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2021-12-23叙事散文暖玉
品文 暖玉上周日晚饭后,因身闲心闲意闲,遂邀朋友前来喝茶聊天。放下电话,爱人沏了一壶未加香料的茉莉花茶。花茶是我所爱。爱人喜红茶。爱人说,我们今天也享受享受香茶!朋友来后,从内衣口袋里小心地捧出了一件瓷器:碗。朋友说是明朝的。朋友喜欢古物……
品
文 暖玉
上周日晚饭后,因身闲心闲意闲,遂邀朋友前来喝茶聊天。
放下电话,爱人沏了一壶未加香料的茉莉花茶。花茶是我所爱。爱人喜红茶。爱人说,我们今天也享受享受香茶!
朋友来后,从内衣口袋里小心地捧出了一件瓷器:碗。朋友说是明朝的。朋友喜欢古物,逢得,必与我们共赏。
碗很显然是民窑的,制作粗糙,白胎,青釉是手绘的明月和蜻蜓。月中兔静卧,蜻蜓则双翅平展。碗沿有锛儿(锛儿指掉瓷或豁儿),碗身有冲(冲指裂纹),即使完好无损,也是民窑的下品,然得之不易,朋友甚是喜爱。
茉莉茶香中,话题自然在碗。对于古物,朋友是半个行家,我只是略知皮毛,还是源于朋友的熏陶。然而,面对同一物,我们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朋友看重的是碗的历史年代、烧制工艺、收藏价值,我却静静地端详着碗上的明月和蜻蜓,遥想曾为何人所用,是怎样从明朝走到今朝,碗又盛满了怎样的一定是平凡的故事。
圆月和蜻蜓的联袂出场,让我想到了麦秋。月下是打麦场。场上是忙碌的人,滚动的石磙,转圈的驴,以及跟着人飞,傍着驴翔的蜻蜓。于是我还想到了酒,虽说碗是用于吃饭的,但拿来喝酒也不是不可能。
应该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喜悦在农人心中随着磙子转个不停。擦把汗,喝碗水,又走向打麦场中。有心的夫人让在场边冲着驴吆三喝四的小儿去沽了二两酒,丈夫又一饮而尽,双眼先是张成圆月,后是眯成弦月。丈夫笑了,夫人笑了,孩子笑了。驴也笑了,转得更欢了。蜻蜓也笑了,呼朋唤友跳起了欢乐舞。
我下意识地捧起了碗,当然没有嗅到酒香。我说,该不是谁从古墓中挖出来的吧?应该是。你想啊,就拿我们现在经常喝茶的紫砂壶来说,还不到两年,八个茶盅就剩了五个,居家过日子的东西,如果不是随身带进坟墓,有几个能传个一代两代,更别说几百年了。有道理。说起古墓,我想到的不是腐烂的肉体,而是由于日久的深埋,碗上是否留有深土的气息。
爱人对碗似乎没有多大兴趣,茶已三盅,酒意仍未消,躲进卧室鼓捣了半天拿出一幅画。画是水墨的竹子,我们已看过不止一次,但谁都没有点破,仍是兴致勃勃地品头论足。说实在的,对于书画,我们也还是只停留在它们对凡俗生活的文化点缀上,看着养眼舒心,就是好的。就如眼前画中竹,高风亮节也许是画者意,但令我们咂嘴儿的是,怎么人家用笔勾来抹去就是几枝竹?
茶过三滤,茶香已若有若无,茶话却抽枝长叶。当然,枝叶仍是从碗上长出。
爱人又在惋惜他奶奶那几只青花碗,其实也未必就是青花的,更未必是祖上传下来的,但既已不可得,就一定是值得珍惜的。他奶奶的青花碗是用来过日子的,盛过粥,放过盐,还腌过小鱼儿。庄稼日子是粗糙、低廉、无甚口味的,过庄稼日子的用具即使在用时也少有人能看上一眼。爱人当然也视而不见,只待奶奶已然作古,爱人也从朋友处看了几件古物,奶奶的几只小碗才在爱人并不牢固的记忆中复苏。然而,奶奶已去,小碗虽未陪葬,但也下落不明。
我则没有惋惜。太姥爷曾是十里八村的绅士,杂货铺买卖不小,每逢村里庙会时就搭棚招待八方客。客中有文人雅士,曾赠太姥爷以书画。画不常挂,只在除夕前后挂上几天,足见画在太姥爷心中的分量。画在时,我还小,即使张大千的画也不屑一顾。太姥爷过世后,他屋里的看着有些古色古香的东西都被我姥爷以三、五十元的价钱卖给了收古董的。谁也没往心里去。等我近些年才馋巴巴地问姥爷时,近九十高龄的姥爷连卖没卖过都说不清,总之是没了。没了就没了。我之所以不惋惜,是因为即使还有,按着农村传子不传女的老理儿,也不会落到我这个外甥女的手里。而今,只是说说而已。
说老物,忆老人。由古及新。老人走的是老路,过的是老日子。老日子当然不如新日子。用老日子对比新日子,新日子就多了些甜。日子的甜多是微甜,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升官发财的大甜是点缀。依着点缀活着,甜就不易得。过日子在于品,在于咂。从微甜中品出浓甜,最好是从苦中咂中甜,日子才过得顺,生活才喜眉笑眼儿。
你说日子,我说日子,他说日子。感慨、知足、幸福,随着又换上的浓浓的铁观音沁入每一根血管中。茶也醉人,沙发上的横躺竖卧是醉中的身心放松。
朋友走时,没忘了把碗揣在怀中,我笑着调侃,今天你要是忘了,碗就是我的。朋友更甚,搂搂正在穿衣的妻子说,我就是把我媳妇忘了,也忘不了这个碗。都笑了,我和爱人笑着把笑着的朋友送进了月儿也笑着的冬夜中。
[ 本帖最后由 暖玉 于 2008-12-11 09:03 编辑 ]
文 暖玉
上周日晚饭后,因身闲心闲意闲,遂邀朋友前来喝茶聊天。
放下电话,爱人沏了一壶未加香料的茉莉花茶。花茶是我所爱。爱人喜红茶。爱人说,我们今天也享受享受香茶!
朋友来后,从内衣口袋里小心地捧出了一件瓷器:碗。朋友说是明朝的。朋友喜欢古物,逢得,必与我们共赏。
碗很显然是民窑的,制作粗糙,白胎,青釉是手绘的明月和蜻蜓。月中兔静卧,蜻蜓则双翅平展。碗沿有锛儿(锛儿指掉瓷或豁儿),碗身有冲(冲指裂纹),即使完好无损,也是民窑的下品,然得之不易,朋友甚是喜爱。
茉莉茶香中,话题自然在碗。对于古物,朋友是半个行家,我只是略知皮毛,还是源于朋友的熏陶。然而,面对同一物,我们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朋友看重的是碗的历史年代、烧制工艺、收藏价值,我却静静地端详着碗上的明月和蜻蜓,遥想曾为何人所用,是怎样从明朝走到今朝,碗又盛满了怎样的一定是平凡的故事。
圆月和蜻蜓的联袂出场,让我想到了麦秋。月下是打麦场。场上是忙碌的人,滚动的石磙,转圈的驴,以及跟着人飞,傍着驴翔的蜻蜓。于是我还想到了酒,虽说碗是用于吃饭的,但拿来喝酒也不是不可能。
应该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喜悦在农人心中随着磙子转个不停。擦把汗,喝碗水,又走向打麦场中。有心的夫人让在场边冲着驴吆三喝四的小儿去沽了二两酒,丈夫又一饮而尽,双眼先是张成圆月,后是眯成弦月。丈夫笑了,夫人笑了,孩子笑了。驴也笑了,转得更欢了。蜻蜓也笑了,呼朋唤友跳起了欢乐舞。
我下意识地捧起了碗,当然没有嗅到酒香。我说,该不是谁从古墓中挖出来的吧?应该是。你想啊,就拿我们现在经常喝茶的紫砂壶来说,还不到两年,八个茶盅就剩了五个,居家过日子的东西,如果不是随身带进坟墓,有几个能传个一代两代,更别说几百年了。有道理。说起古墓,我想到的不是腐烂的肉体,而是由于日久的深埋,碗上是否留有深土的气息。
爱人对碗似乎没有多大兴趣,茶已三盅,酒意仍未消,躲进卧室鼓捣了半天拿出一幅画。画是水墨的竹子,我们已看过不止一次,但谁都没有点破,仍是兴致勃勃地品头论足。说实在的,对于书画,我们也还是只停留在它们对凡俗生活的文化点缀上,看着养眼舒心,就是好的。就如眼前画中竹,高风亮节也许是画者意,但令我们咂嘴儿的是,怎么人家用笔勾来抹去就是几枝竹?
茶过三滤,茶香已若有若无,茶话却抽枝长叶。当然,枝叶仍是从碗上长出。
爱人又在惋惜他奶奶那几只青花碗,其实也未必就是青花的,更未必是祖上传下来的,但既已不可得,就一定是值得珍惜的。他奶奶的青花碗是用来过日子的,盛过粥,放过盐,还腌过小鱼儿。庄稼日子是粗糙、低廉、无甚口味的,过庄稼日子的用具即使在用时也少有人能看上一眼。爱人当然也视而不见,只待奶奶已然作古,爱人也从朋友处看了几件古物,奶奶的几只小碗才在爱人并不牢固的记忆中复苏。然而,奶奶已去,小碗虽未陪葬,但也下落不明。
我则没有惋惜。太姥爷曾是十里八村的绅士,杂货铺买卖不小,每逢村里庙会时就搭棚招待八方客。客中有文人雅士,曾赠太姥爷以书画。画不常挂,只在除夕前后挂上几天,足见画在太姥爷心中的分量。画在时,我还小,即使张大千的画也不屑一顾。太姥爷过世后,他屋里的看着有些古色古香的东西都被我姥爷以三、五十元的价钱卖给了收古董的。谁也没往心里去。等我近些年才馋巴巴地问姥爷时,近九十高龄的姥爷连卖没卖过都说不清,总之是没了。没了就没了。我之所以不惋惜,是因为即使还有,按着农村传子不传女的老理儿,也不会落到我这个外甥女的手里。而今,只是说说而已。
说老物,忆老人。由古及新。老人走的是老路,过的是老日子。老日子当然不如新日子。用老日子对比新日子,新日子就多了些甜。日子的甜多是微甜,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升官发财的大甜是点缀。依着点缀活着,甜就不易得。过日子在于品,在于咂。从微甜中品出浓甜,最好是从苦中咂中甜,日子才过得顺,生活才喜眉笑眼儿。
你说日子,我说日子,他说日子。感慨、知足、幸福,随着又换上的浓浓的铁观音沁入每一根血管中。茶也醉人,沙发上的横躺竖卧是醉中的身心放松。
朋友走时,没忘了把碗揣在怀中,我笑着调侃,今天你要是忘了,碗就是我的。朋友更甚,搂搂正在穿衣的妻子说,我就是把我媳妇忘了,也忘不了这个碗。都笑了,我和爱人笑着把笑着的朋友送进了月儿也笑着的冬夜中。
[ 本帖最后由 暖玉 于 2008-12-11 09:0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