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年之光

2021-12-23叙事散文李有旺

年之光
李有旺(回族)每年临近春节的几天,我和妻子就会忙着跑超市、商场,购买衣服和食品,大包小包地带着回乡下老家去,和家人过一个快乐、团圆的年。今年春节还差几天,母亲就来电话特别叮嘱,今年过年无论如何都得回老家去,因为父亲已经把八十五岁的……
年之光
李有旺(回族)   每年临近春节的几天,我和妻子就会忙着跑超市、商场,购买衣服和食品,大包小包地带着回乡下老家去,和家人过一个快乐、团圆的年。今年春节还差几天,母亲就来电话特别叮嘱,今年过年无论如何都得回老家去,因为父亲已经把八十五岁的外婆接来老家过年了。外婆家在一个叫做“大石井”的山村,距离我们家有些远,往年回家过年,一般年初三我们就得回单位上班,很没时间去看望外婆,给外婆带的礼物,都是托母亲给外婆拜年的时候一并带去的。外婆年高病多,基本足不出户了,有十多年时间没有到我家来了。今年,外婆家建新房,老人家的精神也显得比往年要好,就给母亲带口信说要到我家过年,母亲和父亲很高兴,过年还差好几天,父亲就骑着自行车,把自行车放在距离外婆家约三公里远的公路边,爬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外婆家又背上外婆走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停放自行车的地方,用自行车推着外婆,把外婆接到了家里。听说多年未见的外婆已经呆在老家里,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回家过年,我们都很高兴,儿子更是一个劲地催促要赶快回去看他的“阿太”了。七岁的儿子还没有见过我的外婆的面,妻子也只是和我结婚的当年,与我一起去看望过外婆一次,我们都急着想见到外婆的面,除夕前一天的大早,我们就带着礼品,搭上车辆,奔上了回乡回家的路。   回到家见外婆,见她虽然满脸皱纹了,头发花白了,但肉头还算饱满,门牙还有几颗,吃起东西来还不费劲,身子骨也还算硬朗,腰板也太不佝偻,我们都感到很宽慰,都说外婆一定会活到一百岁。多年未到我家,多年未见她的子后,多年未有众星捧月般的享受,外婆的心情很好。一家人围着她转,对她嘘寒问暖的,她的话头也很多,一坐到她的身旁,她就问这问那的,然后就家长里短地讲个不停。我们都明白,这样的机会注定很少,都不愿错过这样的机会,吃饭的时候,都争着把好吃的夹到她碗里,洗脸洗脚的时候,争着给她端水倒水,没事的时候,就会争着问她想不想吃水果?想不想喝饮料?然后就齐刷刷地围坐在她的身边,回答她的问话,聆听她漫无边际地讲话。往年回家过年的时间里,吃过早饭,我们全家都喜欢到外面去一段时间,去看看荡秋千,看看打陀螺,或者去亲朋好友家走走。今年过年,因为家里有外婆在,外婆也不想到外面去走走、去看看,我们都无心到外面去,儿子也喜欢和外婆呆在一起,我们一家就几乎和外婆形影不离,共同享受着别样的喜庆的幸福的时光。   白天的天气很晴朗,阳光很明媚,很暖和,村庄里不时有一阵阵鞭炮声响起,房后的梨树、李树上,偶尔还会传来几声喜鹊、麻雀的叫声。我们家坐落在村庄的居高位置,太阳最先照到我们家的房顶,然后又照到场院,一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从场院里跑到房顶,最后才在房顶消失。过年的几天时间里,每当太阳撒到场院的时候,妻子和弟媳就忙着去张罗伙食,外婆洗过脸,吃过早点,就搬了把椅子,坐到场院上,暖和的阳光就严严实实地笼罩在外婆身上,我们就不约而同地端了个竹凳,围坐到外婆身边去,规矩地回答外婆的提问,认真地聆听外婆的讲述。有时,为了不让话头终止,我们也会主动让外婆讲一些陈年旧事,也会向外婆询问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情,外婆就饶有兴致地讲着说着。每当这种时候,忙完家务活的妻子和第媳就会参与进来,成为外婆的忠实听众。阳光淋浴下的外婆,银丝般的头发亮得戳眼,脸上的每个褶皱都漾着笑意,眼睛的细缝里,透出愉悦的光亮。坐久了,累了,外婆也不到屋里去休息,她说:“冬天的阳光不辣,暖和着呢。”她就站在场院里望着尽在眼底的村庄,我们也就陪她东张西望。也许是触景生情了,外婆边望就会边感叹说:“社会好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变化太大了”。外婆紧接着就告诉我们说:“你们这个寨子叫苏家寨,解放以前最先来居住的是姓苏的人家,所以才叫苏家寨”。外婆家赶集或到镇上办事,都要经过我们的村庄,看到我们村庄今天的变化,外婆的记忆之门打开了,她不无感慨地接着说:“解放前啊,你们这个寨子只有稀稀拉拉的十来户人家,瓦房都很少呢,都是草房,现在房屋都密密麻麻的,还有那么多平房了”。外婆的感慨还在继续:“那个时候,我们来街上赶街,到政府办事,路途中都难得见一两个人,出门都要找个伴呢。”从母亲的口中,我们知道,解放前的外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作为新旧社会的见证人,外婆的话很有说服力,我们也不难理解外婆为什么会生发那么多的感慨。   晚上,夜幕降临了,家家户户都拉亮了灯,很多人家都在明亮的灯光下或边嗑着瓜子,边吃着零食,边热热闹闹地看电视。村庄里成了灯光的海洋,家家户户都溢满着喜庆。外婆一般都要在晚上十点后才睡,睡早了她睡不着,在家里她一直是这样。我们知道外婆家的客厅里有火塘,外婆在家里要烤火到十点后才睡觉。我们老家的客厅早就没有了火塘,怕她冷,我和妻子给她买了头巾、围脖、手套,还给她买了厚厚的棉袜、棉鞋。天一黑,妻子就连忙为外婆戴上了头巾,围好了围脖,戴上了手套,穿上了鞋袜,帮她扶坐在沙发上,拥着她看电视,用方言为她“翻译”电视演员的台词,外婆就兴致勃勃地看电视,看到滑稽的表演,听到好笑的台词,就“呵呵”地发笑。从外婆的口中,我们知道,大石井的很多人家都有了电视,都盖了新房,一些贫穷的人家,还得到了政府的钱、粮、物的救济,过年都有衣服穿,有粮食和肉吃了。外婆家今年也盖上了崭新的砖瓦房,年前舅舅还买了台29英寸的康佳彩色大屏电视机。我们和外婆看着电视,有时就会关心地问她想吃什么东西?冷不冷?外婆就会说:“吃得这么好,穿得这么暖,怎么还会想吃东西,怎么还会冷呢?”作为旧社会的过来人,旧社会的悲惨经历注定会成为抹不去的记忆。外婆就在一个我们共同看电视的晚上感叹说:“旧社会过的日子,那才叫苦呢,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也许是辛酸的记忆太深刻了,外婆接着提高声音说:“说给你们你们也许不相信,那个时候,我们家几个女的只有一条裤子轮换着穿。”听到外婆这样说,我一开始感觉又好笑又奇怪,就追问外婆几个女人轮换着穿一条裤子的事。外婆告诉我:那个时候(确切时间是解放前),她有一个嫂嫂,一个弟媳,平时生产生活中她们经常都只是穿蓑衣,她们共同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到街上赶街,谁要到政府办事,谁就穿上那条裤子。听完外婆的讲述,我笑不出声了,才意识到那个时候的人们,日子真的苦。我从小就听母亲讲,外婆知道很多民谣,母亲知道的很多民谣,都是听外婆唱的时候学到的,我就问外婆:“那些穷苦日子有没有传唱下来的民谣?”外婆顿了一下,说:“有呢,有一首。”我们就央求外婆唱民谣,外婆苍凉的民谣就唱了出来:
  过年喽,过年喽
  两个手拳头
  守着火塘头
  女呢么睡觉去
  靠着草枕头
  男呢么卷烟抽
  有酒么咕口酒
  过年喽,过年喽   我想不到,八十五岁的外婆的声音竟然那么动听。但是,这样的歌谣,再动听,都没有人为外婆叫好。这首民谣,外婆重复唱了两节相同的唱词,重复唱了八次“过年喽”,没有人问外婆为什么要重复唱。透过苍凉凄楚的歌声,我仿佛看到了一贫如洗的家庭,没有吃的,缺少穿的,天一黑,男人默默地烤着火塘,火塘的光亮忽明忽暗,浓浓的烟雾笼罩着空荡荡的屋子,笼罩着愁眉苦脸的男人。女人枕着草枕头,睡在草席上,叹着冷气,辗转反侧。不懂事的孩子的声音飘出草屋:“妈,我饿。妈,我冷……”   外婆唱完这首民谣,眼睛湿润了,家里喜庆空气一时僵住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我们才发现情绪的不合适宜,急忙转移注意力,弟弟赶忙到屋外放鞭炮,妻子动员儿子赶快放烟花,母亲扶着外婆,走出门外,观看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   年初三我和妻子就带着儿子回到了我工作和生活的小城。外婆要等过完元宵节才回家,在滇西南,除夕日到元宵节都是过年的时间,外婆要在我的老家过完年才回家。期间的每个晚上,小城里都是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庆的光亮驱走了黑夜,迎来了一个个光明和美好。

[ 本帖最后由 李有旺 于 2009-3-6 16:2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