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蛟龙山的传说

2021-12-23抒情散文魏鹏
冬至过后,我们来到了睢宁县姚集境内的蛟龙山。蛟龙山在姚集西北约7公里,海拔91.5米,因形似蛟龙而得名。在姚集镇政府工作的姚明觉先生主动当我们的向导,他带领我们沿着清水畔水库东岸驱车向北,直达“蛟龙”头下。姚明觉向我们介绍,上几年,这里工厂……


冬至过后,我们来到了睢宁县姚集境内的蛟龙山。


蛟龙山在姚集西北约7公里,海拔91.5米,因形似蛟龙而得名。在姚集镇政府工作的姚明觉先生主动当我们的向导,他带领我们沿着清水畔水库东岸驱车向北,直达“蛟龙”头下。姚明觉向我们介绍,上几年,这里工厂云集,厂房林立,山坡上有二百多个私营企业在这里开山采石、盘窑烧灰。他用手指着龙头的方位惋惜地说:“看,蛟龙头部已被开采完了,想看也看不到了。”

我们来到山脚下,已看不到机器轰鸣、人海如潮的开山场面了。政府已对蛟龙山实行了保护措施,一些刚成规模的山塘也已人去塘空,山下一片沉寂,仿佛蛟龙入蛰似的,只有水库里的野鸭和空中的喜鹊在和我们打着招呼。 大约用了一刻多钟,我们便迂回地爬到了山峰。山的东部就是已开采完了的龙头,向下一望令人不寒而栗,百米深的人工悬崖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不过,山下已没有开山的人了,山塘空旷得一目了然,尽收眼底。西望,山脉弯曲起伏似蛟龙,越过张圩连绵至徐州,目不可及;东望,山下的“双孤堆”古墓清晰可见。山北的杨庄水库和山南的清水畔水库仿佛龙的两腮,为蛟龙山添上了十二分的灵秀。 作家张甫文先生在《蛟龙山》一文中写道:蛟龙山东端形似蛟龙头部,与睢邳交界的仲山湖相连。远古时期,仲山湖土地肥沃,草木旺盛,湖水清澈,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蛟龙生活所需,所以蛟龙在春夏秋冬都能保持龙腾虎跃的精神姿态。蛟龙鳃部北侧的杨庄水库(邳州地,原为杨庄湖),南侧的清水潭,是蛟龙鳃部吐水而成。1957年,清水潭修筑为清水畔水库,成为姚集北部边缘村组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据撤乡并镇前的《姚集乡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游蛟龙山。他站在山顶一看,果真是条蛟龙卧在山底:南侧的清水潭,北侧的杨庄湖,分别为龙的二目;南侧的天井山、双齐山,北侧的庞山、茅山,分别为龙的左右爪;脚下踩的是龙头,龙身一直蜿蜒到徐州府东北的土山。刘伯温看罢心想,真龙出来,必将出新皇帝,要改朝换代。他是忠心耿耿保朱洪武的,哪能容得真龙出来。于是他召集人,在蛟龙山北坡盘了72座瓦罐窑,整日火光冲天,硬生生把蛟龙烧死了。修建清水畔水库时,还有人发现烧死了的化石龙骨头,眼、牙骨还好好的。 我们在山上看到的石头,也都像火烧过似的,有的焦头烂额,有的伤痕累累,有的青中含白,仿佛夹生饭一般。山土也都血红血红的,仿佛还浸着蛟龙的血迹。 下山时,我们一边捡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一边寻思: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无不知晓。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然而他的心胸也是有限的,正如他容不得真龙出来一样,朱元璋也容不得他这位开国元勋,最后死得不明不白。如果非要找出点原委的话,那就是“太有才了!”如今,我们的国家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县里也开设了“毛遂论坛”,刘伯温若死后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刘伯温用72座瓦罐窑把蛟龙烧死了,但他烧不死山区那些美丽的传说。在山脚下,我们遇到了蛟龙村81岁的老人程友富。老人年高健谈,满肚子都是山区的故事。 范丹蛟龙山流亡 程友富老人说,你们看到蛟龙山东的“双谷堆”了吧,那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边的大土堆是石崇墓,东边小土堆是范丹墓。 范丹满腹经纶,但报国无门,只有苟活于乱世,寄情于山水。一日偕妻携子来到徐邳一带,但见泗水东去,潺潺绵绵;群峰耸翠,郁郁葱葱,全家流连其间,不知不觉已置身一座山中。山势连绵起伏恍若蛟龙,松涛阵阵云蒸霞蔚。龙首下静卧一湖,湖水清澈,鱼翔浅底,湖四周绿树连荫。范丹和家人陶然忘却生计的艰难和尘世的烦忧——饥餐山珍野果,渴饮湖水琼浆。昼沐清风以长吟,夜席绿茵以酣眠…… “山中方数日,世间已百年。”匆匆过了数日,偶遇士人一打听,范丹方知此山为蛟龙山。走出蛟龙山,范丹陡觉世风殊异,真不知今年何年、今夕何夕了。 范丹流亡蛟龙山,仿佛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山区人民对和平和谐生活的向往,成了世世代代不息的追求和梦想。 孔子蛟龙山断炊 有一天,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的孔夫子,路过蛟龙山时无米下锅了。 孔子听说蛟龙山丐帮帮主范丹是个“米面财神”,就叫弟子子路到范丹家借粮。子路去后,见范丹只有两间破草房,连个挡风的院墙都没有,便闯进屋说:“范先生,孔老师让我向你借点吃的。”没想到范丹毫不理睬。子路只好怏怏而回。孔子知道他是因礼貌不周而吃了闭门羹,便说:“你进院时,应该先叫门。”子路感到奇怪:“先生,范丹家只有个柴棚,哪来的院门呀?”孔子说:“你没见豁口前的半根秫秸?那就是院门。”子路转身再去,来到范丹门前,抬手作叩门状,喊道:“范老先生在家吗?”话音未落,就从草棚里出来一个童子,随手拿起那个秫秸,把子路让进了院。子路见到了范丹,重诉借粮之事。范丹说:“别忙,我先出个题,你若答对了就借给你。”子路忙说:“好,你出题吧。”范丹说:“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子路随口答道:“星星多来月亮少,娶媳妇欢喜发丧恼。”范丹说:“不对。”子路垂头丧气地回见孔子,孔子说:“你求人家借粮,就应从‘借’、‘还’二字做文章。”子路猛然醒悟,又去见范丹,说:“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还时恼。”范丹哈哈大笑,说:“我把粮借给你。”子路说:“我们家是鲁国孔府,最讲信用,回家后立马送还你。” 可一回到家,孔子因忙于教学,便把还粮的事给忘了。 范丹在家等孔子还粮,等到年底也不见孔子来还,就拿着鱼鳞口子到孔府讨要。孔府把库房里的米全倒进了口子里,还只是半口袋,范丹的鱼鳞口子像个无底洞似的。孔子慌了,又认错,又赔礼,又道歉:“范老先生,实在对不起,我欠你的粮食今天还不清,以后由我的弟子来还吧!”范丹说:“我知道你的弟子在哪里?”孔子告诉他:“每年春节,大门上帖对联的,都是我的弟子!”从此,凡是知识分子家庭,春节时都帖春联,自称是孔子的学生。 我们常说:“人非圣人,熟能无过?”其实,即便是圣人,也有认错赔礼的时候。由此我又想到全县上下正在讨论的个人信用问题,希望大家以孔子为鉴,千万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而忘了还债,不能欠债不还而失去个人的诚信。 石崇蛟龙山收子 程友富老人说,石崇财大气粗,敢与国舅王恺比富,许多有钱的大款他都不放在眼里,唯独高看知识分子。 那时的女知识分子,在石崇看来只有才女绿珠了。绿珠不仅貌若天仙,而且纯情多艺,长笛子吹得让人不知肉味。石崇用重金求得绿珠,便专宠专房,朝朝笙歌燕舞,夜夜灯红酒绿,像范丹出了蛟龙山一样,真不知天上人间,今夕何夕了。 那时的男知识分子,在石崇看来只有丐帮帮主范丹了。范丹一家人的神奇经历和不入时俗的衣着言行,让石崇赞赏不已。石崇认为自己穷得只剩下金钱了,应该虚心向名人范丹学习。石崇亲赴范丹家中,像现在的领导看望特困户一样地嘘寒问暖,赠金送银,并多次邀请范丹喝酒。范丹实在过意不去石崇的再三相邀,就只身来到石崇的住所,石崇早早地在门前迎候。一进家门,就见金砖铺地,餐桌上金玉碗琥珀杯,装满了山珍海味、琼浆玉液,连筷子也是乌金的,垫桌腿也是用金砖;伺候的宫女成群结队,红巾翠袖,异香熏人。有的为范丹斟酒倒水,有的以歌舞助兴。范丹不由蹙眉,心想:饮酒尽兴,吃饭饱腹即可,何必这般铺张摆显?过些时候,范丹回请石崇,石崇来到了范丹家中,只见茅房配破门,阴不遮雨寒挡不风,屋内更是一贫如洗。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远近闻名的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一个家庭?但石崇除了心生怜悯,一点没有看不起的意思。范丹热情招待石崇,可一间房子太扁窄,他就把小木桌搬到门前小树荫下。其实,就连门前那棵小树还是他的讨饭棍插活的呢。范丹拿出自酿的水酒,自产的蔬菜,又到蛟龙山上采集几种野果,小木桌上全是土特产。门前地面不平坦,范丹就喊四个儿子趴在木桌下撑起四只桌腿,调整桌面平整全靠着儿子的腕力。一个儿子跑堂、端茶、倒水加斟酒,两个女儿跑前跑后的,服务相当到位,想得十分周到。石崇和范丹地边喝边叙,因树小荫凉随太阳移动,为让石崇不被太阳晒着,每过两三杯酒的时间,范丹就拍一下桌子说:“往凉荫地移一移!”那小桌声随即应,极为平稳地移动到适宜的树荫下,使石崇一直沉寝在微风清凉的自然环境之中。两人越喝越投机,最后竟结拜为仁兄弟。范丹四个儿子始终在桌子底下服务,弟兄俩没有一个叫太阳晒着。石崇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不愧是知识分子家庭啊!想起自家到处是金砖玉石,便深知那丰裕的家财始终是个死宝,范丹的儿子才是真正的活宝。范丹看出他的心思,就把大儿子送他作子了。 石崇回到家后,第二天就派管家将范丹一家请来正式举行收子仪式,随后又给范丹夫妇和余下儿女安排房舍食宿,范丹觉得非常过意不去,就经常给五个儿子交代:“日后我和仁兄都去世了,你们要把咱俩安葬在同一块龙脉之地,还要把你仁大爷的坟墓筑得大一点,我的坟墓筑得小一点。” 数年之后,石崇和范丹相继死去,范丹的儿孙们就按照父亲的遗嘱,把仁兄弟俩选葬在龙脉之地——蛟龙山以东,仲山以西之地。两墓均在蛟龙山的龙须之下,人们称这样风水宝地的墓葬为“石崇、范丹顶葬蛟龙”。这两座一大一小两个土堆因历史久远,就被久居在这里的人们称之为“双孤堆”,也有称“双古堆”、“双谷堆”的。 富可敌国的石崇,如此尊重满腹经纶的范丹,怎不让那些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到口头上的人们深思?

日落西山,夜幕将临,程友富仍指天画地,谈兴不减。有人问他:“孔子、范丹、石崇生于何年何月?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啊!”老人笑呵呵地回答:“传说毕竟是传说,姑妄传之,姑妄听之。”

告别老人,回首再看蛟龙山,我突然觉得这些传说如同山坡上的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本帖最后由 魏鹏 于 2009-1-7 17:3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