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读书二题

2021-12-23抒情散文陈秀兰

【心智的品质】
——读周国平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读周国平的文字,最喜欢的是那一份深刻、睿智的哲学思辩,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和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以及透过作品所表现和倡导的宁静、豁达、淡定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的真谛。周国……
【心智的品质】
——读周国平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
  读周国平的文字,最喜欢的是那一份深刻、睿智的哲学思辩,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和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以及透过作品所表现和倡导的宁静、豁达、淡定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的真谛。周国平说,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他的文字就是这样简练浅白,没有多少绚丽的辞藻,然而,朴实无华中却把深刻的道理阐发得酣畅淋漓,通俗易懂,让人安适的沉浸在哲学的干净和凝练中。   读他近期出版的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同样深有感触。本书中,除一贯的文风外,还多了许多他就近几年来耳闻目睹的社会怪现状进行的回应、关注和批判。比如,对于当今这个大众娱乐,全民狂欢,大众在信息泛滥中感到虚假满足的时代,作者对文化充满隐忧: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绝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其恶劣甚于专制的环境。对于中国现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化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中国孩子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等弊端,作者痛心疾首,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对于当今学术界、出版界及社会其他机构存在的不正之风,作者恨之入骨,并鞭辟入里地喊出肺腑之言: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打官司来强迫一个人把他眼中的垃圾说成金子。学术是非和趣味优劣自有其内在的化解途径,司法对此应当尊重,而尊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去干预。对于社会上许多人随波逐流,盲目攀比的现象,作者认为: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会看见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东西,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时代人们急功近利、人情冷淡,作者痛彻心扉,呼吁社会:亟需把尊重生命列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就要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以上仅仅是挂一漏万的引述。此外,周国平还就网络社会、医疗改革、城市化建设等各种现实中的弊端做了批判和评论。   人与人交往中,只有真正关心你、爱你的人才会给你指出错误。同样,周国平对生活里的种种怪现状进行批判,正缘于他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类的热爱。其实,他指出的好多问题都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只是碍于生活里的种种潜规则,好多“聪明人”充当起聋哑人、瞎子和看客的角色。周国平这个年过半百,用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栖居在大地上,生活在人类伟大心智建造的世界里的老头,可爱得像喊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那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把敢怒而不敢言的普通百姓心中那些愤懑呐喊了一声出来。   当然,一味地诅咒黑暗,不给世人一丝希望和阳光,并不利于弊端地革除。因此,他透过问题表面,深入思考解决之道。他在《序》中说:“我相信,中国的前途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状况。”正缘于此,他注重人的精神价值,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他从人类精神层面寻求答案。他认为,要成长为一个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应坚持提问的权利,热爱真理和拥有永不枯竭的求知欲。他还希望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要学会自己和自己交流。此外,不管和谁的交流都应该在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中进行。最重要也最本质的是:希望人拥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人的榜样教我相信神的存在”,他要让那些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去影响和感动更多人,让善的种子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是的,有种子就会有希望。   最终,周国平完成了人之为人的哲学追问,并对世人发出呼喊: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读余华小说《活着》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过诸如“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之类的人生问题,不同的人当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也一再地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可久久不得其解,直到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如同醍醐灌顶。小说告诉我,人活着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者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平静而缓和地叙说主人公福贵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福贵从一个地主少爷到倾家荡产,从一家人热热闹闹的生活到失去父母、亡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家破人亡,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轰然倒塌,荡然无存。40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与自己相依为命。在特别注重故事的离奇多怪、情节的跌宕起伏的小说里,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然而,《活着》却深深吸引和打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作者不屑于煽动和渲染,作者崇尚的只是叙述。福贵历经苦难,但却不顾一切的好好活着,他没有“应如何向命运抗争”之类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做出异乎寻常的事情,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的活着。而主人公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之中。   我想,没有什么比在穷苦中眼睁睁看着骨肉分离和埋藏一个又一个亲人更悲苦的事了。而在苦难和承受中,小说通篇弥漫着温情和善良,书中有一个这样的细节:福贵将女儿送回收养人的屋前,临走时蹲下身子摸了一下女儿的脸,女儿不哭不闹,也用小手摸了一下父亲的脸,父亲的眼泪忍不住地流,背起女儿走向回家的路。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然而,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眼泪不仅仅是同情,还有更伟大、更高尚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心灵的相通和父子之间的本能之爱。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作品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把它们在困境中挣扎的那份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承受苦难需要勇敢,需要坚强,需要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生命的珍惜,这一切,就是在福贵经历苦难而不被打倒中隐隐传达和渗透给读者的。作品从始至终都传达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就是最为宝贵、人类最需要具备的品质吗?有了这种精神,相信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终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作品最终告诉读者人活着的目的——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是的,从本质上来说,人活着除了活着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但凡优秀的作品总能穿透时空,成为永恒,在岁月的沉淀和考验下依然光彩熠熠。《活着》从出版到现今已十几年,然而,它的艺术和文学价值并没因岁月的流逝而淹没在文学的历史长河里,相反,它的呼声和影响力在中国及世界的文坛上越来越大。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评价该书:“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该书的中文版前言里写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余华做到了,因为他写下了《活着》这样伟大的作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