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个爱茶者的漫想
2021-12-23叙事散文茅舍
一个爱茶者的漫想□王庆云我乃一介书生,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尤喜爱喝浓浓的绿茶。每天晨起,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壶热开水,冲泡一杯清茶,然后择书一册,展卷诵读,直至妻子三催用餐方罢。每日傍晚,我总喜欢一个人静静……
一个爱茶者的漫想
□王庆云 我乃一介书生,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尤喜爱喝浓浓的绿茶。每天晨起,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壶热开水,冲泡一杯清茶,然后择书一册,展卷诵读,直至妻子三催用餐方罢。每日傍晚,我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桌上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喝一会儿茶,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有时还呆呆地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地舒展,把整个杯中浸染成一片绿色,心中也荡起“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明”的情思,尤其是读书读得有味时,轻轻呷一口茶,留在口中回旋,再翻看几页书,书韵茶香交融,时间仿佛凝固在这一刻,一切哀乐悲欢、阴晴圆缺都远去了,留下来的是心如止水,宁静而致远。有时我白天伏案读书写作时,还爱摆杯浓浓的茶茗在旁边。累了就淡饮浅尝,搁笔小憩。有时不读也不写,手中捏着茶杯,放眼窗外,去欣赏这本书以外的景物,遥望那一山青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一条伸展而去的小溪,只见溪水清澈,潺潺流淌,这时候我就会带上茶和书,悠然下楼,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如果是夏天,还会把脚放在溪水中,独对松风明月,面向花开蝶飞,谛听寺庙钟鸣和不知从何方飘来的绕梁清音。这个时候的我,就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就像坐上了一叶精神的小舟,在理想王国里漂流。 说来,我之爱茶,不仅爱其颜色气息之促人心净清醒,更感谢那份青翠的颜色是劳动所赠,常说“半两茶叶千滴汗,一杯蜜糖万朵花”,如果你看过茶农在崇山峻岭、层层叠叠的茶园里辛勤劳作的场景,见过他们挥汗如雨地在揉茶机旁操作的场面,那么你一定会更加珍惜这大自然的馈赠,必定会更加珍视这劳动者的奉献,或许还会说出“谁知杯中茶,片片皆辛苦”的话来。 我之爱茶,还因为茶叶具有天籁神韵的快颐。茶叶,吸日月之精华,饮天地之甘露,长在茶树上只是一片片嫩草,采下来之后,经过机械加工和烈火的无情考验,它们立刻就失去了舒展的身体和媚人的姿态,变成了片状或条索状,后被封藏在茶盒里,而当某一天,爱茶者抓起一把蜷缩的茶叶,放进茶杯,倒进沸腾的热开水一泡,它顿时就会舒展开来,闪出嫩绿色,出现绿意盈杯的奇妙景观。据传有一位俄罗斯女作家第一次品尝绿茶,见到这一稀奇现象时,连声说:“好奇妙,好奇妙!简直是复活之草。”是的,茶叶有别于酒和其它饮料的特殊之处,就是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它的本来面目,它无论是被他人封存还是自我封存,有一天重见天日,依旧是质朴鲜活的生命,展示出古典之美。大家都知道,喝酒要添佳肴,喝咖啡要加调味品,而喝茶不需人工做作,就能以独特的味儿勾留难得的自然之香,给人以解乏之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所接受、所钟爱。故而茶人和茶事才会绵绵不绝,茶经和茶诗才会与日俱增,茶道和茶艺才会日臻丰富,茶具和茶境才会不断翻新。 自从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叶,把它作为药用、食用和饮用之后,盛唐时的陆羽,还云游四方,对当时兴起的茶事,作了系统的总结,撰写了洋洋洒洒7千言的《茶经》,使茶学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使茶文化从粗放性走向艺术化,完整而细致地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心怀和能量,它是美的哲学,是茶人和文化人的合二为一。如中国茶人的和平精神,就是来自儒家精神,儒家精神以礼、义、仁、忠、孝等为核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精神支柱,而这个核心没有一样离得开“和”;再如天人合一精神,它是来自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一种朴素认识态度,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茶是万物之一,人也是万物之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故而中国茶人把天当房,地当床,把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茶人的最高境界。茶还有个特点,就是最初入口时有苦涩的“煞头”,旋即在舌尖齿颊间溢满甘美清香。愈是好茶,口舌留芳愈是久远隽永,回味无穷。所以一杯在手,可以品尝或有或无的苦,或浓或淡的香,就像咀嚼苦短人生那样,内中含有哲理和禅机。 经过千百年来茶人的努力,而今的茶已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茶,它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因而茶馆业也特别兴盛。现在那些现代都市里的茶馆,已不单纯是饮茶的地方,它早已把休闲娱乐与市场交易融为一体,把茶文化融入到了现代经济的潮流中去,悠悠茶香飘都市,处处茶馆坐满人。佛学家、诗人赵朴初曾吟过一首这样的诗,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枝百千偈,不如喝茶去。”诗意是说,只有拥有“喝茶去”的那份心境,才能让整日行色匆匆、心急火燥的人感到清心、静心。
□王庆云 我乃一介书生,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尤喜爱喝浓浓的绿茶。每天晨起,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壶热开水,冲泡一杯清茶,然后择书一册,展卷诵读,直至妻子三催用餐方罢。每日傍晚,我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桌上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喝一会儿茶,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有时还呆呆地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地舒展,把整个杯中浸染成一片绿色,心中也荡起“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明”的情思,尤其是读书读得有味时,轻轻呷一口茶,留在口中回旋,再翻看几页书,书韵茶香交融,时间仿佛凝固在这一刻,一切哀乐悲欢、阴晴圆缺都远去了,留下来的是心如止水,宁静而致远。有时我白天伏案读书写作时,还爱摆杯浓浓的茶茗在旁边。累了就淡饮浅尝,搁笔小憩。有时不读也不写,手中捏着茶杯,放眼窗外,去欣赏这本书以外的景物,遥望那一山青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一条伸展而去的小溪,只见溪水清澈,潺潺流淌,这时候我就会带上茶和书,悠然下楼,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如果是夏天,还会把脚放在溪水中,独对松风明月,面向花开蝶飞,谛听寺庙钟鸣和不知从何方飘来的绕梁清音。这个时候的我,就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就像坐上了一叶精神的小舟,在理想王国里漂流。 说来,我之爱茶,不仅爱其颜色气息之促人心净清醒,更感谢那份青翠的颜色是劳动所赠,常说“半两茶叶千滴汗,一杯蜜糖万朵花”,如果你看过茶农在崇山峻岭、层层叠叠的茶园里辛勤劳作的场景,见过他们挥汗如雨地在揉茶机旁操作的场面,那么你一定会更加珍惜这大自然的馈赠,必定会更加珍视这劳动者的奉献,或许还会说出“谁知杯中茶,片片皆辛苦”的话来。 我之爱茶,还因为茶叶具有天籁神韵的快颐。茶叶,吸日月之精华,饮天地之甘露,长在茶树上只是一片片嫩草,采下来之后,经过机械加工和烈火的无情考验,它们立刻就失去了舒展的身体和媚人的姿态,变成了片状或条索状,后被封藏在茶盒里,而当某一天,爱茶者抓起一把蜷缩的茶叶,放进茶杯,倒进沸腾的热开水一泡,它顿时就会舒展开来,闪出嫩绿色,出现绿意盈杯的奇妙景观。据传有一位俄罗斯女作家第一次品尝绿茶,见到这一稀奇现象时,连声说:“好奇妙,好奇妙!简直是复活之草。”是的,茶叶有别于酒和其它饮料的特殊之处,就是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它的本来面目,它无论是被他人封存还是自我封存,有一天重见天日,依旧是质朴鲜活的生命,展示出古典之美。大家都知道,喝酒要添佳肴,喝咖啡要加调味品,而喝茶不需人工做作,就能以独特的味儿勾留难得的自然之香,给人以解乏之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所接受、所钟爱。故而茶人和茶事才会绵绵不绝,茶经和茶诗才会与日俱增,茶道和茶艺才会日臻丰富,茶具和茶境才会不断翻新。 自从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叶,把它作为药用、食用和饮用之后,盛唐时的陆羽,还云游四方,对当时兴起的茶事,作了系统的总结,撰写了洋洋洒洒7千言的《茶经》,使茶学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使茶文化从粗放性走向艺术化,完整而细致地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心怀和能量,它是美的哲学,是茶人和文化人的合二为一。如中国茶人的和平精神,就是来自儒家精神,儒家精神以礼、义、仁、忠、孝等为核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精神支柱,而这个核心没有一样离得开“和”;再如天人合一精神,它是来自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一种朴素认识态度,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茶是万物之一,人也是万物之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故而中国茶人把天当房,地当床,把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茶人的最高境界。茶还有个特点,就是最初入口时有苦涩的“煞头”,旋即在舌尖齿颊间溢满甘美清香。愈是好茶,口舌留芳愈是久远隽永,回味无穷。所以一杯在手,可以品尝或有或无的苦,或浓或淡的香,就像咀嚼苦短人生那样,内中含有哲理和禅机。 经过千百年来茶人的努力,而今的茶已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茶,它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因而茶馆业也特别兴盛。现在那些现代都市里的茶馆,已不单纯是饮茶的地方,它早已把休闲娱乐与市场交易融为一体,把茶文化融入到了现代经济的潮流中去,悠悠茶香飘都市,处处茶馆坐满人。佛学家、诗人赵朴初曾吟过一首这样的诗,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枝百千偈,不如喝茶去。”诗意是说,只有拥有“喝茶去”的那份心境,才能让整日行色匆匆、心急火燥的人感到清心、静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