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冬天里日薄西山的太阳

2021-12-23叙事散文李镜泷
冬天里日薄西山的太阳——知识分子象什么近日在读钱理群教授的新著《我的精神自传》。这是一部以自己为例,深刻剖析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我读得很小心,因为深怕错过许多独到而精辟的分析。同时又读得很惊心,因为他的“抉心自食”,直指根本。……
        冬天里日薄西山的太阳
         ——知识分子象什么   近日在读钱理群教授的新著《我的精神自传》。这是一部以自己为例,深刻剖析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我读得很小心,因为深怕错过许多独到而精辟的分析。同时又读得很惊心,因为他的“抉心自食”,直指根本。   掩卷沉思,深感“五四”后直到现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活得真是不易,尤其是经历种种的精神奴役后,要恢复一种完全独立而健康的知识分子人格,已是“难于上青天”。   很久以前,曾经想写一篇《知识分子,意欲何为?》的文章,但总因各种杂事的牵绊以及认识还不够深刻而最终付之东流。读了钱理群的书后,我更加觉得没有必要去写了。在钱理群的这本新著中,已做了最为深刻的分析和反思。   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启蒙。但启蒙的作用是有限的。启蒙还必须是一种朋友式的启蒙。一不小心,启蒙还会成为一种专制,或者成为奴化的工具和对象。这样沉痛的结论,来自于“五四”后、建国后初期、“文革”中以及改革开放后真实的经验教训。   所以,对知识分子,我们没必要高估其地位和作用,当然,知识分子本身也就更没必要自视甚高或自卑自贱。   我在春寒料峭的夕阳里读着钱理群这本分量很重的书,我的心在渐渐明朗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渗入了一种日薄西山的苍凉感觉。闭上双眼稍作休息的时候,我试图为知识分子找出一个贴切的比喻。可我无法找到。   夕阳下层层加深的寒意催促我睁开了双眼。似乎是出于一种半沮丧半泄愤的心情,我还是给出了一个触景生情的比喻:知识分子就象冬天里日薄西山的太阳。   慢慢细思,这个比喻也许是贴切的。谁不需要太阳呢,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而知识分子就象那冬天里日薄西山的太阳,虽然给了人们一定的温暖,但那温暖有时还是敌不过一小缕微风所送来的寒意,所以又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太近了,人们会咒骂其过分毒辣的热情,太远了,由于人们感觉不到其温暖而视若无睹。存在着,人们不会特意珍惜,失去了,人们也会渐渐适应没有太阳的黑暗生活,就象生活于极地的人们会习惯极昼现象。但无论怎样,太阳,尤其是冬天的太阳,即使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仍然必须奉献它那独一无二的热量,以维持地球甚至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活动。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无限好的夕阳毕竟也是一道永恒而不可缺少的风景。   冬天里日薄西山的太阳,这是一种较为尴尬的存在方式,就象知识分子在当今所面临的尴尬。可是,只要知识分子能够沉得下心,不管世俗如何的喧闹,只管尽心尽力将夕阳的余光余热静静放送,向世人献上不求回报不求关注的温暖,然后悄悄引退,只留下美好的回忆温暖多难的人世,不也是一种很诗意的存在吗?   “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当夕阳将其满含深情的温暖送达寒波轻泛的江面,最美丽的风景便产生了,最动人的诗意也在瞬间诞生了。   知识分子,不去做瑰丽璀璨的朝阳,不去凑日当正午的热闹,也不甘于做月亮式的漂亮反映,就默默行使夕阳的神圣职责吧。也许仅凭赤焰渐散、尘嚣渐止后的回光一照,仍然能创造彩霞漫天飞舞的人间奇迹。 2008/03/04(20:0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