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雄关
2021-12-23叙事散文陈思侠
走近雄关的那个黄昏,西天的褐红色的霞光,将这座千年关城,照耀的金碧辉煌。你要是仰目看去,它像祁连山在自家门户前,挑起了一盏火色闪闪烁烁的灯笼;而在高处俯视,就有了一杆红缨枪,直刺苍茫西北的雄风。这时候,牛羊归圈,行人稀落,四野里已经十分的静……
走近雄关的那个黄昏,西天的褐红色的霞光,将这座千年关城,照耀的金碧辉煌。你要是仰目看去,它像祁连山在自家门户前,挑起了一盏火色闪闪烁烁的灯笼;而在高处俯视,就有了一杆红缨枪,直刺苍茫西北的雄风。这时候,牛羊归圈,行人稀落,四野里已经十分的静寂。但是在沾了薄雪的河西,这座关城,这时间依然有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热情。
湖北来的朋友夏晓说:老早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这一回,我要做一个英雄了!这个在酒泉各处建设仿古凉亭的年轻人,怕是要从一块青砖来重新认识他面前的宏伟建筑了。
当朱红的大门开启时,我们这一群英雄,就怀着一腔豪情进入了一个英雄之地。不举刀枪,不着戍装,甚至于不去理会什么“鸡肋——鸡肋——”的口令,一身轻松,一衫青尘,我们身临这座天下雄关了。
青石台阶,还是千年以前的,只是被后人磨打得光亮了。就沿着它,一级级登上去。放眼看,内城、外城,像一只只青花瓷碗,摆着连环阵。它们一处连着一处,环环相扣,紧密而又舒展。这等气派的关城,不是一时间能够建立起来的。据说它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的时间。漫长的168年啊,多少杀伐和征战,多少狼烟和烈火,都在它的见证下,飘过了历史的书卷。
登高远望,你会看到嘉峪关建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祁连山的白雪,北山的黄沙,嘉峪关夹于其间,色彩和谐,浑然一体。其青色凝重、浑厚,凸现了冷兵器时代的风尚而再观其险要的地势,建筑的雄伟,就不由人在心里不生出“天下雄关”、“连陲锁阴”的慨叹了。在导游的解说中,我们知道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由此在河西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角楼等,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
在嘉峪关游览,导游还会告诉你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说是明朝修嘉峪关时,肃州府的官员给工程主持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才付给工钱。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砖”。现在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门楼檐台上。这样科学的预算,这样的能工巧匠,在今天城市的高楼丛林里,能找出来吗?
我到过嘉峪关多次,因此在雄关看风景,我一向以为有二:一是垛口,一是角楼。这两个视角,位置不同,所见不同,情思也不同。
垛口,是一个残酷的角度,那里看出去,只有敌人和死亡。至少在明代、清代,这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堡垒。它可以放冷箭,可以抛下滚木雷石。我把脸在青砖上贴了片刻,那种冰凉还是彻骨的,我不知道,当一个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流尽最后一滴热血后,他的体温,为什么就没有留在青砖的缝隙里?真的,战争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点儿信息。这些青砖还是坚硬的,我不知道它含了多少铁质和钢魂,但是我知道,一座关城,它是有着血性的。因为它聆听了过多的血雨腥风,聆听了死者的呐喊和悲戚。这一块块青砖,被勾勒的棱角分明,是因为涌上城墙的西北风呢?还是因为扑面而来的箭雨?
角楼,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这里的视野却是开阔的。呈现了弧形的视角,你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脊,也可以看到晚霞落日的余辉。一群灰黑色的麻雀,正穿过我的视线。而在地平线上,一列开出城市的西去的列出,发出了低低的吼声。我不知道,此刻,有多少西去者,正怀了一颗流浪的心。角楼是没有遮拦的,你的视野和思绪一样,自由、轻盈而浪漫。那些干枯的芨芨草,笔直的茎秆,依旧会等待着野火的降临,在野火中死去生来。
登临嘉峪关,你会感到这座关城的厚重和巍峨,雄壮和沉静,都是带了一种民族自卫的决绝之心的,是带了勇士们的亮剑情结的。它因此没有被夷为平地,它因此屹立在今天的阳光下。
但是,这座关城对我的震撼,这么多年来依旧不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守卫国土,开疆拓土的前沿堡垒,还因为它是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厦。它是万里长城伸出的一只铁拳,一架蓄势待发的箭矢,同时又是一部教人自强自立的大书,一副浸满了民族魂魄的铁骨。
穿过马道,转过楼角,在渐渐有了凉意的晚风中,一群群游客,正在下楼,他们带了自己的愿望来,带了自己的梦想去。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他们心中坚定起来的,又何止是一股燃于胸怀的豪情呢?
我知道,一个人经过的路上,城关很多。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会一一叩响它门的大门。我相信自己的双脚。自己是好汉,自己的脚下,就没有登不上去的长城。
湖北来的朋友夏晓说:老早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这一回,我要做一个英雄了!这个在酒泉各处建设仿古凉亭的年轻人,怕是要从一块青砖来重新认识他面前的宏伟建筑了。
当朱红的大门开启时,我们这一群英雄,就怀着一腔豪情进入了一个英雄之地。不举刀枪,不着戍装,甚至于不去理会什么“鸡肋——鸡肋——”的口令,一身轻松,一衫青尘,我们身临这座天下雄关了。
青石台阶,还是千年以前的,只是被后人磨打得光亮了。就沿着它,一级级登上去。放眼看,内城、外城,像一只只青花瓷碗,摆着连环阵。它们一处连着一处,环环相扣,紧密而又舒展。这等气派的关城,不是一时间能够建立起来的。据说它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的时间。漫长的168年啊,多少杀伐和征战,多少狼烟和烈火,都在它的见证下,飘过了历史的书卷。
登高远望,你会看到嘉峪关建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祁连山的白雪,北山的黄沙,嘉峪关夹于其间,色彩和谐,浑然一体。其青色凝重、浑厚,凸现了冷兵器时代的风尚而再观其险要的地势,建筑的雄伟,就不由人在心里不生出“天下雄关”、“连陲锁阴”的慨叹了。在导游的解说中,我们知道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由此在河西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内城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角楼等,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
在嘉峪关游览,导游还会告诉你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说是明朝修嘉峪关时,肃州府的官员给工程主持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才付给工钱。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砖”。现在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门楼檐台上。这样科学的预算,这样的能工巧匠,在今天城市的高楼丛林里,能找出来吗?
我到过嘉峪关多次,因此在雄关看风景,我一向以为有二:一是垛口,一是角楼。这两个视角,位置不同,所见不同,情思也不同。
垛口,是一个残酷的角度,那里看出去,只有敌人和死亡。至少在明代、清代,这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堡垒。它可以放冷箭,可以抛下滚木雷石。我把脸在青砖上贴了片刻,那种冰凉还是彻骨的,我不知道,当一个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流尽最后一滴热血后,他的体温,为什么就没有留在青砖的缝隙里?真的,战争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点儿信息。这些青砖还是坚硬的,我不知道它含了多少铁质和钢魂,但是我知道,一座关城,它是有着血性的。因为它聆听了过多的血雨腥风,聆听了死者的呐喊和悲戚。这一块块青砖,被勾勒的棱角分明,是因为涌上城墙的西北风呢?还是因为扑面而来的箭雨?
角楼,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这里的视野却是开阔的。呈现了弧形的视角,你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脊,也可以看到晚霞落日的余辉。一群灰黑色的麻雀,正穿过我的视线。而在地平线上,一列开出城市的西去的列出,发出了低低的吼声。我不知道,此刻,有多少西去者,正怀了一颗流浪的心。角楼是没有遮拦的,你的视野和思绪一样,自由、轻盈而浪漫。那些干枯的芨芨草,笔直的茎秆,依旧会等待着野火的降临,在野火中死去生来。
登临嘉峪关,你会感到这座关城的厚重和巍峨,雄壮和沉静,都是带了一种民族自卫的决绝之心的,是带了勇士们的亮剑情结的。它因此没有被夷为平地,它因此屹立在今天的阳光下。
但是,这座关城对我的震撼,这么多年来依旧不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守卫国土,开疆拓土的前沿堡垒,还因为它是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厦。它是万里长城伸出的一只铁拳,一架蓄势待发的箭矢,同时又是一部教人自强自立的大书,一副浸满了民族魂魄的铁骨。
穿过马道,转过楼角,在渐渐有了凉意的晚风中,一群群游客,正在下楼,他们带了自己的愿望来,带了自己的梦想去。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他们心中坚定起来的,又何止是一股燃于胸怀的豪情呢?
我知道,一个人经过的路上,城关很多。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会一一叩响它门的大门。我相信自己的双脚。自己是好汉,自己的脚下,就没有登不上去的长城。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