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路上的记叙
2021-12-23叙事散文闫文盛
路上的记叙这些天,我在整理自己的旧作时发现了许多未完成的片段。其中最长的一篇,已经写到了6万多字,然而它终于还是停滞下来,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在那儿。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不知道接下来的部分该怎么去写了,并且连当初为什么没有完成它也想不起来……
路上的记叙
这些天,我在整理自己的旧作时发现了许多未完成的片段。其中最长的一篇,已经写到了6万多字,然而它终于还是停滞下来,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在那儿。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不知道接下来的部分该怎么去写了,并且连当初为什么没有完成它也想不起来。这篇长文未尽的部分以另外的形式被记录。如果说,我的长篇小说可以算是它的一个沿承的话,那这个沿承未免过于庞大了。可是,当我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前面那些篇章时,我心里的记忆会浓重很多。这些文字的某一部分与小说的叙述形成一种奇妙的交叉,然而它们并不重合。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留存了这一部未完成的文稿,它们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类似这般未完成的文字何其多啊,它们尽管规模不一,叙述手段不一,但结局却是类同的。我很少检点它们,事实上,几乎再也没有像当初写作时一般,逐字逐句地去寻求这些文字之间的关联,它们的价值只在于为我提供一段时间的佐证。譬如说,在2003年的六、七月份,我沉积的情绪是怎么释放到文字里去的,它们如此内敛和封闭的质地到底如何形成?我只需要阅读其中的部分片段就够了。相对于这一整篇文字里已经完成的部分,那些剩余的文字是多么单薄而隐蔽。我几次想到要续写的那些文字终于彻底地流失在岁月的汪洋中。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长路,那些过去的文字作为记录被储存起来。极其偶然的时分,我试图打散这些记录重新组合。然而一切形成的部分成为一个坚固的核心,我再也不能动用自己的文学能量去改动分毫。这种现象成为最高的定律,它被广泛应用于我所有的旧作中。那过去的影象有时那么清晰,然而事过境迁,我找不到产生这种文字的新的依据。那旧有的情绪和感觉一次次被否定,它们成了历史本身的一部分。我在无知觉中所告别的那些旧日时光,它们是一点点地离我而去的,直到许多年后,它们再无回归的可能。但为什么,当时的事物那么逼真地在心中显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在文字中形成的表达更甚于其他。我现在所谓的无法改写,恰恰引证出时光本身的不可复制性。即便是一个人的历史,具体到每一个时段中,也是惟一的。我们自身的经历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它们片面而完整。我现在读昔日的文字,便如同一个陌生人在欣赏身边的街景,在这里有一个茫然的核心,只有当时的感觉才能引领,但许多年后,我们如何能再度踏进那条叙述的河流中?
有一些天的下午时分,我在这样的回顾中长时间地失神。一切都是无可商量的,它们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因为这是过去时。往事那么鲜明,它们如同水滴般,折射出一个人的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十年过后,记忆是如何存在的,终归于成为一个谜。现在再来想象那时候的事似乎为时已晚,隔了这么长长的距离望过去,可以像时光的拼图般衔接的部分越来越少。在此后累计的部分叠加在一起,它们至多以两年为单位,构成一个新的记忆体系。无可置疑的,距离今天越近,可供回忆的部分越多,它们大幅度地递增,成为新的往事。在这些新事件所构造的光阴中,我们深入到了何其庞大芜杂的新生活。然而所有的事件一旦过去,它们在个人的记忆中就具有了独立性。我们是如何从大众的区域中分离出来,进而具备了可以相对完整的叙述性,从这里大概可以找到部分端倪。
如果我们把一个时间或地点固定为焦点,由此辐射开来的生活深沉广博,那路途上的风景五光十色,同我们的记忆到底有多少关系呢?许多年后,当我们具备了描绘生活的新本领,大概才会想到这一点。但我们的出发之地已经陈旧而遥远了,那时光也旧迹斑斑,如同被尘土覆盖了的时光铜像,如此推演,每一个新的出发点最终都将归于旧事旧物的范畴中,我们穷尽毕生心力,又如何能够道出那记忆之万一?如我们惯常所见,万物的声色光影都浑朴自然,它们不具备被慕写的特色,然而我们所谓的记忆,都被淹没在这里。
是在一个阳光明亮的早晨,我曾经沿着镇子南边的柏油路向东南方向绕行,不出一刻钟便来到了一截土路上,沿着土路一直往南,有一条长渠横亘在眼前,它愣生生把我的行程给截断了。从桥上过去,到了对过狭窄的土路上,这路上原本尘土盈尺,只不过因为是在早晨,潮湿的地气使尘土飞扬的力度减弱了。路面和渠底的高差在十米左右,如果转眼旁顾,心里的惊悸感觉瞬间便升腾起来。我原本并未来过这里,然而它自然不陌生,连带路边低矮的树木和潮地里的芦苇都不陌生,它们是我自幼年便习见的乡野景观。只是从十六岁那年起,因为修筑高速公路,我乡下的那一大片水草地被挖掘、填充起来,我回乡时看到过湿土的痕迹,它们连同那“十八亩”的奇特命名,在此后短短的几年中,都消失不见。
我在短暂的思虑中离开了土路,然后左拐,到了另一座路基班驳的桥面上,前后老远处都有车辆疾驰,只在临近桥面时才将速度减下来,离开这座大桥不远处的公路是新近整修过的,新沥青散发出久违了的时间气味。我转头,看桥底的淤泥和高高的蒿草,微风拂过时,草丛摇曳生姿,像一小段定格的往事镜头。然而这里同往事所记又自然不同,因为我清晰地看到自己所站立的处所,是在异地。我所处在的时间呢,是十多年后,因为有时间阻隔的作用,一切都是不可复制的。当我从桥上离开,走到新公路上时,我被一种奇怪的回忆弄懵了头。我再也没有找到我幼时经常出没的那小径,旁边的砖窑或者被拆毁了,或者是压根就没有存在过,我完全想不起来了。路边长的草同十多年前的也自然不同,它们被过路拉煤炭的车辆弄黑了枝叶,露珠呢,都跑到更远处的田地里去了,所以,这些草,看起来都乌黑灰败。我埋藏镰刀的那块路面也痕迹全无,我记得旁边有一株被牲口啃掉了皮的柳树,它现在哪里去了?
这截子路,大约只是十年后的一小段,我从这里经过,往事绵密而细碎,但只是疏忽之间,我就越过去了。再回头时,阳光灿烂茂密,它照在来时路上,泛出一片油亮的光。 2007年31日下午16:30-夜22:02
这些天,我在整理自己的旧作时发现了许多未完成的片段。其中最长的一篇,已经写到了6万多字,然而它终于还是停滞下来,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在那儿。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不知道接下来的部分该怎么去写了,并且连当初为什么没有完成它也想不起来。这篇长文未尽的部分以另外的形式被记录。如果说,我的长篇小说可以算是它的一个沿承的话,那这个沿承未免过于庞大了。可是,当我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前面那些篇章时,我心里的记忆会浓重很多。这些文字的某一部分与小说的叙述形成一种奇妙的交叉,然而它们并不重合。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留存了这一部未完成的文稿,它们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类似这般未完成的文字何其多啊,它们尽管规模不一,叙述手段不一,但结局却是类同的。我很少检点它们,事实上,几乎再也没有像当初写作时一般,逐字逐句地去寻求这些文字之间的关联,它们的价值只在于为我提供一段时间的佐证。譬如说,在2003年的六、七月份,我沉积的情绪是怎么释放到文字里去的,它们如此内敛和封闭的质地到底如何形成?我只需要阅读其中的部分片段就够了。相对于这一整篇文字里已经完成的部分,那些剩余的文字是多么单薄而隐蔽。我几次想到要续写的那些文字终于彻底地流失在岁月的汪洋中。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长路,那些过去的文字作为记录被储存起来。极其偶然的时分,我试图打散这些记录重新组合。然而一切形成的部分成为一个坚固的核心,我再也不能动用自己的文学能量去改动分毫。这种现象成为最高的定律,它被广泛应用于我所有的旧作中。那过去的影象有时那么清晰,然而事过境迁,我找不到产生这种文字的新的依据。那旧有的情绪和感觉一次次被否定,它们成了历史本身的一部分。我在无知觉中所告别的那些旧日时光,它们是一点点地离我而去的,直到许多年后,它们再无回归的可能。但为什么,当时的事物那么逼真地在心中显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在文字中形成的表达更甚于其他。我现在所谓的无法改写,恰恰引证出时光本身的不可复制性。即便是一个人的历史,具体到每一个时段中,也是惟一的。我们自身的经历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它们片面而完整。我现在读昔日的文字,便如同一个陌生人在欣赏身边的街景,在这里有一个茫然的核心,只有当时的感觉才能引领,但许多年后,我们如何能再度踏进那条叙述的河流中?
有一些天的下午时分,我在这样的回顾中长时间地失神。一切都是无可商量的,它们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因为这是过去时。往事那么鲜明,它们如同水滴般,折射出一个人的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十年过后,记忆是如何存在的,终归于成为一个谜。现在再来想象那时候的事似乎为时已晚,隔了这么长长的距离望过去,可以像时光的拼图般衔接的部分越来越少。在此后累计的部分叠加在一起,它们至多以两年为单位,构成一个新的记忆体系。无可置疑的,距离今天越近,可供回忆的部分越多,它们大幅度地递增,成为新的往事。在这些新事件所构造的光阴中,我们深入到了何其庞大芜杂的新生活。然而所有的事件一旦过去,它们在个人的记忆中就具有了独立性。我们是如何从大众的区域中分离出来,进而具备了可以相对完整的叙述性,从这里大概可以找到部分端倪。
如果我们把一个时间或地点固定为焦点,由此辐射开来的生活深沉广博,那路途上的风景五光十色,同我们的记忆到底有多少关系呢?许多年后,当我们具备了描绘生活的新本领,大概才会想到这一点。但我们的出发之地已经陈旧而遥远了,那时光也旧迹斑斑,如同被尘土覆盖了的时光铜像,如此推演,每一个新的出发点最终都将归于旧事旧物的范畴中,我们穷尽毕生心力,又如何能够道出那记忆之万一?如我们惯常所见,万物的声色光影都浑朴自然,它们不具备被慕写的特色,然而我们所谓的记忆,都被淹没在这里。
是在一个阳光明亮的早晨,我曾经沿着镇子南边的柏油路向东南方向绕行,不出一刻钟便来到了一截土路上,沿着土路一直往南,有一条长渠横亘在眼前,它愣生生把我的行程给截断了。从桥上过去,到了对过狭窄的土路上,这路上原本尘土盈尺,只不过因为是在早晨,潮湿的地气使尘土飞扬的力度减弱了。路面和渠底的高差在十米左右,如果转眼旁顾,心里的惊悸感觉瞬间便升腾起来。我原本并未来过这里,然而它自然不陌生,连带路边低矮的树木和潮地里的芦苇都不陌生,它们是我自幼年便习见的乡野景观。只是从十六岁那年起,因为修筑高速公路,我乡下的那一大片水草地被挖掘、填充起来,我回乡时看到过湿土的痕迹,它们连同那“十八亩”的奇特命名,在此后短短的几年中,都消失不见。
我在短暂的思虑中离开了土路,然后左拐,到了另一座路基班驳的桥面上,前后老远处都有车辆疾驰,只在临近桥面时才将速度减下来,离开这座大桥不远处的公路是新近整修过的,新沥青散发出久违了的时间气味。我转头,看桥底的淤泥和高高的蒿草,微风拂过时,草丛摇曳生姿,像一小段定格的往事镜头。然而这里同往事所记又自然不同,因为我清晰地看到自己所站立的处所,是在异地。我所处在的时间呢,是十多年后,因为有时间阻隔的作用,一切都是不可复制的。当我从桥上离开,走到新公路上时,我被一种奇怪的回忆弄懵了头。我再也没有找到我幼时经常出没的那小径,旁边的砖窑或者被拆毁了,或者是压根就没有存在过,我完全想不起来了。路边长的草同十多年前的也自然不同,它们被过路拉煤炭的车辆弄黑了枝叶,露珠呢,都跑到更远处的田地里去了,所以,这些草,看起来都乌黑灰败。我埋藏镰刀的那块路面也痕迹全无,我记得旁边有一株被牲口啃掉了皮的柳树,它现在哪里去了?
这截子路,大约只是十年后的一小段,我从这里经过,往事绵密而细碎,但只是疏忽之间,我就越过去了。再回头时,阳光灿烂茂密,它照在来时路上,泛出一片油亮的光。 2007年31日下午16:30-夜22:02
很赞哦! ()