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味道课

2020-09-17抒情散文于文华
味 道 课文/于文华不觉间,冬至降临,栀子花开,芳香扑鼻,给寒冷季节的肠胃一种妥帖的安慰、一种温暖的慰藉。民俗总是有所指代,有所寄托。在河西,民谣里千吟百唱:“五月五,五端午,韭菜盒子五彩绳”、“十月一,麻腐包包送寒衣”……这是说,在端

   味 道 课    文/于文华   不觉间,冬至降临,栀子花开,芳香扑鼻,给寒冷季节的肠胃一种妥帖的安慰、一种温暖的慰藉。
  民俗总是有所指代,有所寄托。在河西,民谣里千吟百唱:“五月五,五端午,韭菜盒子五彩绳”、“十月一,麻腐包包送寒衣”……这是说,在端午节,一般要吃香喷喷、甜津津的韭菜盒子,到十月一寒食节,要蒸了麻腐做的风味独特的包子,祭奠先人,铭记乡俗。在河西乡村,特别是古浪一带,每逢冬至这一天,总要特意做上一锅栀子面,来祝贺冬至到来。这种面食是因形似栀子而得名,它不仅是一种风味小吃,成品栀子面还是一种相当精致的手工艺品。有的人家在逢年过节时,还把捏制晾干的栀子面,用精美包装盒包好,作为走亲串友的礼品。
  阳光和风,穿越稀疏、萧条的枝叶,走向远方。栀子面年复一年,跋山涉水,与人相伴,不比人的存活更久长于滚滚红尘。这个冬天越来越不再寒风刺骨、雪花飘飞。仅下过的几次,蜻蜓点水,连地皮都未淹没。风一吹,早不见了踪影。干冷干冷的日子,气流干燥,病毒乘机肆虐开来,呼吸道感染和咳嗽的人使许多医院人满为患。人们盼雪心切,可雪花的影子却始终“千呼万唤不出来”。
  古语上说: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吃完冬至的栀子面饭食,意味着万物休眠人心澄净。夜与昼的弹簧,被时光之手操持着,夜一天天变短,昼一天天拉长。冬至一阳生。这个节气一过,再过九九八十一天,春天的脚步就会走进人间。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西北大多地方的人,在冬至这一天要特意吃饺子,据说是吃了饺子耳朵不会冻坏。南方的江浙一带“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而在我的家乡,大多数人家要吃一碗香气扑鼻、味道独特的栀子面。想起杜甫在《小至》里发出这样的感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到,新春不远,一周多就是新年,尔后春节莅临人间,春暖花开暖万家。
  真正代表一个地方的风味,需要时间的长时间沉淀,岁月的打磨与人们肠胃的反复检验。而穿越时光隧道,历经千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袭,至今仍在冬至被巧妇端上桌面,被人们津津乐道,足见栀子面不同凡响的特质与独特淳朴滋味。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但在记忆与情感底册、在心底与日月深处,却从未离开过家乡半步——那里有我曾经的苦难、曾经的彷徨、曾经的挣扎……那些温情而难忘的画面,一直珍藏在心壁。绽放在记忆中,生动、逼真、鲜活、难忘的画面,和我一起守候食物的原生自然味道,栀子面、疙瘩子饭,以及冬至饭鲜香味道,放大了我少年时代守候的属性和细节。乡人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即或在再贫穷时日、再困顿时节,冬至日的栀子面、疙瘩子饭却要提早准备、精心筹措。且一家家家庭主妇暗中较量——一餐简单而实惠的饭,却是一家财力、经济状况的比试,更是主妇手艺、面功及厨艺的竞赛。倘被人尝试味道不佳、面功不好,既羞于见人,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更会被人所耻笑而难以苟活于世的。这关乎到一家人的脸面与尊严。一旦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与层面,家庭主妇不得不细心侍弄这餐冬至饭。那些年,节气尚未到冬至,母亲就早做打算,预备下各样食材,以使我家的饭不至于太逊色。
  天蒙蒙亮,母亲就起床,和面、揉面、切面,拿出浑身解数,做出一锅芳香四溢的疙瘩子饭——有肉丁、豆腐土豆块及切的匀称仔细的面疙瘩子。新生的豆芽儿粒粒可数,一碗碗给左邻右舍端去。即是一种礼数,也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传承。我鼓着嘴角,心中极不情愿,也不想挪动脚步。我们都尚未吃一口这么香、这么好的饭,做的又不多,差不多的都端到四邻了,兄妹几个吃什么。可尽管如此,却不能违背母亲的意志,不大情愿,却不得不一趟趟,在薄明的天光里,一回回给邻人端饭。其实,过不了多久,邻居又一一端回了各自美食。有的饭里泡了油馓儿,有的里面放了当时乡里颇为难得的花生仁、葡萄干。有的更是添加了大米等。我们这才端起饭碗一一品尝风味各异、滋味不同的冬至饭。喜欢吃食栀子饭,撇开满足口腹之欲、庆贺冬至的意义外,大多数人喜欢栀子面内秀外美,形神兼备,精心加工,特意制作外,安贫乐道,固守自然本真、清香隽永的食物品行,才使人流连忘返、啧啧赞叹。这种味道上的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在人际交往上是亲密无间,人情关系上是亲如一家。如今,这一切却荡然无存,遍寻不见,让人格外怀恋。

凡是吃过古浪栀子面的人,对栀子面的风味和栀子的制作工艺无不赞不绝口。色香味俱全的栀子面,仅瞥一眼,就能勾起人强烈食欲。芳香四溢的锅中,仿若一朵朵栀子花开的,是白中夹黄的面,豆腐的雪白,豆芽的金黄,胡萝卜的橘红,香菜蒜苗的翠绿,使你不得不食欲大增。栀子面的制作工序极为精细。首先是和面,取优质面粉三斤,加适量温盐水,精心和成面团。捂上一阵子,再揉上几遍,然后将揉好的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张,切忌不能擀的太薄,要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再用切刀切成指尖大小的方片,堆放在案板上或平整的器具中,用干净毛巾或布盖上,使其保持一定的温度,以便容易捏制。
  尔后,巧妇开始捏制栀子。具体捏法是用左手的姆指和食指挟面片,右手姆指把面片的一对角先捏合,然后再向右或左旋捏半周即成。栀子捏好后,要在恒温下晾晒几天,亦可旋捏旋吃。晾是最后一道工序,晾晒干后的栀子,可以鲜吃,亦可装入器皿或塑料袋中存放。捏好的栀子面,恍若一朵朵怒放的栀子花,嗅不到缕缕香味,却能触摸得到花的脆嫩鲜美。而有些山村的农妇,也做一种像小鱼儿一样的面食,方法是先揉好的面,擀成较厚的面张后,切成方块,用大拇指掌同时搓,搓成一寸左右,像小鱼儿一样的面,下入锅中,口感滑而爽,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大多数的人家,捏栀子面和搓小鱼儿都嫌费事,直接切成四四方方的疙瘩,美其名曰“疙瘩子饭”。如今,聪慧的加工面食者,机器做出的一种美其名曰窝窝面,缺少人为捏制的那份灵动、那种自然,给人冷冰冰感觉。
  栀子面的吃法很有讲究。用的主要配料是肉类(羯羊肉最好、牛肉次之,猪肉亦可),配料有豆腐、土豆、胡萝卜、豆芽、粉条、大葱、香菜等。先炝锅,倒入精选猪肉或牛羊肉,放调料,加水。水开后加进捏好的栀子或疙瘩子。以不清不稠为佳。尔后加切好的块状土豆块、胡萝卜块和豆腐、粉条等物,最后配以葱花、香菜、味精之类。煮熟后香气四溢,独具特色,是冬至每家必吃的饭食。
  物性与人性总是相通互补。人需求自然的安然、肠胃的舒适。食物更需要人的接纳、认可与满意。这种规律并没有随物质生活的丰裕、日月的日渐丰富而降低水准,反而更让人向往并追寻那种自然本色味道。构成栀子面一碗饭的形式与内容,不因材质的多样化而改变。所有单纯、自然、本色、淳朴的气息,都规定了栀子面简单、朴实、自然的味道,不要那么多,只需一点点。与面有缘的西北人,相信满足了肠胃的需求,嘴巴感觉舒畅了,肠胃被本色自然味道侵润了,人也跟着妥帖了,灵魂安然了,就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
  与栀子面相遇的过程,就是感知岁月变迁、人生苦短的过程,就是咀嚼麦子的芳香、大地五谷气息的过程,就是体味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感知不离不弃烟火生活的过程。咀嚼一碗栀子面,就会把自然气息、生命及五谷通过物化的过程,传递铺排贯通到人的身体乃至灵魂血脉中。事实上,地球上所有万物的灵魂,都是通过食物链这条通道赖以生存并发展壮大的。
  栀子面每一朵绽放的花瓣上,都侵润了五谷庄稼、鲜美蔬菜及大地上各种食材的味道。这种味道源于河西人民对生存的理解和对生活美感的需求,符合西北人地形辽阔多样、气候干燥多变的地理环境,在饮食上顺应自然及节气所形成的惯性及人文社会习俗。就像寒风中,所有树木枝叶都仿佛处于休眠状态,等待下一年春风的吹拂而复苏而再次活过来一样自然而然。
  细细品味一碗冬至的栀子面,仿佛祁连雪水融化后,回味其间甘甜清洌、淳朴自然的味道,从一开始碰撞我的唇齿,到精选羊肉猪肉鲜美滋味,连同其中盐味、香菜蒜苗味、豆芽土豆胡萝卜以及味精酱油的混合滋味,在嘴巴里四下漫漶,逐渐深入,直抵肠胃和心脏。那些长期栖息在肚腹中的面食味道,让我一一分辨阳光、水分、土壤和节气的新鲜成分。虽然我看不见栀子面里有一个天高云淡、神性契阔的世界,但我确信,一个人的生存,是绝然离不开阳光、水分、土壤和节气的支撑这些自然生命元素。
  时光如梭,穿梭不停。不觉间已至又一个冬至。一如栀子面始终不改变自己朴实自然的秉性。我亦坚守内心的渴望,精神的需求,固守自己本真淳朴信念,每天和文字作伴,很平淡,却也很充实——从文字中释放自己,寻求心灵的满足和寄托。人说爱文之人大多寂寞而无奈。媳妇一再劝解说,如今认识不认识的人大多知道我会写一点东西,差不多功成名就了,该停下手中的笔,好好享受生活,保养身体。可我却无法也不能停歇下手中的这支笔。在文字中游荡,在文字中品味并咀嚼平淡而又寂寞的生活,已成为一种惯性、一种宿命,亦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我会一直锲而不舍努力,朝着理想境地奔波……
  栀子面纯正自然而亘古不变的味道,就是通过饭食在人肠胃相遇相知并妥帖安然并告诉我说:接受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操持,通过血脉和肠道这根韧性的遗传链条,把西北人情有独钟的面食情结加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对未来日子坚定信心,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更宽广角度更立体地去感知生活的无限美韵,理所应当是应坚守的信仰。
  肠胃是通过味道征服人的。女人是借助家常菜来俘虏男人的,归根到底,说穿了,其实,人生就是一所大课堂。充盈肠胃中红尘俗世、烟火自然的味道,香香甜甜平凡朴质的味道,是一堂人人必修的课目。每个人都不得不听从命运与时光的安排,一日三餐穿肠过,酸甜苦辣留心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