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学子的乡土情结
2021-12-23抒情散文ma88935134
一名学子的乡土情结繁华的现代都市中,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的少男少女们引领着流行时尚的浪潮,他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心里想着怎样一夜成名、怎样时尚前卫。他们似乎对历史毫无兴趣,难道“历史”在此刻真的成为历史了吗?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年轻人……
一名学子的乡土情结
繁华的现代都市中,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的少男少女们引领着流行时尚的浪潮,他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心里想着怎样一夜成名、怎样时尚前卫。他们似乎对历史毫无兴趣,难道“历史”在此刻真的成为历史了吗?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默默地在坐在省图书馆的地方志文献阅览室里翻看着家乡的历史,时不时地在记录着什么。他就是一名嵊籍学子——马善军,嵊州市谷来镇马村外横人。 一个回答让他决心编写村志 1998年的一天,才读初二的他有事要找一个小孩的妈妈,可当他问及这个十几岁的小孩时,他只回答他妈妈去山上干活了,具体什么山他说不出来。就这件事,让小马感觉到现在的小孩对家乡的山水草木是那么的陌生。就这样下定决心一定编写出村里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录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此来增强年轻一代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意识。 当年的暑期,才读初二年级的他就顶着炎炎夏日拿上纸、笔、尺等简单的绘制工具开始登上高山观察村里的地形、地貌,绘制村区域草图和村地形图,晚上在挑灯夜战,进一步精确地图。地图绘制完成后,就冒着酷暑,拿着笔记本走访村里的老人、村干部,了解调查村里的历史。暑期的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村道边乘凉,老人们就讲开了横路坑村的陈年旧事,他每每必有记录。暑假结束后,他写出了“马姓的来历”、“村名的来历”、“村的发展情况”、“村民间传说”等等内容,整理成“了解横路坑村”的手稿。 一封台湾来信改变家人态度 初二一结束也就意味着中考即将来临,眼看村里很多同年级的学生在假期忙于补习、复习,而自己的儿子却整天跑来跑去,问老人、访干部、不好好复习,编写村史的事情很快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当时小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想到父母辛苦赚钱供自己读书,到时连普通高中也考不上对不起他们含辛茹苦地付出,就选择了暂时放弃。1999年,小马考入崇仁中学,军训报名那天,父母就叮嘱他要好好读书,写史修志是大人们的事,是村里的事,节假日要好好用功复习。但是,小马每逢假期又在村里跑来跑去,搞调查、做记录,为着手写史收集资料。当然随之遭来的就是家长的反对,小马知道父母是为他好,可又很担心因此考不上大学,他把这矛盾的心理写在日记上交给了担任历史教学的班主任张军老师,张老师看了兴奋不已,没想到小马还热衷做如此有意义的事情,就希望他处理好学习与写志的关系,张老师还专门跑了很多地方,借来《嵊县志》供小马参考。张老师的举动和鼓励坚定了他写史的信心。小马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离乡半个多世纪的台湾大爷爷,回信中大爷爷写道:善军有此热心和兴趣,应该值得鼓励,并希望他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爷爷还在信中提供了70年前村里的一些资料。当父母看到来信后态度渐渐地改变了,开始慢慢地支持儿子的工作。2002年高考一结束,他就专门牵头在村小学组织召开了“横路坑村志第一次研究讨论会”,邀请了村里的新老干部、老党员、知情人士等17人参加,向他们了解了建国前后村历任负责人、历年大事记、人才、交通、文化、教育等情况。 一部村志凝聚学子八年心血 2002年9月,小马考上了杭州的一所高校。在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他采访调查来的资料和村志初稿。在杭州,小马就利用大学有充足的业余时间,不断整理材料、修改初稿。每逢长假回家,他就出现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测量桥梁、古建筑的一些数据,翻阅家谱、查看资料。 村里有一个台门叫“王家台门”,但村里的人都姓马,为什么会有“王家”呢?带着这个疑问,他访问了村里20多位老人,但都只能断章取义地讲出一些零碎片断。暑假的一天,他去离家四里外的马纪源老师家查阅家谱,路上碰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马乾海老人,于是小马不失时机地向他讨教“王家台门”的来历,马乾海老人细细道来,将小马以前了解到的零碎片断全部串连了起来,最终得出了结论,由此完善了《嵊县地名志》中对该台门来历的记载。村里有座称“洞桥”的老桥,他问遍了村里的老人,都不知道其真正的桥名和建造年代。2003年元旦,小马就扒在桥板上,头倒挂下去,十分危险,村民看了,十足为小马捏了一把汗。桥名牌都被苔藓遮的严严实实,小马就找来一把破扫帚,把苔藓全部除去,并用溪水冲干净,这样隐隐约约看出了桥名,上面凿有:“永济桥,清嘉庆丙子年立”。老人们服了,纷纷去看被查证的桥名,说小马还真有两下子。 小马还专门写信给镇党委的宣传委员袁洪波,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请对方提出宝贵的意见。信收到后,镇宣传委员打电话给小马,给他提供了《嵊州市志的行文规则》,让小马参考。 自1998年起,他利用寒暑假时间,走遍村子角角落落,问遍村里的每一个老人,查阅家谱、翻看档案,寻查资料、分类整理,观察地形、绘制地图,历时八年寒暑,村志最终编写完成,共计11万字。《横路坑村志》共分十一编三十九章五十六节,通揽一村行政建置、自然地理、经济总情、基层组织、基础建设、科教文卫、人口姓氏、社会风俗、诗集文录、方言传说、乡贤人才、人口名录等内容。 一册简志更显乡史不解之情 村志完成后,小马寄了一册给远在台湾的大爷爷,当他收到后,思乡心切的老人高兴的合不拢嘴。并在回信中说:“他写的村志,内容丰富、数据翔实、资料可靠、插图精美,写的很好,孩子有如此用心和热心,值得鼓励”。还专门打电话表扬和鼓励他。 在完善村志初稿的同时,小马还积极收集谷来镇的资料,他先后向镇政府、有关行政村调查获取资料,并多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嵊州市档案网、绍兴市档案网、浙江省档案网、宁波市档案网、龙泉市档案网、浙江通志网等等调查资料。还亲自深入一些农村实地调查、考证、采访。2005年8月,已在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的马善军和小学老师马纪源制定了《谷来镇简志》的目录。并对个别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和查证。2006年底,为核实一个民间传说,小马还专门跑到离村8里的山墩村卞之坚老师家里,进一步了解证实这个传说的来龙去脉。同时积极联系镇政府,镇文教副镇长马建斌还专门给他提供了一万多字的有关谷来镇的史料。为了拥有镇以前的地图和行政资料等内容,他查阅了《剡录》、清和民国的《嵊县志》、《嵊县地名志》、《嵊县民政志》、《嵊县教育志》、《嵊县城乡建设志》、《嵊县组织史》、《嵊县交通志》、《嵊县水利志》、《嵊讯》和一些家谱等等大量的历史文献。 最后,一册内容完备的《谷来镇简志》“出炉”了,全书共计10万余字,分十章四十一节,通揽一镇行政建置、基层村居、自然地理、经济市商、基础建设、科教文卫、兵事战祸、单位职官、社会人口、方言谚语、乡贤人才等内容。 后 记 两部志书已经编写完成,他还是不断地收集着资料,书写着谷来的历史,先后完成了《人文嘉谷》、《谷来镇马村村俗文化调查报告》、《嵊县北山辛亥志士》、《王院竹溪两乡史料》等文史资料。他魂牵梦萦着嵊州的乡土,默默地走在研究乡土历史的道路上,不会有停下脚步的时候
繁华的现代都市中,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的少男少女们引领着流行时尚的浪潮,他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心里想着怎样一夜成名、怎样时尚前卫。他们似乎对历史毫无兴趣,难道“历史”在此刻真的成为历史了吗?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默默地在坐在省图书馆的地方志文献阅览室里翻看着家乡的历史,时不时地在记录着什么。他就是一名嵊籍学子——马善军,嵊州市谷来镇马村外横人。 一个回答让他决心编写村志 1998年的一天,才读初二的他有事要找一个小孩的妈妈,可当他问及这个十几岁的小孩时,他只回答他妈妈去山上干活了,具体什么山他说不出来。就这件事,让小马感觉到现在的小孩对家乡的山水草木是那么的陌生。就这样下定决心一定编写出村里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录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此来增强年轻一代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意识。 当年的暑期,才读初二年级的他就顶着炎炎夏日拿上纸、笔、尺等简单的绘制工具开始登上高山观察村里的地形、地貌,绘制村区域草图和村地形图,晚上在挑灯夜战,进一步精确地图。地图绘制完成后,就冒着酷暑,拿着笔记本走访村里的老人、村干部,了解调查村里的历史。暑期的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村道边乘凉,老人们就讲开了横路坑村的陈年旧事,他每每必有记录。暑假结束后,他写出了“马姓的来历”、“村名的来历”、“村的发展情况”、“村民间传说”等等内容,整理成“了解横路坑村”的手稿。 一封台湾来信改变家人态度 初二一结束也就意味着中考即将来临,眼看村里很多同年级的学生在假期忙于补习、复习,而自己的儿子却整天跑来跑去,问老人、访干部、不好好复习,编写村史的事情很快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当时小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想到父母辛苦赚钱供自己读书,到时连普通高中也考不上对不起他们含辛茹苦地付出,就选择了暂时放弃。1999年,小马考入崇仁中学,军训报名那天,父母就叮嘱他要好好读书,写史修志是大人们的事,是村里的事,节假日要好好用功复习。但是,小马每逢假期又在村里跑来跑去,搞调查、做记录,为着手写史收集资料。当然随之遭来的就是家长的反对,小马知道父母是为他好,可又很担心因此考不上大学,他把这矛盾的心理写在日记上交给了担任历史教学的班主任张军老师,张老师看了兴奋不已,没想到小马还热衷做如此有意义的事情,就希望他处理好学习与写志的关系,张老师还专门跑了很多地方,借来《嵊县志》供小马参考。张老师的举动和鼓励坚定了他写史的信心。小马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离乡半个多世纪的台湾大爷爷,回信中大爷爷写道:善军有此热心和兴趣,应该值得鼓励,并希望他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爷爷还在信中提供了70年前村里的一些资料。当父母看到来信后态度渐渐地改变了,开始慢慢地支持儿子的工作。2002年高考一结束,他就专门牵头在村小学组织召开了“横路坑村志第一次研究讨论会”,邀请了村里的新老干部、老党员、知情人士等17人参加,向他们了解了建国前后村历任负责人、历年大事记、人才、交通、文化、教育等情况。 一部村志凝聚学子八年心血 2002年9月,小马考上了杭州的一所高校。在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他采访调查来的资料和村志初稿。在杭州,小马就利用大学有充足的业余时间,不断整理材料、修改初稿。每逢长假回家,他就出现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测量桥梁、古建筑的一些数据,翻阅家谱、查看资料。 村里有一个台门叫“王家台门”,但村里的人都姓马,为什么会有“王家”呢?带着这个疑问,他访问了村里20多位老人,但都只能断章取义地讲出一些零碎片断。暑假的一天,他去离家四里外的马纪源老师家查阅家谱,路上碰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马乾海老人,于是小马不失时机地向他讨教“王家台门”的来历,马乾海老人细细道来,将小马以前了解到的零碎片断全部串连了起来,最终得出了结论,由此完善了《嵊县地名志》中对该台门来历的记载。村里有座称“洞桥”的老桥,他问遍了村里的老人,都不知道其真正的桥名和建造年代。2003年元旦,小马就扒在桥板上,头倒挂下去,十分危险,村民看了,十足为小马捏了一把汗。桥名牌都被苔藓遮的严严实实,小马就找来一把破扫帚,把苔藓全部除去,并用溪水冲干净,这样隐隐约约看出了桥名,上面凿有:“永济桥,清嘉庆丙子年立”。老人们服了,纷纷去看被查证的桥名,说小马还真有两下子。 小马还专门写信给镇党委的宣传委员袁洪波,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请对方提出宝贵的意见。信收到后,镇宣传委员打电话给小马,给他提供了《嵊州市志的行文规则》,让小马参考。 自1998年起,他利用寒暑假时间,走遍村子角角落落,问遍村里的每一个老人,查阅家谱、翻看档案,寻查资料、分类整理,观察地形、绘制地图,历时八年寒暑,村志最终编写完成,共计11万字。《横路坑村志》共分十一编三十九章五十六节,通揽一村行政建置、自然地理、经济总情、基层组织、基础建设、科教文卫、人口姓氏、社会风俗、诗集文录、方言传说、乡贤人才、人口名录等内容。 一册简志更显乡史不解之情 村志完成后,小马寄了一册给远在台湾的大爷爷,当他收到后,思乡心切的老人高兴的合不拢嘴。并在回信中说:“他写的村志,内容丰富、数据翔实、资料可靠、插图精美,写的很好,孩子有如此用心和热心,值得鼓励”。还专门打电话表扬和鼓励他。 在完善村志初稿的同时,小马还积极收集谷来镇的资料,他先后向镇政府、有关行政村调查获取资料,并多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嵊州市档案网、绍兴市档案网、浙江省档案网、宁波市档案网、龙泉市档案网、浙江通志网等等调查资料。还亲自深入一些农村实地调查、考证、采访。2005年8月,已在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的马善军和小学老师马纪源制定了《谷来镇简志》的目录。并对个别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和查证。2006年底,为核实一个民间传说,小马还专门跑到离村8里的山墩村卞之坚老师家里,进一步了解证实这个传说的来龙去脉。同时积极联系镇政府,镇文教副镇长马建斌还专门给他提供了一万多字的有关谷来镇的史料。为了拥有镇以前的地图和行政资料等内容,他查阅了《剡录》、清和民国的《嵊县志》、《嵊县地名志》、《嵊县民政志》、《嵊县教育志》、《嵊县城乡建设志》、《嵊县组织史》、《嵊县交通志》、《嵊县水利志》、《嵊讯》和一些家谱等等大量的历史文献。 最后,一册内容完备的《谷来镇简志》“出炉”了,全书共计10万余字,分十章四十一节,通揽一镇行政建置、基层村居、自然地理、经济市商、基础建设、科教文卫、兵事战祸、单位职官、社会人口、方言谚语、乡贤人才等内容。 后 记 两部志书已经编写完成,他还是不断地收集着资料,书写着谷来的历史,先后完成了《人文嘉谷》、《谷来镇马村村俗文化调查报告》、《嵊县北山辛亥志士》、《王院竹溪两乡史料》等文史资料。他魂牵梦萦着嵊州的乡土,默默地走在研究乡土历史的道路上,不会有停下脚步的时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