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小单方

2021-12-23叙事散文朱荣华
小单方中医中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哪怕世界医药科学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我们对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仍然知之甚少,无权褒贬其优劣好坏;现在西人对其推崇日加,正深入研究探索其个中之秘,甚至加以神化;而我国人却轻言废之,这未知是从何说起? 要说……
           小单方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哪怕世界医药科学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我们对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仍然知之甚少,无权褒贬其优劣好坏;现在西人对其推崇日加,正深入研究探索其个中之秘,甚至加以神化;而我国人却轻言废之,这未知是从何说起?   要说他们是数典忘祖,那是不对的,他们有的是国学之精英,科学之巨匠,学识之巨人也,这的确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因为其精奥浩繁,我无权深涉其中,但民间常言之“小单方”“发个贴子”而已。   其实这单方、偏方都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的。   所谓的单方就是一剂或两剂草药或中药组成的方药,而偏方就是一看就让人感到有悖常理,有违常规的药方;然而按中医的辩证施治的观点“偏方”其实也“偏”   民间有句俗话说:“单方气死名医”。从文学修辞的角度来讲,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是为了强调民间单方、偏方的可贵性和可行性,纵然有时,单方、偏方是很有效的,也曾立过不少救死扶伤的奇功,但名医毕竟是名医,怎么会被小小的一两剂单方、偏方的神效气得羞愧而死呢。   所谓的“名医”,应该是学有专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成就的高明的医生。然而,医学是一门广博精深的科学,再有成就的名医也不可能门门熟,样样精。特别是随着医药科学的深入发展,医药的分科别类更细,更精。能在某一科,某一分支分目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也就是人民心目中的真正的名医了,可他们都会有自己的强项,也有自己的弱项;所谓“隔行如隔山”,即使是同行,所专攻的项目不同,也会“如隔山”的。   倘若要让“名医”对所有的医学都了熟于心,都能应用自如,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而单方之所以有时能让“名医”也面之有愧,恰恰只是在某个疑难病症上解决“名医”的弱项而已,不能以此定论,说单方偏方比名医强。   可话又说回来,不管是名医也好,专家也好,或是医学界也好,应该承认一个是实:有时,单方,偏方是有其意想不到的医治效果的,不管医学怎么发达,怎么进步,其首先是产生于民间,产生于人民大众之中,是人民群众经过不知多少人,多少代的实践积累的结晶。李时珍也好,张仲景也好,华佗也好,他们的成就也是在广集民众之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集民众之得,集民众之长的时候,不可能毫无遗漏,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不仅仅是他们,就是历朝历代的政府或是医家,都十分重视收集民间的,大众的,各有所长的医药成果,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不可能穷尽的,这些不能穷尽的,就是留存在民间的单方,偏方。   有的人,是因为祖上有训,概不外传;有的人,是因为要保自己的一小点衣食,而不愿意张扬己术,怕被别人抢了饭碗呀;有的,则是因为自己有那么点绝技,自己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并不知道它能为人为己造福,不会广告不会张扬宣传,别人根本就不知的。也因为如此,现在的单方偏方只留在少数人手中,有传承失落和失传的危险。   单方偏方许多时候只是流传在边远偏僻的山村、乡下,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医疗条件也太差,人们就靠这些单方、偏方战胜疾病,保证健康的,就这么传承下了不少宝贵单方偏方。   记得我爷爷,他是个文盲,却和不少山里人一样,知道很多单方和偏方。   他记性好,祖上传下来的,他没忘记,小时候上山放牲畜时跟别人学的,他牢记于心……也常热心无尝地救助过不少人。   我小时候跟他上山放牧,他也时不时地要把其之所学传授予我,但我因无知而不在意,许多都未记于心,现在后悔已晚。   爷爷教我的那棵“翻白叶”,是治痢疾、肠炎的,后来还治好了我的胃病。   我还不经意地记住了他教别人的一剂感冒药:连翘+香茹(也叫半边香)。   近年来,我和家人常因感冒而困扰,药店里各种感冒药不少,一感冒就到药店买,可吃了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吃多了,胃里还不舒服,突然想到爷爷的那剂药,挖来吃了,果然药效奇佳,而且没啥负作用。   特别是小孙子怕吃药,就用这剂“香连汤”(我取的名),煎好后加点蜂蜜;两三百毫升的药汤,分两次或三次喂服,比那大包小包的,又哄又灌的实在多了。   如果是成人,一小碗就一次吧,保你喝两碗就觉浑身轻松;睡一觉就会忘了昨日的鼻涕口水了。   “连翘”中药店里有,我们这山区,路边到处都有,还叫它“路连黄”呢。“香茹”嘛,药店里有没有不知道,在我们这里,到野地里到处都可以拔来用的,虽然“香茹”味大一点,可不苦也不辣,不难喝的。   你说,这单方也真方便,也管用,要是丢了失传了该多可惜呀。   可话也得说清楚,这小单方也不是对人人都有起作用,时时处处都管用的,这又得说回到中医的辩证论治问题。   中医的辩证施治直到今天才为西方医学界所认可,所惊讶而被重视。   这辩证施治认为:因人、因地、因时、因姓别、因阴阳之异,都会对病情有影响,都会使病情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中医药方就有同一方子会因对象或时空差异而加加减减,这就是以变应变之理。而单方则无更多的加减变化,所以会出现一种病,换个人,换个地点,换个季节,方子就不灵,或药效不佳的现象。   当然,古人也有一些单方的应变之法,那就是“药引子”的变化。比如,“翻白叶”治痢疾,“红痢”加红糖做药引子,“白痢”加白糖为药引子,治胃病用怡糖为药引子。   又如,用炖梅治疗痢疾,也是红痢用红糖为引子,白痢用白糖为药引子……   所以,认单方,识单方,也要全面地深入地去了解,才能起到理想的药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