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了我的馒头(外一篇)
2021-12-23叙事散文若水
谁偷了我的馒头(外一篇)若水/文最近,自从与中财解缘以来,学习了不少老师的美文,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关于反映农村体裁的文章尤为关注和喜爱,那一篇篇字里行间挥洒着乡土气息、隐藏着农村各色人物音容笑貌的美文,让我倍感一种亲近,那隐藏在心中的……
谁偷了我的馒头(外一篇)若水/文
最近,自从与中财解缘以来,学习了不少老师的美文,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关于反映农村体裁的文章尤为关注和喜爱,那一篇篇字里行间挥洒着乡土气息、隐藏着农村各色人物音容笑貌的美文,让我倍感一种亲近,那隐藏在心中的陈年旧事也直撞击自己的心灵,仿佛在央求我不要只埋没在心底,它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快乐。
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每天吃过饭后便是满村疯跑,在和小伙伴们嬉戏的同时,村里的大小新闻也就基本上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然后回家时还经常绘声绘色地讲给大人听。那时因为向大人传播这些新闻表述清楚,还多次受到过父母的夸奖呢,这或许是以后上学的日子里自己对语文特别偏爱的缘故吧。
这一天,我和小伙伴们正在玩得高兴,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村西头有叫骂声。于是我们便一窝蜂地顺着骂声跑去。我们村共有400多口人六七十户人家,村子不大,从这头跑到那头用不了几分钟。当我们这些光屁股的小家伙来到村西头时,大街上已经聚集了一些男男女女表情各异的大人,而在这些人面前正在激情表演骂技的是我们村的五保户王老太,我管她要叫奶奶的。
听母亲说,王奶奶自从嫁到我们村后,本来王家盼望着她能给家族生几个带把的以延续香火,可王奶奶的肚子就是不争气,直盼的婆婆两眼发直天天唠叨,就像得了神经病一样。后来,婆婆因病临终时却始终没有闭上眼睛,好像在向儿子检讨自己为他相中的媳妇不中用,从而害了儿子、坑了王家,他这是为从此王家可能就此断了香火而不能瞑目。
王奶奶的丈夫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好像魂被母亲带走了一样,整天无精打采,人也迅速地消瘦了下来,面色蜡黄蜡黄的,在母亲走后两个月他便追随母亲而去,撇下王奶奶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村头一个土胚房里。倔强的王奶奶并没有因为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而再次改嫁,相反她坚持留在我们村生活下来。由于王奶奶是小脚,下不得庄稼地干活,于是队里照顾她,把她连同村里的几个孤寡老人一起列为五保户,享受着那个年代吃商品粮一样的高级待遇。听母亲还说,王奶奶由于长年一个人生活,脾气变得怪异,平日里不爱和人交流,特别是在村里一个老光棍汉在一天深夜闯入她家,而被她拿着菜刀赶出家门的事传开后,她变了,变得稍不如意就张口骂人,而且骂得特别难听,虽然骂街是村里极为平常的事情,但多是因为家中丢了东西而找不到后的发泄。我的母亲就曾因为辛辛苦苦养了好几个月的小鸡跑出家门后活不见鸡,死不见尸,而爬上家中的房顶而大声吆喝寻找,随后几天因为鸡确实找不回来了,母亲便在傍晚下地干活回来,顾不得劳累而爬上房顶大骂。当时我听了母亲的骂声心里还怪不自在的,当得知自家的小鸡是被村里人逮住后成了下酒菜时,我好像又对母亲的叫骂理解了许多。乡村的日子就这样似村边的小河一样,缓缓的流淌着。
我们听着王奶奶的骂声,逐渐明白了她骂人的原因。原来,今天上午她在家蒸馒头,她做完馒头后便到伙房里点火烧锅……然后她估计锅烧好了,馒头也快熟了,便清理好灶门走出家到邻居家串门。大约等了二十多分钟,她估摸着该回家从锅里往外拾馒头了,便急忙赶回家,可等她掀开锅盖,锅里却空空如也一个馒头也没有。当时的王奶奶真可谓是血往上涌,气从心田生。她转身来到了大街上,施展开她的女高音便大骂起来。“谁家没爹的欺负俺,光天化日之下偷走俺的馒头,偷走俺的馒头吃了噎死你;我操你八辈的老祖宗,你这么欺负俺,你亲戚流人都不得好死……”。有些话语着实难听,围观的男人们不时地发出笑声,女人们也围在一起地地议论着什么,有几个家长甚至还冲我们瞪眼,让我们回家不要在这里看热闹,其实大人们是怕那些很难入耳的骂声污秽了我们的童心。
王奶奶的骂技是村里出了名的,它可以一口气骂上一两个小时不带喝水休息的,所骂的词汇还不重样,且嘴里骂着还附带一些肢体表演,或跳、或坐、或掐着腰、或两手呈喇叭状,唯恐全村人听不到。大家听了一会儿王奶奶的表演,想散去,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们去往她家看看,我们村里还真有这样的老缺欺负人家吗?”于是几个妇女劝说着王奶奶回家了。大家来到伙房里,王奶奶的锅还冒着热气,锅里的确没有馒头。几个人说着话又来到了北房(正屋),只见北房的八仙桌上有一盖垫馒头安静地等候着主人将它们下锅。王奶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她张着嘴呆呆地看看馒头又看看大家,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她奶了个╳的,我烧开锅就跑着玩去了,忘了把馒头拾进锅里就走了。”此时一同前去的人也是哭笑不得,一边说馒头没丢赶紧下锅吧,我们也该回家做饭去了。一会儿只剩下王奶奶脸红一阵白一阵地站在那里,好像在为自己的遗忘或者刚才的表演,或懊恼或自责吧。
张家婆婆和儿媳
在我们村张家是大姓,不仅人多而且一茬一茬的人丁非常兴旺。在其他几个王姓、宰姓的家族里,一般一户家里有一个男儿便不错了,可人家张家几乎是户户有男丁,且有的户家一连串能生养好几个,不只是祖上风水好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是让其他姓家族里的人们好生羡慕。可话又说回来,人多必然事多,张奶奶家的故事就很值得让人回味。
张奶奶曾经在张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不是因为她种地有能耐,也不是因为她持家有方,而是因为她特别能生,一辈子共生养了五男五女十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儿子比自己的孙子还要小好几岁,再加上自己的儿子的儿女们,看这一大家子,几乎占了我们村的十分之一人口。由于人丁兴旺,张奶奶一家在我们村里很吃得开,说话在村里颇有分量,就连大队支书、村长都要敬张奶奶三分。
按理说张奶奶在村里有着这样特殊的地位该知足了,可偏偏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故事不断,诺大一家人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间妻离子散,就连张奶奶的生活也无人问津,这使张奶奶很没面子,一开始还到几个儿子家里连卷带骂,后来竟然被儿媳推出家门,一个人再也不见当年的风光,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村头一块大石头上,嘴里不住地嘟囔着,花白的头发零乱地在风中摇摆着,一如她走路时的样子。
先说大儿子一家。张奶奶的大儿子是一名复员荣军,因参加战斗一条腿被炸去了半截,成为一个残疾人。那是军属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此大儿媳一家颇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丈夫残疾,大儿媳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在土地里忙活。平时还勉强过得去,可一到农忙季节眼看着其他人家老爷们在地里忙的欢畅,大儿媳就觉得特别怨,于是回家便没少和丈夫吵架。丈夫也很生气,心想自己的几个弟弟该帮着自己点,怎么说也是亲兄弟,于是便拄着拐去找二弟。结果因为弟媳从中多说了几句话而引起大儿子不满,最后竟发展到兄弟俩大打出手,当然大儿子没有占到光,从此两兄弟再不往来。
二儿子在村里虽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但他偏偏怕老婆。不仅老婆当家说了算,就连让母亲家来吃饭也得经过她点头。虽说父亲已去世,只剩下一个老娘,但二儿媳说得明白,要么让婆婆轮流在几个儿子家吃饭养老,要么就到老五家过(农村有个不成文的风俗,一般老人最后都和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其他几个儿子一年往外拿粮食和钱给老五。因为老娘的生活问题,二儿子和媳妇也没少拌嘴,在他的努力下,最终兄弟几个达成协议,让张奶奶每个儿子家里待一个月,逢年过节赶上谁家就在谁家过。但即使这样,几个儿媳妇都不愿把婆婆领进家门,好在几个儿子还有点孝心,否则真像《墙头记》里那样,要把老娘托上墙头了。在兄弟五个当中,二儿子是最有孝心的人,每次做饭都叮嘱媳妇为母亲做点好吃的。可有一次,夫妻俩闹矛盾,媳妇吵吵闹闹要回娘家,实际上是嫌弃婆婆在家里碍事。张奶奶听出了话外之音,流着泪默默地走出二儿子的家门。为了母亲,二儿子最终作出让步,竟然给媳妇跪下认错,说张奶奶是自己的亲妈啊,求媳妇看在自己的面上就让母亲家来吧,否则以后怎么在村里混啊。
三儿子也是参过军的,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由于表现好后来转为志愿兵,复员后成为吃皇粮的人。三儿子在参军前,就和村里一徐姓姑娘想好,当然是偷偷的。两个人瞒着双方大人私定终身,徐姑娘说我等你回来,三儿子说我复员后就娶你进家门。就这样两个人鸿雁往来三年,在三儿子复员后却生出了枝节。原来张奶奶知道儿子和徐姑娘相好后,说什么也不同意这门亲事,并以死相逼。三儿子无奈就和徐姑娘分了手,并很快和母亲的娘家远房表侄女订了婚。但三儿子是忘不了徐姑娘的,最终他在自己定下婚期前十天的一个夜里和徐姑娘私奔了。这事在当时我们那个并不怎么开放的小村里就像炸了锅,母亲娘家表侄女一家人因这事感到丢人,也把张奶奶家闹了个鸡犬不宁,最终张奶奶拿了3000元赔罪才算了事。三儿子和徐姑娘直到张奶奶病逝,才领着孩子回来。奔丧之后便在村子里老老实实地过起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人问起三儿子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城里生活是否后悔时,三儿子总是自豪地说,什么也比不上娶个好老婆划算。
四儿子是五个儿子中最孝顺的一个,儿女中如果谁对张奶奶不敬,四儿子就会挺身而出,不管是哥还是姐,他都要给母亲讨个说法。由于爱母深深,四儿子竟在张奶奶病逝后三个月的一天晚上,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追随母亲去时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一下人间女人的滋味。
五儿子天生不爱学习,勉强初中毕业后便出外打工,且学了一手维修机器(农村浇地用的设备)和拖拉机的本事,于是经常有村里人老找他帮忙,当然免不了吃吃喝喝的事。有一次,五儿子喝醉了酒,竟然把本院一个打他两岁的嫂子给睡了,结果人家闹起了离婚,非要嫁给他不可。后来,五儿子还真就敢作敢当,硬是娶了那个嫂子为妻。可好景不长,那个嫂子并不是一个实心过日子的人,再跟着五儿子过了两年日子后,撇下一个一岁多的女儿和本村一个会修理电器的赵姓小伙私奔了。
按理说摊上这些事,就够张奶奶伤神的了,可偏偏祸不单行,张奶奶在一个下雨天上茅厕时摔断了腿,一下子生活不能自理了。张奶奶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为自己患病儿女们一开始还来看一看,并给她买点营养品,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女们便不愿再望她这臭气熏天的小屋里跑。
可怜张奶奶一生生养了这么多孩子,到老却一个也指望不上,不由常念想起自己的死鬼来,心想自己就要追他去了,可她总放心不下五儿子,毕竟他一个人带着个孩子,难啊。谁家姑娘愿嫁个带孩子的呢?
最终,张奶奶没有像村人说得那样,多子多福,在受够了人间的罪后,在一天深夜无声无息地走了。
最近,自从与中财解缘以来,学习了不少老师的美文,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关于反映农村体裁的文章尤为关注和喜爱,那一篇篇字里行间挥洒着乡土气息、隐藏着农村各色人物音容笑貌的美文,让我倍感一种亲近,那隐藏在心中的陈年旧事也直撞击自己的心灵,仿佛在央求我不要只埋没在心底,它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快乐。
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每天吃过饭后便是满村疯跑,在和小伙伴们嬉戏的同时,村里的大小新闻也就基本上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然后回家时还经常绘声绘色地讲给大人听。那时因为向大人传播这些新闻表述清楚,还多次受到过父母的夸奖呢,这或许是以后上学的日子里自己对语文特别偏爱的缘故吧。
这一天,我和小伙伴们正在玩得高兴,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村西头有叫骂声。于是我们便一窝蜂地顺着骂声跑去。我们村共有400多口人六七十户人家,村子不大,从这头跑到那头用不了几分钟。当我们这些光屁股的小家伙来到村西头时,大街上已经聚集了一些男男女女表情各异的大人,而在这些人面前正在激情表演骂技的是我们村的五保户王老太,我管她要叫奶奶的。
听母亲说,王奶奶自从嫁到我们村后,本来王家盼望着她能给家族生几个带把的以延续香火,可王奶奶的肚子就是不争气,直盼的婆婆两眼发直天天唠叨,就像得了神经病一样。后来,婆婆因病临终时却始终没有闭上眼睛,好像在向儿子检讨自己为他相中的媳妇不中用,从而害了儿子、坑了王家,他这是为从此王家可能就此断了香火而不能瞑目。
王奶奶的丈夫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好像魂被母亲带走了一样,整天无精打采,人也迅速地消瘦了下来,面色蜡黄蜡黄的,在母亲走后两个月他便追随母亲而去,撇下王奶奶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村头一个土胚房里。倔强的王奶奶并没有因为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而再次改嫁,相反她坚持留在我们村生活下来。由于王奶奶是小脚,下不得庄稼地干活,于是队里照顾她,把她连同村里的几个孤寡老人一起列为五保户,享受着那个年代吃商品粮一样的高级待遇。听母亲还说,王奶奶由于长年一个人生活,脾气变得怪异,平日里不爱和人交流,特别是在村里一个老光棍汉在一天深夜闯入她家,而被她拿着菜刀赶出家门的事传开后,她变了,变得稍不如意就张口骂人,而且骂得特别难听,虽然骂街是村里极为平常的事情,但多是因为家中丢了东西而找不到后的发泄。我的母亲就曾因为辛辛苦苦养了好几个月的小鸡跑出家门后活不见鸡,死不见尸,而爬上家中的房顶而大声吆喝寻找,随后几天因为鸡确实找不回来了,母亲便在傍晚下地干活回来,顾不得劳累而爬上房顶大骂。当时我听了母亲的骂声心里还怪不自在的,当得知自家的小鸡是被村里人逮住后成了下酒菜时,我好像又对母亲的叫骂理解了许多。乡村的日子就这样似村边的小河一样,缓缓的流淌着。
我们听着王奶奶的骂声,逐渐明白了她骂人的原因。原来,今天上午她在家蒸馒头,她做完馒头后便到伙房里点火烧锅……然后她估计锅烧好了,馒头也快熟了,便清理好灶门走出家到邻居家串门。大约等了二十多分钟,她估摸着该回家从锅里往外拾馒头了,便急忙赶回家,可等她掀开锅盖,锅里却空空如也一个馒头也没有。当时的王奶奶真可谓是血往上涌,气从心田生。她转身来到了大街上,施展开她的女高音便大骂起来。“谁家没爹的欺负俺,光天化日之下偷走俺的馒头,偷走俺的馒头吃了噎死你;我操你八辈的老祖宗,你这么欺负俺,你亲戚流人都不得好死……”。有些话语着实难听,围观的男人们不时地发出笑声,女人们也围在一起地地议论着什么,有几个家长甚至还冲我们瞪眼,让我们回家不要在这里看热闹,其实大人们是怕那些很难入耳的骂声污秽了我们的童心。
王奶奶的骂技是村里出了名的,它可以一口气骂上一两个小时不带喝水休息的,所骂的词汇还不重样,且嘴里骂着还附带一些肢体表演,或跳、或坐、或掐着腰、或两手呈喇叭状,唯恐全村人听不到。大家听了一会儿王奶奶的表演,想散去,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们去往她家看看,我们村里还真有这样的老缺欺负人家吗?”于是几个妇女劝说着王奶奶回家了。大家来到伙房里,王奶奶的锅还冒着热气,锅里的确没有馒头。几个人说着话又来到了北房(正屋),只见北房的八仙桌上有一盖垫馒头安静地等候着主人将它们下锅。王奶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她张着嘴呆呆地看看馒头又看看大家,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她奶了个╳的,我烧开锅就跑着玩去了,忘了把馒头拾进锅里就走了。”此时一同前去的人也是哭笑不得,一边说馒头没丢赶紧下锅吧,我们也该回家做饭去了。一会儿只剩下王奶奶脸红一阵白一阵地站在那里,好像在为自己的遗忘或者刚才的表演,或懊恼或自责吧。
张家婆婆和儿媳
在我们村张家是大姓,不仅人多而且一茬一茬的人丁非常兴旺。在其他几个王姓、宰姓的家族里,一般一户家里有一个男儿便不错了,可人家张家几乎是户户有男丁,且有的户家一连串能生养好几个,不只是祖上风水好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是让其他姓家族里的人们好生羡慕。可话又说回来,人多必然事多,张奶奶家的故事就很值得让人回味。
张奶奶曾经在张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不是因为她种地有能耐,也不是因为她持家有方,而是因为她特别能生,一辈子共生养了五男五女十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儿子比自己的孙子还要小好几岁,再加上自己的儿子的儿女们,看这一大家子,几乎占了我们村的十分之一人口。由于人丁兴旺,张奶奶一家在我们村里很吃得开,说话在村里颇有分量,就连大队支书、村长都要敬张奶奶三分。
按理说张奶奶在村里有着这样特殊的地位该知足了,可偏偏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故事不断,诺大一家人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间妻离子散,就连张奶奶的生活也无人问津,这使张奶奶很没面子,一开始还到几个儿子家里连卷带骂,后来竟然被儿媳推出家门,一个人再也不见当年的风光,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村头一块大石头上,嘴里不住地嘟囔着,花白的头发零乱地在风中摇摆着,一如她走路时的样子。
先说大儿子一家。张奶奶的大儿子是一名复员荣军,因参加战斗一条腿被炸去了半截,成为一个残疾人。那是军属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此大儿媳一家颇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丈夫残疾,大儿媳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在土地里忙活。平时还勉强过得去,可一到农忙季节眼看着其他人家老爷们在地里忙的欢畅,大儿媳就觉得特别怨,于是回家便没少和丈夫吵架。丈夫也很生气,心想自己的几个弟弟该帮着自己点,怎么说也是亲兄弟,于是便拄着拐去找二弟。结果因为弟媳从中多说了几句话而引起大儿子不满,最后竟发展到兄弟俩大打出手,当然大儿子没有占到光,从此两兄弟再不往来。
二儿子在村里虽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但他偏偏怕老婆。不仅老婆当家说了算,就连让母亲家来吃饭也得经过她点头。虽说父亲已去世,只剩下一个老娘,但二儿媳说得明白,要么让婆婆轮流在几个儿子家吃饭养老,要么就到老五家过(农村有个不成文的风俗,一般老人最后都和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其他几个儿子一年往外拿粮食和钱给老五。因为老娘的生活问题,二儿子和媳妇也没少拌嘴,在他的努力下,最终兄弟几个达成协议,让张奶奶每个儿子家里待一个月,逢年过节赶上谁家就在谁家过。但即使这样,几个儿媳妇都不愿把婆婆领进家门,好在几个儿子还有点孝心,否则真像《墙头记》里那样,要把老娘托上墙头了。在兄弟五个当中,二儿子是最有孝心的人,每次做饭都叮嘱媳妇为母亲做点好吃的。可有一次,夫妻俩闹矛盾,媳妇吵吵闹闹要回娘家,实际上是嫌弃婆婆在家里碍事。张奶奶听出了话外之音,流着泪默默地走出二儿子的家门。为了母亲,二儿子最终作出让步,竟然给媳妇跪下认错,说张奶奶是自己的亲妈啊,求媳妇看在自己的面上就让母亲家来吧,否则以后怎么在村里混啊。
三儿子也是参过军的,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由于表现好后来转为志愿兵,复员后成为吃皇粮的人。三儿子在参军前,就和村里一徐姓姑娘想好,当然是偷偷的。两个人瞒着双方大人私定终身,徐姑娘说我等你回来,三儿子说我复员后就娶你进家门。就这样两个人鸿雁往来三年,在三儿子复员后却生出了枝节。原来张奶奶知道儿子和徐姑娘相好后,说什么也不同意这门亲事,并以死相逼。三儿子无奈就和徐姑娘分了手,并很快和母亲的娘家远房表侄女订了婚。但三儿子是忘不了徐姑娘的,最终他在自己定下婚期前十天的一个夜里和徐姑娘私奔了。这事在当时我们那个并不怎么开放的小村里就像炸了锅,母亲娘家表侄女一家人因这事感到丢人,也把张奶奶家闹了个鸡犬不宁,最终张奶奶拿了3000元赔罪才算了事。三儿子和徐姑娘直到张奶奶病逝,才领着孩子回来。奔丧之后便在村子里老老实实地过起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人问起三儿子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城里生活是否后悔时,三儿子总是自豪地说,什么也比不上娶个好老婆划算。
四儿子是五个儿子中最孝顺的一个,儿女中如果谁对张奶奶不敬,四儿子就会挺身而出,不管是哥还是姐,他都要给母亲讨个说法。由于爱母深深,四儿子竟在张奶奶病逝后三个月的一天晚上,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追随母亲去时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一下人间女人的滋味。
五儿子天生不爱学习,勉强初中毕业后便出外打工,且学了一手维修机器(农村浇地用的设备)和拖拉机的本事,于是经常有村里人老找他帮忙,当然免不了吃吃喝喝的事。有一次,五儿子喝醉了酒,竟然把本院一个打他两岁的嫂子给睡了,结果人家闹起了离婚,非要嫁给他不可。后来,五儿子还真就敢作敢当,硬是娶了那个嫂子为妻。可好景不长,那个嫂子并不是一个实心过日子的人,再跟着五儿子过了两年日子后,撇下一个一岁多的女儿和本村一个会修理电器的赵姓小伙私奔了。
按理说摊上这些事,就够张奶奶伤神的了,可偏偏祸不单行,张奶奶在一个下雨天上茅厕时摔断了腿,一下子生活不能自理了。张奶奶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为自己患病儿女们一开始还来看一看,并给她买点营养品,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女们便不愿再望她这臭气熏天的小屋里跑。
可怜张奶奶一生生养了这么多孩子,到老却一个也指望不上,不由常念想起自己的死鬼来,心想自己就要追他去了,可她总放心不下五儿子,毕竟他一个人带着个孩子,难啊。谁家姑娘愿嫁个带孩子的呢?
最终,张奶奶没有像村人说得那样,多子多福,在受够了人间的罪后,在一天深夜无声无息地走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