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苕
2021-12-23抒情散文天下为公
红安苕 熊立功北京的一个老首长,在病重期间,想再尝尝家乡的红安苕,接到消息的乡亲不远万里,把红安苕送到老首长手上时,老革命热泪盈眶,他哽咽着说:“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憨厚的红安人,就想到了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它是纯朴的象征,是英雄……
红安苕
熊立功
北京的一个老首长,在病重期间,想再尝尝家乡的红安苕,接到消息的乡亲不远万里,把红安苕送到老首长手上时,老革命热泪盈眶,他哽咽着说:“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憨厚的红安人,就想到了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它是纯朴的象征,是英雄的象征,是乳汁,是甘泉。”
红安苕是一种红苕的名称,它生长在革命老区----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红安县田田畈畈、冲冲洼洼里,是红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因其形状、质地同别的地方不同,以至成为红安特产,名曰红安苕。
红安苕命健。每年到古历二、三月间,正值春雨连绵的季节,红安家家户户的人,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或者是老人、或者是小孩,就在雨水中,戴顶斗笠,披件蓑衣,扛一袋、或是挑一担、或是提一篓红苕种,来到松软软土层的田间地角,用锄头挖出一条条沟沟,再把红苕种放进沟沟里,排好;然后在上面压上土,下种的事,就做完了,简单明了。剩下的事,就是红苕自己的事了,它们借天时、地气,生根、发芽、长蔓、牵藤。到了五月份,依就选择一个阴雨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拿了剪刀、篮筐,纷纷来到自家红苕种地里。把红苕藤剪成四至五寸长一节节的,再把它们带到大田、大地,一排排顺插到土壤中,就完成了移栽的活路。接下来,红苕在收获之前自食其力了,它既可以吃软的水,还吃硬的太阳。你不管它,它一样长,一样给你收获。你给它上点肥、锄回草,它会给你更多、更大回报。到了秋天,全家老少,尽管拿上锄头、挑上萝筐,上田到地里,扒开涨裂的红苕埂,拣取纠成砣的果实。
红安苕实圆实在。一层薄皮裹着厚厚的肉,皮要么是桔黄的、要么是肉红的;果肉或是白白的、或是红红的、或是红白相间的。大的像水壶,小的像拳头,憨厚可爱、质朴纯真。吃起来更是有滋有味,生吃甜津津的,熟吃粉乎乎的,可煮吃、蒸吃、炸吃、炒吃,还可切成片、切成砘吃;用它拌面粉,可做成红苕粑。用它拌糯米粉,可做成红苕糕。将它蒸熟晒干,再和肉煮着吃,就是健胃润肠的佳肴。蒸熟晾干,切成各种形状的丁丁片片,再用油一炸,就成了香脆脆、黄亮亮的红苕脯。将它捣碎滤出的淀粉,可制成红苕豆腐、红苕粉条,既可生吃,还可熟吃,既可凉拌,也可拌其它菜,煮啊炒的,都滑嫩爽口。
过去,红安苕作为红安人的主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大革命时期,作为黄麻起义发源地的红安人民,不光积极投身革命,还把自巳作为口粮的红苕和盘托出,给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用作军粮,自已却以树皮草根充饥。据史料显示: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那时候,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之中,就有一名属于红安籍。从红安这里,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将军,因而,人们誉称红安为“将军县”。
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让国家度过难关,在那三年里,连遭干旱和水涝袭击的红安县,从县长到每个红安人,都勒紧裤带,为全国提供了一亿六千万斤粮食。一九六零年的冬季,当时的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到全省各地视察之后,看到人们实在饿的没法活了,就给当时当国务院副总理的红安人李先念通电话,要两亿斤粮食。李先念副总理难过地说:没有。当红安人得到这一个消息之后,县委庄重地通过县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再上交一千万斤粮食,支援重灾区。这一千万斤粮食,是当时四十二万红安人,留给自己一年的口粮,其中,红安苕就是主粮。可是,当这个决议在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时,三百多位全县人民代表一起投了赞同票。而他们自己却在忍饥挨饿! 后来有人形象地称,红安人就像红安苕:一是红安人具有红苕质朴、实在、憨厚的性格;二是红安人具有红苕顽强的、吃软又吃硬的秉性;三是红安人具有红苕表里如一、乐于奉献的精神。
现在红安苕已经成为红安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靠红苕富裕起来的红安人,百分之七十的人住上了楼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或购置了手机;村村通上了水泥公路;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红安苕也通过精加工、精包装,作为保健食品,走遍全国,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 本帖最后由 天下为公 于 2008-12-2 00:47 编辑 ]
熊立功
北京的一个老首长,在病重期间,想再尝尝家乡的红安苕,接到消息的乡亲不远万里,把红安苕送到老首长手上时,老革命热泪盈眶,他哽咽着说:“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憨厚的红安人,就想到了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它是纯朴的象征,是英雄的象征,是乳汁,是甘泉。”
红安苕是一种红苕的名称,它生长在革命老区----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红安县田田畈畈、冲冲洼洼里,是红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因其形状、质地同别的地方不同,以至成为红安特产,名曰红安苕。
红安苕命健。每年到古历二、三月间,正值春雨连绵的季节,红安家家户户的人,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或者是老人、或者是小孩,就在雨水中,戴顶斗笠,披件蓑衣,扛一袋、或是挑一担、或是提一篓红苕种,来到松软软土层的田间地角,用锄头挖出一条条沟沟,再把红苕种放进沟沟里,排好;然后在上面压上土,下种的事,就做完了,简单明了。剩下的事,就是红苕自己的事了,它们借天时、地气,生根、发芽、长蔓、牵藤。到了五月份,依就选择一个阴雨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拿了剪刀、篮筐,纷纷来到自家红苕种地里。把红苕藤剪成四至五寸长一节节的,再把它们带到大田、大地,一排排顺插到土壤中,就完成了移栽的活路。接下来,红苕在收获之前自食其力了,它既可以吃软的水,还吃硬的太阳。你不管它,它一样长,一样给你收获。你给它上点肥、锄回草,它会给你更多、更大回报。到了秋天,全家老少,尽管拿上锄头、挑上萝筐,上田到地里,扒开涨裂的红苕埂,拣取纠成砣的果实。
红安苕实圆实在。一层薄皮裹着厚厚的肉,皮要么是桔黄的、要么是肉红的;果肉或是白白的、或是红红的、或是红白相间的。大的像水壶,小的像拳头,憨厚可爱、质朴纯真。吃起来更是有滋有味,生吃甜津津的,熟吃粉乎乎的,可煮吃、蒸吃、炸吃、炒吃,还可切成片、切成砘吃;用它拌面粉,可做成红苕粑。用它拌糯米粉,可做成红苕糕。将它蒸熟晒干,再和肉煮着吃,就是健胃润肠的佳肴。蒸熟晾干,切成各种形状的丁丁片片,再用油一炸,就成了香脆脆、黄亮亮的红苕脯。将它捣碎滤出的淀粉,可制成红苕豆腐、红苕粉条,既可生吃,还可熟吃,既可凉拌,也可拌其它菜,煮啊炒的,都滑嫩爽口。
过去,红安苕作为红安人的主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大革命时期,作为黄麻起义发源地的红安人民,不光积极投身革命,还把自巳作为口粮的红苕和盘托出,给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用作军粮,自已却以树皮草根充饥。据史料显示: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那时候,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之中,就有一名属于红安籍。从红安这里,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将军,因而,人们誉称红安为“将军县”。
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让国家度过难关,在那三年里,连遭干旱和水涝袭击的红安县,从县长到每个红安人,都勒紧裤带,为全国提供了一亿六千万斤粮食。一九六零年的冬季,当时的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到全省各地视察之后,看到人们实在饿的没法活了,就给当时当国务院副总理的红安人李先念通电话,要两亿斤粮食。李先念副总理难过地说:没有。当红安人得到这一个消息之后,县委庄重地通过县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再上交一千万斤粮食,支援重灾区。这一千万斤粮食,是当时四十二万红安人,留给自己一年的口粮,其中,红安苕就是主粮。可是,当这个决议在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时,三百多位全县人民代表一起投了赞同票。而他们自己却在忍饥挨饿! 后来有人形象地称,红安人就像红安苕:一是红安人具有红苕质朴、实在、憨厚的性格;二是红安人具有红苕顽强的、吃软又吃硬的秉性;三是红安人具有红苕表里如一、乐于奉献的精神。
现在红安苕已经成为红安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靠红苕富裕起来的红安人,百分之七十的人住上了楼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或购置了手机;村村通上了水泥公路;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红安苕也通过精加工、精包装,作为保健食品,走遍全国,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 本帖最后由 天下为公 于 2008-12-2 00:4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