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东格列克村的亲情

2021-12-23抒情散文陈思侠
东格列克村的亲情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走村串户,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敬爱老人的民族传统。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多次到过哈萨克族家庭,有领导干部的、有普通牧民的,也有诗人朋友的。在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抑或是有着血缘关系、部落关系的人们之间,那种相……
         东格列克村的亲情

  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走村串户,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敬爱老人的民族传统。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多次到过哈萨克族家庭,有领导干部的、有普通牧民的,也有诗人朋友的。在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抑或是有着血缘关系、部落关系的人们之间,那种相敬、相爱的和谐氛围,令我感受至深。

  我是在一个清寒料峭的早上,遇到阿卡古丽的。她正在平整自家的院子,那些堆成了小山丘似的砂砾,已被一铣一铣铲平。跟许多东格列克村牧民一样,她们一家人由牧场搬迁进了县城,结束了逐水草而牧的生活方式。欣喜的神情洋溢在阿卡古丽的脸上。她说:家里有两个孩子要上学,有一个多病的老奶奶需要照顾,县城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医疗条件好,这是我们决定搬迁的主要原因。说到老人,阿卡古丽兴奋地说:“老人闲不住,但是在县城,有天然气和自来水,再也不用到外面打柴了,不用到远处拉水了,早晨起来想活动,健身器材就在门口。街道旁有绿树,有草坪,环境很美啊。等明年我们自家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长出来,那就更美了。”

  哈孜扎原来在县城关镇工作。退休后,她细心地照顾起了年迈多病的公婆。我们走进哈孜扎家里的时候,她正在给婆婆煎药。她那种细心、轻巧的举动,轻声细语的话语,显得谦卑而自如。我们坐下后,她很快端上来了浓香的奶疙瘩,盛上了热腾腾的酥油茶。

  哈孜扎与丈夫罗斯坦木结婚后,照顾公婆和料理一家人担子一直搁在她一个人身上,30多个春秋从未间断。1975年,公公患上了气管炎,肺心病等很多种病,由于气候不适应,只得长期在敦煌养病。哈孜扎每个星期天都把适合公婆胃口的食物精心做好送到敦煌,当时交通不方便,有好几次她都是徒步走到10多公里外的长草沟,在风雪中拦挡搭乘矿石运输车去敦煌。后来,公公病情恶化,哈孜扎日夜守护着他,直到老人去世。

  2001年,哈孜扎的丈夫罗斯坦木又患了急性脑梗塞,造成了行动不便等一系列后遗症,加重了她肩上的重担,不仅要照顾80多岁的婆婆,还要照料病重的丈夫,她用瘦弱的肩膀始终支撑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祸不单行,福无双至。”2004年,80多岁的婆婆不小心摔倒造成了髋骨骨裂。在去做手术时,有人说:“80多岁了,做什么手术回家去吧!”听了这话她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让老人多活一天,不管吃多大苦,花多少钱,我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老人手术后,她日夜守护在老人身旁,端汤喂药,洗脚擦身,老人血管硬化,打吊针相当困难,每次她都要把老人的胳膊搓一会才让护士扎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就康复了。但因为老人年事已高,虽然骨头愈合了,可再也无法走路,至今瘫坐在床上,大小便用便盆接,哈孜扎的负担更重了,每天给婆婆换尿布、擦大便、洗身子。为了不使婆婆坐出褥疮,她四处打听,得知一些好办法,于是就用小麦和糠作为填充物做了两个垫子,一个垫在屁股底下,一个垫在脚底下,每个晚上,她都要为老人翻两次身子,端几次便盆。在老人瘫在床上的二年时间里,哈孜扎天天这样照顾,直到如今,老人身上无一处创伤,老人房间无一点异味。

  久病床前无孝子。哈孜扎这样干十天半月不难,而数十年如一日地去做,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在她的影响下,她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懂得体贴孝敬老人,他俩每次看到母亲忙得不可开交时主动去为奶奶收拾大小便擦洗身子、洗尿布,从不怕脏。哈孜扎这种感人肺腑的真情付出,换来了邻居、亲戚朋友的赞扬和尊敬,激励了儿女对生活的热爱,一对儿女大学毕业,如今都已成家,过着和睦安康的生活。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体察一个人的品质。

   哈萨克人孝顺老人,这是民族的品质和传统。的人,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哈萨克族人即使是四代同堂,也没有分家一说。我的朋友、哈萨克族诗人肯杰别克曾经说过:哈萨克族人是十分尊敬老人的,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还有许多禁忌,其中一条是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我去肯杰别克家里的那天,因为有老人,他招呼朋友们喝得都是奶茶。

  孝敬老人是社会公德,也是在善待自己。今天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孝敬老人这种美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有亲情在、只要心存爱心,这样的情感就会使伦理道德升华,丰富我们中华民族的品性和品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