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苦雨日
2021-12-23叙事散文孙光新
1其实,这场雨早就开始了,在进入十月以前。每天在雨中接送孩子。秋天的雨,冷飕飕的,心也冻得紧紧的。好像是持续了四五天了,看看不急不躁的天,没有要停下的意思。放长假了,省点钱,在家里睡觉吧,什么事情也不做,不走亲访友,也没有亲友要来,哪里也去……
1
其实,这场雨早就开始了,在进入十月以前。 每天在雨中接送孩子。秋天的雨,冷飕飕的,心也冻得紧紧的。好像是持续了四五天了,看看不急不躁的天,没有要停下的意思。放长假了,省点钱,在家里睡觉吧,什么事情也不做,不走亲访友,也没有亲友要来,哪里也去不了。长假很让我这样的人尴尬,外出或者有亲友来访,出去的钱就像流水,进来的钱却有数,但更有限。平民的日子,就怕这漫长的假期。我们的日子经不起这悠闲的考验。 雨终于没有停下。我醒来的时候,九岁的小女儿还没有醒。妻子早已经上班走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走的,她有自己的时钟,每天都这样。她原先是一家棉纺厂的工人,后来那家厂子倒闭、被兼并,她转了好几家厂子,还是干老本行,每天回来都喊累。我在边上听着,什么也不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我没有能力用一个人的肩膀撑起这个小小的家。我早就不脸红了。我想的是,还有比我们更不济的。我算是生活在底层,但不是底层的底层。还有人,也正在望着窗外的这场冷雨,这冷雨浇着他们更为不堪的生活,他们的眼睛里一片灰暗,晴也好,阴也罢,他们无所谓了。我还想到,我有没有把这种日子过下去的信心。我想起刚放下不久的《黄州寒食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雨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我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让我感到有些冷。我看了看还在熟睡的小女儿,这个假,就让她睡吧。我向被窝里缩了缩,也有些恍惚了……过一个懒散、昏沉而又实惠的长假也不错的。 2 那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跪在大药房门口的拐角处,头埋得低低的,她的边上铺着的木板上躺着一个更为小的孩子,看上去像个残疾。小女孩的前面放了一个碗。周边稀稀地围了一些人,一个中年妇女向那个碗里丢了钱,然后就急急地离开了。我有些无所适从,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我的心是不是正在一点点地冷漠下去。我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愈感到阴冷。有好几个骑着自行车的奔过来,向里边探了探头,然后看看周边的人,就急急地离开了。我不知道这两个小孩子的身份,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还是小骗子?我受过一次次这样的伤害,他们像戏弄傻瓜一样一次次地欺骗着我。我又看了看那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她与我的小女儿一般大小。天真得有些冷,她哆嗦着,至少这不是伪装出来的。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她受的伤害那么大。她后面的那个人一定在某一个舒适的宾馆里点着这个小女孩交给他的钞票,他脸上露出丑恶的笑,他或者就在离这个地方不远的角落里,用恶毒的眼光盯着这边。我向四周看了看,我什么也看不到。大街上稀稀的行人,落下的叶子紧紧地贴在湿湿的地面上。吹不起什么的秋风毫无生息地钻进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一阵哆嗦,冷直抵内心。这个小女孩也冷,但她的内心会发抖么,是失望还是麻木。她的头埋得低低的,是害羞,抑或就是早就设计好的动作。我想,当我眼前这小姑娘失去了羞耻心的时候,最应该害羞的还是我们这个社会,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向衣兜里摸了摸,里面空空的,大脑里也空空的。谁的灵魂在受煎熬?谁的灵魂在受鞭挞?谁的灵魂在阴冷的秋风里瑟瑟发抖? 那个小女孩就一直跪在那里,头埋得低低的。她会怎样长大成人,在阴冷的秋雨里,在众人视而不见、冷漠、怜悯、质疑、避之不及的目光里。她跪过这个秋天,她跪过接下来的冬天,跪麻木、跪烂了柔嫩的膝盖。她要跪麻木一个小城的心。假如,她还要跪麻木一个自以为有着良知的读书人的心。 3 不知什么时候,雨又淅沥起来。我想到的依旧是自己窘迫的生活,它一直扰乱着我的内心。我觉我颓废得不能自己。一场阴冷的秋雨把我击倒了。沉湎于文字太久,我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我以为这是纯粹的写作,并为此而自得。记得杨献平在《为什么是刀锋》中所言的“普遍内向,暴晒隐私,揣摩灵魂,生吞宗教和超度自我的纯粹的散文写作”,我想,这正是我的状态。他还说“所谓的文学的想象力不是无根的,它们依附着和贯穿于写作的过程,在细节,甚至在某一个语词中闪烁和体现。”我离开了细节太久,那都是生活的细节。比如这场秋雨,一滴一滴的,为我所忽略,我只在自己的愁苦中沉睡。我的写作正陷入这样的泥沼。这是一场无尽的秋雨。 4 想要回乡下老家去看看,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打电话的时候,母亲说,天天下雨,路不好走,进不了村,不用回来了。我问,田里怎么样。母亲说,掰下来的玉米发芽了,开了的棉花在雨里淋着,也不行了。 初夏的时候回去,在田里,父亲信心十足地对我说:今年的庄稼特别好,几亩棒子长势好,地里的棉花也不错。雨前,父亲还在电话里说丰收在望呢。秋雨来了,连绵不绝。青年河上有些冷,从几十里地远的地方一直向我所居住的小城飘过来。蒙蒙的雨丝里,是青年河两岸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村子,一滴滴的雨浇凉青年河畔万千人家的心。我仿佛看见:他们的日子浇在这场连绵的秋雨里,他们的叹息一声接一声地飘向阴沉的秋云。 父亲接过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无精打采地说,这样的鬼天气,还能干什么,睡觉,看电视,喝酒。父亲有些不高兴:下雨天出不去,多休息休息,多看看书也不错啊,我们下乡人种庄稼,还知道庄稼不收年年种呢。 5 张纯如。 这是我第一次写下这个名字。 好像是在2004年底,她在自己的车内开枪自杀。在我常去的几个文学网站上,有几位文友在网上公布了这消息,有很多人跟帖。但那时,我却不屑。我以为,这与文学无关。现在,我为此而感到脸红。这个时刻,屋外的冷雨还在抽打大地,我正在室内看一个关于张纯如的纪录片。之后,我翻开了一本文学选本《人文随笔》,那里面有一篇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导言》,是为了纪念。 前段时间,参加了县里的一次考试,试题几乎全与当地的时政有关,结果我答得一塌糊涂。事后与人说,一年几乎不看新闻,不答糊涂才怪呢。我以为,新闻与文学无关。也是在同一本书里,我还看到了左拉:《我控诉——至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费利克斯·福尔先生》,雨果:《向毁灭古迹的人宣战》,略萨:《面包与自由》,君特·格拉斯:《两封信》(一封致时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党中央第一书记的安东尼·诺沃提尼,一封就“拉什迪事件”致柏林艺术科学院院长彼得·哈特林),萨雷特与马尔克斯的访谈录:《介入政治太多,我怀念文学》。我以为,一个好的作家,不能漠视政治,但在正义、真理与政治面前,永远选择正义与真理!
不久前,我与我的那个九岁的小女儿说到了日本,她说,日本有太君。她一直在看电视《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张纯如在那片导言里说:“在我整个童年时期,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无法言明的邪恶的代名词,深深地藏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在我印象中的南京大屠杀缺乏具体的细节和范围,也很难区分究竟是传说还是历史。中学时,我寻遍了当地的图书馆,想更多地了解这次大屠杀的情况,但一无所获。我觉得奇怪:如果南京的暴行真是那么骇人听闻,真的像我父母坚持说的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残酷的屠杀,那为什么没有把它写下来?作为一个孩子,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去伊利诺伊大学浩瀚的图书馆系统继续调查,我对这件事的好奇心也很快溜跑了。” 是的,我越来越觉得,我已经远离开了真正的文字,陷于无聊的文字游戏。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今日的文人往往不再把国家的、民族的,甚至人类的重担背负在身上。他们把一种博爱济群式的热情变成了一种自爱自利式的冷漠,从精神思想的超越性和广阔性走向了物质生活的日常化和琐碎化。” 6 窗外依旧是阴冷的雨。那冷雨,极像一个悠闲之人,不紧不慢地,一滴一滴的,打在秋叶上。漫长的秋雨无尽无止,静坐室内,最宜回想青年河,河边的人、物、事,以及与小城这边一样的——阴冷细密的秋雨,不疾不徐的,连绵不绝,落在青年河,落在青年河畔的万千亩土地上,落在万千焦躁而无奈的细小、秘密内心。 1、一只小鸟要从你的指尖飞走 一只小鸟要从你的指尖飞走,它倏的飞走了
多像古老经卷被打开,美丽的蝴蝶从中翩然而出
抖动的飞尘闪烁着耀眼的光,映亮青年河的碧水 向南,飞过青年河,一直向南、向上
天黑下来之后,那个隐隐小点将成为夜空中的第一颗小星
然后,乡村少年的梦被它一一点亮 此后,乡村少年被飞鸟带走,在远方失去音讯
河畔的父母兄弟隐于对远方的无尽思念
身后的村庄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跨上远去的白马
去迎接来自青年河之南或忧或喜的消息 2、雨中书 河水带走落叶、杂草,以及
秋天的最后一滴色彩,与秋水的凉
冷雨连绵,打在消瘦的青年河,打在
宽广的两岸。淋湿了将收的千里玉米
欲坠的万朵棉花
父母亲秋收的牛车无法运走无尽冰冷的雨 一年的汗水被一滴滴雨带回土中
它浸入肌肤的冷一点点移动
向西,向着五十华里之外的
一个千年前曾名乐安的小城
在某街某室内,一个以青年河命名的书生的一声叹息
透过万千细密的雨丝,不知该不该落回到那条河流 2007年10月,青年河畔的细节与生动
被一滴雨收藏
这场雨落尽的时候,已是万物调零
惟有青年河在倾听着自己孤寂而忧伤的流动
其实,这场雨早就开始了,在进入十月以前。 每天在雨中接送孩子。秋天的雨,冷飕飕的,心也冻得紧紧的。好像是持续了四五天了,看看不急不躁的天,没有要停下的意思。放长假了,省点钱,在家里睡觉吧,什么事情也不做,不走亲访友,也没有亲友要来,哪里也去不了。长假很让我这样的人尴尬,外出或者有亲友来访,出去的钱就像流水,进来的钱却有数,但更有限。平民的日子,就怕这漫长的假期。我们的日子经不起这悠闲的考验。 雨终于没有停下。我醒来的时候,九岁的小女儿还没有醒。妻子早已经上班走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走的,她有自己的时钟,每天都这样。她原先是一家棉纺厂的工人,后来那家厂子倒闭、被兼并,她转了好几家厂子,还是干老本行,每天回来都喊累。我在边上听着,什么也不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我没有能力用一个人的肩膀撑起这个小小的家。我早就不脸红了。我想的是,还有比我们更不济的。我算是生活在底层,但不是底层的底层。还有人,也正在望着窗外的这场冷雨,这冷雨浇着他们更为不堪的生活,他们的眼睛里一片灰暗,晴也好,阴也罢,他们无所谓了。我还想到,我有没有把这种日子过下去的信心。我想起刚放下不久的《黄州寒食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雨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我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让我感到有些冷。我看了看还在熟睡的小女儿,这个假,就让她睡吧。我向被窝里缩了缩,也有些恍惚了……过一个懒散、昏沉而又实惠的长假也不错的。 2 那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跪在大药房门口的拐角处,头埋得低低的,她的边上铺着的木板上躺着一个更为小的孩子,看上去像个残疾。小女孩的前面放了一个碗。周边稀稀地围了一些人,一个中年妇女向那个碗里丢了钱,然后就急急地离开了。我有些无所适从,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我的心是不是正在一点点地冷漠下去。我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愈感到阴冷。有好几个骑着自行车的奔过来,向里边探了探头,然后看看周边的人,就急急地离开了。我不知道这两个小孩子的身份,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还是小骗子?我受过一次次这样的伤害,他们像戏弄傻瓜一样一次次地欺骗着我。我又看了看那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她与我的小女儿一般大小。天真得有些冷,她哆嗦着,至少这不是伪装出来的。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她受的伤害那么大。她后面的那个人一定在某一个舒适的宾馆里点着这个小女孩交给他的钞票,他脸上露出丑恶的笑,他或者就在离这个地方不远的角落里,用恶毒的眼光盯着这边。我向四周看了看,我什么也看不到。大街上稀稀的行人,落下的叶子紧紧地贴在湿湿的地面上。吹不起什么的秋风毫无生息地钻进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一阵哆嗦,冷直抵内心。这个小女孩也冷,但她的内心会发抖么,是失望还是麻木。她的头埋得低低的,是害羞,抑或就是早就设计好的动作。我想,当我眼前这小姑娘失去了羞耻心的时候,最应该害羞的还是我们这个社会,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向衣兜里摸了摸,里面空空的,大脑里也空空的。谁的灵魂在受煎熬?谁的灵魂在受鞭挞?谁的灵魂在阴冷的秋风里瑟瑟发抖? 那个小女孩就一直跪在那里,头埋得低低的。她会怎样长大成人,在阴冷的秋雨里,在众人视而不见、冷漠、怜悯、质疑、避之不及的目光里。她跪过这个秋天,她跪过接下来的冬天,跪麻木、跪烂了柔嫩的膝盖。她要跪麻木一个小城的心。假如,她还要跪麻木一个自以为有着良知的读书人的心。 3 不知什么时候,雨又淅沥起来。我想到的依旧是自己窘迫的生活,它一直扰乱着我的内心。我觉我颓废得不能自己。一场阴冷的秋雨把我击倒了。沉湎于文字太久,我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我以为这是纯粹的写作,并为此而自得。记得杨献平在《为什么是刀锋》中所言的“普遍内向,暴晒隐私,揣摩灵魂,生吞宗教和超度自我的纯粹的散文写作”,我想,这正是我的状态。他还说“所谓的文学的想象力不是无根的,它们依附着和贯穿于写作的过程,在细节,甚至在某一个语词中闪烁和体现。”我离开了细节太久,那都是生活的细节。比如这场秋雨,一滴一滴的,为我所忽略,我只在自己的愁苦中沉睡。我的写作正陷入这样的泥沼。这是一场无尽的秋雨。 4 想要回乡下老家去看看,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打电话的时候,母亲说,天天下雨,路不好走,进不了村,不用回来了。我问,田里怎么样。母亲说,掰下来的玉米发芽了,开了的棉花在雨里淋着,也不行了。 初夏的时候回去,在田里,父亲信心十足地对我说:今年的庄稼特别好,几亩棒子长势好,地里的棉花也不错。雨前,父亲还在电话里说丰收在望呢。秋雨来了,连绵不绝。青年河上有些冷,从几十里地远的地方一直向我所居住的小城飘过来。蒙蒙的雨丝里,是青年河两岸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村子,一滴滴的雨浇凉青年河畔万千人家的心。我仿佛看见:他们的日子浇在这场连绵的秋雨里,他们的叹息一声接一声地飘向阴沉的秋云。 父亲接过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无精打采地说,这样的鬼天气,还能干什么,睡觉,看电视,喝酒。父亲有些不高兴:下雨天出不去,多休息休息,多看看书也不错啊,我们下乡人种庄稼,还知道庄稼不收年年种呢。 5 张纯如。 这是我第一次写下这个名字。 好像是在2004年底,她在自己的车内开枪自杀。在我常去的几个文学网站上,有几位文友在网上公布了这消息,有很多人跟帖。但那时,我却不屑。我以为,这与文学无关。现在,我为此而感到脸红。这个时刻,屋外的冷雨还在抽打大地,我正在室内看一个关于张纯如的纪录片。之后,我翻开了一本文学选本《人文随笔》,那里面有一篇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导言》,是为了纪念。 前段时间,参加了县里的一次考试,试题几乎全与当地的时政有关,结果我答得一塌糊涂。事后与人说,一年几乎不看新闻,不答糊涂才怪呢。我以为,新闻与文学无关。也是在同一本书里,我还看到了左拉:《我控诉——至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费利克斯·福尔先生》,雨果:《向毁灭古迹的人宣战》,略萨:《面包与自由》,君特·格拉斯:《两封信》(一封致时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党中央第一书记的安东尼·诺沃提尼,一封就“拉什迪事件”致柏林艺术科学院院长彼得·哈特林),萨雷特与马尔克斯的访谈录:《介入政治太多,我怀念文学》。我以为,一个好的作家,不能漠视政治,但在正义、真理与政治面前,永远选择正义与真理!
不久前,我与我的那个九岁的小女儿说到了日本,她说,日本有太君。她一直在看电视《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张纯如在那片导言里说:“在我整个童年时期,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无法言明的邪恶的代名词,深深地藏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在我印象中的南京大屠杀缺乏具体的细节和范围,也很难区分究竟是传说还是历史。中学时,我寻遍了当地的图书馆,想更多地了解这次大屠杀的情况,但一无所获。我觉得奇怪:如果南京的暴行真是那么骇人听闻,真的像我父母坚持说的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残酷的屠杀,那为什么没有把它写下来?作为一个孩子,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去伊利诺伊大学浩瀚的图书馆系统继续调查,我对这件事的好奇心也很快溜跑了。” 是的,我越来越觉得,我已经远离开了真正的文字,陷于无聊的文字游戏。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今日的文人往往不再把国家的、民族的,甚至人类的重担背负在身上。他们把一种博爱济群式的热情变成了一种自爱自利式的冷漠,从精神思想的超越性和广阔性走向了物质生活的日常化和琐碎化。” 6 窗外依旧是阴冷的雨。那冷雨,极像一个悠闲之人,不紧不慢地,一滴一滴的,打在秋叶上。漫长的秋雨无尽无止,静坐室内,最宜回想青年河,河边的人、物、事,以及与小城这边一样的——阴冷细密的秋雨,不疾不徐的,连绵不绝,落在青年河,落在青年河畔的万千亩土地上,落在万千焦躁而无奈的细小、秘密内心。 1、一只小鸟要从你的指尖飞走 一只小鸟要从你的指尖飞走,它倏的飞走了
多像古老经卷被打开,美丽的蝴蝶从中翩然而出
抖动的飞尘闪烁着耀眼的光,映亮青年河的碧水 向南,飞过青年河,一直向南、向上
天黑下来之后,那个隐隐小点将成为夜空中的第一颗小星
然后,乡村少年的梦被它一一点亮 此后,乡村少年被飞鸟带走,在远方失去音讯
河畔的父母兄弟隐于对远方的无尽思念
身后的村庄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跨上远去的白马
去迎接来自青年河之南或忧或喜的消息 2、雨中书 河水带走落叶、杂草,以及
秋天的最后一滴色彩,与秋水的凉
冷雨连绵,打在消瘦的青年河,打在
宽广的两岸。淋湿了将收的千里玉米
欲坠的万朵棉花
父母亲秋收的牛车无法运走无尽冰冷的雨 一年的汗水被一滴滴雨带回土中
它浸入肌肤的冷一点点移动
向西,向着五十华里之外的
一个千年前曾名乐安的小城
在某街某室内,一个以青年河命名的书生的一声叹息
透过万千细密的雨丝,不知该不该落回到那条河流 2007年10月,青年河畔的细节与生动
被一滴雨收藏
这场雨落尽的时候,已是万物调零
惟有青年河在倾听着自己孤寂而忧伤的流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