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左手读书,大脑思考,右手写作

2021-12-23叙事散文王棣

左手读书,大脑思考,右手写作三国时学者董季直说“古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可以读书”。以“三余”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一册好书在手,为情……
左手读书,大脑思考,右手写作
三国时学者董季直说“古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可以读书”。以“三余”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一册好书在手,为情节所牵,为人物命运而挂,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实在是一种享受。这种一尘不染而情际神会的读书;这种悠然自得而意气风发的读书,恐怕是我辈读书人无法体会和望尘莫及了。
我最喜欢的是雨夜捧一本书,最好是余秋雨的散文。掠过他大气、厚重、忧悒、感伤的文字,心中总有一些潜沉久远的东西慢慢浮上心头,这时,就会把书轻放一旁,仰面朝天,枕着雨声,任思绪在雨夜疾走,想象被夜色包围的敦煌的故事,想象被雨幕吞没的山水,想一想黄州突围的苏轼,想一想一诺千金的心客,还有那些倏然而出的关于雨夜的诗句,也透出了苍凉和寒意,只有台灯在暖暖地亮着。
只有在读书的时光里,才能获得这份人生的宁静;也只有在这宁静中,才能获得这些人生的感悟,才能倾听到从昨天到今天时光流动的声音,才能感受到林间小路、退潮沙滩、云中之巅那份悠然的性情。读书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形成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读书是一种因需要而刻苦磨练的爱好和享受。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说的是他们为自己创造读书的条件;孔敬头悬梁、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说的是他们读书的吃苦精神;吕蒙手不释卷, 颜之推闭户读书,说的是读书已成为他们的爱好。
凡读书之人,必能写作;凡写作之人,必要读书,读和写实在难以区分。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读书让我知道北方的粗犷,是寒冷和大雪中孕育出的剽悍;读书之余的写作,让我写出了南方的细腻,那是温暖和连绵的雨滋润出的柔弱。读书和写作便如同南北和北方,便如同下雨和下雪。
书和报纸它是读书和写作的承载,它是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经典著作和命运之书与世长存。儒家重人文,喜欢著书立说。著书立说,向来被我辈看作是神圣而又崇高的事业。对于那些著作等身学者,我总是将他们奉若神明而顶礼膜拜。工作之暇,以虔诚之心将专家学者们厚重的著作一本本读下去,同时渴望自己有一天里也著作等身,学富五车。
其实,在今天这个闲适和庸和的时代里,我们已逐渐疏远着读书、写作;我们也慢慢缺乏着思想和一个人应该坚持的东西,我们的表达方式是模糊和失去信义的,我们远离着生活的本质。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没有高尚的东西来引领我们,我们大多是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刷新一下自己蒙尘的记忆,疏理一下自己倦怠的思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报纸所承载的读书、写作、思想、信义、真实、深刻,似乎成了生活向我们闪烁高度的标杆。
因为报纸中的文章,文章中的思想;思想中奇特的表达,表达中神秘的文字,面对我们的阅读,它会使我们的心灵始终处于惊讶的状态,总会给我们某种欣喜,某种感动,某种真实,我们在鲜明的个人色彩中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它似乎成为我们反思自己的凭籍。
在我的生活中,因读书和写作成为了一种拉近生活距离和闪烁生活高度的标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