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上海,抑或西塘

2021-12-23抒情散文雨夜昙花
走出地铁站,拉着行李箱走在空气冷冷的街道上,才感觉到,我真的走在了这座城市中。这座城市,名为上海,这是我第三次,走在它的街道上。第一次,是十八年前,父亲带着我去第一百货购物,并让我在天桥上留影,又带我去外滩,看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还去了城隍……
  走出地铁站,拉着行李箱走在空气冷冷的街道上,才感觉到,我真的走在了这座城市中。这座城市,名为上海,这是我第三次,走在它的街道上。第一次,是十八年前,父亲带着我去第一百货购物,并让我在天桥上留影,又带我去外滩,看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还去了城隍庙。这一次,则是我独自前往。

  入住后,我就询问,城隍庙和南京路怎么走。前台的女子说:“不如去东方明珠。”但是,十八年前,没有东方明珠。

  可是,城隍庙也不是十八年前的样子,其实我也不记得十八年前,它又是怎生模样。而我到这里,只是为了它的梨膏糖。许多店在卖梨膏糖,我不着急,慢慢走,慢慢看。许多仿古的建筑,许多的人,许多的商品。它变化得太厉害,无法牵引出我的回忆。只得放弃,买几块梨膏糖,就去了南京路。

  时间永远让人捉摸不透。倘若上班,一天的时间转眼就用光。而外出,却可做许许多多的事。譬如这一天,早上我在西塘,中午回到上海,而此时,我已在城隍庙,并将前往南京路。

  在网上搜索到西塘,我就知道,那是个适合一人独自漫步的地方。于是我带了行囊,前往这江南的水乡。
走进西塘时,尚不到四点,但这个时刻,已是它的黄昏。太阳正在西沉,映照在长廊瓦片和木窗上的阳光,已明显地带了一层暖意。一个少年,坐在河边写生。他已画出了西塘的静,但我不知,他要怎么表达阳光的暖色。这却不是我可以担心的范围,我只用好好地品味这一刻的西塘,这就是我来到西塘的所有目的。

  柳还是绿的,在岸边低低依垂。泡桐的叶已落尽,可它略有弧度的柔和光枝也好看,其实也不真是光秃秃的,每一个枝头,都长了细细小小的苞,可许太高大,无法看清。河水把它的身影拉进自己怀中,但水波晃呀晃,虽然离我这么近,也不知它的枝头正小粒小粒地酝酿着什么。

  临河而起的房屋,倒影被水摄入,完整清晰,水纹微起,房屋轻晃,与岸上静止的原型相映成趣。这些玲珑的房屋均是白墙黛瓦木门木窗,虽然白墙已被岁月浸染了斑斑块块不规则的灰色,却无损于它的秀美和灵气,反而多了几份轻软的苍桑——不是刀刻的痕迹,而是抚摸出来的印痕。半轮明月挂在天空,身影在河中,有船驶过,带动着河水荡出纹痕,月亮也裂成三瓣、四瓣,船驶远,它又慢慢合拢。

  这里的小街如巷道一般细长,所售物品也相似:茨实糕、桔红糖、大头菜。除了这些店面,就是旅舍,再没有其它。街上行人零星,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穿过。偶遇三、五行人,都悠哉游哉,神色轻松。

  一截街道后,总会出现一个巷道,巷道幽暗逼仄,仅供一人行走。穿过巷道,就看到河,看到河那面的长廊,和长廊下的人。在巷道中,时时可见到硕大的丝瓜挂在墙边等着风来吹化它的皮和肉,只余韧性的瓤。已是许多年了,我不再看到有人用丝瓜瓤洗碗、洗菌子,它好像已被留在了时光的那一头,没有跟随着我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不承想,在距我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地方,它仍然完好地存在。那一刹,地域或时间,好像都成了虚无。

  月亮越升越高,在淡了暗了的蓝空中。没有风,小叶榕、垂柳、还有墙壁上落尽了叶、只余藤的攀爬植物,都安安静静,在薄暮中如等待着某一支画笔的静物。却有人到河边清洗物什,水声哗哗,转眼,又归于平静。

  虽然时间还早,我也决定坐下来休息。寻了家店,点了河虾、螺蛳这些比较费时的食物,把桌椅移到河边,坐下来,看天色一寸一寸变暗。在我低头的一瞬间,临河的房屋突然就拉亮了灯,待我抬起头,那些灯笼已一盏盏红红地亮了,影子落在水中,多了一倍的温馨。月亮越发明亮了,就投身在我脚边的河水中,低头抬头,都在我的视线内,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到它脉脉的如水柔情。一只狸花猫站起来,两只小爪搭到桌上,眼巴巴地看桌上的食物,把鱼肉放到河岸边,它就温顺地伏到了我的脚边,慢慢享用。

  这个小镇如此静谧,反而不像旅游景点了,倒像一个皈依之地,能够在这里卸下尘世间的某些忧伤,某些痛楚。

  西塘,它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这样的地方,适合一个人来,不与人交谈,甚至不交换眼神,所有心思都渐轻渐软,全部放在自己心内。

  清晨很早就来临了,当我走出门,已见街边有老者,坐在竹椅里晒太阳。又把小镇走一圈,它在阳光的沐浴中,依然呈现着暖暖的色调。路上相遇的游人,已有几分相熟,特别是相托了互为拍照的,再次相遇,会相对微微一笑,好像晨光的温和都照射到了脸上。

  我买了早餐,拎了竹椅,到河岸边享用。店家说那里有风,让我避开巷道的出口,我说没关系。我是喜欢风的,喜欢我身侧的柳枝在它的轻拂中款款摆动的模样。

  河岸那头,有一位老妇在洗衣,她雪白的头发已被风吹零乱。我心中一动,好像有什么被撕裂,透出了我内心深深的、真切的痛。早晨我进入一个巷道,走向河边时,见到一个白衣女子坐在临河的露台上,伏桌写明信片,向友人报平安道祝福。我想起那一年在南京,我独自一人租了小船划进秦淮河,然后拨电话给父亲。父亲大笑:“我去过南京无数次都没有游过秦淮河,还是你会享受。”我不知道,那一时刻,父亲刚刚从医院回来,他去复查,情况不乐观,但他笑得那样爽朗,使我也开心快乐,好像坐在船中的自己,已是最幸福的人。

  今日,我已无法再拨一个电话,告诉父亲,此时我正坐在西塘的柳树下,静享这一刻的晨光和微风,已没有任何一串数字,能把父亲的笑声传达给我。虽然我依然可以拨电话给母亲,给老公,给女儿,给朋友,但我匆匆起身,回屋收拾行囊,离开西塘。原来真是那样的,岁月太短太短,忧伤太长太长。自父亲离开后的这些日子,我总是想找一个地方,独自面对自己,而有了这样的地方,却承受不起内心的负荷。我还是得行走,走个不停,以此来把伤和痛藏在时光的另一头。我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把所有的痛楚都真正地放轻放软,能够把昔日温馨的记忆用心温柔地包裹。

  原打算在西塘逗留到午后的我,在早晨就离开了它,午后,我已走在南京路上。南京路,是数年前我和同事见到的那一条,而不是我和父亲一同走过的那一条。但它有张小泉剪刀,当年,父亲带着我来这里,为母亲买剪刀。就如城隍庙,当年,也是父亲带着我到那里买梨膏糖。父亲还会唱一首歌,关于梨膏糖,我却没有学会。这让我一直懊恼:失去了,才知道失去了的是什么。但外滩的钟也还在,那年,父亲专程带了我来看它,说那就是《战上海》里的钟。

  上海于我,所有的记忆不过如此。外滩的钟,南京路的张小泉剪刀,城隍庙的梨膏糖,除开这些,它也只不过是一座城市,仅只是一座城市。但当我往回走的时候,有一个小贩,在一条偏巷里不停地叫卖:“最新科技产品,写不断铅笔。”我已走过,却又回头,买了两支。

  数日后,回到家中,女儿拿过铅笔,刚一写就叫嚷:“太好写了!”她不舍再用,说要等正式场合。依稀恍惚,好像时光倒流,我也是女儿这般年岁,父亲出差到上海,带会一支自动铅笔,我欢喜得把它视作宝贝。看着女儿的笑脸,我有几分软弱地说:“不用这样,用不了多久,昆明就遍街都是了。”我记得,那时父亲也是这么对我说的。

  人生就是如此吧,尽管时间消逝得不留一点痕迹,无论地域间隔得多么遥远,总有些情景会重回。在女儿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当年,父亲看到我的笑容时内心的舒坦和快乐。我放下手中的包,走过去,把女儿紧紧拥在怀中。


[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2-24 12:5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