶奶便从屋里迎出来,拉着领头的手说不用了不用了,快来屋里吧,但是只让来屋里,是不让坐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去世的亲人在屋里的凳子上“坐”着呢,拜年的乡亲们走进屋里,挤不下就在院子里,冲着家谱和供桌就磕头,先给历代祖宗磕三个头再喊爷爷奶奶大哥大嫂给您们磕头了。我的父亲和叔父每年回到村里都领着我们挨家挨户的磕头拜年,半天下来,头磕了不计其数,累的腰酸腿疼,膝盖麻木了,新棉裤跪脏了,可谁都没怨言。因为,拜年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个人不忘本的表现,在他们看来,不管你出门在外做多大官,只要你回来过年,来拜年了,他们就夸你人好,没有忘本。

  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更是送神祭祖的日子。早早吃了饭,我们就随母亲或祖母去街上看热闹。遇到天晴的日子,我们与奶奶婶子大娘们站在暖暖的阳光里,看那嫁过人的女人带着自己的丈夫回娘带着礼品回家的情景,前面走着抱着孩子的媳妇,后面跟着她的男人。家境好点的人家,那跟随的男人高抬着头,手推自行车,见人就打招呼,嘴甜的就爷爷奶奶、婶子大娘过年好的喊着。家境一般的人家就挑了担子,带着礼品,畏畏缩缩的前行,有的胆小一点的,被两边街筒子的人看的发毛发怵,脚都迈成一顺了,大家就跟着起哄,那男的面红耳赤的跟着自己的媳妇低头走路,磨磨蹭蹭,等到了女人的娘家,太阳已经爬得老高了,媳妇把手中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爹,这爹呀抱着自己的小外孙,满脸的皱纹开的像菊花。但是只需他们在家吃中午饭,晚饭前必须赶回婆家。

  晚饭前村里的所有男人们都要出门送神祭祖,各家各户纷纷走出家门,狭窄的大街上热闹起来,鞭炮齐鸣,整个村子瞬时间便笼罩在烟雾中。各家在同一个地方烧些纸钱,再向自家老坟地去烧纸钱、放鞭炮、祭拜,去世的亲人就算在家过完年送回走了。

  大年初五后一直到正月十五前,我们小辈就开始带上馍馍篮子走亲戚,直到过了十五,玩了花灯,这年才算结束。
  如今离开老家多年,奶奶爷爷爸爸已故去,居室里宽敞亮堂的厨房里已没有了灶王的神龛,但昔日过年的种种记忆却永远抹不掉了......
                      
                      2009.2.20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海怡 于 2009-2-21 18:5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