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忧乐天下范仲淹

2021-12-23抒情散文范廷伟
在邹平县城的西南、长白山黉堂岭北麓,原有一座巍峨典雅的庙堂古刹,这就是名震遐尔的长白山醴泉寺。醴泉寺闻名于世,始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随母由原籍江苏改嫁到山东邹平长山镇河南村,青少年时代曾经就读于长白山醴泉寺。范仲淹后来……
   在邹平县城的西南、长白山黉堂岭北麓,原有一座巍峨典雅的庙堂古刹,这就是名震遐尔的长白山醴泉寺。醴泉寺闻名于世,始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随母由原籍江苏改嫁到山东邹平长山镇河南村,青少年时代曾经就读于长白山醴泉寺。范仲淹后来成名建勋,功高盖世,后人为追念其善行美德,表达敬仰之情,于元代大德四年在醴泉寺建范公祠,自此寺、祠合一,相映成辉。   九月三十日下午,由家居醴泉寺景区附近的本地朋友陪同,我们由邹平县城驱车前往位于青阳镇境内的醴泉寺,沿途是一派秋天的繁忙景象,收获庄稼的各种车辆来来往往,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中所特有的风景便显现在我们的面前:金黄的洋姜花在秋风中肆意地摇曳着,红彤彤的柿子像密密麻麻的小灯笼,在绿树掩映中向游人们炫耀着秋日的成熟,往山上远远望去,山路纡曲,林峦郁盘,浓荫莽林,色彩茂丽。经过本地朋友的老家南陈村,便见气势轩昂的醴泉寺,巍然屹立在群山环抱之中,浓荫掩映,泉溪绕院,真是一处安谧幽静之所。寺门前广场右侧的《重建醴泉寺碑记》中记载,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因寺南有高峰独出独岫,似龙舞其颠,所以原名龙台寺。唐中宗时寺庙重建,适东岩有甘泉涌出,特诏赐名“醴泉,”醴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故将龙台寺更名醴泉寺。一九三九年日寇扫荡时,凶残地将千年古刹毁于一旦。二零零四年重建后的醴泉寺,占地达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四百平方米,仿清式建筑,整个建筑完整和谐,浑然一体。

  醴泉寺景区座南面北,寺内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范公祠等主建筑为中心轴线,两侧配有鼓楼、为钟楼、观音殿、地藏殿、范公书院、新罗院以及角楼。寺庙仿清建筑飞檐转角,攒尖宝顶,红柱青瓦,斗拱承托,回廊通连,蔚然大观。醴泉寺作为历史古寺和一代名相范仲淹求学故地,是人们吊古励今的游览胜地,最南面则为范文正公祠,是游人进得景区的必到之处。范公祠面南背北,地处幽僻,仪形俨然,布局紧凑,自成一体。祠门口的两侧分别为范仲淹的千古名言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进入范公祠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代名相范仲淹的镀金坐像,他总是这样神态严峻,面带忧思,仿佛锐利的目光仍在穿越千年的时光,仍在践行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诚诺言。坐像的两侧有长联一副: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这副对联,对范仲淹的一生的经历和功绩做了全面的概括和公正的评价。   范仲淹少年立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坚持求学,步入仕途后为政清廉,坚持其民本思想,不畏权贵,勇于进言,敢于革新,也因此次次受贬,次次调职,其一生宦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富有远见卓识,兴学重教,举贤任能。带兵出征,西北边塞的胜利展现了他军事战略上的天赋,在文学上为文气势昌茂,通达流利,为词则兼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范公祠内的四周墙壁上,人们用生于徐州、迁徙长山、划粥断齑、潜洞治学、广德治狱、泰州筑堰、捐宅建学、谪守边关、窖金捐僧、庆历相国、直言进谏、礼参父老、名篇现世、青州放粮、名垂千古共十五幅图画,简约地勾勒出了范仲淹不平凡的一生,其中有三个故事发生在醴泉寺内。范仲淹的幼年及青少年时代,由于其身世家庭的关系,遭受了许多磨难,使其从小就养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别是他在醴泉寺三年的苦读,民本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他出仕后济泽天下,悲悯苍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最终实现了其“先忧后乐”伟大思想与具体实践的完美结合。   划粥断齑说的是,青年时期范仲淹在醴泉寺中求学时,生活非常清苦,在这里艰难地度过了整整三年时间,他每天晚上煮少许米粥,盛在碗里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没有咸菜,他便挖来山韭,切碎后拌上盐吃。而窖金捐僧说的是,寺中的和尚被“划粥断齑”的苦学精神所感动,在粮食缺乏时,每天给他四个粗粮饼子,他苦学到深夜,有时睏得睡过去,几个早晨醒来,看到饼子没有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一只小黄鼠叼着饼子钻到荆树东边的洞里,他找铁掀刨开鼠洞,里面是一坛黄澄澄的金子,他原封不动埋好;第二天早晨,又有一只小白鼠叼着饼子,钻到荆树西边的洞里,他再用铁掀刨开鼠洞,又发现一坛白花花的银子,他仍然覆土如初。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当年送他粗粮饼子的慧通,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任延州统帅的范仲淹求援,他询问了寺庙的一些情况后,手书一封附上两包茶叶,让人回复慧通和尚。庙中和尚闻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几天来心中好些不快。一日,慧通和尚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   为了深入探询范仲淹在醴泉寺学习成长的轨迹,即使山峦崎岖,荆棘缠身,游人们还是络绎不绝地要到距离醴泉寺四五里远的黉堂岭北麓读书洞看一看,幸亏有本地朋友的细心引导,他的学生时代曾经到读书洞玩乐,自然是轻车熟路。黉堂岭内山谷幽深,林荫蔽日,山石嶙峋,流泉婉转,草木葳蕤,野花飘香,尤其是那繁星似的野菊,花开空谷,清艳绝伦。寂寞吐芬芳,不以色香自炫,不因无人不芳,不正昭示着范仲淹勤学苦读,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吗?峰回路转处,朋友唤此处为大顶子山,但见绝壁下有一石洞,洞内可坐三人。洞前有一水池,杨李桃柳杂树其间,花草丛生里,有字迹斑驳的“范仲淹读书洞”依稀可见,朋友介绍说,记得儿时读书洞要比现在大些,这是历经风雨冲刷,水土掩埋的缘故。当年的范仲淹为了逃避寺内喧嚣,只身来此攻读,所以人们将此处称为“读书洞,”又称“上书堂。”游人到此后,徜徉于山林之间,饱览自然景色,睹景思人,吊古谈今,无不为范仲淹刻苦攻读的坚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求学精神所激励。范仲淹苦读的精神给人以永远的激励,先忧后乐的思想又给世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所以醴泉寺才能散发出这样迷人的魅力。   从读书洞返回的路途中,我们一行徒步欣赏了位于醴泉山庄和醴泉寺之间的范公碑林,例如“春兰早芳秋菊晚秀,独酌餐引素琴晨张;”景星庆云和风甘雨,醴泉芝草雪藕水槐,”“忧先乐后誓言警百世,德崇以廉典范异千秋;”“山高水深斯人不出,烟情霞想其志可知”等,无不言简意赅地将醴泉寺景区人文环境,用精致独到的语言刻画得引人遐思,心驰神往,沿着碑林一路走来,书法家们银钩铁划的笔触,浪漫诗意的想象,给游人以天地大美的精神享受。在朋友舅舅家的柿子树下喝茶小憩的间隙,这位从醴泉中学退休的老教师,还顺便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的小故事:范仲淹在此读书时非常刻苦,每天只吃一点咸菜稀饭。有一次,他问一位相师,我能不能做宰相呢?相师说,不行。他又问自己能不能做名医?相师很是惊叹于他这么提问,就问他,你为什么前面问得那么高贵,后面又问得那么卑微呢?范仲淹说,因为只有做宰相和名医才能救人。相师对此大为赞叹,你的仁慈之心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你是个真正的宰相。范仲淹后来果然做了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的地位。范仲淹心怀苍生,志在天下,所以他写下了“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操和志在鸿鹄的宏伟志向。   清代的邹平田园诗人张实居曾写道:“书堂路自象山分,犁箭南来半入云。野老相逢谈往事,流风解说范希文。”范仲淹在封建官吏中率先提出先忧后乐,并为此奋斗了一生,实践了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精神财富。我们更应该学习范仲淹诚正修己、俭约清廉的高尚人格,多一点忧患意识,多一点改革意识,生如泰山重,不作鸿毛遗,这才是每一个到过醴泉寺的游人最需要得到的。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