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学古筝和其它

2021-12-23叙事散文雨夜昙花
“如果你是来欣赏音乐,下节课就不用来了。”虽然语气依然平缓,但感觉得到徐老师有些生气了。之前,她已提醒过那个女生:学古筝,一定要动手,不要光听不练。这是第一次见徐老师如此严厉,平时,她总是温和的。和其他家长聊天,大家都说:“真没想到徐老师年……
  “如果你是来欣赏音乐,下节课就不用来了。”虽然语气依然平缓,但感觉得到徐老师有些生气了。之前,她已提醒过那个女生:学古筝,一定要动手,不要光听不练。这是第一次见徐老师如此严厉,平时,她总是温和的。和其他家长聊天,大家都说:“真没想到徐老师年纪轻轻,耐心这么好。”   下课后,我同昀阳说:“一个班多个学生,徐老师不用费多少事,就多笔收入,却不愿意让学生得过且过,可见责任心非常强。”   昀阳学古筝已两年,每个周六一堂课,最初陪着来是作为母亲的责任:孩子喜欢,自然要满足她的正当要求。渐渐地,一周一小时的课不再是种责任,倘若哪一周因出差等原因不能陪昀阳去学古筝,会感觉到遗憾。   最早的时候,我喜欢的是古筝幽静辽远的音色,好像浓缩了古老中国的美好情怀,又好像是那些美好情怀的完整传承。而昀阳去学古筝,为的也是这一点:爱上它的声音。   刚把古筝买回家,昀阳坐在筝前,试着一根弦一根弦地拨响,我坐在一边,就是听着这样生涩的、不成曲调的声音也感觉到动听。终于去上课了,看着徐老师拨动琴弦,听着曲子在教室里萦绕,不觉有几份欢喜:以后昀阳也能弹出如此美妙的曲子。   昀阳学会第一支曲子时,家人十分开心,站在一旁为她鼓掌。昀阳也欣喜,好像就此步入了一座圣殿,音乐的,能与中国泼墨山水画、古诗词、书法并驾齐驱的艺术圣殿,因而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弹古筝。   徐老师表扬昀阳:“真厉害,老师还没有教到,你就能弹出来了,如果可能,下周你就可以跳班。在我们学校,能够跳班的同学是最受尊重的,因为是凭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又说别的同学:“如果能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的话,就能像昀阳弹的那么好了。”   昀阳十分开心,却误以为古筝不过如此,因而放松了要求。再去上课,就弹得咯咯噔噔。徐老师没有批评她,也没有再说跳班的事。出了教室,我逗昀阳:“别的同学都弹得那么好了,这下又要花一个小时才能弹得像你这样结结巴巴,多累人。”不说还好,一说昀阳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我不能跳班了。”我笑:“不能跳班当然也有好处,让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但毕竟是孩子,受到表扬,练习就马马虎虎,发现自己落后了,又穷追猛赶。如此反反复复,也就两年过去了。   这时,听徐老师的课已是种享受。每节课,徐老师除了指点、教授,还会弹几节作为示范。就是这么短短的几节,也会让人有清泉从心头流过之感。   一次我出差,母亲带昀阳去上课,没有把徐老师示范的曲子录下来。母亲认为是自己的错,立即跑去新华书店买碟。挑挑选选,终于找到一张,演奏的那人获过什么金奖。结果昀阳一听就不愿意跟着练,我听后也觉得有些逊。母亲生气,认为我这样说,会让昀阳不好好学古筝。   突然发现,过去就是昀阳把弦拨响,我都觉得好听,现在却连碟子上的曲子都不能听了。几周后又要出差,再请母亲带昀阳去上课。临行时,特别同母亲说:“徐老师弹时你注意听,注意看她的手和表情。”出差回来,问母亲:“怎么样?她的手是不是不会像花蝴蝶样翻来翻去,看着是不是就赏心悦目得多了?”我没有说曲子弹得好听还是不好听,但母亲自那天后不再逼昀阳看那张碟了。   我和昀阳去上课,是比较有默契的。徐老师弹奏时,听着听着,我和昀阳会相对一笑,为这宛如天籁的声音。有时,像雨点落下般空灵,有时又像泉水在山间流淌的悠远。曲子的欢快或凝涩,都有一种韵味,把人带入它独有的意境中,在那个境地中畅游。每次徐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们都凝神静听,这不是表演,仅仅是示范,却在那样小的一个空间里,因为乐声而浮动着一种比震撼宁静,比感染入神的气氛。喜欢了这样的曲子,因而有的夜晚,无论窗外明月朗照,又或雨水点滴,我会任徐老师灌制的教学碟一遍又一遍地奏响,乐声在房间的每个角落流动,淡然恬静,美好舒适。   这时我已知道,弹得好或不好,古筝的音色有一定的关系,更大的关系则在于弹奏的那个人,技术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她对这首乐曲的领悟力,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   每次放学,昀阳都会说:“我不可能弹得那么好。”我也说:“要弹那么好得有天分,不过没关系,你只要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就行。”徐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世上没有天才,只有勤奋。只要多练习,你们都能弹好。”她说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只要一直练一直练,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这样的进步也是惊人的。   好像这样的论点慢慢在课堂上证实,有学生一直弹得非常好,有一天却弹错了许多,一问之下就知,她这周在家里没有好好练习。有学生把小指都弹出茧花,弹奏起来果然就不同。但我还是坚持:要弹得像徐老师那么好,得有天分。徐老师学古筝的时候,有一节怎么也弹不好,就反反复复练习,弹足四个小时。昀阳做不到这一点——没有办法在遇到困难时让自己平心静气,坚韧恒定。有时候她坚持下来,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时她又因满足和自信而感觉到喜悦。但再遇到难题,她依然又想逃避。这就是天分的缺失。不过我并不担心,至少她明白了什么是天分。   虽然我已从徐老师的弹奏和讲课中窥见了古筝的博大和精深,也知道昀阳可能永远无法在古筝的弹奏上达到某一个高度,尽管她可以上台表演,也可以获得掌声,但这两年,懂得了古筝,也就知道了每进一步的艰难。很多学生学着学着就放弃了,一方面是看到了学习古筝的难度,一方面是学业太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学习的繁重,昀阳的时间、精力和毅力都将交付给学业,而放弃继续学习古筝。在学业和爱好间,只能选择前者,这是现实,尽管无奈,但可以接受,因而,古筝将永远像盛开在雪山的莲花,可以向往,无法攀折。   昀阳也深知这一点,但她不会后悔为了古筝而付出的努力,虽然明知自己不可能攀到最高峰——不是以通过的级数来衡量,是指是否毕一生的努力来达到。她知道通过了十级的考核之后,就不再可能继续学下去,甚至要维持在那个水准都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只要想到以后可以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把古筝拨响,曲声像小溪,清亮明泽地流淌在自己的岁月中,就认为曾经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何况,昀阳从学古筝这件事上得到的,远比会弹几首曲子多得多。   初上古筝课时,徐老师说,初级的曲子并不难,只是培养一个学习的好习惯。昀阳的班主任也这样说:一、二年级的课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两年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就是徐老师的这句话让我不再把古筝课仅仅当成学古筝。而且,有了昀阳的这么些年,我的确发现,教育是全方位的,无论学业、性情、态度还是习惯。在弹奏一支曲子时,左手右手的配合、表情的体现、身体的起伏、呼吸的吸和呼,以及对这支曲子的所有体会,都要溶和其中,也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一支曲子的弹奏中,仅是这一点所要求的专心,就让昀阳一生受用不尽。   昀阳学古筝两年,作为陪读者的我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鉴赏,也由古筝,看到了一个更为辽远广阔的天地——世间万事万物,初窥其貌时,以为一步就可抵达,但真正了解了它的一鳞半甲后,就发现,穷其一生,也无法完全把它了然于心。这一点,在我学习诗词,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原来确是殊途同归,万物同宗,这让我感叹又让我安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