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的粽子情结
2021-12-23叙事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对亡国之痛,在农历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天作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家乡地处平原,无江无河,赛龙舟没有条件,端午节只剩下粽子独领风骚。当地粽子,是把粘江米、大枣,用……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对亡国之痛,在农历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天作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家乡地处平原,无江无河,赛龙舟没有条件,端午节只剩下粽子独领风骚。
当地粽子,是把粘江米、大枣,用棕叶包好,煮熟即可。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类果脯、芝麻等。我对粽子的遥远印象,要追朔到高中时期。当时,我在位于学校后面的姨妈家借助。她家有六个儿女,再加上我,在一个小县城里,生活的很拮据。但姨妈精打细算,让孩子们吃好、吃饱。
记得有一年临近端午节,姨妈提前买来江米、棕叶,把米洗静、泡好之后,就跟大姐站在厨房内包粽子。我们新鲜地探头探脑,厨房又太小,终究被姨妈给赶了出来。我们在外屋边玩边惦记饭锅里煮的粽子,水开了,听着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我们都微笑了。
时辰已到,孩子们把锅灶围了一圈儿,姨妈带着众人的期望把锅盖一掀。大家愣住了,锅里哪有粽子的影儿,分明是一锅粘米粥,而粽子叶则成了点缀,在粥中埋着,羞涩地露出边角的绿,系粽子的绳粘在表面,有种说不出的脏。姨妈失望之余,捡出了粽子叶、系绳,不由分说地给每个孩子盛上一碗。每个人吃的都很矜持。碗中的粥被粽子叶染的微绿,清香不是渗透到米里,而是一股脑儿地弥漫着,竟然有种刷锅水的味道。勉强吃了一碗之后,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罢吃了。
姨妈埋怨着自己技艺不精,没把粽子包紧,绳也没系牢,却又无可奈何。自己领着两个懂事的大女儿吃了三天,才算没糟蹋,只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看见粘饭食就不由自主地从胃里往上冒酸水……没想到第一次与粽子的亲密接触,竟然如此狼狈,它便显得可有可无了。端午节除了煮鸡蛋等吃食之外,再无别的念想。
有一年,爸爸的同事家端午节包粽子,送给我家一些尝尝。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年,直到他家搬走。别人只是打了牙祭,我却一见钟情,粽子真对了我的胃口。又香、又甜、又糯。真有些百吃不厌。有机会来城里,总要买上几只,在存储时间的允许之内,我总要满载而归。建议家里包粽子,妈妈却害怕收到姨妈家的教训,再说只是除了我以外,其他人的热情并不高,怅然若失中只有不了了之。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允许我大张旗鼓地对某种吃食表示好感,特意坐车去几十里之外的城里买,又显得小题大做。]
几年前的端午节前夕,妈妈高兴地告诉我,家附近的副食店从城里上货的时候,买了一盆粽子呢!除了自己家吃,剩下的外卖。我买了几次,提前地饱了一次又一次口福。终于,明天是端午节了,所谓的“正日子”,以前吃粽子都是“预演”。我兴冲冲地又来到副食店,打算买几个留着明天吃。老板不好意思地笑笑:是有几个,但是不卖了,留着自己吃呢!明天“节”就过了,也不打算进货了。
我很失望,却又说不出什么。落落寡欢地回家。连端午节的踏青也提不起兴致了。
去年搬到了城里,端午节临近,卖粽子的多起来,多数骑着三轮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用手提喇叭吆喝着,生意很不错。但做粽子的程序很麻烦,米要泡上几天,煮的时间也要到位,个别人为了加快流转,做的工序越发潦草,反正不是自己吃,流动售货的方式,更无“三包”之忧。我遇见两次,粽子里不放枣,吃起来很硬,口感差又不易消化。以后想买粽子的时候,总要看看卖者的“面相”,但也徒劳地辨不出粽子的成色,能否吃到可心可口的还要靠运气。几个面包坊外卖的粽子,口感、品相略胜一筹,价格也要比前者贵了一倍。顺着性子买了几次,对于经济上的多支出也有些不甘心。
做粽子的原材料常见,我何不自力更生?买来原料,向会包粽子的人咨询,路过粽子摊时,流连一会儿,看摊主现场加工。回家后,把米、枣、粽叶一字排开,回忆刚才默记地要领,慢慢地把经验转化成实践。一番努力之后,这三样原料总算被我捆在一起,虽然粽子的形状不太入眼,但经过蒸煮“考验”,大部分形状完好。趁热打铁,我又做了一次,不散,外形也越来越耐看。熟能生巧,以后想吃的时候,不管距离端午节远近,就自己动手做。
作为小吃的粽子变得唾手可得,对之渴望的心情,却有些淡了,虽然依旧喜欢它的口味。五月的阳光,普照在大街小巷,骑三轮车的,依然用手提喇叭喊着“大枣粽子”,吆喝声从以前的诱惑,变成现在撞进耳朵的噪音。从远及近,又从近及远,尾音提示着方位,而向往的心境却停滞不前了。
回忆对粽子的向往及学习制作的过程,圆梦后的安静令我更为清醒。原来,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不是可望不可及,只要你努力,你行动,你执着。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这样生活着,没有别的花样。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跋山涉水,在端午节的余韵流光里,粽子飘香的回忆中,惊喜与爱情的憧憬都是一样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