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清明[原创]
2021-12-23抒情散文杨木华
有一种痛叫清明又到了清明时节,山头花已开,坡上草渐绿,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时节。我却总不能洒脱,只为一直沉在心底的那个刻骨之痛。每到清明,它就飘上山头。山头上,埋着我两年前去世的父亲。我父亲生于1926年,一生多灾多难。本是小地主出生的他,……
有一种痛叫清明
又到了清明时节,山头花已开,坡上草渐绿,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时节。我却总不能洒脱,只为一直沉在心底的那个刻骨之痛。每到清明,它就飘上山头。山头上,埋着我两年前去世的父亲。
我父亲生于1926年,一生多灾多难。本是小地主出生的他,年幼时家道在我爷爷的鸦片烟雾中迅速衰败。当家中一切财物化为乌有,爷爷和奶奶也相继去世,十来岁的父亲、叔叔、姑妈一并沦为孤儿。叔叔去学校当小长工,姑妈成为王家的童养媳,而父亲成了“茶马古道”上马帮的牵马人。后来,父亲成了马帮中的一个小马哥头,专门帮人赶马往来于“乔后”盐矿与滇西重镇“下关”之间,贩盐换米。年复一年,在“盐米古道”上走着那段艰辛岁月。父亲从不谈那段寄人篱下的艰辛历史,偶尔我问起,他只说有过土匪的抢劫,亲历过游击队与地主的战火。直到解放后,父亲都在马帮做事。
我们家族本是从大理喜州迁居到漾濞县,守一个农庄——我家那个村至今叫“官庄”。到我爷爷这辈,分为两家,另外一家家道一直很好。解放后,他家被划为“富农”,而我家因一切田地山林在解放前就都没了,成为“雇农”。仅有的一点亲情,促使他家在1952年冬派人到马帮驻地接回了我父亲。少小离家,一别多年,父亲终于回到自己陌生的故乡,回到那个让他痛并热爱着的“家”。父亲回“家”时孤身一人,只好暂住在一个小窝棚里。在家族的帮助下,另选一个“宝地”建了一间木片顶的房屋。那后,终于安定下来,又在好心人的牵线搭桥下,和大理“湾桥”的离异妇女——我的母亲结合,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比母亲大近十岁,因而父亲很关心母亲,家事大多母亲作主。
我的母亲带来一个大姐,又一口气生了六姐妹。众多的人口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是怎样的艰辛,我不太清楚。我是1971年出生的,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有饥饿的感觉。那些现代人爱吃的荞面之类的粗粮,苦涩的滋味一直记忆犹新,到现在我也不愿再去尝。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偏爱我,我小时候他到哪都要带着,成为他的小尾巴。我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间我排行老三,因而父亲很少叫我的名字,而直接叫我“老三”,每次叫我,又都轻声细气,惹得兄弟们都妒忌——“百姓爱幺儿”,可父亲却爱老三,我也不明白父亲的爱是否有补偿的意味。小时候由于父亲的偏爱,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很高大。那时家里困难,三个姐姐都没上几天学。大哥上完小学被父亲勒令回家做事,而我和二哥由于考上了县一中,幸运地继续求学之路。
家庭的困境让我们更深地理解父母的苦心与无奈。上初中起,每个假期,我们都上山挖药,换取微薄的报酬补贴家用。初二时暑假中,我们到苍山西坡挖有一种叫“三棵针”的木本中药,父亲也去。天不亮吃几碗饭,父子四人就出发。挖到中午,我远远看见父亲的背兜装得满满的,我说吃早饭吧,也休息一下。走近父亲才看清,原来父亲把药材捆扎了一番,横放在背兜上。本以为他已挖满,可以帮我们,失望中,再看看父亲,他真的老了,连瘦弱的十三四岁的我们上都无法一比高下了,读书的信念一下在心底坚定起来。
父亲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偶尔走二十多公里的路到县城看望久不回家的我。一次来学校看我,时间迟了,来不及回家,就睡我的铺。他半夜起来上厕所,在楼梯上摔倒了,右脚大腿正面的皮肤全搓破了,回家养了一个多月才好。可这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父亲离开学校时,一点也看不出受过伤——怕我担心,故作正常,却不知父亲当时忍受了多大的痛楚。可中考我竟失败了,补习时才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第二年我以高分考入了中等师范学校——只为费用低,毕业有工作。工作了,回家的次数却不见增加,父亲开始跟我提意见。后来的结婚、领孩子等等,父亲虽帮不了大忙,却总把我的事挂在心头,总说愧对小孙孙,可他不知,更多的愧疚已埋在儿子心里。
由于家庭状况依旧不好,大哥婚后自成一家。父母跟弟弟一家,加上一直没有成婚的二哥,一大家人的生活全压在弟弟的肩上。我工作的小学校被人一换再换,后来到了初中任教才稳定下来。每隔一周,我就回家一次。父亲越老越小,两周不见我,脾气就会暴躁起来。我回到家里,他经常不理我,怎么叫都不答应。每次都是孩子出马,只需绕着他喊几声“姥姥”,就能雨过天晴。对于我每次带回家的物品,他都批评一通,但每次让孩子给他几十元的零花钱,他却来者不拒。也许老了的父亲更愿意自己安排生活,心里不服老。而我,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不跟他说,他却一清二楚。
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小病小痛地闹腾。他的胃特别差,早年爱喝酒,但一小杯就醉了。七十岁后听从医生的劝告,不再饮酒,只抽旱烟。他爱吃鱼,每次回家,我都买鱼回去。父亲虽年近八十,但一顿能吃一斤左右的鱼。吃腻了塘鱼,我就到河里捕江鱼,送回家。那年夏天,我正在河边捕鱼,邻居打来电话,说家中出事了。等我赶回家,父亲已静静离去。妈妈说,父亲去我三姐家闲了几天,下午回来,感觉身体不适,于是打电话给村医,村医还没到,就离开了,没受疼痛折磨。父亲一生饱经磨难,天可怜鉴。悲痛的泪光中,看着躺在床上他那安详的面容,我知道,他并非了无牵挂。把父亲送入土坟后,我跟弟弟商量,趁母亲健在,也像其他人家一样,立两座大坟——这正是父亲的牵挂。弟弟也想,可家中早无可余的财力。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妻子的一场大病,让我返贫,无力独自承担修建费用。于是,这事一撂就是两年。
今年清明节,难得放假,我回家祭奠父亲。默默坐在父亲的坟前,向他报告自己的情况。两年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乡村中学到县一中任教,妻子也调到县城附近,可向您一样白手起家的我饱经坎坷……站在您的坟前,我愧疚、自责——只顾自己的“个人奋斗”,您的坟依旧是一堆黄土,想过的都没能实现。看看周围人家新近修建的坟,仅有的“成就”一文不值——还有什么比得过您的牵挂未了?还有什么能让您在九泉之下安心更重要?
站在父亲的坟前,周围一座又一座的高大坟墓直插心底,一种恒久之痛瞬间弥漫眼前……我才知道,有一种痛叫清明,总在固定的时节浮起,有一种孝也叫清明,总在亲人逝去后才珍惜。
长跪坟前的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有一种爱也叫清明!让活着的母亲见证,让母亲亲历,让母亲感受。
联系地址:云南大理漾濞县一中初中部
邮 编:672500
邮 箱:ybymh@yahoo.cn
又到了清明时节,山头花已开,坡上草渐绿,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时节。我却总不能洒脱,只为一直沉在心底的那个刻骨之痛。每到清明,它就飘上山头。山头上,埋着我两年前去世的父亲。
我父亲生于1926年,一生多灾多难。本是小地主出生的他,年幼时家道在我爷爷的鸦片烟雾中迅速衰败。当家中一切财物化为乌有,爷爷和奶奶也相继去世,十来岁的父亲、叔叔、姑妈一并沦为孤儿。叔叔去学校当小长工,姑妈成为王家的童养媳,而父亲成了“茶马古道”上马帮的牵马人。后来,父亲成了马帮中的一个小马哥头,专门帮人赶马往来于“乔后”盐矿与滇西重镇“下关”之间,贩盐换米。年复一年,在“盐米古道”上走着那段艰辛岁月。父亲从不谈那段寄人篱下的艰辛历史,偶尔我问起,他只说有过土匪的抢劫,亲历过游击队与地主的战火。直到解放后,父亲都在马帮做事。
我们家族本是从大理喜州迁居到漾濞县,守一个农庄——我家那个村至今叫“官庄”。到我爷爷这辈,分为两家,另外一家家道一直很好。解放后,他家被划为“富农”,而我家因一切田地山林在解放前就都没了,成为“雇农”。仅有的一点亲情,促使他家在1952年冬派人到马帮驻地接回了我父亲。少小离家,一别多年,父亲终于回到自己陌生的故乡,回到那个让他痛并热爱着的“家”。父亲回“家”时孤身一人,只好暂住在一个小窝棚里。在家族的帮助下,另选一个“宝地”建了一间木片顶的房屋。那后,终于安定下来,又在好心人的牵线搭桥下,和大理“湾桥”的离异妇女——我的母亲结合,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比母亲大近十岁,因而父亲很关心母亲,家事大多母亲作主。
我的母亲带来一个大姐,又一口气生了六姐妹。众多的人口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是怎样的艰辛,我不太清楚。我是1971年出生的,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有饥饿的感觉。那些现代人爱吃的荞面之类的粗粮,苦涩的滋味一直记忆犹新,到现在我也不愿再去尝。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偏爱我,我小时候他到哪都要带着,成为他的小尾巴。我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间我排行老三,因而父亲很少叫我的名字,而直接叫我“老三”,每次叫我,又都轻声细气,惹得兄弟们都妒忌——“百姓爱幺儿”,可父亲却爱老三,我也不明白父亲的爱是否有补偿的意味。小时候由于父亲的偏爱,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很高大。那时家里困难,三个姐姐都没上几天学。大哥上完小学被父亲勒令回家做事,而我和二哥由于考上了县一中,幸运地继续求学之路。
家庭的困境让我们更深地理解父母的苦心与无奈。上初中起,每个假期,我们都上山挖药,换取微薄的报酬补贴家用。初二时暑假中,我们到苍山西坡挖有一种叫“三棵针”的木本中药,父亲也去。天不亮吃几碗饭,父子四人就出发。挖到中午,我远远看见父亲的背兜装得满满的,我说吃早饭吧,也休息一下。走近父亲才看清,原来父亲把药材捆扎了一番,横放在背兜上。本以为他已挖满,可以帮我们,失望中,再看看父亲,他真的老了,连瘦弱的十三四岁的我们上都无法一比高下了,读书的信念一下在心底坚定起来。
父亲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偶尔走二十多公里的路到县城看望久不回家的我。一次来学校看我,时间迟了,来不及回家,就睡我的铺。他半夜起来上厕所,在楼梯上摔倒了,右脚大腿正面的皮肤全搓破了,回家养了一个多月才好。可这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父亲离开学校时,一点也看不出受过伤——怕我担心,故作正常,却不知父亲当时忍受了多大的痛楚。可中考我竟失败了,补习时才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第二年我以高分考入了中等师范学校——只为费用低,毕业有工作。工作了,回家的次数却不见增加,父亲开始跟我提意见。后来的结婚、领孩子等等,父亲虽帮不了大忙,却总把我的事挂在心头,总说愧对小孙孙,可他不知,更多的愧疚已埋在儿子心里。
由于家庭状况依旧不好,大哥婚后自成一家。父母跟弟弟一家,加上一直没有成婚的二哥,一大家人的生活全压在弟弟的肩上。我工作的小学校被人一换再换,后来到了初中任教才稳定下来。每隔一周,我就回家一次。父亲越老越小,两周不见我,脾气就会暴躁起来。我回到家里,他经常不理我,怎么叫都不答应。每次都是孩子出马,只需绕着他喊几声“姥姥”,就能雨过天晴。对于我每次带回家的物品,他都批评一通,但每次让孩子给他几十元的零花钱,他却来者不拒。也许老了的父亲更愿意自己安排生活,心里不服老。而我,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不跟他说,他却一清二楚。
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小病小痛地闹腾。他的胃特别差,早年爱喝酒,但一小杯就醉了。七十岁后听从医生的劝告,不再饮酒,只抽旱烟。他爱吃鱼,每次回家,我都买鱼回去。父亲虽年近八十,但一顿能吃一斤左右的鱼。吃腻了塘鱼,我就到河里捕江鱼,送回家。那年夏天,我正在河边捕鱼,邻居打来电话,说家中出事了。等我赶回家,父亲已静静离去。妈妈说,父亲去我三姐家闲了几天,下午回来,感觉身体不适,于是打电话给村医,村医还没到,就离开了,没受疼痛折磨。父亲一生饱经磨难,天可怜鉴。悲痛的泪光中,看着躺在床上他那安详的面容,我知道,他并非了无牵挂。把父亲送入土坟后,我跟弟弟商量,趁母亲健在,也像其他人家一样,立两座大坟——这正是父亲的牵挂。弟弟也想,可家中早无可余的财力。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妻子的一场大病,让我返贫,无力独自承担修建费用。于是,这事一撂就是两年。
今年清明节,难得放假,我回家祭奠父亲。默默坐在父亲的坟前,向他报告自己的情况。两年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乡村中学到县一中任教,妻子也调到县城附近,可向您一样白手起家的我饱经坎坷……站在您的坟前,我愧疚、自责——只顾自己的“个人奋斗”,您的坟依旧是一堆黄土,想过的都没能实现。看看周围人家新近修建的坟,仅有的“成就”一文不值——还有什么比得过您的牵挂未了?还有什么能让您在九泉之下安心更重要?
站在父亲的坟前,周围一座又一座的高大坟墓直插心底,一种恒久之痛瞬间弥漫眼前……我才知道,有一种痛叫清明,总在固定的时节浮起,有一种孝也叫清明,总在亲人逝去后才珍惜。
长跪坟前的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有一种爱也叫清明!让活着的母亲见证,让母亲亲历,让母亲感受。
联系地址:云南大理漾濞县一中初中部
邮 编:672500
邮 箱:ybymh@yahoo.cn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