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笔记 一、二、三
2020-09-17叙事散文李灿
一说起现代文学史上对小说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就小说的创作而言,鲁迅创作了现代意义上的白话短篇小说,给后人指明了方向。之前,基本上是文言小说一统天下,即使有古白话小说,也多是章回体长篇,即使像三言二拍这样的短篇小说也是说书的
一
说起现代文学史上对小说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
就小说的创作而言,鲁迅创作了现代意义上的白话短篇小说,给后人指明了方向。之前,基本上是文言小说一统天下,即使有古白话小说,也多是章回体长篇,即使像三言二拍这样的短篇小说也是说书的形式。鲁迅的小说则是新形式,几乎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很不简单。
就小说的研究而言,鲁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小说。讲中国文学史的人,提到小说的部分也非常简略。这本书本来是他的大学讲义,因为讲得好,学生争相传抄。当时提倡白话文,如果用白话文做笔记,用字太多,抄起来费时间。鲁迅只好“冒天下之大不韪”,缩写成文言文,有的部分还做了删减。这本书虽然是纲要性的,可是线索分明、例证丰富,读者一读就能对中国小说的历史有个系统的了解。此外,鲁迅还搜集整理了《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古代小说集子,翻译了外国的小说,这对读者也大有裨益。
当然,鲁迅只活了五十多岁,这也是文坛的一大损失。鲁迅虽然对小说的创作有巨大的贡献,但他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他曾经打算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写一部长篇小说,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写不出来,只好作罢。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只写到了清末,如果他活得长一点,我们倒是非常希望能看到他写到民国时期,而且能够把各章节剖析得更深刻一些。
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力提倡白话文,胡适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坦白地说,这本书写得确实不怎么样,很令读者失望。
胡适的本意是要写上、中、下三卷,可惜只写了上卷就搁笔了。有人说他后来太忙,所以没有写中、下两卷,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胡适首先连概念都没弄清楚。他想当然地认为口语都是白话文,这就不对了。文言文也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白话文是在唐以后的口语基础上产生。文言文也有口语,白话文也有书面语。他的上卷只写到了元稹和白居易就截稿了。他认为白居易这一派诗人写诗连老太婆都懂,所以就应该写进《白话文学史》,这就太荒唐了。白居易的诗确实通俗易懂,但那还是文言文,不能看做白话文。
胡适这部书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材、取舍不当。我们今天公认的白话文产生于唐代的变文。唐代部分诗句也有白话的倾向,例如张打油、寒山等也可以看做古代的白话诗人。即使是杜甫的诗,偶尔也有白话的倾向,这一点我在《诗歌笔记》中讲过。到了词、曲,里面白话的句子就更多。戏曲、古白话小说里面的白话就很接近今天的语言了,这些才需要大书特书。尤其是宋元以来的话本、拟话本,大众都很喜欢这样的小说,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好好剖析一下呢?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封神榜》《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这些小说就是用白话文写的,我们来分析里面的句子和文言句式相比有哪些好处,这样来写效果不好吗?至于唐以前,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写都不用写,即使里面蕴含着白话的萌芽,也大可一笔带过,没必要还写成一本书。不管什么历史,都应该是近代的写得详细,古代的写得简略。胡适居然连这一点都没弄清楚,你一本《白话文学史》光白话文没正式产生的时代都写了一本,一本书完了读者还没闻到白话的气味,这样的书还有实际意义吗?
我们拿胡适和鲁迅作对比就知道,他做学术比鲁迅差得远,思路不清,完全是一团乱草。他的《白话文学史》说到底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也辜负了读者的心理预期。
三
加拿大诗学家弗莱说:“小说则是应该安静地阅读的。”我不知道西方人赞不赞同他的观点,反正用到中国,纯属胡说八道。
中国古代南朝宋时期有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等;还有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等。这些小说里的故事就是编者道听途说,加以搜集、整理的。很显然,编者就是听故事,再讲故事给大家看,这是安静地阅读吗?宋元以来,有话本小说,后来又有拟话本。这些小说就是说书的形式。说书人讲故事,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坐下来听他讲故事,人多才热闹。这样的作品是安静地阅读的吗?即使到今天,我们依然喜欢讲故事、听故事。作家听了别人讲故事,或者自己亲身经历过,就创作成小说,再来叙述给读者。读小说,就是读者和作家虚构的叙述者对话,这是安静吗?
我最反感有的文论家机械地套用西方的理论,不管对错,也不管适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