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那时的中秋,那时的明月

2021-12-23叙事散文花落无声
一转眼,又快到中秋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月饼,没有勾起我购买的欲望,却激活了我心灵一隅的某些记忆。那时的中秋,那时的明月,依然清晰如昨。小时候,进了八月,月亮才刚刚像一弯镰刀,我就开始每天望月。我知道,只有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丰满圆润起来,才……
  一转眼,又快到中秋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月饼,没有勾起我购买的欲望,却激活了我心灵一隅的某些记忆。那时的中秋,那时的明月,依然清晰如昨。

  小时候,进了八月,月亮才刚刚像一弯镰刀,我就开始每天望月。我知道,只有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丰满圆润起来,才会有香甜的月饼吃。心里有了这个小小的期盼,便有了许多美丽的遐思与欢快的时光。   终于迎来了中秋的夜晚。我们姐妹几个会变得格外听话,停止了平时的口水战,停止了或明或暗的摩擦战,仿佛一下子懂事了。其实,我们是在静静期待着一个时刻:赏月吃月饼。   小孩子尚不谙世事,不懂风月,自然不会赏月。所谓赏月,无非是听大人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飘飘渺渺的神话传说,给中秋节的夜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真正的兴趣,其实还在吃上——那又香又甜的月饼,可是一年只能尝一回。   那时的月饼,远没有现在这样花样繁多,更不可能随时买来吃。月饼不大,用粉红色的点心纸包裹着,纸往往被油浸透了,月饼也被染上了星星点点的红。外面是一层一层的皮,很酥,一碰就掉,里面是甜的馅,有花生、葵花子和青红玫瑰丝。尤其是那青红玫瑰丝,是平时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的稀罕物,总想细细品出点什么味道来,可总是还没品到,就已经被咽到了肚子里,只好回味着,等明年再品。   月饼不是当饭来吃的,所以,晚饭是见不到月饼的。中秋节的晚饭较往常会丰富一些,母亲会炒一两个几个菜,里面居然放了猪肉,尽管少,但香喷喷的;父亲烫了热酒,和爷爷一边一个喝酒。爷儿俩喝得脸红扑扑的,屋里氤氲着酒香和肉香。不一会儿,爷爷就高举着筷子,筷子上挑着一块肉,笑呵呵地说:谁来吃这快肉?不想,我们没有雀跃着围上去。我们姐妹都聪明着呢,晚饭当然不会吃得太饱。我们知道,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母亲会把月饼和水果拿出来,分给我们吃。所以,那一天的母亲,在我们的眼里,也变得美丽和高大起来,格外地可亲可爱起来。   当然,对月饼的无限神往,是藏在心里的秘密。我们宁可把口水悄悄地咽进肚子里,也都装做很不在乎的样子。否则,不仅会被大人斥为没出息,还会被爷爷叫做谗丫头,拿来当笑柄说上半天。   吃过了晚饭,一家人照例坐到院子里,围在小山似的玉米堆前剥玉米皮。秋天的夜晚,空气清凉如水,爷爷会披了棉袄,率先到位。我们也不甘落后,自己占好了位子,展开了比赛,看谁剥得玉米最多。   中秋节的月亮,也好似摆起了架子,迟迟不肯升起来。我们一边手里剥着玉米,一边不停地抬头看看天上。如果忽然来了块云彩,心里便有些紧张,有些失望。   这个时候,爷爷会问我们一些问题,比如:谁在月亮里住着?这么简单的问题,当然提不起我们的兴趣,只懒懒地回答说:知道,嫦娥,玉兔,还有桂花树。好脾气的爷爷并不生气,依然笑呵呵地继续问:知道为什么中秋要吃月饼吗?这下,我们都答不上来了,爷爷就得意起来:不知道了吧?然后,就给我们讲起了朱元璋欲联合抗元,苦于无法传递消息,刘伯温献计,命人将起义消息夹进月饼馅里,在八月十五起义成功的故事。   爷爷的故事很多,最拿手的就是历史故事。爷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秀才”,不仅写一手漂亮的小楷,而且喜欢看历史传记书,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我甚至怀疑他会讲全本的隋唐传和水浒传,因为一说起里面的人物,便如数家珍。   忽然,院子里亮了起来。一抬头,一轮明晃晃的皓月,刚从云彩中钻出来,如出浴的妃子,华彩照人;又仿佛是为了过节,精心地梳洗打扮过了,格外地光艳鲜亮。月光洒满了院子,如一池盈盈的秋水;恍如白昼,又如梦似幻,让人不忍高声,打破这宁静与神秘。欢乐一下子溢满了我们小小的心间,仰起脖子,仔细寻找着传说中的嫦娥、玉兔和桂花树。   就在我们几乎忘了吃月饼这件事的时候,母亲却忽然想起了,变戏法似的变出了月饼,变出了苹果和梨。父亲和母亲是从来不吃的,他们说不喜欢吃甜;爷爷也是不吃的,爷爷说怕把牙粘掉了,还吓唬我们说,吃月饼吃多了,牙会被虫子蛀掉的。我们哪里还管那么多,肚子里的谗虫早就不耐烦了。我们把月饼小心地捧在手心里,一点点地品,一点点地尝。那浓郁的香,浓郁的甜,就浸入了脾胃,深深地留存在了记忆里,留存到了今天。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我们快十年了。父亲的牙几乎掉光了,母亲患了糖尿病,已经禁绝了甜食。那么,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即使做的再精致,再好吃,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